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讨高温季节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计5个组,分别为饥饿0、5、10、15、20 d后再补偿摄食3周,依次标记为S0(对照)、S5、S10、S15、S20组。选择初始均重为(22.03±0.04)g的团头鲂幼鱼270尾,随机分入这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结果显示:1)S10组试验鱼末体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达到最高,且补偿摄食期间其日摄食量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团头鲂幼鱼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共同实现的。2)S5、S10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S20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说明饥饿时间过长鱼体肝脏受到一定程度损伤;血清中其他生化指标如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补偿摄食后,S15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S20组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除S5组外)(P0.05),说明饥饿时间过长在补偿摄食后鱼体内蛋白质消化能力增强。4)各饥饿后补偿摄食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除S5、S20组外)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S20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饥饿后补偿摄食组(P0.05),说明饥饿时间过长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恢复有所影响。由此可见,在本试验中,高温季节团头鲂幼鱼饥饿10 d后补偿摄食3周,补偿生长效果达到最佳,鱼体免疫与抗氧化能力也得到一定增强。  相似文献   

2.
饲料粒径对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饲料粒径对彭泽鲫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及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混养与单养的生长差异,共进行3个生长对比试验:同粒径饲料投喂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生长试验;不同粒径饲料投喂大规格彭泽鲫幼鱼生长试验;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混养与同规格幼鱼单养生长对比试验。各生长试验均为2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饲料粒径分别为2.00和3.00 mm,试验幼鱼的平均初始体质量分别为1.32和13.42 g,试验期为30 d。结果显示:试验一中,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摄食2.00 mm粒径的饲料均能获得生长效果,大规格幼鱼组的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小规格幼鱼组(P0.05),饲料系数(FCR)和摄食率显著低于小规格幼鱼组(P0.05);试验二中,2.00 mm粒径饲料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00 mm粒径饲料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3.00 mm粒径饲料组(P0.05),不同粒径的饲料对彭泽鲫幼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三中,大规格彭泽鲫幼鱼单养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大规格和小规格幼鱼混养组(P0.05)。研究表明,不适宜的饲料粒径对彭泽鲫幼鱼的生长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设3个组,分别于早上(06:00)、中午(12:00)、傍晚(18:00)3个不同的时间点投喂大菱鲆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8.95±0.13)g],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养殖试验周期为45 d。结果表明: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个投喂组间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06:00投喂组与12:00投喂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18:00投喂组(P0.05);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肝脏中IG F-Ⅰ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2:00和18:00投喂组(P0.05),而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脑中IGF-Ⅰ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建议体重8 g左右的大菱鲆幼鱼的投喂时间为06:00。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规格为(147.48±14.13)g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适宜摄食水平,试验设置0.8%、1.1%、1.3%、1.5%、1.7%、2.0%及饱食组7个不同摄食水平,在溶氧为5.8 mg/L、水温为19.5~21℃的流水养殖条件下,对其进行为期50 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摄食水平为1.5%时,该阶段西伯利亚鲟幼鱼养殖效益最高,饲料转化率为(90.71±0.93)%,特定生长速率为(1.37±0.00)%,日平均相对增重率为(2.12±0.01)%;摄食水平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饲料转化率影响极显著(P0.01),且饲料转化率整体随摄食水平的升高而降低,摄食水平对日平均相对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具有一定影响,整体均随摄食水平升高而升高,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一阶段不同摄食水平及同一摄食水平不同阶段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生长性能具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着摄食水平或饲喂时间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规律性变化。综上所述,试验确定西伯利亚鲟幼鱼适宜的参考摄食水平为1.5%。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氨氮胁迫下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健康、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4.36±0.21)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人工饱食投喂42 d,试验组饥饿14 d后恢复饱食投喂28 d,2组试验鱼都暴露于5.7 mg/L总氨氮中。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下饥饿14 d后,试验组黄颡鱼幼鱼体质量、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溶菌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尿酸含量,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下饥饿14 d再恢复投喂28 d后,试验组黄颡鱼幼鱼终末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尿酸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总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血清总补体含量和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下,饥饿会对黄颡鱼幼鱼的生长及健康造成抑制;饥饿后再投喂,黄颡鱼幼鱼表现出部分生长补偿,血液恶化、抗氧化酶活性和免疫抑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对细鳞鲑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机体维生素E积累量的影响,并确定细鳞鲑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E的需求量。选取初均质量为(40.2±3.6)g的细鳞鲑幼鱼270尾,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各组分别投喂不同维生素E水平(实测值分别为16.6、64.9、165.5、316.2、615.5和1 214.7 mg/kg)的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试验期120 d。结果表明:1)细鳞鲑的末均质量(F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随着饲料维生素E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65.5 mg/kg组细鳞鲑的FW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65.5 mg/kg组细鳞鲑的WGR和SGR显著高于16.6和1 214.7 mg/kg组(P0.05)。各组间细鳞鲑的摄食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2)随着饲料维生素E水平的升高,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615.5和1 214.5 mg/kg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维生素E水平的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165.5 mg/kg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4.9和316.2 mg/kg组显著高于16.6、615.5和1 214.5 mg/kg组(P0.05);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与HDL-C含量呈相反的趋势,且165.5和316.2 mg/kg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3)随着饲料维生素E水平的升高,细鳞鲑肝脏维生素E积累量除615.5与1 214.5 mg/kg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外,呈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肌肉维生素E积累量也呈升高的趋势,在饲料维生素E水平大于165.5 mg/kg时恒定在一个水平,且165.5、316.2、615.5和1 214.5 mg/kg组肌肉维生素E沉积量显著高于16.6和64.9 mg/kg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维生素E可以改善细鳞鲑的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增加肝脏和肌肉维生素E积累量。以增重率和肌肉维生素E积累量为评价指标,根据折线模型得出,细鳞鲑对饲料中维生素E的需求量分别为145.87和180.98 mg/kg。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塑料水槽中,观察了不同盐度条件下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幼鱼([10.60±0.27)g]的存活率、摄食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将星斑川鲽幼鱼从盐度为32.0的海水中直接移入盐度为24.0、16.0、8.0、0的低盐水中,在各个盐度下饲养96h后存活率均为100%;经盐度驯化后42d的各组鱼成活率也为100%。盐度0、8.0、16.0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高于24.0和32.0组;摄食率32.0组最高,16.0组最低;饵料转化效率16.0组最高,24.0组最低,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试验表明,低盐度有利于星斑川鲽白化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日粮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生长性能及体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19.36±2.17)g的翘嘴红鲌540尾,随机分为6组(Ⅰ~Ⅵ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试验鱼,分别投喂鱼油水平为0、2%、4%、6%、8%和10%的试验饲料(日粮脂肪水平分别为2.07%、4.28%、7.14%、9.26%、11.17%和15.32%),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Ⅲ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Ⅰ、Ⅱ、Ⅴ和Ⅵ组,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Ⅰ、Ⅱ、Ⅴ和Ⅵ组(P<0.05),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的蛋白质效率最大,显著高于Ⅰ、Ⅱ、Ⅴ和Ⅵ组(P<0.05),与Ⅲ组显著不差异(P>0.05);日粮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翘嘴红鲌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翘嘴红鲌达到最优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的日粮脂肪水平分别为7.88%、8.12%和9.18%,其体组成中粗蛋白质含量最高时的日粮脂肪水平为5.68%,经分析确定翘嘴红鲌日粮的适宜脂肪水平为7.88%~9.18%.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组胺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2个处理组美洲鳗鲡幼鱼分别投喂低、高2个组胺水平(分别为217 mg/kg和534 mg/kg)的饲料,试验期77 d。结果显示,与低组胺水平组相比,高组胺水平组美洲鳗鲡幼鱼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日摄食量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肠道淀粉酶无显著变化(P0.05);肠道总抗氧化能力水平和过氧化氢活性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水平显著提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接近(P0.05)。试验表明,高水平的饲料组胺可以显著降低美洲鳗鲡幼鱼的生长性能,降低部分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色氨酸添加水平对育成期白水貂生长性能、氮代谢及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选取60只健康、体重[(0.83±0.09)kg]相近的(60±5)日龄雄性白水貂,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水貂。负对照组(Ⅰ组)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34%的基础饲粮(色氨酸水平为0.22%),试验组分别饲喂在负对照组基础饲粮中添加0.1%(Ⅱ组)、0.3%(Ⅲ组)、0.5%(Ⅳ组)和0.7%色氨酸(Ⅴ组)的试验饲粮,正对照组(Ⅵ组)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36%的基础饲粮(色氨酸水平为0.22%)。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各组水貂60~120日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Ⅳ组、Ⅵ组平均日增重略高于其他各组。2)Ⅰ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Ⅱ组、Ⅲ组、Ⅳ组、Ⅵ组(P0.05)。Ⅴ组、Ⅵ组粗脂肪消化率显著高于Ⅳ组(P0.05)。Ⅳ组、Ⅴ组、Ⅵ组尿氮显著高于Ⅲ组(P0.05)。Ⅰ组、Ⅲ组氮沉积显著高于Ⅳ组(P0.05)。Ⅲ组净蛋白质利用率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显著高于Ⅳ组、Ⅴ组、Ⅵ组(P0.05)。3)Ⅰ组谷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脯氨酸消化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Ⅰ组、Ⅵ组异亮氨酸消化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Ⅰ组、Ⅵ组亮氨酸消化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Ⅴ组丙氨酸消化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Ⅵ组蛋氨酸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Ⅰ组、Ⅳ组、Ⅴ组蛋氨酸消化率显著高于Ⅱ组、Ⅲ组(P0.05)。Ⅰ组、Ⅴ组、Ⅵ组酪氨酸消化率显著高于Ⅲ组、Ⅳ组(P0.05)。Ⅰ组、Ⅴ组、Ⅵ组半胱氨酸消化率显著高于Ⅳ组(P0.05)。Ⅴ组组氨酸消化率显著高于Ⅱ组、Ⅲ组(P0.05)。Ⅰ组、Ⅲ组、Ⅵ组色氨酸消化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Ⅰ组、Ⅴ组、Ⅵ组精氨酸消化率显著高于Ⅱ组、Ⅲ组(P0.05)。Ⅰ组总氨基酸消化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由此得出,综合生长性能、氮代谢及氨基酸消化率指标,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34%时,水貂饲粮色氨酸适宜添加水平为0.3%(饲粮色氨酸水平为0.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