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确定多重线性回归法是否能应用于测定生长猪内源磷排泄量及菜粕和豆粕磷的真消化率,试验选用5头平均质量为(21.6±1.43)kg的健康大白×长白阉公猪为试验动物,采用5×5拉丁方设计,设5个磷水平(1.8,2.7,3.6,4.5和4.7 g/kg);日粮以豆粕、葡萄糖、玉米淀粉等为基础,以菜粕为待测植物性饲料,配制半纯合试验日粮,菜粕和豆粕为磷惟一来源。通过测定日粮和粪中的干物质(DM)、磷和氧化钛含量,计算出日粮、豆粕和菜粕磷的表观消化率。再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推导出生长猪内源磷的排泄量及豆粕和菜粕磷的真消化率。结果表明,以每kg干物质采食量(DMI)计,生长猪粪磷的排出量与日粮磷的摄入量呈线性关系(P<0.000 1);采食豆粕加菜粕日粮的生长猪内源磷的排泄量为(1.24±0.29)g/kg DMI,菜粕磷的真消化率为(46.46±11.33)%,豆粕磷的真消化率为(61.87±7.79)%;相对于表观消化率(-0.45%~35.15%),日粮磷真消化率(56.60%~59.03%)更稳定。说明多元线性回归法可以应用于同时测定猪内源磷排泄量和饲料磷的真消化率;在配制日粮时,磷表观消化率可加性差,而真消化率具有很好的可加性。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评定日粮组成对断奶仔猪(体重为9~24kg)色氨酸需要量的影响。参照CVB(1996)和NRC(1998)中10~20kg体重的仔猪对色氨酸的需要量,拟定了两个无色氨酸的基础日粮:一个以玉米和豆粕为基础日粮;另一个以小麦、大麦、豆粕、豌豆和乳清粉为基础日粮,其中赖氨酸回肠表观消化率(AID)为10.0g·kg-1;色氨酸回肠表观消化率为1.4g·kg-1;色氨酸标准回肠消化率(SID)为1.5g·kg-1。在两个基础日粮中每1kg分别添加0.3,0.6,0.9gL-色氨酸,使日粮中色氨酸的AID分别达到1.7,2.0和2.3g·kg-(1SID为1.8,2.1和2.4g·kg-1)。8个处理中每个处理设定8个重复(每个圈中8头公猪或母猪)。测定平均日采食量、日增重和G:F作为反应的指标。试验28d后,在小麦-大麦日粮组和玉米-豆粕日粮组的比较中以及色氨酸水平增加的不同组的比较中,平均日增重和G:F均显著增加(P0.05),平均日增重仅随着色氨酸水平的增加而提高(P0.05)。增加色氨酸水平会显著增加玉米-豆粕日粮组日采食量中的回肠表观可消化赖氨酸(Lys)2.3g·kg-(1回肠标准可消化Lys2.4g·kg-1);同样大麦、小麦日粮组日采食量中的回肠表观可消化Lys2.0g·kg-(1回肠标准可消化Lys2.1g·kg-1)也显著增加(P0.05)。两种日粮中随着L-Lys水平的增加G:F提高为1.7g·kg-1的回肠表观可消化色氨酸(1.8g·kg-1的回肠标准可消化色氨酸)。平均日采食量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反应曲线呈指数模型,可用来估计色氨酸的需要量(确定满足95%需求时的色氨酸水平)揭示了玉米-豆粕日粮组满足色氨酸表观消化率2.3g·kg-(1色氨酸标准回肠消化率2.4g·kg-1),小麦-大麦日粮组满足色氨酸回肠表观消化率2.1g·kg-(1色氨酸回肠标准消化率2.2g·kg-1)时的色氨酸需要量。对于平均日增重,两种日粮色氨酸回肠表观消化率均为2.1g·kg-1时的色氨酸需要量与色氨酸回肠标准消化率均为2.2g·kg-1时相同。小猪对色氨酸的需要量似乎大于一些常用的建议,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取决于饮食成分组成。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科学》2016,(3):397-401
试验按照2×3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384只15日龄罗氏肉鸡分为6个饲粮处理组,其中包含2种饲粮类型(低磷或高磷)和3个豆粕水平,比较肉鸡饲喂低磷或高磷饲粮测得豆粕中磷真消化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肉鸡体增质量、饲料转化效率、饲粮总磷摄入量以及回肠食糜和排泄物中磷的排泄量随饲粮豆粕水平增加显著提高(P0.01);高磷饲粮组的采食量、干物质摄入量、干物质的回肠消化率和存留率随豆粕水平增加呈线性降低(P0.01)。线性回归法测得低磷饲粮组和高磷饲粮组豆粕中磷的真消化率分别为83.4%和63.3%,而磷的真存留率分别为72.9%和53.9%;肉鸡采食低磷饲粮测得豆粕中磷的真消化率和存留率显著高于采食高磷饲粮测得磷的真消化率和存留率(P0.01)。由此可见,肉鸡饲粮磷水平显著影响线性回归法测得豆粕中磷真消化率和存留率。  相似文献   

4.
运用消化试验研究肉牛粪磷排泄量与进食磷量之间的关系,选用体况良好、体重相近((369.5±37.8)kg)的杂交后备母牛(西门塔尔牛(♂)×中国黄牛(♀))24头,随机分为6组,分别定量(3.50 kg/d)饲喂6种不同磷水平(质量分数分别为0.38%、0.45%、0.50%、0.56%、0.61%和0.67%,DM基础)的精料,粗料(青贮)自由采食。总试验期为30 d,预饲期20 d,正试期10 d(其中采样期7 d)。饲料样及粪样均测定其中磷和DM含量,计算粪磷排泄量与日粮磷进食量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精料磷水平对后备母牛日粮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以g/d为单位,粪磷排泄量与日粮磷进食量的关系为y=1.004 3x-8.726 8(R2=0.829 8,P<0.05,n=24);以g/kg(DMI)为单位,粪磷排泄量与日粮磷进食量的关系为y=0.933 0x-1.169 9(R2=0.828 2,P<0.08,n=24)和y=0.631 7x+0.081 9(R2=0.571 1,P<0.05,n=20)。综合分析,后备母牛粪磷排泄量与日粮磷进食量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添加植酸酶后家禽日粮中植酸含量与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选用爱拔益加成年公鸡24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设计日粮的植酸含量分别为0,4,6,8,10和12 g/kg,以日粮中未添加植酸酶作为对照组,研究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处理组)对磷平均真消化率、粗蛋白(CP)和赖氨酸表观消化率及表观代谢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的植酸含量为4,6,8,10,12 g/kg时,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磷(P)的平均真消化率分别提高了3.03%,10.12%(P<0.05),16.90%(P<0.05),37.71%(P<0.05)和28.14%(P<0.05);表观代谢能(AME)分别提高了0.018,0.078,0.191,0.309和0.217 MJ/kg;粗蛋白(CP)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0.24%,2.26%,3.60%,4.00%和1.85%;赖氨酸(Lys)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1.01%,1.70%,3.05%,4.82%和1.89%。磷真消化率、AME、CP和Lys表观消化率分别与日粮的植酸含量呈负线性关系。由试验结果可知当日粮植酸含量为10 g/kg时,营养物质利用率提高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种精粗比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C)对陕北绒山羊羔羊生产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瘤胃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将16只日龄和体质量相近的羔羊随机分为4组:Ⅰ组.日粮精粗比3∶7+20 g/kg YC;Ⅱ组.日粮精粗比3∶7,不添加YC;Ⅲ组.日粮精粗比5∶5+20 g/kg YC;Ⅳ组.日粮精粗比5∶5,不添加YC。计算各组羔羊的平均增加体质量、平均日增质量、干物质采食量(DMI)及料质量比。采用不完全收粪法收集粪样,测定其中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CP)、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束后屠宰全部试验羊,取瘤胃组织测定瘤胃乳头高度、宽度和瘤胃壁厚度。【结果】Ⅰ组羔羊平均增加体质量、平均日增质量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Ⅲ组DMI显著高于Ⅳ组(P<0.05),Ⅰ组DMI高于Ⅱ组,但差异不显著(P=0.077);4个处理组的料质量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其中Ⅰ组最小(7.72)。Ⅰ组羔羊CP、NDF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而Ⅲ组与Ⅳ组间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Ⅲ组羔羊瘤胃乳头高度、宽度均极显著大于Ⅳ组(P<0.01),瘤胃壁厚度显著大于Ⅳ组(P<0.05)。日粮精粗比与YC的互作效应对CP、NDF的表观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对瘤胃乳头宽度影响极显著(P<0.01)。【结论】日粮中添加YC能够提高羔羊的DMI和平均日增质量,以及高粗料日粮的CP和NDF表观消化率;YC可促进羔羊瘤胃发育,在高精料日粮中效果更显著;日粮精粗比与YC对CP、NDF表观消化率及瘤胃发育的影响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基于净能和标准回肠可消化氨基酸体系配制的低蛋白日粮对生长肥育猪的应用效果。选取平均体重为(68.33±0.881)kg母猪和阉公猪各24头,按性别各分为2组,分别饲喂高、低蛋白日粮。日粮蛋白质水平第一阶段分别为16.85%和13.10%,第二阶段为15.40%和11.45%,试验期51 d。试验结束后,每组选取8头试验猪屠宰,收集血清和肝脏样品检测相关指标。研究发现,饲喂低蛋白日粮不影响猪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5),可使料重比降低5.72%(P0.05);饲喂低蛋白日粮降低粗蛋白质(P=0.003)、钙(P=0.000)和磷消化率(P=0.001),提高粗脂肪消化率(P=0.002),日粮蛋白质水平和猪性别对粗脂肪消化率的影响呈交互作用(P0.05);饲喂低蛋白日粮降低猪血清尿素氮含量(P0.05),日粮蛋白质水平和猪性别对血清总蛋白含量的影响呈交互作用(P=0.007);低蛋白日粮增加肝脏必需脂肪酸含量(P=0.007),降低丙酮酸含量(P=0.006),日粮蛋白质水平和猪性别对肝脏尿素氮含量的影响呈交互作用(P0.05)。结果表明,结合净能和标准回肠可消化氨基酸体系配制的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可提高生长肥育猪饲料转化率。日粮蛋白质水平和生长肥育猪性别间对营养成分的消化代谢具有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日粮中添加苯甲酸和菊糖可以降低氨氮(NH3-N)的排泄这一假设。试验采用2×3试验设计,苯甲酸添加水平为0和5 g.kg-1,菊糖添加水平为0、40和80g.kg-1。21±3日龄、体重5.87±0.077 kg的大白×长白二元杂交公猪96头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中。试验猪采用单笼饲养,试验期为3周。在试验第14和21天每个处理选择6头猪采集血液(前后采集的猪只固定),在试验第21天屠宰仔猪并收集食糜、尿液和粪样。日粮中只添加苯甲酸降低了粪和尿液总的氨氮浓度(P=0.05),而菊糖增加了粪便氨氮的排泄量(P=0.001),降低了尿液氨氮的排泄量(P=0.001)。且日粮中添加苯甲酸降低了尿液(P=0.001)和粪便的(P=0.033)pH,日粮中添加苯甲酸(P=0.001)或菊糖(P=0.008)均降低了血浆尿素水平。日粮中添加苯甲酸和菊糖之间并不存在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苯甲酸和菊糖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氨氮的排泄,原因可能是有降低粪便的pH和微生物数量以及改变细菌的代谢活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测定生长猪内源钙排泄量及菜粕和豆粕钙的真消化率。试验选用5头健康大白×长白阉公猪为试验动物,平均体重为(21.6±1.43)kg。试验采用5×5拉丁方设计,设5个钙水平(0.10%,0.15%,0.20%,0.25%和0.25%)。日粮以豆粕、葡萄糖、玉米淀粉等为基础,以菜粕为待测植物性饲料,配制半纯合试验日粮,菜粕和豆粕为钙唯一来源。结果表明,生长猪采食豆粕加菜粕日粮的内源钙的排泄量为(0.61±0.18)g/kg DMI,对菜粕钙真消化率为(48.72±24.04)%,对豆粕钙真消化率为(67.80±7.12)%。相对于表观消化率,日粮钙真消化率更稳定(表观消化率为7.85%~48.37%;真消化率为59.63%~66.78%)。豆粕和菜粕钙表观消化率可加性差,而真消化率配制日粮具有很好的可加性。  相似文献   

10.
蛋雏鸡有效磷适宜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0-6周龄蛋雏鸡日粮中有效磷(AP)的需要量进行了研究.选取1日龄罗曼蛋雏鸡360只,随机分为5个X理进行单因子试验,各处理设4个重复,每重复15只,试验期6周.对以玉米豆粕为基础的日粮设计0.65%-0.25%之间5个处理的有效磷水平.通过对不同处理雏鸡的体增重、料重比、胫骨质量和粪磷的排泄量等数据进行分析,当有效磷水平为0.35%和0.45%时,可获得最好的体增重和料重比,两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0.25%低水平处理组体增重低于0.35%(P>0.05),也低于0.45%(P<0.05),但均显著高于高水平(0.55%-0.65%)的处理组(P<0.05).料重比以0.35%的处理组为最高,达2.60±0.11.骨骼质量和血液指标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粪磷的排泄量随日粮中育效磷水平升高而增加,0.25%和0.35%处理组比0.65%处理组磷排泄量分别减少26.67%和22.51%(P<0.05).以上结果提示,以玉米豆粕为基础的日粮中有效磷水平为0.35%时不仅可以获得理想的生产性能,而且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植物有效磷与水溶性磷对土壤磷素积累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浙江省河谷平原、水网平原、滨海平原和丘陵山地等4类地貌的耕地为例,探讨了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均随土壤磷素积累呈现明显的增加,它们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增加量存在转变点。当土壤全磷达到0.80~0.95 g/kg以上时,植物有效磷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增幅明显地增强;而当植物有效磷分别为42~62、165~265 mg/kg以上时,土壤水溶性磷水平发生了明显的2个递增过程。总体上,河谷平原土壤中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发生明显变化时土壤积累磷的临界值相对较低。由于易释放态磷占土壤磷的比例随磷积累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认为控制土壤磷素的过度积累可有效降低土壤磷素的流失。  相似文献   

12.
不同磷敏感棉花品种临界磷浓度稀释模型与磷营养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不同磷敏感性棉花品种临界磷浓度稀释模型,并基于模型确定磷营养指数,为实现棉花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磷敏感型棉花品种鲁54和磷弱敏感型品种豫早棉9110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设置施磷量(0、50、100、150、200 kg P2O5·hm -2)试验,分析施磷量对棉花干物质累积、磷浓度动态变化和籽棉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利用2017年棉花地上部生物量和磷浓度数据分别建立2个品种临界磷浓度稀释模型,确定磷营养指数(phosphorus nutrition index,PNI)。利用2018年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2年数据研究磷营养指数和相对地上部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 施磷量对铃重没有显著影响,但150、200 kg P2O5·hm -2施磷量下棉花铃数和籽棉产量显著增加。随施磷量的增加,磷敏感型棉花品种鲁54铃数增加幅度为16.0%—37.9%,籽棉产量增加幅度为16.6%—44.9%,均分别高于磷弱敏感性棉花品种豫早棉9110铃数(6.3%—32.6%)和籽棉产量(6.6%—35.6%)的增加幅度。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棉花地上部磷浓度逐渐降低,地上部生物量呈升高趋势。在各取样时期,棉花地上部生物量、磷浓度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表现为0<50<100<150≈200 kg P2O5·hm -2。根据2017年地上部生物量和磷浓度的关系,分别建立了2个品种的临界磷稀释曲线模型(鲁54:Pc=0.784W -0.221,豫早棉 9110:Pc=0.774W -0.198)。2个稀释曲线模型的RMSE分别为0.1296、0.1383;n-RMSE分别为17.8504%、18.5447%,说明模型有较好的稳定性,且鲁54的模型稳定性略高于豫早棉9110。与豫早棉9110的模型参数相比,鲁54的参数a、b分别提高了1.29%、11.62%。基于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的PNI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先升高后下降,在同一取样时期,PNI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PNI与相对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正相关。 【结论】 施磷对铃重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棉花铃数,进而提高了棉花籽棉产量。磷敏感棉花品种鲁54每积累单位干物质时磷浓度下降速度大于豫早棉9110。棉花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和PNI可以很好地诊断和评价棉株磷素营养状况。综合考虑棉花籽棉产量及PNI,150 kg P2O5·hm -2的施磷量为本地区棉花适宜施磷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磷肥不同施用方式下,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超高产春玉米磷素吸收规律以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苗期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至蜡熟期差异逐渐减小.施用磷肥提高了春玉米植株对磷素的吸收量,在磷肥总量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基肥、追肥比例春玉米磷素吸收量有所不同.春玉米产量与磷肥施用量呈典型抛物线关系,一定范围内随施磷量增加春玉米产量呈增加的趋势,过量施用磷肥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磷积累以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区试验设3个施氮处理分别为0、52.5和67.5 kg.hm-2,磷钾肥用量分别为P2O578.8 kg.hm-2和K2O157.5 kg.hm-2,研究烤烟根茎叶磷积累以及磷肥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根系3~7周为缓慢积累期,7~15周为快速积累期;茎在7~11周快速增加,11~15周保持稳定状态,磷的积累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整个生育期内叶片磷积累表现为稳定增加的趋势,叶片磷积累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磷肥利用率为10.02%和11.74%,氮肥用量对磷肥利用率影响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日粮磷水平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日粮磷水平对奶牛生产性能及磷排放量的影响,为中国奶牛饲养标准中磷需要量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30头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被分为3组,每组10头,分别饲喂干物质基础磷含量分别为0.32%、0.44%和0.56%的日粮,试验期7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式期60 d,正式期最后5 d为采样期。【结果】磷的不同摄入量对采食量、生产性能及乳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中钙、磷、碱性磷酸酶、羟脯氨酸以及唾液磷含量均处于正常值。0.32%磷日粮组每天通过粪尿向环境排磷量分别比0.44%和0.56%的磷日粮组少20.40 g(P<0.01)和45.84 g(P<0.01);其中,粪中水溶性磷排放量分别比0.44%和0.56%磷日粮组少15.24 g(P<0.01)和45.61 g(P<0.01),奶牛的饲养成本每天分别降低了0.60元/头和0.40元/头。【结论】日粮干物质基础磷水平为0.32%时对中国泌乳奶牛生产性能无不利影响,且显著降低粪磷含量,增加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巢湖城区洗耳池沉积物磷及其生物有效磷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自制柱状采泥器采集了安徽城市湖泊洗耳池的沉积物,旨在分析沉积物粒径尧沉积物含水率(WC)、总磷(TP)、生物可利用磷(BAP)和有机质(OM)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北洗耳池的沉积物的颗粒粒径比南洗耳池的大,比表面积比南洗耳池的小。南洗耳池和北洗耳池的沉积物属于粘土类,前者属于粘土亚类,后者属于粉粘土亚类。BAP中,以藻类可利用磷(AAP)的含量最高,其次为活性较高的钙磷(Olsen-P),再次为水溶性磷(WSP),而易解吸磷(RDP)的含量最低;TP、OM和WC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降低;RDP和Olsen-P显著相关(α=0.05),TP和AAP显著相关(α=0.05),TP和WSP的相关性一般;BAP占TP的2.73%~10.40%,总体上BAP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人为活动对沉积物中的磷和OM的分布有重要影响。洗耳池沉积物的磷污染较严重,沉积物TP浓度比一般城郊内湖的高。  相似文献   

17.
在盆栽模拟条件下采用连续浸提的方法,研究了液体磷肥和固体颗粒磷肥及其不同施用方法对石灰性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加工番茄磷素营养效应对不同磷源进行了肥效验证.结果表明,液体磷肥追施可以保持土壤中较高的Ca2-P和Ca8-P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磷肥向Al-P和Ca10-P的固定(P=0.05),从而提高了土壤磷素的有效性.液肥追施处理的加工番茄生物量、吸磷量分别比固体肥料的高17.4;和64.4;,液肥追施处理的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等品质指标比固体颗粒磷肥基施处理分别提高29.1;、22.2;和8.3;(P=0.05).通过液肥追施可减少磷的固定,显著提高加工番茄的生物量、磷素营养和加工番茄品质.因此,在石灰性土壤条件下酸性液体磷肥随水施用比固体传统的固体颗粒磷肥基施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磷肥品种.  相似文献   

18.
利用Bowman和Cole提出的土壤有机磷分组方法,对长期施用有机肥的24个土样和有机肥进行了分析,同时,用3种纯有机磷试剂进行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各土壤样品中,有机磷组分都以中度活性有机磷为主,活性有机磷在不同处理中差异较大,变化范围较宽。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机磷总量以及活性有机磷、中度活性有机磷都会明显增加,三者与速效磷的相关分析都呈极显著水平。中度活性有机磷和小麦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核糖核酸钠、卵磷脂、植酸钙在未灭菌盆栽试验中,对春小麦均有较高的植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减量施磷对温室菜地土壤磷素积累、迁移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针对过量施磷问题,定位研究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磷肥减施潜力,明确适宜施磷范围。【方法】以北方温室蔬菜主栽种类黄瓜和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冬春茬黄瓜-秋冬茬番茄种植模式,在基础土壤有效磷(Olsen-P)40.2 mg·kg~(-1)下,设计不施磷肥(P0)、减量施磷(P1)和农民常规施磷量(P2)3个磷肥用量水平。P0、P1、P2处理对应黄瓜单季施磷肥(P_2O_5)0、300、675 kg·hm~(-2),番茄单季施磷肥(P_2O_5)0、225、675 kg·hm~(-2)。3年6季定位研究蔬菜生产磷素盈亏、土壤有效磷供应与迁移,分析产量变化,推荐合理施磷范围。【结果】(1)农民常规施磷量年盈余磷480.0 kg P·hm~(-2)·a~(-1),每盈余磷100 kg P·hm~(-2)主根区0—20 cm土层Olsen-P增加2.7mg·kg~(-1),3年0—20 cm土层Olsen-P平均含量70.2 mg·kg~(-1),2010年番茄季0—20 cm土层磷素饱和度(DPSM3)为80%,磷素土壤深层迁移明显。(2)减量施磷较农民常规磷量下降61.1%,3年磷素盈余量下降71.0%—77.3%,0—20 cm土层Olsen-P含量下降18.6%—43.5%,3年均值为49.3 mg·kg~(-1),接近瓜果类蔬菜Olsen-P农学阈值,关键生育期磷素吸收量无显著变化,产量保持在中高水平不降低;经过3年种植,0—20 cm土层DPSM3下降21个百分点,20—60 cm土层Olsen-P平均含量下降9.3%—30.1%,减施磷肥有效缓解了土壤磷素深层迁移。(3)不施磷肥导致土壤磷素亏缺,蔬菜从土壤中每攫取磷100 kg P·hm~(-2),P0处理0—20 cm土层Olsen-P含量下降3.4 mg·kg~(-1),3年0—20 cm土层Olsen-P平均含量30.5 mg·kg~(-1),虽产量没有显著降低,但是2008年番茄高产下(140 t·hm~(-2))磷素吸收量较P1、P2处理下降19.8%—30.0%,产量呈降低趋势。(4)依据上述推荐:土壤有效磷含量≥40 mg·kg~(-1)的温室,冬春茬黄瓜产量水平170 t·hm~(-2)下施用P_2O_5不宜超过300 kg·hm~(-2),秋冬茬番茄产量水平100 t·hm~(-2)下施用P_2O_5不宜超过225 kg·hm~(-2)。【结论】华北平原温室蔬菜生产减施磷肥潜力较大。对于种植一段时间(≥3年)的温室,较农民常规减施磷60%,可以显著改善磷素盈余状况,缓解土壤有效磷积累,降低土壤磷素深层迁移量,保证黄瓜番茄持续中高产水平生产。  相似文献   

20.
综述近年来磷的分布、存在形式、植物对磷的吸收和利用机制及低磷胁迫下植物通过自身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