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牛奶富有营养价值,其成分可分为水和固形物两部分,固形物包括乳蛋白、乳脂肪、乳糖、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物质。固形物含量多少影响乳的品质,乳脂率是衡量乳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含量一般为3%~5%。  相似文献   

2.
奶牛场与奶牛小区原料牛奶质量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奶牛场与奶牛小区原料奶质量指标如乳脂肪、乳蛋白、乳糖、乳非脂固形物、细菌总数、体细胞数等进行了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大型奶牛场原料牛奶的乳脂肪、乳蛋白、乳糖、乳非脂固形物等的含量与奶牛小区原料奶差异不显著(P〉0.05),原料奶微生物指标如细菌总数、体细胞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对天祝白牦牛(Bos grunniens L.cv.Tianzhu white yak)与甘南牦牛(B.grunniens cv.Gannan yak)2个牦牛品种的牛乳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天祝白牦牛产乳量高于甘南牦牛;甘南牦牛乳中的蛋白质、脂肪、全脂固体含量高于天祝白牦牛乳,天祝白牦牛乳中非乳脂固体、乳糖含量和密度、酸度高于甘南牦牛乳,冰点差别不大;胎次对牦牛乳脂肪、非乳脂固体含量和酸度的影响较大,对蛋白质、全脂固体、乳糖含量和密度、冰点等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胎次放牧伊犁马日产奶量及鲜马乳中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探索自由放牧条件下伊犁马的泌乳性能,为开发利用马乳产品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利用SPSS18.0软件,分析不同胎次放牧伊犁马产奶量及营养成分的差异性,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在第7胎次的营养品质较低(乳脂1.3%、乳蛋白1.66%、乳糖5.86%、总固形物9.3%),但产奶量较高(12.49L);第4胎次马奶的营养品质较高(乳脂1.35%、乳蛋白1.82%、乳糖6.13%、总固形物9.77%);建立了日产奶量与乳蛋白和总固形物与乳脂、乳蛋白、乳糖的回归模型,即Y产奶量=840.157-106.073X乳蛋白,Y总固形物=-0.147+1.187X乳糖+0.803X乳脂+0.864X乳蛋白。【结论】不同胎次放牧伊犁马的日产奶量及鲜马乳中乳糖、乳蛋白、乳脂和总固形物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性,产奶量与乳成分和各乳成分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地区牦牛乳营养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地区牦牛乳营养成分,为牦牛乳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采自甘肃天祝、甘南玛曲和青海天峻3个地区,以及甘肃天祝3个牧区共150头份牦牛乳进行常规营养成分分析,包括检测乳蛋白,乳脂肪,全脂固体,非乳脂固体和乳糖含量,以及乳密度,冰点和酸度的测定。[结果]3个地区的牦牛乳脂肪含量和乳蛋白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牦牛所处地区海拔的升高,其乳蛋白和乳脂肪含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而全脂固体、非乳脂固体、乳糖、冰点、密度和酸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3个牧区的牦牛乳蛋白,乳脂肪以及全脂固体含量差异不显著,其非乳脂固体、乳糖、冰点和密度呈现不规律变化。[结论]海拔高度对牦牛乳的乳蛋白含量以及乳脂肪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海拔越高,其乳蛋白和乳脂肪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微波加热杀菌对牛乳品质的影响,该文以牛乳层厚度和微波功率为试验因素、以营养成分的损失为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的结论是:(1)牛乳的微波加热杀菌比水浴加热杀菌对乳中维生素C的影响要小.(2)牛乳层厚度和微波功率对乳脂肪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对乳蛋白质的影响均不显著.(3)牛乳层厚度越小,对乳脂肪的影响越小,随着牛乳层厚度的增加乳脂肪的损失增加,但越来越缓慢;微波功率越大,对乳脂肪的影响越小,基本呈直线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牛乳中结合珠蛋白(HP)含量与其他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探讨HP能否作为评价乳品质的新指标。【方法】将5个月内所采集的30头荷斯坦奶牛150份乳样按乳汁体细胞计数(Somatic cell counnts,SCC)分成5组,分别测定各组乳样的脂肪、乳蛋白、乳糖、干物质、HP、K+、Ca2+、Mg2+、Na+和Cl-含量及过氧化酶(Lactoper-oxidase,LP)活性,并对HP含量与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HP含量与SCC及乳糖、干物质、脂肪、乳蛋白、无机盐离子含量和LP活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②SCC、LP活性和乳蛋白、Na+、Cl-含量均随HP含量的升高而增加,HP含量与SCC和LP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③乳糖、K+、Ca2+和Mg2+含量均随HP含量的升高而降低,HP含量与Ca2+、Mg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脂肪和干物质含量在不同SCC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牛乳中HP含量可间接反映出乳成分和牛乳品质的改变,可作为评价乳品质的一个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中国荷斯坦奶牛乳成分变化规律及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本海  马毅  庞之洪  杨露  易渺  杨琴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3):4891-4897
【目的】为满足对奶牛饲养管理的季节性调控,探索乳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基于中国北方荷斯坦泌乳奶牛牛群生乳DHI测定数据,按第1胎到第4胎对泌乳奶牛的乳成分(乳蛋白率、乳脂肪率)进行分组,将原始数据经过预处理后获得乳蛋白率观察数据6 114个,乳脂肪率观察数据5 871个;假设以自然月份、泌乳胎次及两者的互作作为影响乳蛋白率及乳脂肪率变化的因素,采用SAS软件的GLM过程,建立统计分析模型。【结果】①在不分胎次(仅对1-4胎)对牛群自然月份乳成分的Duncan多重比较显示,不同月份之间的乳成分数据总体呈现显著差异(P<0.05)(尽管有些月份之间的数据差异不显著);乳蛋白率在9月最高(3.187%),在7月最低(3.016%);乳脂肪率在2月最高(4.137%),在7月最低(3.845%);②在不分月份(1-12个月)对牛群不同胎次乳成分的Duncan多重比较显示,不同胎次之间乳成分数据也呈现显著差异(P<0.05)(尽管有些胎次之间的数据差异不显著);乳蛋白率在第2胎最高(3.114%),在第4胎最低(3.066%);乳脂肪率在第2和第3胎分别达到最高(3.983%和3.973%),在第4胎最低(3.923%);③利用wood模型,建立了不同胎次混合牛群的乳蛋白率(MPP,%)及乳脂肪率(MFP,%)与自然月份之间的关系方程,即MPP=3.094x-0.0464×e0.0117x和MFP=4.2116x-0.0344×e0.0276x(x代表月份)。【结论】自然月份、泌乳胎次及两者的互作均极显著影响乳蛋白率及乳脂肪率(P<0.001),而且乳蛋白率及乳脂肪率分别与自然月份存在wood模式的变化规律。获得的研究结果为准确调控牛群的饲养管理和营养供给,保证在特定月份的生乳品质达到收购标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奶牛血液中乳成分前体物与牛奶营养品质之间的相关性,以不同乳脂肪和乳蛋白奶牛血清为原料,测定乳成分前体物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液中乙酸浓度与牛奶乳脂率显著正相关(P0.05),NEFA浓度与乳脂率正相关(P0.05),BHBA浓度与乳脂率及乙酸浓度负相关(P0.05)。血液中精氨酸、组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和丝氨酸是影响乳蛋白含量的主要乳蛋白前体物。  相似文献   

10.
<正>牛奶富有营养价值,其成分可分为水和固形物两部分,固形物包括乳蛋白、乳脂.肪、乳糖、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物质。囱形物含量多少影响乳的品质,乳脂率是衡量乳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含量一般为3%-5%。乳脂中含有人体必需的亚麻酸和花生油酸及多种脂溶性维生素、磷脂类等。提高乳脂率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奶牛品种改良,选择优质饲料,饲养管理也是提高乳脂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选育好的品种和个体不同品种牛的产乳量和乳脂率有很大差异。经过精心选育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奶水牛乳汁体细胞计数(SCC)与抗氧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乳汁质量监控和奶水牛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南宁某牛场奶水牛139头,同步采集乳样与血样,乳汁SCC采用FOSS体细胞仪测定,血浆和乳清的总抗氧化能力(TAC)采用FRAP法(血浆铁还原力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采用TBA法(硫酸巴比妥法)测定.[结果]被检的139头奶水牛中,乳汁SCC≥50.00万/mL(隐性乳房炎诊断标准)的样本占被检总数的12.23%,乳汁SCC<50.00万/mL的样本占被检总数的87.77%;奶水牛血浆和乳清的TAC分别为2.44±1.04和3.78±1.68 U/mL,MDA含量分别为2.07±0.48和1.55±0.52 nmol/mL,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乳清TAC随乳汁SCC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r=-0.168,P<0.05);血浆MDA与乳清MDA间呈显著正相关(r=0.189,P<0.05),而血浆MDA与血浆TAC(r=0.391)、乳清MDA与血浆TAC(r=0.315)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乳清TAC可作为检测奶水牛乳房健康及其乳汁质量的备选指标.  相似文献   

12.
A near-infrared (NIR) spectroscopic sensing system was constructed on an experimental basis. This system enabled NIR spectra of raw milk to be obtained in an automatic milking system (milking robot system) over a wavelength range of 600–1050 nm. Calibration models for determining three major milk constituents (fat, protein and lactose), somatic cell count (SCC) and milk urea nitrogen (MUN) of unhomogenized milk were developed, and the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the models were validated.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and standard error of prediction (SEP) of the validation set for fat were 0.95 and 0.25%, respectively. The values of r2 and SEP for lactose were 0.83 and 0.26%, those for protein were 0.72 and 0.15%, those for SCC were 0.68 and 0.28 log SCC/mL, and those for MUN were 0.53 and 1.50 mg/dL,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IR spectroscopic system can be used to assess milk quality in real-time in an automatic milking system. The system can provide dairy farmers with information on milk quality and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of an individual cow and, therefore, give them feedback control for optimizing dairy farm management. By using the system, dairy farmers will be able to produce high-quality milk and precision dairy farming will be realized.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揭示牛奶MUN浓度与日粮能量蛋白、牛乳乳质的相互关系,检测分析了荷斯坦奶牛与娟姗奶牛牛奶的尿素氮(MUN)含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结果表明,荷斯坦奶牛的MUN测定浓度极显著高于参考值(P〈0.01),娟姗奶牛的MUN测定浓度与参考值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MUN浓度与乳蛋白率、乳脂率呈负相关(P〉0.05),娟姗奶牛MUN浓度与乳质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比荷斯坦奶牛的大。可见,荷斯坦奶牛处于能量蛋白代谢失衡状态,而娟姗奶牛的能量蛋白代谢基本平衡,且娟姗奶牛MUN浓度对乳质的影响程度较荷斯坦奶牛的大。  相似文献   

14.
新疆褐牛乳中体细胞数与产奶性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影响新疆褐牛乳中体细胞数(SCC)与产奶性状的非遗传因素,为有效指导并提高新疆褐牛的生产性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构建协方差分析模型,利用SAS 9.2软件分析不同场、胎次、泌乳月及两两间互作效应等非遗传因素对262头新疆褐牛SCC与产奶性状的影响,并阐述各性状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采用Excel 2 013对新疆褐牛1 510条DHI数据进行整理,利用相邻两月SCC差值等级划分方法,绘制了不同牛场SCC变化趋势及其与产奶性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场和胎次对新疆褐牛SCC及产奶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泌乳月效应对产奶量和乳中SCC影响极显著(P<0.01),对乳糖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其它乳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场、胎次、泌乳月两两间互作效应对新疆褐牛SCC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场和胎次互作效应对产奶量和乳成分有极显著影响(P<0.01),场和泌乳月互作对乳脂率和乳中干物质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乳糖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其它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胎次和泌乳月互作效应对新疆褐牛各产奶性状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新疆褐牛乳中SCC增加,乳中干物质含量增加,而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糖率下降;绘制泌乳期SCC差值与产奶量和乳糖率变化曲线发现,随着SCC差值升高,产奶量及乳糖率均降低,表明使用SCC差值等级法能够有效评价奶牛产奶量变化并及时判定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趋势。通过比较新疆褐牛两个牛场的产奶量、乳成分以及SCC控制情况,发现二号牛场各性状均优于一号牛场,其产奶量较高、SCC较低,且不同胎次水平的乳脂率、乳糖率及乳中干物质均较高,体现较好的生产管理水平。【结论】针对新疆褐牛非遗传因素的研究表明,为有效提高和改善该乳肉兼用牛品种的产奶性能和奶品质,应着力改善牛场管理水平、优化环境卫生及规范挤奶设备等;一号牛场应加强生产管理水平和DHI监测记录,通过控制新疆褐牛SCC来降低和避免泌乳牛的乳房炎隐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阴外动脉灌注不同平衡模式的氨基酸对奶山羊乳腺摄取乳成分前体物(milk components precursors,MCP)的影响规律。【方法】选用2—3周岁,体重、产奶量相近、安装有阴外动脉和腹部皮下静脉血插管的关中奶山羊3只,由阴外动脉灌注不同平衡模式的氨基酸,在灌注前后分别采集动静脉血浆,测定乳蛋白前体物(milk protein precursors,MPP)、乳脂前体物(milk fat precursors,MFP)和乳糖前体物(milk lactose precursors,MLP)的含量和乳腺对其的摄取。【结果】阴外动脉灌注不同平衡模式混合氨基酸改变了乳腺对MPP、MFP的摄取(P<0.05),乳腺对MLP的摄取理想模式组和平衡模式组均高于不灌注组,但理想模式组与不灌注组差异不显著(P>0.05),平衡模式组与不灌注组差异显著(P<0.05);不同氨基酸模式灌注组产奶量和乳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外动脉中氨基酸的平衡改变了乳腺对乳成分前体物的摄取,有利于乳的合成。本试验条件下,阴外动脉中必需氨基酸达到理想平衡(AABI=0.972)时乳腺对MCP的摄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牦牛DGAT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乳质性状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牦牛DGAT1基因多态性,评估基因突变对牦牛乳品质性状的影响,以期丰富牦牛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基础。【方法】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牦牛及野血牦牛DGAT1基因intron5-exon7和intron15-exon17区突变,分析基因突变对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牦牛DGAT1基因intron5-exon7区发现c.562+32_c.562+33ins CCGCCC的插入/缺失,等位基因M、基因型MM频率最高为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各类群牦牛PIC0.5属中度或低度多态;intron15-exon17区检测到c.1249-23CT和c.1336CT的突变,其中exon17发现的c.1336CT突变导致编码氨基酸p.Arg447Cys转变,等位基因A频率最高为优势等位基因,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和青海牦牛中基因型AA为优势基因型,野血牦牛基因型AB为优势基因型,各类群牦牛0.25PIC0.5属中度多态;两区域3处突变位点构建出6种单倍型和11种单倍型组合,突变位点间存在连锁关系且接近于连锁平衡。关联分析表明,甘南牦牛intron5-exon7区基因型与乳质性状无显著相关;intron15-exon17区基因型BB个体乳品质性状最低,且乳蛋白率、乳脂率、总固体物质含量中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个体(P0.05);携带等位基因A的个体乳蛋白率、乳脂率、总固体物质含量及无脂固体含量显著高于未携带者(P0.05),携带等位基因C的个体乳脂率也显著高于未携带者(P0.05),而携带等位基因B的个体乳脂率、总固体物质含量显著低于未携带者(P0.05);单倍型组合H1H3个体的乳蛋白率、乳脂率、总固体物质含量和无脂固体物质含量均较高,且乳脂率及总固体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单倍型组合(P0.05),而H2H2单倍型组合个体则较低,除乳糖率以外的其他乳品质性状均显著低于其他7种单倍型组合(P0.05)。【结论】牦牛DGAT1基因intron5-exon7和intron15-exon17区为低度和中度多态,intron6存在c.562+32_c.562+33ins CCGCCC的插入/缺失,intron15和exon17分别检测到c.1249-23CT突变和c.1336CT的非同义突变。intron15-exon17区突变影响甘南牦牛乳品质性状,选留携带等位基因A的个体和淘汰携带等位基因B的个体、或选留H1H3单倍型组合及淘汰H2H2单倍型组合个体,均可显著改善后代群体的乳品质。  相似文献   

17.
3个地区牦牛乳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青海天峻、甘肃天祝、甘南玛曲3个地区共计90份牦牛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营养成分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区的牦牛乳脂肪含量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极显著性差异(P<0.01);全脂固体、非乳脂固体、乳糖、冰点、密度、酸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海拔的依次增高,天祝、玛曲及天峻牦牛乳脂肪及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泌乳奶牛牛群的管理、营养调控、保证生鲜乳质量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江苏某奶牛场荷斯坦泌乳初期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中国荷斯坦奶牛群在不同泌乳月、胎次和产奶量等条件下乳成分及各成分间相关性.[结果]该牛场中国荷斯坦牛在乳泌初期泌乳月份对乳中常规乳成分及酸度具有显著影响.产奶量对泌乳初期乳成分含量有明显影响.泌乳早期乳中常规营养成分及滴定酸度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乳脂肪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非脂乳固体与密度、冰点以及乳蛋白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奶牛生产实践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