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全量麦草机械还田塑盘抛秧示范方的产量表现和群体构成,研究了施氮量与抛秧密度对茎蘖动态、光合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明确了宁粳1号在全量麦草机械还田抛秧条件下实现单产700kg/667m^2的产量结构,提出了全量麦草机械还田塑盘抛秧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麦秸全量机械还田轻简稻作技术是新农村建设和水稻生产安全的双重要求。笔者通过试验对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秧、抛秧和直播稻三种轻简稻作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稻表现高产稳产,省工节本,且推广条件成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麦秸秆全量还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麦秸秆还田耕整地技术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在机械收割小麦时将秸秆全量机械切碎,均匀分散于田面,通过增施氮肥、灌水泡田、旋耕埋草、精细整地等措施,使秸秆与耕层土壤充分混合,并强化提高水稻播栽质量、合理运筹肥水、科学防除杂草等栽培技术,以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麦-玉两熟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出苗与幼苗生长质量的影响,基于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点,比较分析了秸秆不还田(CK)、玉米单季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T1)、小麦-玉米周年秸秆全量粉碎还田(T2)和小麦单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T3)4个秸秆全量还田方式间小麦出苗、分蘖、干物质积累及光合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长期秸秆全量还田影响小麦出苗速率,出苗速率表现为CK>T1、T3>T2;秸秆全量还田不同程度降低了小麦出苗率,但影响不显著;长期秸秆全量还田下六叶期小麦单株分蘖数、LAI、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重、根冠比、SPAD值、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均增加,冬前群体生长率及光合势分别提高了8.33%~35.29%和4.33%~22.11%。综合来看,在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长期小麦单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有利于壮苗的培育,是适合在当地进行推广的秸秆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5.
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实施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是保护黑土地、实现秸秆资源经济高效利用的首选。由于东北地区区域生态、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差异,影响了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应用效果。本文基于多年田间试验和生产实证,系统解析目前黑土区深翻、覆盖、粉耙(碎混)三种主要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特点及区域适应性,提出“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技术原则。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采用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与玉米秸秆全量覆盖相结合的方式;在西部半干旱风沙区,以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为主体;在东部冷凉湿润区、平川地采用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与秸秆粉耙(碎混)还田相结合,山坡地采用玉米秸秆全量粉耙(碎混)还田方式。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监测,以科学指导秸秆还田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产量形成与氮素积累运转特性,为油菜轻简化栽培条件下氮肥运筹的合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苏油6号为材料,设置稻草全量还田机械起垄开沟摆栽(A)、稻草不还田机械起垄开沟摆栽(B)、稻草全量还田免耕人工穴栽(C)、稻草不还田免耕人工穴栽(D)、人工直播(E)5种不同种植方式,研究其对油菜产量、干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菜产量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机械起垄开沟摆栽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免耕穴栽和直播;从产量构成因素看,机械起垄开沟摆栽处理显著提高了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在2种移栽方式下稻草全量还田与不还田产量差异不明显。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机械起垄开沟摆栽免耕穴栽直播,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变大。不同种植方式对氮素积累与运转有显著影响,初花至终花期、终花至成熟期氮素的阶段累积量均表现为ABCDE;与直播相比,2种移栽方式(A和B)均能显著提高花后茎秆和叶的氮素转运量及其叶的转运率,但茎秆转运率和贡献率却低于直播。机械起垄开沟摆栽能显著提高油菜干物质的生产和花后植株氮素的积累与运转,从而增产。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江苏姜堰开展多年试验、示范,组装集成了麦秸机械全量还田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并形成生产技术规程,供相关地区参照。  相似文献   

8.
机插稻培育壮秧与麦秆全量还田肥料运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机插水稻培育壮秧播种量和激素应用试验,麦秆全量还田机插水稻氮肥施用量和氮肥运筹比例、钾肥施用量等的试验研究,以提高机插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如皋市水稻麦草还田技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麦草还田相关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结合配施秸秆腐熟剂,以机械化旋耕秸秆全量还田-机插秧模式为主,秸秆全量旋耕还田-抛秧,“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腐熟剂处理堆肥间接还田,墒沟埋草还田-机直播、抛秧模式为辅的5种麦草还田模式,均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延边地区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初步探索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配套栽培技术的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米质分析、土壤化验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大田进一步推广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配套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各示范点平均增产5.12%,提高土壤有机质,具有土壤中固定N、P、K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还田稻草的钾素利用及其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还田稻草的增产效应及稻草还田后水稻对钾素吸收利用情况,笔者以杂交稻粤杂889和常规稻合丰占为材料,开展了盆栽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可以替代50%的化学钾肥,"稻草全量还田+化学钾肥减半"处理比全量施用化学钾肥增产6.55%,达显著水平,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稻草还田促进了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紫云英作绿肥对常规红米水稻品种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以常规地方品种小白占和高原红为材料,于2014-2015年在贵州盘县进行紫云英还田4个不同肥料处理(T1,紫云英全量还田;T2,全化学氮肥;T3,紫云英全量作底肥、追施40%化学氮肥;CK,不施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紫云英全量还田的处理比未施肥对照显著增产,2个品种T1、T2和T3处理的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7.5%、45.5%、41.4%和12.6%、28.4%、23.7%,增产的原因主要得益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显著增加。紫云英全量还田能优化水稻群体结构,提高成穗率,改善收获指数,降低株高而减小倒伏风险;紫云英全量还田能减少化肥的使用,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可减少60%的化学氮肥;紫云英全量还田还能显著增加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提高胶稠度。紫云英全量还田技术在贵州山区常规稻优质安全种植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全量麦草旋耕还田稻作土壤环境的变化及直播稻生长发育特点,通过几年实践,提出了全量麦草旋耕还田直播稻的产量指标、生育指标及生产栽培技术规范,以供推广麦草还田轻简稻作技术作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机插水稻肥料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在每667 m2施纯N 18 kg条件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机插水稻氮肥运筹前后比例以6∶4为宜;实施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氮肥总量不宜减少,水稻单产600 kg/667 m2以上,每667 m2需施纯N 18 kg。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是把好麦草入土、草泥混合、培育壮秧和保证栽插密度四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从栽培模式、播期搭配、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机条播、水稻育秧、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南粳9108机插-宁麦14机条播秸秆全量还田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的稻麦周年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北方地区不同土壤背景下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辽粳2501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比较分析了在总施纯氮200 kg/hm2条件下不同处理(砂壤土、砂壤土+秸秆、盐碱土、盐碱土+秸秆、棕壤黏土、棕壤黏土+秸秆)辽粳2501的产量结构和品质表现。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棕壤黏土背景下秸秆全量还田处理产量提高4.45%,而在砂壤土和盐碱土背景下秸秆全量还田处理表现为显著减产,减产幅度分别为2.20%和3.84%;秸秆全量还田均能显著提高不同土壤背景下的每穗颖花数,尤其是二次枝梗颖花数,但降低了盐碱土和砂壤土背景下的有效穗数;秸秆全量还田显著增加了稻米胶稠度和米饭食味值,但降低了盐碱土和砂壤土背景下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相似文献   

17.
不同量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在辽宁柳饶地区风沙性碳酸盐草甸土土壤上,设置常量化肥、半量秸秆还田 常量化肥、全量秸秆还田 常量化肥三个处理,研究了不同量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量化肥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植株抗倒伏能力、叶绿素含量不会减小,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半量秸秆还田处理产量显著提高,全量秸秆还田处理也没有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8.
麦草全量还田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初步揭示了麦草全量还田的腐烂发酵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的特点和对秧苗生长影响的原因,介绍了以切短麦草、浅水旋耕为关键,合理肥水调控为配套的麦草全量还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 m3/hm2、农家肥60 m3/hm2、半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m3/hm2和当地常规施肥方式(对照)处理,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植株基部周长、单株叶面积和棒三叶叶面积均以农家肥60 m3/hm2处理最高;出苗率以农家肥30 m3/hm2处理最高,全量秸秆还田处理最低;经济产量增加幅度依次为半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 m3/hm2>农家肥60 m3/hm2>农家肥30 m3/hm2>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沙质碳酸盐草甸土壤上,设置常量化肥、半量秸秆还田 常量化肥、全量秸秆还田 常量化肥三个处理,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量化肥相比,半量秸秆还田处理的植株抗倒伏能力增强,叶面积指数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并且显著提高了产量;而全量秸秆还田处理的各项指标与对照基本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