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保持和提高种子活力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介绍了种子活力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综述了在种子采收、贮藏和播前处理过程中保持和提高种子活力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水稻种子呼吸产生的CO2进行实时检测,探究水稻种子呼吸强度与各项活力指标的相关性,为通过呼吸强度测量进行种子活力的无损检测提供实验依据。利用自主设计的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的种子呼吸检测系统,实时检测种子呼吸产生CO2气体浓度的变化。选取梦两优黄莉占不同收获期的水稻种子,每个收获期的种子分成2份,一份进行发芽试验获取种子活力指标,另外一份经过消毒、浸泡等预处理后,放入种子呼吸容器中在密闭环境下进行呼吸强度检测。每次连续检测约10 h,每组样本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水稻种子分别经过0、12、24、36、48 h的浸泡,发现在一定浸泡时间内种子呼吸强度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在连续10 h检测后,呼吸强度最高的浸泡时间段是36 h,CO2气体浓度达到10 151 mg·m-3,未浸泡的干种子呼吸强度最弱,CO2气体浓度为388 mg·m-3;水稻种子呼吸强度与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淹水3 d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指数最高可达到0.97、0.96、0.97、0.77及0.65。研究表明,梦两优黄莉占水稻种子在浸泡36 h左右可以达到较高的呼吸强度,呼吸强度随着呼吸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长后趋缓状态,种子的呼吸强度与各项活力指标均呈现较高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种子是农业实际生产中最根本的生产资料,种子活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发展。种子活力的检测方法可分为无损和有损检测两大类。种子活力无损检测方法具备不损伤种子样本、检测效率高、可在线化检测、实验可重复性好以及实验污染少等优点,有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高光谱检测技术、电子鼻检测技术、机器视觉检测技术等多种无损检测法。基于国内外种子活力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本研究综合评述了种子活力无损检测方法、技术以及检测结果,归纳了不同活力检测的特点、应用现状、研究进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优势和缺点,同时对种子活动检测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保持和提高种子活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子活力是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介绍了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从种子形成、发育成熟、贮藏和播前预处理过程,综述了保持和提高种子活力的种子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甜玉米种子携带真菌与种子活力关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明确甜玉米种子携带真菌种类,探讨真菌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洗涤检测法和PDA平板法对市售7个甜玉米品种和2个普通玉米品种进行种子携带真菌检测,同时以滤纸卷法对种子活力进行测定。【结果】供试种子外部带菌量差异显著,主要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p.)、青霉属 ( 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和枝孢属(Cladosporium sp.);种子内部带菌率在品种间差异显著,以甜玉米442最高,达到99.3%,普通玉米农大108最低,仅为4.4%;甜玉米种子内部寄藏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青霉属、曲霉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pp.)和黑孢属(Nigrospora sp.),其中甜玉米种子内部寄藏平脐蠕孢属真菌为首次报道。除甜单22外,其余6个品种的甜玉米种子内部总体带菌率和带镰刀菌率均显著高于普通玉米品种。甜玉米种子多项活力指标显著低于普通玉米种子。【结论】种子内部带镰刀菌率与种子活力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内部寄藏镰刀菌是影响甜玉米种子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种子活力是评定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种子内部不同化学成分及含量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高活力种子所具备的典型种子化学特性,以期为选育鉴定活力高的优质新品种以及提高种子贮藏时间和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增氧引发对烟草种子活力和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草种子水引发过程中伴随着旺盛的呼吸代谢,使引发液中溶解氧含量快速降低,对烟草种子形成了低氧胁迫.为缓解低氧胁迫,本试验以过氧化钙为增氧剂,研究了过氧化钙浓度和增氧引发时间对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过氧化钙增氧引发显著促进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提高烟草种子活力.用10g/L的过氧化钙浊液引发36 h,烟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苗长、苗干重和苗鲜重最高;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发芽速率显著优于对照和水引发36 h处理,发芽指数分别提高了18.0%和11.8%,活力指数分别提高了56.9%和24.3%,发芽速率分别缩短了0.6 d和0.4 d.  相似文献   

8.
从种子结构特性、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综述了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的原因,并从育种和种子预处理2个方面提出了提高甜玉米种子活力的方法,进一步对通过育种措施来提高甜玉米种子活力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甲醇老化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小麦种子活力下降的原因和一些生理变化规律,采用人工加速老化方法,研究了小麦种子在老化过程中,种子发芽指标、种子活力及叶绿素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用50%甲醇处理的小麦种子,随着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叶绿素含量等逐渐下降。短时间的老化种子多项发芽指标和种子活力下降缓慢,长时间的老化种子活力和各项发芽指标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种子贮藏技术,综述了影响贮藏期的因素,重点阐述了超干贮藏、超低温贮藏和人工种子等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前景,提出了今后种子贮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赵冰  王爱文  赵华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7):1875-1882
【目的】建立一种利用近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检测甜玉米种子活力指数的方法,为种子批量无损筛选提供新方法。【方法】在反射和透射模式下分别收集甜玉米种子的近红外光谱,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蒙特卡罗交叉验证方法对异常值进行识别与剔除;选取最合适的预处理方法和变量选择方法,建立并选取最优偏最小二乘法预测模型。【结果】对于漫反射活力指数定量分析模型,采用532份样品进行建模研究,其最佳预处理方法为多项式平滑导数(Savitzky-Golay derivative,SG)+均值中心化(Mean Center,MC),最佳变量选择方法为竞争自适应重加权抽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其模型的性能参数校正相关系数(Rc)、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cv)、预测相关系数(Rp)、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826、0.783、0.663、0.137、0.151和0.199。对于透射活力指数定量分析模型,采用415份样品进行研究,其最佳预处理方法为SG一阶导数平滑,最佳变量选择方法为相关系数法(Correlation coefficients,CC),模型的性能参数Rc、Rcv、Rp、RMSEC、RMSECV和RMSEP分别为0.783、0.680、0.728、0.121、0.142和0.133,该模型不存在过拟合现象,说明光谱采集的透射模型可能更适合测定种子活力指数。【结论】透射光谱可获得更多有关甜玉米种子活力的信息,透射模块是光谱采集预测种子活力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农产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维持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K1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绿叶蔬菜和油料等农产品中含量丰富。作为人和动物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K1在日常膳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新研究进展表明,农产品中维生素K1不仅具有促进血液正常凝固、预防新生婴儿出血疾病的生理功能,还具有抑制癌症、预防血管钙化、参与骨骼代谢、抑制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急慢性肝炎等生理功能。维生素K1对碱、强酸以及紫外线照射敏感,因此对检测前处理方法要求较高,目前主要的检测前处理方法有皂化法、酶解法、有机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以及净化效果良好的固相萃取法,但往往由于检测前处理基质不同,需要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方法;维生素K1的检测方法主要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方法,筛选准确、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也是当今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大量文献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不同农产品基质中维生素K1的前处理以及检测方法,旨在比较前处理和检测技术的优劣,为农产品中维生素K1高灵敏检测技术开发、高维生素K1农产品开发与评价提供参考。最后,提出今后维生素K1检测技术发展的方向:(1)研制绿色溶剂提高提取效率;(2)研制萃取材料,提高提取选择性和回收率;(3)建立农产品中维生素K1与其他营养功能成分同步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双氧水与PEG协同引发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测定了引发处理后冬小麦的苗长(SL)、根长(RL)、发芽势(GE)、发芽率(GP)等9个种子活力指标。结果表明,‘长7170’在0.25%H2O2浸泡6 h+10%PEG浸泡4 h(处理3)条件下比对照(处理1)的发芽势、发芽指数、苗长、活力指数显著升高了18.4%、30.2%、26.1%、48.4%,对比于0%H2O2浸泡12 h+0%PEG浸泡12 h(处理2)的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根重分别升高了20.7%、16.2%、13.6%、22.8%。‘长6388’在0.25%H2O2浸泡6 h+10%PEG浸泡4 h(处理3)条件下的发芽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1)及0.5%H2O2浸泡6 h+5%PEG浸泡4 h(处理9),发芽指数与0.5%H2O2浸泡12 h+10%PEG浸泡2 h(处理8)相比升高了12%。种子活力的综合评价结果(D值)显示,2个品种均在处理3的协同引发下最大,分别为0.9482、0.8293;GGE双标图分析表明,0.25% H2O2浸泡6 h+10%PEG浸泡4 h(处理3)协同引发下,2个品种都在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根长上表现良好,这些指标可以作为小麦种子活力鉴定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eolata种子活力测定方法。  方法  以3个不同品种杉木种子为材料,以标准发芽法为参照,比较四氮唑法(TTC)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UVS)测定种子活力时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结果  标准发芽法测定种子活力最为准确,但耗费时间长,难以开展大批量测定;TTC法测定杉木种子活力准确度不稳定,且操作繁琐;UVS法的测定值与真实萌发率比较接近,有较高可信度,且操作简便。  结论  UVS法可作为快速测定杉木种子活力的优选方法。图2表5参2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低温(18℃)下不同品种和不同浓度的腐植酸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出低温下适宜玉米生长的腐植酸及浓度。【方法】 以新玉64号(Zea mays L.)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50、200、500、1 500、3 000、5 000 μg/mL)下腐植酸钾(HA1)、硝基腐植酸(HA2)、黄腐酸钾(HA3)浸种处理对种子萌发情况,幼苗相关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 50 ~ 1 500 μg/mL腐植酸浸种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玉米种子萌发,有效的提高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提高幼苗脯氨酸含量及根系活力,增强种子淀粉酶活性。综合各项指标,HA1、HA2和HA3处理最佳的浸种浓度分别为200、500、50 μg/mL,其中又以HA3处理表现最优。【结论】 在早春低温时使用50 μg/mL HA3溶液处理种子的方法较优,可促进种子萌发,调节相关酶活性,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6.
邢勇  张小冰  李砧  侯雅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448-9449,9516
[目的]研究La(NO3)3浸种对高粱种子活力的影响。[方法]设9个不同La(NO3)3浓度处理(0、10、20、30、40、50、60、65、70mg/L),进行种子萌发试验、种子活力测定、膜透性试验及呼吸速率测定。[结果]用10~70 mg/L的La(NO3)3浸种处理48 h后,高粱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都明显提高,呼吸作用增强,质膜相对透性降低,其中在50~65 mg/L La(NO3)3浓度范围内处理效果最好,当处理浓度超过65 mg/L时,这些指标又呈下降趋势。[结论]50~65 mg/L的La(NO3)3溶液可明显提高高粱种子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炭作为一种新型的土壤改良剂,不仅可以维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退化和污染,也可提升作物长势及生产效率。以松嫩平原黑土区为研究对象,设置了3种生物质炭施加水平[C5(5 t·hm-2),C10(10 t·hm-2),C15(15 t·hm-2)],各水平设置下3种施加方案[F1(秋季施加),F2(春秋两季各施加一半),F3(春季施加)],同时设置1组对照[BL(无生物质炭施加)],共计10种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夏玉米Zea mays植株根系特征、氮素空间分布状况、根系呼吸强度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差异,构建生物质炭用量与氮素利用效率以及收获指数之间的关联函数,进而阐述生物质炭调控模式与作物生产效率之间的作用关系,为寻求生物质炭合理、高效利用的管理模式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夏玉米根系长势受生物质炭调节的影响较大,其中C5F1,C10F1和C15F1处理条件下植株根系长度分别相对于BL处理增加了1 009.10,1 640.05和1 270.24 cm,C10水平效果较为明显。同时,在F2和F3方案下,3种不同生物质炭用量处理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生物质炭的调控作用有效抑制了土壤氮素的无效流失,并且在C10F1处理条件下,土壤的固氮效果达到最优;生物质炭的保水性和保肥性提升了作物根系的呼吸强度,随着生物质炭的施入量增加,作物呼吸强度效果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适宜地增加生物质炭的用量可以有效提升植株根系的代谢活动;生物质炭的调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作物产量的积累,随着生物质炭施入量的增加以及施入方案的调整,C10F1处理条件下的作物产量、氮素利用效率以及收获指数最高。另外,生物质炭的施入量与作物产量、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表明生物质炭供应与植株生产力之间存在最佳阈值。  相似文献   

18.
模拟氮沉降和磷添加对杉木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模拟氮沉降和磷添加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对调控杉木林土壤碳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10年生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共设置9个处理水平[对照(ck)、低氮(N30:30 kg·hm?2·a?1)、高氮(N60:60 kg·hm?2·a?1)、低磷(P20:20 mg·kg?1)、高磷(P40:40 mg·kg?1)、低氮低磷(N30+P20)、低氮高磷(N30+P40)、高氮低磷(N60+P20)、高氮高磷(N60+P40)],探讨了大气氮沉降和磷添加对杉木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结果  施加氮磷没有改变杉木林土壤呼吸的季节性变化。单独施氮促进了杉木林土壤呼吸作用,高氮水平(N60)对土壤呼吸的促进最显著(P<0.05);单独施磷促进了杉木林土壤呼吸作用,高磷水平(P40)对土壤呼吸的促进最显著(P<0.05);氮磷复合作用下低氮高磷(N30+P40)对杉木林土壤呼吸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P<0.05)。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低氮低磷水平下(N30+P20)土壤温度敏感性系数(Q10)高于对照。  结论  氮沉降和磷添加均对杉木林土壤呼吸有促进作用,氮磷复合作用下对杉木林土壤呼吸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其中高氮低磷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图1表2参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