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克隆和表达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特异性抗原N蛋白,进而纯化并分析其免疫原性。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VSV基因组N基因序列,分别合成VSV两种不同血清型的N基因,经序列对比分析后,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约1 300 bp的N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亚克隆至pCold Ⅰ原核表达载体中,经IPTG诱导表达后,采用Ni-NTA树脂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N蛋白。SDS-PAGE分析表明,N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蛋白大小约为50 ku;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与VSV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本试验成功构建了VSV-IND和VSV-NJ的原核表达载体,实现了N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
水疱性口炎是由水疱性口炎病毒(VSV)引起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在我国尚无可用疫苗。为研制安全有效的水疱性口炎疫苗,本研究以新城疫病毒(NDV)LaSota弱毒疫苗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基础,构建并拯救出表达VSV糖蛋白(GP)的重组病毒(rLa-VSV-G)。间接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western blot等试验证明VSV-GP在重组病毒中正确表达;体外致病试验结果表明,rLa-VSV-G保持了LaSota亲本株的低致病性和高滴度的鸡胚生长特性;rLa-VSV-G接种4周龄~5周龄BALB/c雌性小鼠后,可以诱导显著的VSV中和抗体反应。本研究表明,重组病毒rLa-VSV-G具有作为防控VSV储备性疫苗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4.
旨在以人5型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表达载体,构建表达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双血清型G蛋白的重组腺病毒。利用融合PCR技术扩增VSV-IN-G-NJ-G基因并将其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acAd-CMV K-NpA中。通过PacⅠ酶线性化后,与同样经PacⅠ酶线性化的骨架载体pacAd5 9.2-100共转染AAV-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rAd-VSV-IN-G-NJ-G。该重组腺病毒于AAV-293细胞连续传代至20代效价稳定。经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G蛋白获得正确表达。将重组腺病毒接种小鼠,利用间接ELISA及病毒中和试验检测其体液免疫水平,结果显示可诱导产生VSV特异性抗体,其中和抗体水平在1∶32;利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细胞免疫水平,结果表明可以引起接种小鼠强烈的淋巴细胞增殖。构建的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后可以引起一定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为表达VSV糖蛋白重组腺病毒疫苗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地方品种环湖型牦牛和野牦牛基因组DNA中克隆了α干扰素(BoIFN-α)基因,PCR产物酶切后与载体pQE30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QE30/BoIFN-α,将其转化JM109E.coli并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序列分析表明,环湖型牦牛和野牦牛IFN-α成熟肽基因全长均为498个核苷酸,编码166个氨基酸,其中环湖型牦牛IFN-α与已报道的8个BoIFN-α亚型氨基酸的一致性为92.8%~95.2%,野牦牛为88.6%~92.8%,均为BoIFN-α新亚型。SDS-PAGE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重组蛋白约为20kD,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5%。经包涵体提取、尿素变性和复性后,重组牛IFN-α粗提物在MDBK/VSV和CEF/VSV细胞系上的抗病毒活性分别为1.6~1.8×106U/mg和2.3×105U/mg,而且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水疱性口炎病毒印第安那型(IND型)和新泽西型(NJ型)G蛋白抗原表位分布图,在表达抗原表位较密集的基因区域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水泡性口炎病毒IND型657 bp G蛋白基因片段和NJ型666 bp G蛋白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ET-32a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Rosetta,经1.0 mmol/L IPTG诱导,外源基因获高效表达。通过Western-blot以及ELISA试验证明截短表达的2个血清型的重组G蛋白与标准阳性血清发生反应。将2个血清型的重组G蛋白等量混合作为检测抗原包被酶标板,建立了可检测IND型和NJ型水泡性口炎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牛Ⅰ型干扰素受体α链(IFNAR1)与其配体结合的生物学性质,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感染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的犊牛原代肾细胞中扩增得到IFNAR1基因,然后构建了表达BoIFNAR1胞外区多肽(BoIFNAR1-EC)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BoIFNAR1-EC,在RosettaTM(DE3)pLysS宿主菌中表达出重组蛋白rBoIFNAR1-EC,并以纯化后的rBoIFNAR1-EC作为免疫原制备兔抗牛IFNAR1的多克隆抗体,随后鉴定BoIFNAR1与其配体的结合活性。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克隆得到1 685bp的牛IFNAR1基因,编码560个氨基酸,由24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414个氨基酸组成的胞外区、23个氨基酸组成的跨膜区及99个氨基酸组成的胞内区组成,与其他物种IFNAR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3%~91%,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其与羊的亲缘关系最近。随后构建了含牛IFNAR1胞外区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了重组牛IFNAR1胞外区蛋白rBoIFNAR1-EC,其在大肠杆菌中几乎全部为可溶性表达,经纯化透析后作为免疫原制备了兔抗牛IFNAR1的特异性抗体,抗体效价高达1∶204 800。配体结合试验表明,牛IFNAR1重组蛋白可与牛IFN-αA和IFN-ε结合,其多克隆抗体可阻断牛IFN-αA和IFN-ε与细胞表面的IFNAR1特异性结合,进而阻断牛IFN-αA和IFN-ε的抗病毒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8.
传统灭活疫苗的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重要手段,但口蹄疫病毒极易发生变异而常导致新突变株的产生,从而使现有疫苗不能有效防控当前流行的口蹄疫,经常需要筛选与当前流行毒株抗原匹配性好、免疫原性和复制特性优良的疫苗候选毒株。在比对分析Cathay和Pan-Asia谱系不同时间经典疫苗毒株和我国当前主要流行毒株(SEA-Mya98谱系)VP1结构蛋白的基础上,借助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在已构建含当前流行毒株VP1基因全长感染性克隆的骨架上,引入2个氨基酸的替换(VP1 H28Q+S47Q),构建重组全长质粒,并通过转染表达T7RNA聚合酶的BSR/T7细胞成功拯救到活的重组病毒。重组病毒具有和亲本病毒相似的噬斑表型和一步生长曲线,却降低热稳定性,增强了对乳鼠的致病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与当前流行毒株抗原匹配性好、免疫原性和复制特性优良的FMD疫苗候选毒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6,(5):772-777
为制备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重组M蛋白的鼠源多克隆抗体,本研究将扩增的VSV-M基因插入到pET-28a载体中,构建了pET-28a-VSV-M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菌株E.coli BL21(DE3)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1 000。之后应用His GraviTrap 10prepacked gravity flow columns纯化重组M蛋白,并将其免疫小鼠,制备VSV重组M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其抗体效价为1∶12 800。将该抗体应用于VSV的检测,在稀释倍数为1∶800时仍可检测到清晰的条带,且大小与预期的一致,证实了其与病毒的特异性结合。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VSV-M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将表达纯化后的VSV-M蛋白免疫小鼠成功制备了VSV-M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这为后期检测VSV-M基因的表达分布、功能特性及开发诊断试剂和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克隆牛干扰素调节因子9(bovine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BoIRF9)基因,分析其生物学信息,并表达其抗原优势区。从感染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的EBK细胞中提取总RNA,以反转录得到的cDNA第一条链为模板,参考GenBank中牛IRF9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BoIRF9基因的扩增,对克隆得到的BoIRF9基因进行分子特征、高级结构与分子进化等生物学分析。根据BoIRF9的亲水性、抗原指数和表面可及性,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克隆BoIRF9的抗原优势区域片段,将其连接至pET30a(+)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a-IRF9-Part。将鉴定正确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抗原优势区域蛋白,运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进行蛋白质鉴定。结果显示,本研究克隆得到BoIRF9基因全长1 684 bp,CDS区长1 320 bp,编码439个氨基酸;BoIRF9氨基酸序列与人、马、猪、山羊相似性为80.0%~96.2%;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荷斯坦奶牛与山羊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猪、马、非洲象和人;BoIRF9蛋白的分子式为C_(2139)H_(3342)N_(594)O_(658)S_(18),分子质量为48.5 ku,理论等电点(pI)为5.71;BoIRF9基因编码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存在1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和多个磷酸化位点;BoIRF9蛋白二级结构含有115个α-螺旋、22个β-转角、68个延伸链和234个无规则卷曲;BoIRF9蛋白包含2个保守结构域,选择包含第一个保守结构域的第12-221位氨基酸作为抗原优势区域,克隆出648 bp的基因片段,并表达出分子质量为27 ku的重组蛋白。本研究结果可为干扰素调节因子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中国北京分离株牛流行热病毒JB76H基因组RBA中扩增出主要保护性抗原糖蛋白G的cDNA。采用Sanger’s双脱氧末端终 止法测定cD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并推导出氨基酸序列。G基因全长为1872个碱基,单一的开放阅读框架阅读框架编码623个氨基酸的多肽。将测得的序列与澳大利亚六个分离株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分离株与渊大利亚分离株间同源性为91%,低于澳大利亚各分  相似文献   

12.
根据发表的鹅副粘病毒SF02株全基因组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和二对引物,分别采用RT-PCR方法和RT-套式PCR扩增出与预期设计大小相符的F基因和HN基因特异性条带.将扩增出的DNA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转化TGI感受态细胞,经AMP/IPTG/X-Gal平板筛选,酶切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鹅副粘病毒JS/1/97/Go株F基因全长1662bp,编码553个氨基酸残基;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R-R-Q-K-R-F117,与NDV的强毒株特征相符.HN基因全长1716bp,编码571个氨基酸残基.将F基因插入到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的EcoR Ⅰ、Xho I多克隆位点之间,转化到TGI感受态细胞中,获得了表达F基因的阳性亚克隆重组质粒;将HN堪因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ProEX HTb的XBaⅠ、XhoⅠ多克隆位点之间,转化到TGI感受态细胞中,获得了表达HN基因的阳性亚克隆重组质粒.  相似文献   

13.
应用RT-PCR方法从麻鸡副黏病毒ZH-1株中扩增F基因并克隆入pGEM○R-T载体,经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ZH-1株F基因与NDV国家标准强毒F48E9株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9%。随后将F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I-F,pCI-F体外转染Vero细胞,能在Vero细胞中表达,利用pCI-F质粒进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雏鸡免疫14 d后在体内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pCI-F质粒二次免疫雏鸡后,对NDV强毒的攻毒保护率为73%,这一结果提示利用F基因构建的核酸疫苗具有重要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应用RT-PCR分别扩增出新城疫病毒(NDV)青海株(QH3)、黑龙江株(HLJ)和甘肃株(A4)的融合蛋白(F)基因的全长核苷酸,再克隆到pMD18-T载体中.经酶切和质粒PCR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后,进行序列测定并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同时进行分析和比较.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3个分离株F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662 bp,共编码F蛋白的553个氨基酸;3个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8.0%~90.6%;与常用疫苗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只有85.3%~91.6%.三者F基因的裂解位点均为112R-R-Q-K/R-R-F117,符合强毒株裂解区氨基酸组成的特征.以1 bp~374 bp的核苷酸序列绘制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QH3株NDV为基因Ⅷ型,A4株NDV为基因Ⅵ型,HLJ株NDV为基因Ⅸ型.  相似文献   

15.
为表达猪巨细胞病毒(PCMV)gB基因,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PCMV gB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感染PCMV猪肺细胞总DNA为模板,采用PCR扩增得到gB基因片段,克隆于pMD-18T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利用DNAStar分析gB蛋白的抗原表位,选择抗原表位富集的2个基因片段(命名为PCMVgB1和PCMVgB2)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并转化Rosetta(DE3)宿主菌。结果显示:扩增的gB基因与GenBank登录的PCMV gB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7.6%~98.9%之间,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在97%~98.6%之间。经IPTG诱导的含pET-gB1和pET-gB2重组质粒的宿主菌可表达重组gB1和gB2蛋白,SDS-PAGE显示分子量约为62ku和36ku。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结果表明,重组gB1和gB2蛋白均具有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16.
对所分离编号为20101008和20101032的两株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的糖蛋白编码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以揭示我国毒株与其他不同国家和地区毒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以反转录RCR(RT-PCR)法扩增其糖蛋白(G)编码基因,然后克隆入PMD-18T载体并测序。应用DNAStar和MEGA4.0软件,将20101008和20101032的G基因与多株GenBank中已发表的IHNV毒株相应基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株病毒间G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和推导出来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和81.9%,其氨基酸序列分别发生了35和20处氨基酸的替换。20101008和20101032与日本、韩国分离株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及推导出来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3%~96.4%和75.9%~84.6%;两株病毒在进化关系上亲缘关系最近,属于同一分支,均为基因U型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但其G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及推导出来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基因U型IHNV都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狂犬病毒糖蛋白核苷酸序列,利用Oliga软件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了狂犬病毒Flury-lep糖蛋白的全长cDNA,将其插入克隆载体pMD-18T并测序。测序结果及同源性分析表明,糖蛋白cDNA长1574bp,编码524个氨基酸。狂犬病毒株Flury-lep的RGP基因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狂犬病毒株RGP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2.3%~96.3%,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8.4%~94.3%。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狂犬病毒(RV)分离株糖蛋白基因之间的差异,本研究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由广东某地临床表现正常犬的唾液中分离的RV(GD33)分离株的G基因,将其克隆、测序后与国内外部分毒株相应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比较,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其他毒株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4%~97.1%;氨基酸同源性为97%~99.2%。而GD33分离株与HEP-Flury株在跨膜区、膜内区有很高的一致性;另外,GD33分离株与HEP-Flury和FluryLEP株在333位点出现精氨酸被取代的现象,证实GD33分离株这2个疫苗株没有显著差异,对监控我国狂犬病疫情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鸭肥胖基因的分子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人、小鼠、猪等动物的肥胖基因编码区序列的保守性设计1对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鸭肥胖基因的cDNA编码序列,将PCR产物插入pGEM-T载体,经:PCR和双酶切鉴定正确后进行序列测定,分析表明该cDNA序列由438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4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鸭与人、猪、小鼠、大鼠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3%、84%、98%、94%;氨基酸的相似性分别为86%、83%、99%、96%。为了研究鸭肥胖基因体外表达的特点,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Ya,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诱导表达。结果表明,鸭肥胖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高效特异性融合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20ku,其中16ku为鸭肥胖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经薄层扫描分析,目的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0%。鸭肥胖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鸭leptin的功能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