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砀山酥梨贮藏期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关键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贮藏期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1 1 轮纹病 :病原为梨生囊孢壳菌PhysalosporapiricolaNose真菌。梨果染病初期果面产生水渍状、浅褐色、近圆形的小斑点 ;随着斑点扩大 ,逐渐形成暗黄色的同心轮纹 ;后期病斑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轮纹病以菌丝、分生孢子及子囊壳在梨树病部越冬 ,次年 4— 6月形成分生孢子 ,7— 8月分生孢子大量散发 ,借风雨传播 ,落到果实上 ,从皮孔侵入 ,至成熟期或贮藏期发病。高温多雨年份发病较重。贮藏初期由于窖温偏高 (日均温 1 8℃以上 ) ,带菌果实迅速发病 ,1 0天左右整果全部腐烂。1 2 褐腐病 :病原为果生链核盘…  相似文献   

2.
Bipolaris sorokiniana能浸染草坪禾草叶片形成梭形病斑,并可导致芽腐、苗枯、根腐、茎基腐、鞘腐等症状;病原菌在10~40℃下能够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病原菌分生孢子在不同萌发条件中以水平萌发较好;分生孢子萌发需要空气条件,但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在20~35℃下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以28℃下萌发最好;八种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表明,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效果较好,其抑菌圈直径和抑制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为46.2mm和81.3%,其他几种药剂对孢子萌发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罗平 《广西蚕业》2003,40(2):54-54
时下,由于气温高湿度大,农村养蚕发生家蚕白僵病的现象较多,并有蔓延趋势,对农民养蚕增收影响很大,白僵病如何被传染和怎样防治?是蚕农常咨询的问题。 家蚕白僵病是由真菌中的白僵菌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到桑叶或蚕体上。在气温24℃~28℃、相对湿度85%以上的条件下,白僵菌的分生孢子发芽并侵入蚕体寄生、繁殖、分泌毒素,从而引起蚕儿发病。蚕死后,随着体内寄生菌的增殖逐渐变硬,再过1~2天后,尸体被菌丝和白色粉末状的孢子所覆盖。孢子通过风力扩散到环境中,继续传染。因此,养蚕发生此病,如处理不好,很难控制。其预防措施为:一、严格消毒。…  相似文献   

4.
桑卷叶枯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学试验方法观察病原菌桑单胞枝霉菌(Hormodendrummori Yendo)的形态并研究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白色圆形凸状菌落,并能产生大量的暗蓝褐色分生孢子梗和淡灰色分生孢子;菌丝的生长温度为8~40℃,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为10~38℃,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55℃,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5~30℃;适合菌丝生长的pH为4.5~11.0,最适pH为6~7;相对湿度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产生与萌发;连续光照可促进产孢。以上结果信息可供研究桑卷叶枯病病原菌的危害特点和建立病害的有效防治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省于80年代末开始大面积发展柿,随后病虫为害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连片种植的新区更为严重。1病害在我县为害柿树的主要病害有十几种,但以炭疽病、圆斑病和细菌性根癌病发生较普遍,为害最严重。前两种病害病原均为真菌,以菌丝体在病枝、病蒂和病叶上越冬。炭疽病病原菌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产生分生孢子,借昆虫和风雨传播,直接侵入新梢和幼果,新梢从5月下旬、幼果从6月中旬开始发病,导致枝梢干枯,果实脱落。圆斑病翌年6月上中旬形成子囊孢子,由气孔侵入,8月为发病盛期,9月开始大量落叶落果。细菌性根癌病是一种野杆菌…  相似文献   

6.
草坪草离蠕孢叶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ipolaris sorokiniana能浸染草坪禾草叶片形成梭形病斑,并可导致芽腐、苗枯、根腐、茎基腐、鞘腐等症状;病原菌在10~40℃下能够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病原菌分生孢子在不同萌发条件中以水平萌发较好;分生孢子萌发需要空气条件,但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在20~35℃下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以28℃下萌发最好;八种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表明,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主要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0~28℃;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0~38℃,最适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5~32℃.在pH值5~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值5~9;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最适pH值6~7.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5%时不能萌发.光照处理对该菌生长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或55℃,5 min,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0℃,30 min或65℃,5 min.  相似文献   

8.
采用细胞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在杧果叶片、果实上的侵染过程,并研究了温度、湿度、刺伤对其发病情况的影响。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3h,病原菌分生孢子在刺伤、不刺伤的叶片及果实上均开始萌发,其孢子萌发率为36%-81%,附着胞形成率为20%-61%;接种6-12h,¬¬¬大量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并形成附着胞;接种后24h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均超过88%;接种后48h后菌丝体进一步生长呈现网膜状的菌丝团,并不断扩展。在不同温湿度下,刺伤与不刺伤的杧果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差异显著,20°C情况下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平均直径最小分别为13.4mm和3.5mm。30°C情况下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平均直径最大分别为26.1mm和8.7mm。在7和14 天,湿度69.2%条件下,病情指数仅为12.9 和 12.9,而湿度84.5%时,病情指数分别达27.9和 87.1。刺伤处理的叶片和果实发病率均为100%,其病情指数分别为68.57和57.14,病斑直径分别为8.7mm和11.7mm。不刺伤的叶片和果实的发病率仅为70%和40%,其病情指数也只有38.57和5.71, 病斑直径分别为1.8mm和12.7mm。杧果炭疽菌在条件适宜情况下,可在3h内萌发并侵入寄主组织;伤口可促进杧果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但不利于附着胞的形成。在温度20-28°C间,温度越高发病越重,湿度69.2-85.4%间,湿度越高发病越重,且伤口可加重杧果炭疽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龙眼叶枯病菌疏毛拟盘多毛孢生长温度10~30℃,最适生长温度20~25℃;在14~26℃下培养时,RH100%和 pH 6.3~7.2产孢量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率则以在25℃和RH+水滴及在24~26℃和pH 6~7时较高。黑暗处理促进菌丝生长,日光灯照射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分生孢子致死温度57℃10min。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双糖和醇类作碳源,葡萄糖和蔗糖增进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能很好利用供试氮源L-白氨酸、L-胱氨酸和L-天冬氨酸等。L-组氨酸作为氮源时病菌产孢量最大,而氯化氨作为氮源时病菌不产孢。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培养基、温度、pH值、光照对Phyllosticta citrichinaensis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柚叶汁会促进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8℃,40℃时停止生长;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3–9,最适生长的pH值为5–6,14天后在pH7–9的OA培养基上菌落边缘产生黄色素;分生孢子在25℃、pH4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但萌发率低于45%;12h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10分钟,孢子致死温度50℃10分钟。  相似文献   

11.
桑白蚧田间生活史为一年3代:第一代3月下-6月中,第二代6下-8下,第三代8下-翌年4上,1-3代一龄若虫期分别为4、7、9月上旬。田间传播规律是:株内以爬行传播为主,株间以风传和昆虫携带传播为主,远距离则以苗木运输传播为主。扩散距离雌虫在100cm以内,雄虫在6cm左右,上新梢时期为6月底到7月初的第二代初孵若虫,其上梢率和上梢虫口数最多,是全年药剂防治的重要时期。发生生态的规律是:株梢为害率及虫口密度均以幼树>壮树>老树;田边桑>密植小桑园>大行桑>地边桑;沟湾桑>平坝桑>坡地桑。气候与发生为害的关系是:温度在28℃以下,温湿系数在3以上,其虫口密度大于温度在28℃以上,温湿系数在2.8以下。在一年中春、秋季第一、三代的发生量一般大于夏季第二代。  相似文献   

12.
桑椹菌核病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次年3月上中旬温湿度条件适宜时,从越冬菌核上开始长出子囊盘,并产生子囊孢子。此时正值桑树开花期,子囊孢子通过风力传播,侵入桑树雌花花器,菌丝侵入子房内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菌丝形成菌核,危害果实——桑椹。  相似文献   

13.
1998年以来 ,浙江省云和县把发展优质早熟梨作为全县主导产业。近 5年来 ,全县新开发以翠冠为主栽品种的早熟梨 1133hm2 。 2 0 0 2年我们调查了全县早熟梨病虫害情况 ,其中梨黑斑病发生比较普遍 ,对梨树的危害较大。因此 ,从 2 0 0 2年 7月开始 ,我们选择在发病较重的重河湾基地 ,进行了梨黑斑病综合防治试验 ,目前已经控制住连续危害了 3年的梨黑斑病。1 发病规律地处浙西南的云和县 ,每年 4月中旬进入汛期 ,降水量逐渐增多 ,气温升高 ,于是在梨枝条、落叶上过冬的黑斑病病菌产生分生孢子 ,借风雨传播。在4月下旬至 5月上旬 ,病菌开始侵…  相似文献   

14.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桑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S-LX04为材料,测定其对桑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m orifoli-um)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BS-LX04对桑炭疸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能够使菌丝生长受阻且产生畸形;能够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培养24 h检查孢子萌发抑制率为73.22%;能够推迟分生孢子的萌发时间,并导致萌发孢子的芽管和菌丝畸形而不能继续生长。BS-LX04发酵培养滤液中可粗提到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的粉状物质,随着菌株培养时间的延长,粗提物对桑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也逐渐升高,即抗菌物质产生逐渐增多,培养48 h是适宜的发酵时间。菌株在28℃培养,获得的抗菌物质粗提物的抑菌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最高,28℃为菌株最适发酵温度。  相似文献   

15.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6,43(4):71-71
答:这种是桑褐斑病。此病嫩叶较易发病,呈圆形或多角形褐色病斑,病斑周围叶色变黄,叶片枯黄易脱落。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真菌,以分生孢子盘在未腐烂的病叶上越冬,翌年春暖时越冬病菌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到幼嫩叶片上,引起初次侵染。如条件适宜,会多次循环侵染,短期内流行成灾。低温多湿有利于病菌繁殖,因此雨水多的年份常流行。地势低、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四周为河港、池塘等多湿环境的桑园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16.
堵鹤鸣  方瑾芬 《蚕业科学》1996,22(4):214-218
桑褐斑病菌容易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其生长温度范围为8~31℃,最适生长温度为25℃左右;分生孢子需在水滴中发芽,24℃经24h能全部发芽;病程主配温度有关,该菌能以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形态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正>1.黑木耳绿霉病黑木耳绿霉病是一种常见病,初期在培养料、椴木接种孔或子实体上长有白色、纤细的菌丝,几天之后便可形成分生孢子,一旦分生孢子大量形成或成熟,菌落变为绿色、粉状、无固定形状。发病原因:绿色木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有机物质上和土壤中,空气中也到处漂浮有绿色木霉病菌的分生孢子,袋料栽培黑木耳,各种机会都有可能将孢子带入木屑、麸皮、玉米芯等培养料和生长势弱的子实体上形成菌落,采耳后的耳根很容易受绿霉菌的感染。该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对适宜哺乳母猪配合饲料发酵的乳酸菌进行了筛选,并对最适发酵菌种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宜哺乳母猪配合饲料发酵的乳酸菌为BLCC2-0015和BLCC2-0092,发酵48 h时,p H最低分别达到4.12和4.25,活菌数分别达到60×108和81×108,总酸含量分别为22.56 mg/g和23.50 mg/g;适宜乳酸菌BLCC2-0015生料发酵的条件为:温度28~42℃,料水比5∶2、5∶3或5∶4;其中最优的条件为:温度28~32℃,料水比5∶3或5∶4,活菌数最高达96×108,p H最低为3.92。适宜乳酸菌BLCC2-0092生料发酵的条件为:温度28~32℃,料水比5∶2、5∶3或5∶4;其中最优的条件为:温度28℃,料水比5∶4和温度32℃、料水比5∶3或5∶4,活菌数可达到109CFU/g以上。  相似文献   

19.
探索豹纹守宫在泰州地区人工饲养与繁殖的最佳温度、湿度和饲喂方式,为当地的豹纹守宫的爱好者提供饲养和繁殖的饲养数据,以减少其经济损失。通过多次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豹纹守宫均表现皮肤正常换色,且逐渐有光泽,未见发病的饲养温度为白天28℃,晚上25℃;饲养湿度为45%;饲喂的方式为蟋蟀、蟑螂和面包虫交替饲喂。豹纹守宫排卵期温度为28~30℃,湿度为40%~50%,每条豹纹守宫每个月均产蛋2枚,重量为1.5~3.5 g。孵化温度为27~28℃时,孵化时间长,孵出的雌性多雄性少,孵化温度为30~31℃时,孵化时间短,孵出的雄性多雌性少。  相似文献   

20.
我县榔坪镇木瓜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 ,有木瓜园 867余hm2 ,年产干木瓜 3 0 0~ 4 0 0t,是我国药用木瓜主产地之一 ,《中国药典》中的“资丘木瓜”即为该地特产 ,现已注册。由于管理不善 ,产量极低 ,镇木瓜科研组成立两年以来 ,我们观察研究发现 ,导致木瓜产量不高的主要病害是花腐病和锈病。1 发病规律及危害1 1 花腐病菌在落于地面的病枝、病果上形成小菌核越冬。翌年春萌发形成子囊盘和子囊孢子 ,随风雨传播 ,引起花腐和叶腐 ,花、叶感病率可达 15%~2 0 %。病花、病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侵入花瓣和柱头 ,造成果腐 ,严重时病果率达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