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对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卵的自然群体进行整片抽样调查及统计表明,第一代卵主要分布在棉株嫩头部位,第二代卵主要分布在棉株第三至十果枝的第一果节上,第三代卵主要分布在第八至十七果枝的第一果节及第八至十四果枝的第二果节上。上述各部位是田间调查的重要部位。  相似文献   

2.
田间调查表明,4代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分布随果枝序下移,落卵量递减;同一果枝外围果节落卵量显著高于内围果节;棉株顶部往下第1~6果枝的蕾、铃苞叶外侧及果枝叶片正面卵量(m')占全株实查卵量(m)的82.22%。应用预测模式m^=8.1848+1.1481m',将传统全株查卵法改为局部查卵推测法,简便可靠。依据调查结果,及时去除无效果枝,可消除当时田间卵量20%以上。  相似文献   

3.
田间调查表明,4代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分布随果枝序下移,落卵量递减;同一果枝外围果节落卵量显著高于内围果节;棉株顶部往下第1~6果枝的蕾、铃苞叶外侧及果枝叶片正面卵量(')占全株实查卵量()的82.22%。应用预测模式^=8.1848+1.1481m',将传统全株查卵法改为局部查卵推测法,简便可靠。依据调查结果,及时去除无效果枝,可消除当时田间卵量20%以上。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棉区第四代棉铃虫大发生概况及原因初析杨普云(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100026)1994年第四代棉铃虫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棉区超历史、超常规大暴发,其发生特点是:发生期早,蛾卵8月初始见、8月上旬末进入发生盛期。湖北江汉平原棉区比常年早5天左右,...  相似文献   

5.
1982—1984年分别在江苏南通、安徽安庆、湖北荆州、江西彭泽和四川简阳,按照统一试验方案,进行了红铃虫的第一、二、三代危害损失测定。结合各点的多年资料,经协方差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红铃虫的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问题。(一)首次提出以皮棉产值损失率统一表示红铃虫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等方面造成的经济危害损失。(二)明确了在长江流域棉区第一代红铃虫危害所造成的虫害花对棉株的结铃和三桃比例基本无影响,一船无需防治;建立了测定第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损失方程式,并确定了使用范围。(三)计算了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棉花的受害允许密度,提出了全代累计百株卵量或当日百株卵量的长江流域第二、三代红铃虫的分区防治指标。新的防治指标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具有随生产水平和使用农药的防治效果不同而变化的特点,比现在各地生产上应用的指标尺度要放宽,且准确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我站按《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的计划方案,1982年在东至县大渡口建立试验点,侧重进行为害损失测定方法的探讨。1、一、二、三代红铃虫田间百株累计卵量分别是306粒、820粒和3628粒;侵入成活率分别为73.81%、41.51%和34.78%;卵量与活虫之比分別为7.90:1、5.52:1和8.58:1。2、标记第一代虫花780朵、与虫花同节位花期一致的健花852朵,脱落率分别为80.92%和35.15%。虫花脱落比健花高45.77%,但对棉株成铃结构和结铃数不仅无影响,相反,前期伏桃和伏前桃还增加0.34个,全年平均增加0.06个。3、二、三代红铃虫、单铃虫道数、活虫数与僵辦率、皮棉质量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呈负相关。二、三代红铃虫造成的单铃虫蛀籽率与单铃重呈负相关。当地第二代红铃虫单铃侵入孔3~5个的青铃为45%,三代为49%,在产量方面所造成的损失,籽棉损失分别为40.6斤和3.9斤,皮棉损失分别为18.1斤和2.8斤。4、目前,将二、三代单铃虫道数压低到0.3——0.4个,可以使全年经济损失由17.4%降低3.57%,与历史资料对比,相当于当地田间二代百株累计卵量110粒左右所造成的损失。所以初步认为将单铃虫道0.3—0.4定为允许为害下限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7.
根据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协作研究的结果,肯定了一代红铃虫为害的虫害花.对棉株结铃数及成铃结构无影响,不必进行防治;二代以当日百株卵量60—80粒,三代以当日百株卵量190—250粒为防治指标,除在大渡口基点上进一步试验验证外,今年扩大到宿松、东至、怀宁、棕阳、桐城五县进行大面积示范验证,现将示范验证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1发生期舟形毛虫黑卵蜂(TelenomuskolbeiMayr)在霍山一年发生4代,以第4代卵在茶蚕(Andracabipunctata)卵内越冬。始见羽化与寄生盛期:第1代成蜂分别为5月上中旬、5月下旬;第2代为7月上旬、7月下旬;第3代为8月中旬...  相似文献   

9.
红铃虫是我国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各地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观测资料。但在世代划分,发生期,发生量的统计上由于缺乏明确一致的标准,妨碍了测报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在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的指导下,我们对历年来的红铃虫观测资料从世代划分,发生期,发生量级划分上进行了以下初步探索。一、关于世代的划分1、田间卵的世代划分红铃虫在荆州棉区常年发生,三代,历年棉田自现蕾起的卵量消长  相似文献   

10.
性信息素诱捕器用作田间棉红铃虫种群抗药性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供一种用性信息素粘胶诱捕器收集田间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种群的取样技术,只需简单的恒温设备,就能快速、简便、正确地监测田间红铃虫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经浙江省4个棉区的监测,证明此方法能明显地反映出各地棉红铃虫种群的抗性程度。在用药水平较高的慈溪,红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已高达26—28倍;在同一棉区,红铃虫越冬代和第二代雄蛾对氰戊菊酯的抗性水平相似,而第一代较敏感。此方法可用于红铃虫抗性的普查,为红铃虫抗药性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报道1977~1980年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田间种群消长及杀虫剂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铃虫成虫数及卵量在上海郊区除1977年外,基本表现为逐代递增的第三代多发型;1977~1980年蛾量与卵量发生不一致,这与成虫产卵期的气侯因子有关。红铃虫第二、三两代的卵量和棉铃被害关系密切。第二、三两代产卵盛期这一批的卵孵化后为害棉铃的程度,在8月上中旬和10月中旬前后吐絮花中的单铃幼虫数中得到反映。由于每年红铃虫发生量不同,杀虫剂对其影响也有差异。在发生轻的年份7~9月用药2~4次其单铃幼虫数与对照比较,其差异不显著。但中等发生年与大发生年,在第二代、第三代成虫产卵高峰前各用药一次可以减少虫50%以上。这表明可以减少田间用药次数。作者另对红铃虫第一代是否要进行防治,第二、三代的防治指标以及早期用药对棉田天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我省现行的红铃虫防治标准为百株卵量20—30粒,因指标过严,生产实践上无法照办。为改进红铃虫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标准,以提高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我们于1982—1983年在中等生产水平的棉区(皮棉亩产150斤),采取群众性的简易查虫方法(当日百株卵量),进行了红铃虫不同防治标准大田对比试验。结果发明,在防治策略上应改为“一代免  相似文献   

13.
笔者于1997年第五代棉铃虫产卵高峰期,在生长旺、后劲足、适宜棉铃虫产卵的棉田,用随机取样法,共调查有卵株146株、182粒卵,通过标记棉铃虫卵所在棉株的部位和卵量,查明棉铃虫卵在棉株上各部位的分布比例如下:顶心占2418%,倒一层果枝占21.98%,倒二层果枝占2253%,倒三层果枝占1593%,倒四层果枝占8.7%,倒五层至倒九层果枝共仅占659%。从顶心至倒三层果枝的累计卵量占总印量的84.62%,从顶心至倒四层果枝的累计卵量占总卵量的93.41%。因此,笔者认为,在田间进行棉铃虫卵量调查时,只要查倒三层果枝以上部分即可,其准…  相似文献   

14.
根据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和我县三年研究结果,即一代红铃虫危害所造成的虫害花对棉株结铃和三桃比例基本无影响,可以不进行防治;二、三代  相似文献   

15.
陆中泉 《植物保护》1982,8(5):18-19
第三代红铃虫是全年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重的一代。一、二、三代的增殖比例为1∶4—10∶12—25。近17年中(1961—1979年)三代红铃虫大发生的有8年,平均百株累计有卵2238.1粒,铃害率84.22%,单铃虫道2.96头;中等发生的有7年,平均百株累计有卵684.5粒,铃害率70.64%,单铃虫道1.71头;轻发生的有2年,平均百株累计有卵215.7粒,铃害率31.55%,单铃虫道  相似文献   

16.
小麦棉花套种有利于控制棉铃虫发生根据山东省植保总站在纹上县的调查,麦套棉区二代、三代棉铃虫发生程度均有减轻,1992、1993年全省二代棉铃虫特大暴发,平均百株累计卵量7000~8000粒,多的达2万多粒,纹上县两年平均2593粒,只占全省平均卵量的...  相似文献   

17.
麦茎蜂(CephuspygmaeusLinn.)是近年来在平遥县新发现的1种小麦害虫。1997年在卜宜乡落邑村首次发现,于1998年、1999年虫害发生面积逐渐扩大,目前分布在全县7个乡镇,发生面积约667hm2,虫株率一般为10%~20%,发生严重地块高达40%,减产率5%~10%,主要以旱地和一水地小麦发生为重。麦茎蜂在平遥县1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残茬的最下部越冬,开春后幼虫化蛹,在5月上中旬羽化。卵单产于较老的顶部节间麦茎内(小麦主茎落卵量高于分孽,大部分产卵于穗茎节基部1/5至1…  相似文献   

18.
药剂防治是生产上控制棉铃虫危害的关键措施,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把一些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以及人工的措施与药剂防治配合运用,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整枝灭虫在棉花蕾铃期,田间管理时所摘除的顶心、群尖以及打掉的无效花、蕾等带出田外,可以明显减少田间卵和初孵幼虫的存量。据调查,在二化棉铃虫发生期适时整枝1次,可使百株卵量下降40~60%;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去叶枝的棉田,田间卵、虫存量减少3.8~54.5%,平均为27.7%;在四代棉铃虫高峰期,及时摘除边心、赘芽,可使卵和幼虫的存量分别减少5…  相似文献   

19.
空心莲子草叶甲地越冬保护和大量繁殖释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空心莲子草叶甲是生防所1986年从美国Florida引入,该虫在我国湖南省中部及湖北地区,由于冬季温度太低,不能自然越冬。1987年进行了成虫冬季人工和接种释放越冬后成技术的研究。11~12月在田间采集成虫,1-4月温室盆栽空心莲子草上饲。1-2月下旬温室温度5~10℃下,叶甲能保持低度活动,3月间温室停火后开始产卵,冬季在温室中能繁殖两代。5月上旬将成虫按每公顷3000头释放在空心莲子草为害的水  相似文献   

20.
江苏沿江棉区棉铃虫在棉田发生以三、四代为主,其中四代是主害代。查准田间卵量对决策防治及准确反映当年棉铃虫发生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标准《棉铃虫测报调查规范》规定三代查棉株群尖和嫩叶上的卵量(实际调查中发现漏查率较高),而对四代查卵未有明确规定。为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