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对虾幼体进入溞状幼体三期以后,饵料成了育苗的关键,因此,培养一种小型的动物性饵料,就显得很重要。几年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用褶皱臂尾轮虫培养对虾幼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的方法介绍如下:首先要培养好褶皱臂尾轮虫的饵料。单胞藻的扁藻、盐藻、小球藻等绿藻是轮虫的主要饵料,以扁藻为最好。当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我们在有上列几种藻种的土池里进行肥水繁殖,施氮肥10ppm(未施磷肥)、在4日30日到5月18日间共施肥4次,同时也施少量人粪。  相似文献   

2.
轮虫是鱼、虾类幼体的优良饵料.褶皱臂尾轮虫适应力强,繁殖迅速,在水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生产中被广泛培养为鱼、虾类幼体的饵料.海产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方法多种多样,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海水鱼人工育苗中轮虫培养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酵母及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研究了两种酵母、两种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最适投喂密度。结果表明 ,这四种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最适投喂密度 (× 10 6cell·ml-1)分别是 :干酵母 ,15 ;鲜酵母 ,5 ;微绿球藻 ,4 5 ;三角褐指藻 ,2 0。同时 ,在最适密度下比较了这四种饵料对轮虫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 ,四种饵料对轮虫的培养效果以微绿球藻为最优 ,其它依次为三角褐指藻 ,鲜酵母 ,干酵母。实验结果显示 ,褶皱臂尾轮虫批量培养及至工厂化培养的首选饵料是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  相似文献   

4.
单晓鸾 《齐鲁渔业》2005,22(2):37-38
褶皱臂尾轮虫是小型的浮游动物,营养丰富,是海水鱼、虾、蟹等育苗饵料系列中最理想的开口饵料和早期生物饵料。褶皱臂尾轮虫具有广盐广温性,适应性强,生长繁殖速度快,培育成本低等优点。现将土池培养轮虫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实验室条件下,分别以面包酵母和扁藻为饵料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结果表明,轮虫摄食扁藻的生长繁殖效果要好于摄食酵母。以扁藻为食物,其带卵率和带卵数分别为45.5%和3.1个,而以酵母为食物,其带卵率和带卵数仅分别为32.5%和2.2个。在轮虫接种密度情况下(经一个培养周期7天),轮虫密度分别为54个/ml、32.5/ml。  相似文献   

6.
从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基础环境因子和控制因子等各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轮虫增殖率。褶皱臂尾轮虫的适宜繁殖条件:最适pH值7~8,最适温度35℃,最适盐度18‰,比重1.016,光照4 400~10 000lx,溶氧1.5mg/L以上。轮虫接种密度以1个/mL为宜,池中轮虫繁殖密度以100个/mL为宜。提倡用光合细菌+扁藻投喂轮虫,慎用酵母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在适宜条件下,经10d的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可由原来的1个/mL增殖到1 500~2 000个/mL。  相似文献   

7.
实验用6株海洋微藻来强化用酵母预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并将强化后的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的溞状幼体,以研究使用经不同食物强化后的轮虫投喂溞状幼体对溞状幼体变态时间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及变态时间均优于其他海洋微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海水蒜头藻与海水小球藻次之,酵母轮虫最差。  相似文献   

8.
若干因素对轮虫的繁殖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M(?)ller)系属轮虫纲,单巢目,臂尾轮虫科,臂尾轮虫属。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咸淡水和沿岸水域中的小型浮游动物。由于它具有生活力强、繁殖快、营养丰富、加上大小适宜等特点,因而成为人工培育鱼、虾幼体及饲养某些小型鱼类较理想的动物性饵料之一。日本曾对轮虫的生物学和培养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近些年来,国内对轮虫生物学和培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本实验只是就饵料和一些环境因子对轮虫繁殖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9.
绿色巴夫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单体培育法和群体培育法研究了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等4种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饵料价值并测定了它们对褶皱臂尾轮虫被甲长、被甲宽和侧棘距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巴夫藻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的饵料效果分别明显地优于大溪地等鞭金藻(Tahitian Isochrysis aff.galbana)和小球藻(Chlorela sp.)(P<0.01),而绿色巴夫藻与亚心形扁藻之间及大溪地等鞭金藻与小球藻之间无显著差异(P>0.01)。不同藻类对褶皱臂轮虫的被甲长、被甲宽和侧棘距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  相似文献   

10.
在充气、以面包酵母为饵料、盐度为20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海水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海水中,用速溶海水晶配制成的海水和自然海水稀释的海水培养褶皱臂轮虫的效果明显地优于粗盐配制的;用速溶海水晶配制成的海水培养褶皱臂尾轮虫时,最大密度能达1710个/ml。不同营养强化剂中,绿色巴夫藻、扁藻以及胶囊肝油 蛋黄的效果较好。添加剂4ppm氯霉素时,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王宏 《科学养鱼》2005,(10):65-66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属于扁形动物门、单巢纲、单巢目、游泳亚目、臂尾轮虫科、臂尾轮虫属。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中。其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强、繁殖速度快等特点,成为鱼类与甲壳类的天然生物饵料。目前许多经济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都需要轮虫作为  相似文献   

12.
轮虫的营养强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轮虫的营养成分及其影响因素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是生活在海水中的微小滤食性生物,轮虫对饵料的种类无选择性,只是对饵料颗粒的大小有所选择,它的营养成分主要由所能摄食到的饵料中获得。根据轮虫的这种生活习性,可以选用营养全面的饵料或专门的强化剂来对轮虫的营养进行调整。完全用海洋微藻培养的轮虫一般营养比较全面,  相似文献   

13.
不同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生长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3种饵料、4个组合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研究饵料对轮虫种群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光合细菌和鲜酵母混合为饵组,轮虫的最高培养密度达到了1820mL-1,高于其它3组;轮虫的日平均增殖率为0.4351,比光合细菌组和鲜酵母组分别增加了6.4%和25.0%。对轮虫生长、繁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褶皱臂尾轮虫生活于咸、淡水和海水中,其个体小,营养价值高,是各种鱼苗最佳的开口饵料。近几年牙鲆鱼人工育苗因受到其饵料轮虫繁殖时间的限制,其育苗时间一直选择在5月份左右(即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聚维酮碘在褶皱臂尾轮虫培育中消毒时的最适添加量,采用不同浓度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进行消毒试验,研究了聚维酮碘对于轮虫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聚维酮碘(药品浓度)1 mg/L的情况下,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种群增长、繁殖、带卵率影响不大,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不同光照周期,pH和盐度突变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和增殖率.试验结果表明,光照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殖的促进作用明显,持续光照条件下轮虫种群增殖率为持续黑暗状态的3.5倍;pH存活上限9.5,下限5.5;种群增殖最适pH为7.5~8.5;种群繁殖的最适盐度为30~35,存活的下限为15,上限为40.研究结果显示,光照对于褶皱臂尾轮虫的增殖是必要的;pH的不同对褶皱臂尾轮虫带卵量、孵化率和孵化时间均有影响.盐度突变盐差越大,褶皱臂尾轮虫的适应能力(适应所需时间和存活率)越弱.  相似文献   

17.
<正>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水产动物苗种培育的优质动物饵料,广泛分布于湖泊、池塘、江河、近海等各类淡、咸水水体中。轮虫因其极快的繁殖速率,生产量很高,在生态系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海洋中的轮虫大约有50多种,它们多数生活在沿岸浅海区。在海水养殖中能够进行大量培养,并用于海产动物人工育苗。褶皱臂尾轮虫具有适应力强、生长快、游动缓  相似文献   

18.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室内高密度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属轮虫纲(Rotatoria)、单巢目(Monogononta)、游泳亚目(Ploima)、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它营养丰富,大小适口(100~300μm),是鱼类、虾蟹人工育苗中优良的动物性饵料,在育苗生产中需求量很大。由于浙南地区的轮虫天然资源不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特别是在河蟹人工育苗期间,外界气温低,在室外大面积培养轮虫繁殖速度慢、密度低,需  相似文献   

19.
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及营养强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信书  郑伟 《水利渔业》2005,25(5):35-36
褶皱臂尾轮虫是海洋水产动物幼体的重要饵料.总结了褶皱臂尾轮虫的营养价值和培养条件,介绍了褶皱臂尾轮虫几种培养方式的操作技术以及营养强化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不同密度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生命周期中各发育阶段历时以及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使轮虫的胚胎发育和繁殖前期延长,繁殖期、繁殖后期和平均寿命缩短,产卵量和繁殖率降低。随藻密度的增加,胚胎发育和繁殖前期分别从(18.33±7.26)h和(58.26±3.52)h增加到(24.29±4.86)h和(91.74±15.46)h,而繁殖后期则从(48.86±14.73)h缩短至(22.60±4.80)h。轮虫的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低于对照(P<0.05或P<0.01),反映了赤潮微藻对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藻密度下轮虫能够维持一定的种群增长。赤潮藻和浮游动物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