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点介绍了"国土信息港"网站关键模块的设计和技术分析。网站由前台功能模块和后台管理模块组成。采用了ASP技术,并以Macromedia Dreamweaver作为设计工具,后台数据库使用Access创建,使用ADO对象访问数据库。  相似文献   
2.
从昆明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情况及存在问题出发,结合各县(市)区在昆明市中的区位及社会经济状况,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其中,基于空间分析和经济社会状况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有城镇化型整理模式、居民点内部改造控制型整理模式、居民点异地搬迁型整理模式和迁村并点型整理模式;基于组织管理和资金筹措方式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有政府主导型运作模式、市场主导型运作模式和村民主导型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传统单片机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并以"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与制作"为例详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设计。该课程改革可提升学生对单片机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培养了一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双在线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中药复方发酵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32头体重为(14.96±0.96)kg的健康42日龄"杜×长×大"三元断奶仔猪,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余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金霉素75 mg/kg、中药复方发酵粉600 mg/kg及金霉素75 mg/kg+中药复方发酵粉600 mg/kg。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中药复方发酵粉显著提高了仔猪的干物质、有机物和碳水化合物的表观消化率及表观消化能(P<0.05),提高了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胱氨酸、酪氨酸)的表观消化率及脂肪酶活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淀粉酶活性(回肠)(P<0.05)。金霉素和中药复方发酵粉对仔猪日增重、粗脂肪和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及表观消化能和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与对照组相比,金霉素组和中药复方发酵粉组显著提高了日增重、粗脂肪和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及苯丙氨酸和丝氨酸的表观消化率(P<0.05),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日粮中添加600 mg/kg中药复方发酵粉能提高断奶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和肠道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对虾科包含有26个属,约有200多种对虾,由于同属内的对虾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只呈现细微的差别,因此使得只基于形态学对对虾科物种的鉴别非常困难。为确定DNA条形码技术在对虾科物种鉴别的可行性,本研究中,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研究了32种对虾的核苷酸组成、对虾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用邻接法构建32种对虾COⅠ基因序列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对虾COⅠ基因组成偏倚明显,A+T含量(61.5%)显著高于G+C(38.5%)。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32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468)是种内遗传距离的156倍,符合Hebert提出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或等于10倍种内遗传距离的标准。在系统进化树中,32种对虾中有30种对虾都以较高的置信度聚合成独立的分支。可见,线粒体COⅠ基因作为对虾科DNA条形码在物种的鉴别上具有很好的应用性,可以作为形态学分类系统的必要补充和佐证。  相似文献   
6.
运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选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厦门市5个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ZA1、HN、ZA2、ZP、DS)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对微卫星引物在5个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中共检测到75个等位基因,各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 875~7. 0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 632~3. 719、平均PIC值范围在0. 498~0. 624。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 410~0. 56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 589~0. 687。各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Fis)为0. 147~0. 305,说明各群体内近交程度较高,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除ZP与DS群体外,其他群体在多个微卫星位点上均显著偏离平衡(P 0. 05),说明大部分群体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 028~0. 199;根据Fst计算得到各群体间的Slatkin’s遗传距离在0. 029~0. 249之间。本研究结果表明,采自厦门市的5个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近交现象。本文通过对厦门市5个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明确厦门市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的遗传结构、种质资源状况及近交程度,为该地区凡纳滨对虾种质资源的提纯、保优、复壮及遗传选育提供背景资料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攀攀  谢姝敏  于世豪  陈昊  邢超凡  高焕  阎斌伦 《水产学报》2023,47(3):039105-039105
为了分析日本囊对虾两种表型差异类型的系统发育关系,实验系统比较了两种类型线粒体全基因组的基因结构、遗传距离和密码子偏好性等特征。结果显示,两种类型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重叠区、基因间隔和密码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两种类型的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度为91.10%~95.00%,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为96.15%~100%。两种类型的A+T富集区的同源性只有82.60%,分歧度为15.40%,呈现高度遗传分化。日本囊对虾两种类型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歧度大于明对虾属和叉肢螯虾属,但氨基酸序列的分歧度小于后者。研究发现,基于cytb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基于cox1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类型Ⅰ和类型Ⅱ的种内遗传距离的14.6倍和5.2倍。两种类型的nd1、nd4和nd5基因的Ka/Ks值大于1,表明受到正向选择。基于20种隶属9属的对虾线粒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能有效区分各属对虾,其中日本囊对虾的两种类型首先聚类,再与宽沟对虾聚类。研究表明,日本囊对虾的两种表型差异类型基本达到物种水平,有必要进一步评估更多的性状差异,以提高两种囊对虾的特...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在(28±1)℃下从对虾养殖池塘中分离筛选具有氨氮(包括游离氨NH_3、铵盐NH~+_4)降解效果的芽孢杆菌(Bacillus),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对筛选出的芽孢杆菌进行发酵配方优化,以此挑选出低廉高产的发酵培养基配方。菌株分离筛选及氨氮降解实验结果显示:经初步分离,得到5株芽孢杆菌(DS1、DS2、DS3、DS4、DS5),再通过氨氮降解实验得到一株能够显著降解水体氨氮的芽孢杆菌DS5,5 d内菌株DS5对水体氨氮降解迅速,在第4天达到最大降解率(36.41±0.07)%,且最后3 d水体氨氮持续稳定在36%左右;通过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鉴定,将菌株DS5(GenBank登录号:MK629979)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DS5发酵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在28℃下,当碳源为5‰葡萄糖、氮源为10‰豆粕、无机盐为5‰氯化钠时,菌株生长良好,培养基含菌数较高,综合考虑成本、菌含量等因素,选择5‰葡萄糖-10‰豆粕-5‰氯化钠作为该菌的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  相似文献   
9.
对虾科(Penaeidae)包含有26个属,约有200多种对虾,由于同属内的对虾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只呈现细微的差别,因此使得只基于形态学对对虾科物种的鉴别非常困难。为确定DNA条形码技术在对虾科物种鉴别的可行性,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研究了32种对虾的核苷酸组成、对虾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32种对虾COI基因序列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对虾COI基因组成偏倚明显,A+T含量(61.5%)显著高于G+C(38.5%)。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32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468)是种内遗传距离的156倍,符合Hebert提出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或等于10倍种内遗传距离的标准。在系统进化树中,32种对虾中有30种对虾都以较高的置信度聚合成独立的分支。可见,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对虾科DNA条形码在物种的鉴别上具有很好的应用性,可以作为形态学分类系统的必要补充和佐证。  相似文献   
10.
柔性制造系统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标志,在应对"产品种类繁多""出产批量小""装备专用性低"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了明显的优势,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柔性制造系统的发展需要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作为技术支撑。在柔性制造系统中应用工业机器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还能缓解目前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替代工人在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环境下工作。基于此,文章对工业机器人在柔性制造系统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