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发展沼气工程为纽带的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决化石农业和规模化饲养业生产的残余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和食品加工三废物质等的堆积污染问题,本研究提出一个以点面结合,网状发展现代化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现代化绿色农业的产业化构想。它是以农作物秸秆和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排泄物为原料,集沼气发电与配送、沼渣有机肥商品化生产支撑有机栽培、沼液规模化养殖经济微藻发展动物保健饲料为一体的绿色农业系统工程。经过技术集成配套、反复演练,该工程有望解决化石农业和规模化饲养业生产的残余物堆积污染问题,成为中国绿色农业、有机食品和能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沼气建设的快速发展,沼气原料的不足逐渐成为沼气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规模养殖场的兴起,散养畜禽农户减少,过去以畜禽养殖粪便为主的原料沼气池大多处于“饥饿”状态,产气不足,不能正常使用;而使用农作物粉碎秸秆发酵产生沼气的常规方法,由于秸秆的腐熟速度慢,前期产气量很低。针对以上问题,河南省虞城县农村能源环保办公室引进了兼性微生物秸秆腐熟剂瑞莱特,并于2009年5月15日在稍岗乡韦店村进行秸秆等沼气原料不同处理发酵腐熟及产沼气量的功效试验,现将有关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沼气发酵原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拓宽沼气生产的使用范围和发展空间,促进中国农村生态能源事业的快速发展。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沼气发酵原料的研究,主要从富氮和富碳原料以及水生植物、农产品加工的各种有机废物和废水、城市垃圾及生活污水等方面的发酵沼气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农村沼气的深化研究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由于部分农户庭院狭小,养殖困难,沼气池发酵原料不足,大大削弱了农民新建沼气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沼气建设的这一难题,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山西省介休市大力发展户用秸秆沼气。截至目前,该市已建秸秆沼气4000多户。  相似文献   

5.
中国秸秆废弃焚烧与资源化利用的经济与环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研究就农作物秸秆资源废弃焚烧与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系统归纳了国内学术界有关秸秆焚烧现状、原因、危害以及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等方面文献。研究显示,秸秆废弃焚烧已成为中国显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而农户之所以会焚烧秸秆是由于收获和利用秸秆的机会成本过高,且收益较低;秸秆发电、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等新型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环境效益明显,但经济效益受技术、原料、市场等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秸秆收储运成本高及相关体系不完善,成为制约秸秆规模化利用的关键因素。总体上看,现有技术的综合效益不明显,这限制了中国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高,急需政府扶持以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纤维素的来源、基本特征以及化学特性,重点阐述了纤维素发酵生产酒精工艺中的预处理、水解以及发酵工艺的技术特点,综述了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巴西、中国在利用纤维素原料生产乙醇方面的发展现状,并且对纤维素发酵生产酒精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利用率,通过在沼气厌氧发酵系统中添加降解纤维素类复合菌系,以提高产气性能。试验以玉米秸秆和牛粪为原料,在发酵温度为37℃,固体物浓度为20%,接种物含量为30%,粪草比为1:2的发酵条件下中接入1%的复合菌系进行厌氧干发酵产沼气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由Bacillus siamensisBacillus subtilis subsp. Stercoris构成的复合菌系使沼气产量提高25%,甲烷产量提高55%,原料产气分别为86.4 mL/gTS和111.4 mL/gVS。试验为纤维素类生物质能的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调查、沼气潜力分析、研究沼气资源区域分布特点、调查分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资源化利用的三个典型案例,分析影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问题对策。  相似文献   

9.
周玮  李冰峰  王海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2):117-122
近10年来,德国沼气产业在其国家战略决策及整个能源体系的构建中都处于重要位置,并一直引领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笔者以德国新能源发展为例,深入研究了德国沼气工程产业发展现状与成功经验,从法律政策、工程分布、装机容量、行业监管、沼渣沼液利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介绍。通过对德国沼气工程运行体系进行科学研究与分析,为中国沼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指导和借鉴。同时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适合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洪燕真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388-391
基于敏感性分析方法,以建瓯市健华猪业有限公司青州养殖场为例对规模化养猪场沼气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规模化养猪场沼气工程的经济效益对政府补贴以及沼气、沼液和沼渣的利用率变动较敏感,应通过提高沼气工程项目副产品的利用率以及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等手段推进规模化养猪场沼气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中国农业废弃物制取沼气的研究及利用现状,笔者结合自身及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描述中国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现状及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技术的机理,产甲烷菌的基本研究以及3种常见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产沼气的研究结果,概括了利用厌氧发酵处理农业废弃物的必要性及技术上的可行性。但同时发现,很多研究成果没有在中国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上得到充分利用,本研究的成果在今后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及处理上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农村已有的8 m3户用沼气池,探索技术可行且应用成本相对较低的单相厌氧消化工艺条件,实现农村小批量餐厨垃圾现场化处置,并无害化处理终端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原料取自四川省内农户家庭,采用单相半连续发酵进行厌氧消化,选定进料有机负荷与接种量为工艺条件变量,以实际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等为评价指标,并对其终端废弃物沼液与沼渣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餐厨垃圾基本理化特性使其具备适用厌氧消化技术的条件和可能性,将其进料有机负荷控制在10 gVS/L,接种量维持在20~30 gVS/L 范围内,该厌氧发酵系统有着相对较高的降解效率,实际产气量在457~485 mL/gVS范围内,其产生的沼气可直接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终端废弃物沼渣沼液符合农业部生物有机肥国家标准(NY 884—2012),可直接作为农业有机肥施用。可得出结论,以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现有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模式为基础,对餐厨垃圾进行单相厌氧消化,无需大量额外的辅助设备与复杂操作流程,厌氧消化工艺操作简单易行且便于推广,经济效益明显,环境效益较优。  相似文献   

13.
秸秆肥料化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解决因秸秆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等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农业生产中有机肥大量需求等问题,开展此项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实践经验,掌握了翔实的有关秸秆肥料化生产的资料。主要阐述了中国的秸秆资源量,秸秆生产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现有工艺技术,以及相关企业的发展现状等,提出秸秆本身性质、有机肥生产过程调控不易、原材料成本较高和社会激励制度建设滞后等是当前制约秸秆肥料化生产的主要问题所在,指出相关企业进行更先进的技术工艺研究以及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激励、支持政策,是目前促进秸秆肥料化生产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利用田间废弃烟草秸秆,提高其利用率,从而助力烟草植株健康成长。本研究运用田间常见废弃的烟草秸秆为材料,制作成具有一定肥效的酵素液,并与之前筛选出的烟草病菌拮抗放线菌——灰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chromogenes)混施,在苗期及采收期调查混合酵素液对烟苗和烟株生长发育影响。结果表明,烟草酵素液的施用可增加烟草的产量及质量,提高烟草上等烟的比率,其中烟草酵素液与S. griseochromogenes混施的效果最佳,优于其他处理,并显著优于对照。将烟草酵素液与拮抗放线菌混用的方法可推荐到生产上使用,既可减少废弃秸秆在田间造成病原菌的累积,又可有效提高烟草的产量及质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业的发展,越南秸秆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产业化发展滞后,秸秆焚烧而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高温热裂解生物质炭化与生物质农业应用成为秸秆资源化的新方向。笔者以越南广宁省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走访农村并发放调查问卷,采集农业废弃物利用信息,特别是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估算农户规模水稻秸秆生产生物质炭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农户秸秆炭化收益最高可达1275元/(hm2·a),生物质炭的碳交易收益可达117元/(hm2·a)。笔者还分析了农业废弃物制成生物质炭对环境和社会的效益,以期为越南乃至东盟国家秸秆炭化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生物质炭产业发展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秸秆资源预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秸秆是世界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合理地利用秸秆资源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缓解能源危机,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细胞壁的复杂结构限制了其在畜牧业及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为此,分析了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及营养特性,并探讨了国内外秸秆资源的物理预处理、化学预处理、物理化学综合处理以及生物预处理方法,为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麦秸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粳稻品种扬粳9538种植于大田, 进行了麦秸还田与不还田、实地氮肥管理(SSNM)和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等处理。结果表明, 在相同氮肥管理条件下, 与秸秆未还田相比, 秸秆还田后植株中N含量及N、P、K积累量在生育前期较低, P、K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均较高; 秸秆还田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 增加了N、P、K的收获指数。在秸秆还田量相同条件下, 与FFP相比, SSNM降低了N、P的吸收量, 提高了抽穗至成熟N、P、K的转运率, 增加了N和P收获指数。表明秸秆还田和SSNM可以提高水稻N、P、K的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The perennial cup plant (Silphium perfoliatum L.) is considered as an alternative feedstock to maize for biogas plants. Due to its ecological advantages of an extensive management and function as food resource for pollinators, it can be grown in Ecological Focus Areas (EFAs) since 2018. However, studies at the Julius Kühn-Institute in Braunschweig (Germany) showed that the assumed advantage of the cup plant of a high drought tolerance could not be confirmed regarding aspects of crop production and yield. We complemented this experiment by assessing how different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affect the production of floral resources and insect visitation. In 2014, we sampled three irrigated and three rainfed plots of the cup plant. We quantified the nectar volume and sugar mass per inflorescence, the number of inflorescences per plant and calculated the total nectar sugar production. We further counted insect visitation on the inflorescences. Due to reduced numbers of inflorescences per plant and an earlier harvest, the estimated nectar sugar production was 58 kg/ha regarding irrigated and 20 kg/ha regarding rainfed plots. Honeybee visitation per inflorescence was about twice as high in the irrigated plots. Furthermore, the early harvest is a disadvantage for wild pollinators with a late activity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