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当下,"网购"已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家就可"逛商店",随时下单,通过网上支付或货到付款就可购买到自己喜欢又价廉物美的商品,还享受着"送货上门"的服务,省时、省力,又省钱,这一现款现货交易方式轻松而又快捷。然而,农资作为一种农业生产中必需的特殊商品,多年来赊销非常严重,在许多地方赊销成了农民的一种习惯,成了行业的一个"顽疾"。现款现货是电商交易的方式,正在崛起的农资电商也不例外,要让习惯了赊销的农民用现款去购买农资,这无疑是农资电商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一个个农资电商都在跃跃欲试准备上线运营或已运营,那么农资电商遇上赊销,如何让农民"买账"?  相似文献   

2.
<正>赊销,通常意义上的农资营销"毒瘤",如果有人在公开场合为之辩护,往往会被群起而攻。然而,农民在用肥季节往往短缺资金,化肥等农资用品又是刚需,这就造成了经销商和农民之间的赊销。一边高喊着"拒绝赊销",一边无可避免地投入赊销的怀抱,已成为农资经销商最深处的痛。但是在宁夏吴忠市,记者发现中农金合农资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却有着不一样的应对方式。他们通过与银行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正>"不想再赊了"这是一位从事农资销售多年的经销商对赊销的感言。目前赊销导致很多假冒伪劣产品不断出现,扰乱市场交易秩序,经销商越来越难实现现款交易。其实为了解决赊销现象,农资行业也采取过各种措施,但效果甚微。赊销之于农资行业非一日之疾,所以也需要逐渐解决,如今有一些经销商正在走出这一步,逐渐对赊销说"不"。  相似文献   

4.
正丁新广东省湛江市嘉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推荐理由从事农资行业多年,是农资行业改革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贸易到流通,虽经历风雨,仍不忘初心。凭借自身渠道优势,引导和培养农户用肥习惯,开创"赊销"的新模式,推动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国内农业生产规律决定了农资赊销在基层几乎无法避免。农民在用肥季节往往短缺资金,但是在这个时节化肥等农资用品又是刚需,这就造成了经销商和农民之间的赊销。令人忧虑的是,赊销的存在往往是基于双方的绝对信任,农民从经销商手里拿货往往通过我们熟知的"打白条"的形式,有时甚至都只是口头约定。所以,经销商在进行赊销的时候往往存在着资金回流慢,甚至是资金难以回收的风  相似文献   

6.
赵亚云 《中国农资》2014,(42):48-48
<正>农资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厂家和经销商的不断增多,产品的同质化,利润的不断下降,赊销越来越严重,耕地面积不断的减少,农民也越来越挑剔,农资行业真的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很多厂家倒闭,很多经销商转行,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才能突出重围才能得以生存,重庆市万植巨丰生态肥业有限公司逆流而上,在特殊的行业背景下,采取了"新配方、新营销、新效果"三新方案,在今年的华中市场特别是湖北区域起到非常大的反响,也带来非常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农资行业营销和其他行业营销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受众明确——最终消费者是农民。随着营销意识越来越强,我们见识过了各行业千奇百怪的营销案例,营销似乎越来越"玄幻"。然而在农资行业,营销的手段和方式相对简单。因为农资营销的根本在于如何服务好农民。做农资营销,需要从"心"出发。  相似文献   

8.
《农家致富》2007,(23):29-29
某县农资公司门市部经理做农资8年来。农资店很少有赊销的现象,一般也不送货上门。偶尔赊销也是多年的老关系,资金一时有困难,但只要有钱就会主动送过来。 这位经理做农资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卖真货,卖好货,做大品牌。农民不怕贵,最怕的就足花钱买不副真货。目前的肥料市场相对来说比较混乱,假冒伪劣产品扰乱丁正常的市场秩序,在真假难辨的产品面前,农民不知道如何选择是好,不是农民舍不得花钱,而是怕花了冤枉钱。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近年来,传统的为农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和适应农业生产需求,许多农资企业都在探索和努力。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互联网技术在为农服务中被激活,农资行业服务转型升级走出"纸上谈兵"。农资行业为农服务的新变化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对农资行业未来的发展有何影响?转型升级能否成为新常态?对此,中国农资传媒开启中国农资"云服务"直播专场,通过与生产  相似文献   

10.
<正>赊销是信用销售的俗称。据载,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赊销。赊销的出现其实是商业交易的一种进步,它实现了商品的让渡和商品价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使货币由流通手段转变为支付手段。赊销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今赊销成为许多行业都头疼的事情,农资行业更是如此,每年因为各种原因形成呆死账让许多老板有苦难言。虽然也有部分人干脆做起了现款买卖,但绝大部分经营者还是仍处在赊销的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11.
杨永兴 《中国农资》2009,(12):60-61
<正>谈起基层农资销售领域的赊销问题,几乎每一个经销商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因为几乎每一位农资经销商多多少少都有多年未结清的"死账",多则几十万元,少则几千元,更重要的是旧账没有结清,新的欠账仍在不停地出现,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由此可见,赊销问题已经成为令经销商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农资行业的健康发展。大  相似文献   

12.
在农化行业,提到县级农资经销商,首先想到的是赊销、批货大比拼。随着农化行业市场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赊销,对于县级农资经销商来说,一夜之间变成了市场风险的最大承担者。作为县级农资经销商,似乎此时此刻走进了死胡同,无资金愁、有资金有产品也愁、有产品有客户也愁,原因是销售渠道早已不是供不应求,甚至很多乡级经销商为取得企业更大的代理权,尝试直接与企业打交道,实行乡级联盟的模式实现企商合作。此外,随着国家土地流转模式的推行,传统种植规模逐步被打破,更多农民变成种植户,开始向土地要金钱,不仅仅是满足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这一切都给县级农资经销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只是被动应付,或许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面对市场萎缩、企业战略转变及消费者选购产品要求提高等变化,笔者认为县级农资经销商应从三方面实现转变,才能赢得更多商机。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尽管各地加强了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但随着农资市场的逐步放开,品种和数量众多的产品投向市场,以及农资物流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民在使用农资产品时经常由于知识短缺而引起农资纠纷。在一些边远的地区,出现有关农药、化肥、种子的农资纠纷更让执法者应接不暇、防不胜防。一旦造成事故,给农民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吃亏的到底还是农民,所以,农资纠纷已成为农资市场一个难解的"结"。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说新一代的农民叫做"新型农民",那桂林市禾扬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江泉就可以称之为"新型经销商"。从广西大学农学院毕业后,专业对口的何江泉便一头扎进了农资行业,这一做就是15年。这15年,何江泉对农资行业有了自己的认知:"经销商和农民其实都是农作物‘保姆’,经销商只要把作物照顾好,自然能和农民成为朋友。"营销没有捷径尽管专业对口,刚入行的何江泉也并非顺风顺水,变幻莫测的国家政策和鱼龙混杂的  相似文献   

15.
又是一年新春。过去的一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让我们深深扎根基层,为行业发声,为企业喝彩。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我们始终活跃在农资行业第一线。农资行业是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行业,农民富则行业兴,农村强则产业旺,农资行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状态有直接联系。在龙年春节期间,借着回家乡过节的契机,中国农资记者重点深入安徽、河南、河北农村,融入群众,通过进行"零距离"采访,深感新农村有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富裕了,有了新思想、新需求和新目标。这也预示着心系"三农"的农资行业在新的一年里为农服务天地更宽广,龙年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为农资行业点赞,为农资行业精英鼓掌。2016年,在行业转型升级关键年,创新、引领成了业内热点,也成了践行供给侧改革的行动。作为中国农资行业的喉舌,中国农资传媒抓住行业热点先后主办了国际水溶肥、聚磷酸铵、BB肥、生态肥论坛等多场影响行业的会议,专家前瞻解读、深度分析,引来行业代表阵阵掌声。2016年,专心、专注、扶贫成了业内企业自觉行动,也正是这些行动把农资人和农民紧紧连在一起,农民的事就是农资人的事。中国农资传媒举办第六届中国农资企业文化建设论坛暨农资行业"时代工匠"颁奖典礼和2015-2016"红四方杯"全国百佳(优秀)农资经销商颁奖典礼分别推选出了农资行业"时代工匠"、全国百佳(优  相似文献   

17.
赊销一直是农资界普遍现象,其实农资商对赊销都是深恶痛绝,可是陷入了这个赊销怪圈里又找不到出路。"隔壁老张家的店都能赊,你不赊不是逼客户去其他店买嘛!""今年包的几百亩地刚投钱进去,这么大的生意不做吗?等明年收回本自然按期还钱。"相信农资人都深有感触,一句"赊销就等着关门吧,不赊销那就马上关门大吉"看似夸张,背后透露的却是农资人对赊销"顽疾"深深的无奈:年年都下决心,今年绝不赊销,可总有同行"惯坏"客户,最后不得已依然走上"先给货后付钱"的老路……  相似文献   

18.
<正>现在比较流行一个词叫"跨界",在继农资圈的宜化集团进军白酒行业、华农连锁进军矿泉水行业、农药企业进军肥料行业之后,现在IT圈的阿里巴巴、京东也要进军农资行业了。2015年3月,有两条消息震动农资圈,一条诺普信投资金农圈,一条是联想战略投资云农场。前一个属于诺普信用金融为自己电商农资赊销探探路,后一个属于联想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上的一种投资,此举被视为其"互联网+"战略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河南省平舆县农资经销商刁凯开着三轮车为当地农民送去了化肥、种子、地膜等农资,送货上门让很多农民得到了方便实惠,村民高兴的称他为新农村的"农资货郎"。春耕时节,农资需求迎来旺季。但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不便搬运的大宗农资成为留守村民难题。平舆县多方组织农资销售人员深入农村,零距离服务。以前那些农资销售商大都在家坐等商机,等待农民上门购买。如今,随着农资销售网点日渐增多,许多细心的农资销售商抓住商机送货上门,于是一批农资经纪人应运而生。目前,该县已形成1000多名农资经纪人队伍,对留守户、困难户等实行送农资上门。其实,"农资货郎"已经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在全国很多地方,农村送货上门的"农资货郎"已经成为普遍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 赊销作为一种销售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客观性,同时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以赊销的方式销售。赊销方式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增加铺货率,迅速占领市场的作用。笔者认为,目前,在饮料、食品等行业,都有运用赊销成功的范例;但有些行业,比如农资商品特别是化肥的营销,就不适合搞赊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