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岛棉pepc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和表达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对植物生理功能行使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根据NCBI已公布的EST序列利用RACE和genome walking技术从海岛棉品种7124中克隆了一个新的pepc基因,命名为Gb.pepc3。该序列全长3259 bp,含有一个291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969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110.7 kd,等电点为6.08 I。对Gb.pepc3蛋白的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Gb.pepc3与已报道的其他植物的pepc相似性很高,属于C3型pepc。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b.pepc3在棉花各组织中广泛存在,其中在胚中表达量最高,在纤维中表达量较低。在棉花发育各个阶段Gb.pepc3表达量不同,海岛棉在开花后15天Gb.pepc3表达量达到高峰期,而陆地棉开花后20天Gb.pepc3表达量达到高峰期。海岛棉和陆地棉间表达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一个新的棉花MYB类基因(GhTF1)的克隆及染色体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YB类转录因子是指含有MYB结构域的一类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发育和代谢调节。含2个MYB结构域的R2R3类MYB转录因子在植物体内主要参与次生代谢的调节和控制细胞的形态发生。从优质材料7235不同发育时期的棉纤维混合cDNA文库中克隆了一个棉花MYB转录因子基因GhTF1(GenBank登录号:EF651783)。该cDNA序列长1115bp,其开放读码框长度为771bp,编码256个氨基酸。表达特征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陆地棉7235不同组织中均表达,但表达量不同,特别在开花前1d,开花后8d和11d的纤维细胞中优势表达。该基因在二倍体棉种非洲棉和雷蒙德氏棉中开放读码框区的序列较保守,但在非编码区差异较大,在内含子区存在大片段插失和碱基替换现象。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在陆地棉基因组中存在2个拷贝,推测A、D亚组中各有1个拷贝。利用海7124和TM-1两亲本配置的BC1作图群体,将GhTF1定位在染色体10上。  相似文献   

3.
棉花纤维由胚珠外被单个表皮细胞分化发育而成,其分化和伸长涉及细胞骨架的重排。本研究根据已报道的植物DISTORTED2基因,同源候选基因法克隆棉花GhDIS2。该基因包括975bpORF,编码324个氨基酸。qPCR分析表明,它在陆地棉TM-1不同来源的组织中均表达,于开花后12d的纤维中达到表达高峰,开花后18d表达开始下降,根和茎的表达量较低。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GhDIS2在四倍体棉花基因组中存在2个拷贝。克隆GhDIS2到酵母表达载体中,并转化到裂殖酵母中,诱导该基因过量表达,GhDIS2促使细胞扩大。初步推测,GhDIS2和其它植物DIS2功能相似,参与植物细胞肌动蛋白骨架的组装。  相似文献   

4.
类固醇5α-还原酶(DET2),被认为是油菜素类固醇物质(BRs)生物合成的限速酶。为了明确BRs在棉花纤维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从纤维组织中获得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经测序验证、Blast比对与同源性分析发现该序列编码的蛋白质与其他植物的DET2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故命名为Gb DET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b DET2基因ORF长777 bp,可编码1个包含258个氨基酸的蛋白。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Gb DET2序列保守性较高,具有的DET2的典型特征。通过物种间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Gb DET2与Gh DET2进化关系最接近,二者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Gb DET2基因在纤维发育的不同时期中均有表达,在开花后5 d的胚珠、10 d的纤维中其表达量最高。研究结果显示Gb DET2基因在棉花纤维的起始和快速伸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陆地棉开花相关基因GhFLP1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陆地棉开花促进因子基因的作用,以中棉所36叶片基因组DNA和cDNA为材料克隆得到了开花相关基因Gh FLP1,分析了其特征及功能。该基因全长为537 bp,包含339 bp开放阅读框,编码11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约为12.176 kDa,理论等电点为9.13。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花蕾中优势表达,且在早熟品种(中棉所36、中棉所74)中表达量高于中熟品种(中棉所60、鲁棉研28)。启动子序列分析和外源激素处理实验表明该基因受水杨酸和赤霉素调控。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发现,该基因能促使拟南芥莲座叶减少,开花期提前。荧光定量结果表明,在转基因拟南芥中,内源开花相关基因AtFT、AtLFY、AtAP1和AtSOC1表达量不同程度上调,AtFUL表达量基本不变,AtFLC表达量下调。研究结果显示该基因可能参与陆地棉开花时间的调控,为创制转基因早熟棉花新材料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个新的棉花MYB类基因(GhTF1)的克隆及染色体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YB类转录因子是指含有MYB结构域的一类转录因子, 广泛参与植物发育和代谢调节。含2个MYB结构域的R2R3类MYB转录因子在植物体内主要参与次生代谢的调节和控制细胞的形态发生。从优质材料7235不同发育时期的棉纤维混合cDNA文库中克隆了一个棉花MYB转录因子基因GhTF1(GenBank登录号: EF651783)。该cDNA序列长1 115 bp, 其开放读码框长度为771 bp, 编码256个氨基酸。表达特征分析表明, 该基因在陆地棉7235不同组织中均表达, 但表达量不同, 特别在开花前1 d, 开花后8 d和11 d的纤维细胞中优势表达。该基因在二倍体棉种非洲棉和雷蒙德氏棉中开放读码框区的序列较保守, 但在非编码区差异较大, 在内含子区存在大片段插失和碱基替换现象。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在陆地棉基因组中存在2个拷贝, 推测A、D亚组中各有1个拷贝。利用海7124和TM-1两亲本配置的BC1作图群体, 将GhTF1定位在染色体10上。  相似文献   

7.
郭媖  郭旺珍  张天真 《作物学报》2007,33(6):891-897
从陆地棉优质材料7235不同发育时期的棉纤维混合cDNA文库中分离出2个与过氧化物酶相关的cDNA克隆GhPOD1和GhPOD2。GhPOD1是利用5’RACE技术得到的长度为1 489 bp的完整cDNA序列,开放读码框长度为816 bp,编码271个氨基酸,BLAST结果表明,该基因和拟南芥中已报道的过氧化物酶基因同源性最高。GhPOD2是通过对cDNA克隆直接测序获得,其插入片段长度为1 355 bp,开放读码框长度为999 bp,编码332个氨基酸,BLAST结果表明,该cDNA序列与已报道的1个陆地棉纤维过氧化物酶基因(pod8, L08199)氨基酸相似性达99%。RT-PCR分析表明GhPOD1是一个组成性表达的基因,而GhPOD2在根中不表达,而在茎、叶、胚珠和纤维细胞中表达,并从开花后14 d起,在纤维细胞中表达量逐渐减弱。进化树分析显示GhPOD1与已知的11个过氧化物酶基因距离都较远,是1个新的陆地棉过氧化物酶基因;GhPOD2与相似性高的pod8在同一分支,但与其余的第3类过氧化物酶也有较大的差异。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在陆地棉基因组中都存在2个拷贝,推测A、D亚组中各有1个拷贝。GhPOD1和GhPOD2的棉花转基因功能验证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8.
棉花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维管束的严重病害,从陆地棉、海岛棉及近缘野生种杂交后代中筛选抗黄萎病种质能有效拓宽陆地棉抗源基础。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强致病力、落叶型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菌株Vd991,对包括海岛棉(G.barbadense)、陆地棉(G.hirsutum)和瑟伯氏棉(G.thurberi Todro)三元杂种衍生系在内的42份棉花种质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并以棉花Gh ACTIN14(Gen Bank:AY305733)为内标,设计抗病相关基因Gb DIR1、Gb DIR2、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q 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特异引物,使用SYBR Green PCR试剂盒标记反应产物,在Applied Biosystems 7500 Real-Time PCR System上采用2-ΔΔCt法分析高抗黄萎病的三元杂种衍生系海陆野96-5受黄萎病菌侵染的调控表达特征。结果显示:筛选出的16份抗黄萎病种质中有2份高抗种质和12份抗病种质均为陆海瑟三元杂交种衍生系或衍生品种;q RT-PCR分析表明高抗病品系海陆野96-5受黄萎病菌侵染1 h时,Gb DIR1、Gb DIR2和β-1,3葡聚糖酶即开始上调表达,Gb DIR1到8 h时上调最高,达到处理前20倍,Gb DIR2则在24 h和96 h表达量较高,分别上调15倍和29倍,β-1,3葡聚糖酶在8 h和48 h时上调表达2倍以上。本研究结果为高抗黄萎病资源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棉花GR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Glutathione reductase gene,GR)家族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生物进程,但其在棉花中的特性及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在异源四倍体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海岛棉(G. barbadense)及其可能的二倍体祖先种亚洲棉(G. arboreum)和雷蒙德氏棉(G. raimondii)中对GR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特性分析,分析棉种分化及异源四倍体棉花形成过程中GR基因的进化历程,探讨其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陆地棉、海岛棉、雷蒙德氏棉、亚洲棉的GR基因家族成员;解析GR基因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序列特征、染色体位置、系统发育及表达模式。【结果】共鉴定到18个GR基因家族成员,陆地棉、海岛棉、雷蒙德氏棉和亚洲棉中GR基因数目分别为6、6、3和3个。系统发育分析发现GR基因分为2个亚组,同一亚组基因具有相似的外显子数目和基因结构。对同源基因的非同义突变率(Ka)及同义突变率(Ks)分析发现Ka/Ks值均小于1,表明在进化过程中GR基因经历了较强的纯化选择作用。陆地棉GR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所有的GR基因均积极响应胁迫环境,但在不同的非生物胁迫下,基因的表达模式有明显差别。【结论】本研究探讨了GR基因家族在亚洲棉、雷蒙德氏棉、海岛棉和陆地棉基因组中的进化及功能,可为棉花GR基因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陆地棉EPSPS基因的克隆及其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5-烯醇式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是莽草酸途径中的一个重要酶,它是非选择性除草剂草甘膦的靶标酶,在高等植物中定位于叶绿体质膜上。根据EST拼接的序列设计引物,从陆地棉品种珂字棉312中获得了全长为1834 bp的cDNA序列,其最大可读框为1565 bp,编码521个氨基酸。陆地棉EPSPS基因与其它植物中同类酶在氨基酸水平上有广泛的同源性。通过与已知的其它高等植物叶绿体转运肽剪切位点比对,推断棉花EPSPS基因含有74个氨基酸叶绿体运输肽和447个氨基酸组成的熟蛋白。该酶具有保守的PEP结合位点及催化位点的特征序列。半定量分析表明,该基因产物广泛存在于棉花根、茎和叶等各组织中,在叶片中表达量较高。进一步扩增棉花核基因组获得了3344 bp的DNA序列,它包含8个内含子和7个外显子。棉花EPSPS基因的克隆为抗草甘膦棉花种质资源的创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转C4光合基因水稻特征特性及其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对 pepc、ppdk和 pepc + ppdk三种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观察表明,与原种Kitaake相比单株有效穗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单株产量相应提高,特别是 pepc和ppdk基因聚合后,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受体亲本Kitaake提高29.1%和27.0%。三种转基因材料作基因供体分别与受体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2304S和2306S杂交后,这些基因在新的  相似文献   

12.
李季航  向珣朝  何立斌  张楷正  李平 《作物学报》2006,32(12):1779-1787
用玉米pepc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转育pepc基因的后代材料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MAS),成功地培育出与轮回亲本蜀恢881遗传相似度达97.09%~99.03%的改良蜀恢881,用此改良恢复系与3个不育系冈46A、776A、2480A形成组合。结果表明,(1)自行设计的pepc基因特异性引物能对基因进行准确的筛选,而且玉  相似文献   

13.
转甘蔗pepc基因籼稻恢复系N175的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是C4双羧酸循环途径中CO2固定初始反应的一种酶,在该酶作用下,C4植物的光合速率,特别是在强光高温条件下,明显高于C3植物.甘蔗属于禾本科甘蔗属,为C4作物之一.本研究对转甘蔗pepc基因水稻恢复系N175的转基因后代进行遗传学分析,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甘蔗pepc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恢复系N175基因组中,在一些转基因株系中,甘蔗pepc基因以单拷贝的方式整合到杂交水稻恢复系N175的基因组中.对转甘蔗pepc基因的水稻恢复系N175株系进行光合效率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的光合效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在转基因株系中,最高的光合效率为26.50μmol·m-2·s-1,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光合效率提高了106%,说明甘蔗的pepc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转基因水稻的光合效率.  相似文献   

14.
Y. Weng  M. D. Lazar 《Plant Breeding》2002,121(3):218-223
The greenbug, 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 is the most economically damaging aphid pest of wheat in the southern Great Plains of the USA. In this study, the single, dominant greenbug resistance gene, Gb3, was molecularly tagged and genetically mapped using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and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markers. Three AFLP loci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Gb3 locus in linkage analysis with 75 F2:3 families from the cross between two near‐isogenic lines (NILs) for Gb3,‘TXGBE273’ and ‘TXGBE281′. Two of these loci, XMgcc Pagg and Xmagg Patg cosegregate with Gb3 in the population analysed.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XMgcc Pagg and Xmagg Patg are specific for the Gb3 locus in diverse genetic backgrounds. Two SSR markers, Xgwm111 and Xgwm428 previously mapped in wheat chromosome 7D, were shown to be linked with Gb3, 22.5 cM and 33.1 cM from Gb3, respectively, in an F2 population of ‘Largo’בTAM 107’, suggesting that Gb3 is located i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7D. The two AFLP markers cosegregating with Gb3 are valuable tools in developing molecular markers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of greenbug resistance in wheat breeding.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理解西红花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途径,从西红花中分离和克隆了1 个新的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CsBCH1-z,并从柱头cDNA中克隆了该基因的全长编码序列为906 bp,编码301 个氨基酸残基,对应的基因组序列为1261 bp,5 个外显子由4 个内含子子间隔开。与已知的CsBCH1 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在N端由于6 个碱基的缺失,造成了2 个氨基酸的缺失和1 个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为亮氨酸,另外还有一处单碱基的变异造成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通过预测其蛋白含有3 个明显的跨膜结构域,C端包含了2 组“HXXXXH”和“HXXHH”结构域,是典型的脂肪酸羟化酶。β-胡萝卜素羟化酶是西红花苷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CsBCH1-z 柱头中的表达量>叶片>花瓣;雄蕊中表达很低;球茎中表达不可见。  相似文献   

16.
毛白杨植物络合素合酶(PtPCS)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络合素(PCs)是植物细胞中一类螯合重金属离子的多肽,对细胞解毒和重金属的富集有重要的作用。植物络合素合酶(PCS)是合成PCs途径中的关键酶。本研究克隆了毛白杨的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PtPCS,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1512bp,可编码503个氨基酸;与其它8种植物同源基因比对显示,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67%~74.1%之间;构建进化树发现,这9种植物明显的分为两大分支,并且两大分支PCS蛋白的高级结构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一种呈月牙状,一种为伞状,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均为月牙状结构。对毛白杨在不同镉浓度处理下PtPCS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发现,毛白杨根、茎、叶中PtPCS基因均表现出先升高后缓慢降低的表达趋势,并且在同一镉浓度处理下,毛白杨不同器官PtPCS基因的表达具有规律性,即根表达量最强,茎次之,叶片最弱。研究结果不仅为植物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也为剖析毛白杨的镉抗性和富集特性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棉花CBF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基因烟草的抗寒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棉12 (Gh12)、中棉36 (Gh36)和海岛棉7124 (Gb7124)品种中克隆并鉴定了棉花的CBF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由18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CBF,该蛋白具有CBF转录因子典型的序列标签“PKRRAGRKKFQETRHP”和“FADSAW”。Southern杂交表明,CBF基因在3个棉花品种中均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围绕海岛棉7124的CBF基因(GbCBF1)开展的逆境表达谱分析表明,GbCBF1基因受低温、干旱、盐和ABA等多种逆境条件的诱导表达。将GbCBF1基因构建到由强启动子35S和弱启动子NOS这2种启动子控制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1上并转化烟草NC89,经过筛选及PCR鉴定,共获得26株转基因烟草。对部分T1代植株进行的PCR和RT-PCR检测表明,GbCBF1基因可以在烟草中正常转录并遗传。分析表明,在低温下,转基因烟草的电解质渗漏率普遍低于野生型烟草,而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野生型烟草,说明转GbCBF1基因提高了烟草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8.
以95份玉米微核心种质和3份常用玉米转基因受体材料(A188、HiII和综31)组成的关联作图群体,对玉米再生相关候选基因ZmLEC1进行序列变异分析,并利用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策略揭示该基因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的关系,发掘提高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的有益等位变异。结果表明,不同材料之间的幼胚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和再生能力有显著差异,其中粤267-1-1诱导的愈伤组织和国际上普遍利用的HiII极为相似,胚性愈伤组织率达到98.48%,可以用于幼胚的遗传转化。ZmLEC1基因多态性分析表明,在852 bp编码区内共发现33个SNPs和9个INDELs,LD衰减距离为300 bp (R2=0.1),ZmLEC1基因中4个多态性位点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存在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C-banding andin situ hybridization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hromosomal constitution of the greenbug-resistant germplasm GRS 120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line had the radiation-induced non-homoeologous wheat-rye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T2AS-1RS·1RL and T2AL·2AS-1RS. C-banding analysis further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a wheat-Agropyron elongatum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 T1BL·1BS-3Ae#1L in line GRS 1204, that was derived from Teewon. The greenbug resistance of line GRS 1204 is similar to that of line GRS 1201 that was earlier shown to have the greenbug resistance geneGb6 located on the 1RS arm of the wheat-rye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 T1AL·1RS. BecauseGb6 in line GRS 1204 is present on one of the non-homoeologous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agronomically line GRS 1201 should be the better adapted source ofGb6 resistance and be used in cultivar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