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allipyge基因以极性超显性的方式遗传。它的表达直接影响肌肉的数量,钙蛋白酶抑制蛋白的活性。本文综述了Callipyge基因的遗传方式、遗传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Callipyge绵羊的肉质改良技术。  相似文献   

2.
草食家畜双肌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双肌(Double-muscular)基因位于第2号染色体上,是由myoststin基因在第3外显子处核苷酸突变造成的,为不完全显性遗传;绵羊Cfllipyge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8号染色体上,以非孟德尔方式遗传,称为极性超显性。双肌动物的瘦肉率显著高于普通动物,而其脂肪含量低,繁殖性能较差并对应激更敏感。本文从遗传方式、基因座的定位、遗传效应、作用机理及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引起绵羊双肌臀性状的Cfllipyge基因与引起牛双肌性状的Double-muscular基因进行了阐述,并就其今后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对陵水才女虫(Polydora lingshuiensis)和威氏才女虫(P.websteri)进行了比较与鉴定研究,并调查了它们的地理分布。在形态上,陵水才女虫的脑后脊上具中触角、粗足刺刚毛近末端具凹陷;而威氏才女虫无中触角、粗足刺刚毛具侧凸缘。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核糖体18S基因、线粒体COⅠ基因、线粒体Cyt b基因的陵水才女虫和威氏才女虫的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其种内遗传距离。基于COⅠ、Cyt b的才女虫的种间种内遗传距离比率远大于基于18S的遗传距离比率。才女虫的COⅠ与Cyt b基因的条形码间隔比18S的更宽,分辨率更高,更适用于形态相似种的辅助鉴定。在中国海域,陵水才女虫和威氏才女虫均属于宿主特异性低、地理分布性广的才女虫种类,其传播途径可能与其宿主的养殖方式以及商业运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小尾寒羊的FecB基因、BMPR-IB基因、BMP15基因和ESR基因的突变及其对产羔数的影响,表明:与FecB基因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都与小尾寒羊的多胎性能有关系;BMPR-IB基因是影响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一个主效基因,可以用于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辅助选择;BMP15基因中的突变位点对小尾寒羊的高繁殖力没有显著影响;ESR基因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多胎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或与之存在紧密的遗传连锁。旨在为小尾寒羊主效基因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小尾寒羊的FecB基因、BMPR-IB基因、BMP15基因和ESR基因的突变及其对产羔数的影响,表明:与FecB基因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都与小尾寒羊的多胎性能有关系;BMPR-IB基因是影响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一个主效基因,可以用于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辅助选择;BMP15基因中的突变位点对小尾寒羊的高繁殖力没有显著影响;ESR基因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多胎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或与之存在紧密的遗传连锁。旨在为小尾寒羊主效基因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MHC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中,在鱼类中由于其高度的多态性,使其在遗传进化、免疫相关、抗病育种等方面倍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鱼类MHC基因的遗传结构、功能特性及系统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将此类基因应用于遗传育种中的前景,以及制约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微卫星标记技术在虾类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微卫星是一种新型的分子标记。本文分析总结了近年来微卫星技术在虾类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鉴定、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及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对65尾祁连山裸鲤(Gymnocypris chilianensis)和40尾青海湖裸鲤(G.przewalskii)mt DNA cyt b基因(Cytochrome b,cyt b 1140 bp)和D-loop区(747 bp)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定,探讨了上述基因片断的序列特征和两种裸鲤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显示,2个基因片段的G含量普遍较低,在编码基因cyt b各密码子的第三位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线粒体DNA cyt b和D-loop基因片段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核苷酸替代速率cyt bDloop。基于核苷酸最佳替换模型计算2种间的遗传距离,cyt b为0.08,D-loop为0.03。基于cyt 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物种发生遗传分化的时间在距今约22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与青藏高原隆升时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转牛(羊)生长激素基因工程鲤鱼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产出转牛和羊生长激素基因实验鲤鱼一万余尾,筛选出生长速度快,含有外源基因的转基因鲤鱼143尾,遗传实验证实外源基因可遗传给后代,经池塘生长实验证明于代仍具有生长速度快的特征,建立了把外源基直接注入鲤鱼受精卵及确定了外源基因导入鲤鱼受精卵的最佳时期等构建转基因鱼的一整套技术。  相似文献   

10.
SNP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磊  岳文斌 《畜禽业》2007,200(3):2-4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新的遗传标记,已广泛应用于动物遗传育种、基因定位、克隆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对SNP的概念、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综述了SNP在动物遗传育种和家畜繁殖技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生长激素基因、抗冻蛋白基因和珠蛋白基因转移研究进展,并对外源基因的整合、表达和遗传以及基因转移方法、应用前景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是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的关键步骤。定位的方式有两种,候选基因鉴定法和基因组扫描法。日前奶牛的重要经济性状(包括泌乳量、脂肪产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产奶寿命、乳房炎发病率、Weaver综合征和双生率)已分别定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这些性状多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采用常规育种方法一般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13.
基于16S rRNA和Cyt b基因序列探讨2种梅童鱼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分析了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黑鳃梅童鱼(C.niveatus)的16SrRNA和Cytb基因片段序列差异及遗传分化程度。在长度为526bp的16SrRNA和379bp的Cytb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中,2种间共检测到44处核苷酸替代。分析结果表明,2个基因片段的鸟嘌呤(G)含量较低,在Cytb蛋白质编码基因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尤为明显。基于16SrRNA和Cytb基因片段分析结果显示,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2和0.111。构建的系统树显示2种梅童鱼在这2个基因片段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根据Cytb基因2%/百万年的进化速率推断,棘头梅童鱼与黑鳃梅童鱼的分化时间约为550万年,发生于上新世(Pliocene)早期。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遗传标记辅助选择(MAS)已经在动物改良中获得了较大的遗传进展,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识别有效的遗传标记,即这一标记应与控制这些数量性状的基因(QTL)处于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quilibrium)状态。目前遗传标记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5.
王攀攀  谢姝敏  于世豪  陈昊  邢超凡  高焕  阎斌伦 《水产学报》2023,47(3):039105-039105
为了分析日本囊对虾两种表型差异类型的系统发育关系,实验系统比较了两种类型线粒体全基因组的基因结构、遗传距离和密码子偏好性等特征。结果显示,两种类型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重叠区、基因间隔和密码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两种类型的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度为91.10%~95.00%,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为96.15%~100%。两种类型的A+T富集区的同源性只有82.60%,分歧度为15.40%,呈现高度遗传分化。日本囊对虾两种类型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歧度大于明对虾属和叉肢螯虾属,但氨基酸序列的分歧度小于后者。研究发现,基于cytb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基于cox1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类型Ⅰ和类型Ⅱ的种内遗传距离的14.6倍和5.2倍。两种类型的nd1、nd4和nd5基因的Ka/Ks值大于1,表明受到正向选择。基于20种隶属9属的对虾线粒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能有效区分各属对虾,其中日本囊对虾的两种类型首先聚类,再与宽沟对虾聚类。研究表明,日本囊对虾的两种表型差异类型基本达到物种水平,有必要进一步评估更多的性状差异,以提高两种囊对虾的特...  相似文献   

16.
从4个种群的鲇(Silurusasotus)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扩增出约500bp的细胞色素b基因,经ClustalX同源排序后得400bp序列。用PopGen32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17个个体间的遗传 距离的变化范围为0~0.0211,遗传一致度的变化范围为1~0.9791。结果显示,在长江上游的支流中,雅砻江种群在该基因片段上基本不存在变异,在被分析的4个个体中,其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完全一致;岷江种群和乌江种群在该基因片段上有一定的变异。沅江上游的贘阳河种群在该基因片段上基本不存在变异,在被分析的5个个体中,其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完全一致。但各个种群间在该基因片段上差异较大。在4个种群的鲇Cytb基因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遗传关系聚类图,雅砻江、岷江、乌江、贘阳河4个种群各聚为一支后,雅砻江和岷江2个种群再聚为一支,乌江和贘阳河2个种群再聚为另一支。  相似文献   

17.
美国奥本大学渔业系副教授、鱼类遗传学家邓翰姆博士近年来在(鱼回)鱼遗传育种研究中,成功地将人体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斑点又尾(鱼回)的胚胎中。经对 DNA 结构的分析表明,注入人体生长激素基因后,斑点叉尾(鱼回)的 DNA 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他还进行了将硬头鳟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鲤鱼胚胎的试验,改变了鲤鱼的 DNA 结构。邓翰姆博士认为,基因重新组合的成功,标志着鱼类遗传育种研究上的突破,并将大有利于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养殖鱼类质量和生长速度的提高及养殖周期的缩短。(李跃华摘译)  相似文献   

18.
使用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作为遗传标记,分析了中国海南岛8个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odestus)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种群历史动态,以为更好的保护弹涂鱼种质资源提供依据。采集的236尾弹涂鱼样本的COⅠ基因片段序列共检测到59种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较高(0.861±0.019),核苷酸多样性偏低(0.004 39±0.000 24);基于单倍型的邻接关系树没有呈现与地理群体成谱系的结构;分子方差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99.36%);遗传分化指数(F_(st))显示,三亚与临高、东方两个群体存在中等程度遗传分化;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表明,部分地方群体曾经发生过扩张。海南岛弹涂鱼整体遗传分化程度不高(F_(st)=0.006 37),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建议加强弹涂鱼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遗传标记辅助选择(MAS)已经在动物改莨中获得了较大的遗传进展.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识别有效的遗传标记。即这一标记应与控制这些数量性状的基因(QTL)处于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oquilibrium)状态。目前遗传标记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亚东鲑DNA条形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亚东鲑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线粒体COI基因638bp碱基序列,探讨了该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鲑科三种鱼类(亚东鲑、大西洋鲑和红点鲑)鉴定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亚东鲑33个个体共享1种单倍型。利用Kimura-2模型分析得到亚东鲑与大西洋鲑遗传距离最小,为0.079;大西洋鲑与红点鲑遗传距离最大,为0.141;亚东鲑与红点鲑遗传距离为0.120。基于COI基因片段序列构建的NJ显示,亚东鲑和大西洋鲑首先聚到一起,然后再与红点鲑相聚。结果表明COI基因片段作为三种鱼类DNA条形码进行分类鉴定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