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Carter荚膜群鉴定法对分离于我国黑鹿、白唇鹿、斑马和赤大袋鼠的56株多杀巴氏杆菌进行荚膜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B型占78.6%(44/56),h型占14.3%(8/56),D型占3.6%(2/56),另有2株未能确定型,占3.6%(2/56)。其中荚膜B型是斑马、黑鹿和白唇鹿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主要血清群,荚膜A型是赤大袋鼠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主要血清群。黑鹿和白唇鹿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均存在2个血清群。  相似文献   

2.
虽然目前已普遍应用猪肺疫菌苗对猪群实施免疫接种,但猪肺疫仍是较为常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引起本病的多杀巴氏杆菌的血清型(包括荚膜型和菌体型)复杂,型间交叉保护作用很弱或无。作者从口服接种过猪肺疫弱毒菌苗后又发病的猪肺脏分离到一株A:1(14、16)多杀巴氏杆菌,现将分离和血清型鉴定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在我国家禽中流行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我们鉴定了111株,分离到的禽源菌株,其中102株是由死禽中分离到的,另9株是已致弱的菌株。在荚膜定群中,105株菌株属于A群,6株未能被定群。由我国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第一次进行了菌体型的鉴定,发现111株菌株中110株都是05,仅1株属08。因而总的血清型:104株为5:A,6株为5:一,1株为8:A。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当前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与耐药表型的相关性,选取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2015年福建地区送检的病死鸭中分离),采用PCR法琼脂扩散法、纸片法等分别对3株病原菌进行复苏、荚膜群鉴定和耐热菌体抗原型鉴定、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3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都屠于荚膜A群,其中FJFC881株的耐热菌体抗原型为14型,FJFC882株和FJFC883株的耐热菌体抗原型都为1型,三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药物都不敏感,属于多重耐药的巴氏杆菌。表明相同的耐热菌体抗原型之间的耐药存在着相似之处,不同的耐热菌体抗原型之间的耐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收集2007~2013年福建省及邻近省份的疑似禽霍乱病死亡鸡、鸭、鹅,进行细菌分离,PCR进行种和荚膜群的鉴定,琼脂扩散试验鉴定其Heddleston氏耐热菌体抗原型。结果共分离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95株,其中鸭源74株,鸡源17株,鹅源4株。其荚膜群全为A型,1型耐热菌体抗原型占67.4%。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的报道相同,禽源(不含火鸡)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仍然以A:1为主。  相似文献   

6.
从病死母猪肺脏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用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和PCR鉴定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分型引物对分离株的荚膜血清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本菌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小白鼠有强致病性;PCR扩增16SrDNA基因获得1415bp片段,分离株的16SrDNA核苷酸序列与多杀性巴氏杆菌(AY078999)的同源性为99%,因此该分离菌株被鉴定为致病性巴氏杆菌,命名为YN20110122株;本菌分离株为荚膜A型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7.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素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在世界各地分布非常广泛,在畜禽中带菌率较高,有资料指出,猪的鼻道深处和喉头内,带菌率为30.9%。多杀性巴氏杆菌按荚膜的不同可分为A、B、C、D和E5个血清型,其中A、B和D型已在猪中发现;多杀性巴氏杆菌还有16个体细胞血清型,在猪中检测到的有血清3型与5型,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西南民族大学动物医学实验室分离的鸭源、猪源、牛源和山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即Q1、Z1、N1、Y1株的荚膜血清型及其致病性,试验采用PCR方法对分离的这4株不同动物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种属和荚膜血清型进行鉴定,对目的基因测序分析,并用Balb/c小鼠对分离菌的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株菌均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鸭源Q1株为荚膜血清A型、猪源Z1株和牛源N1株为荚膜血清B型、山羊源Y1株为荚膜血清D型;对目的基因测序后与GenBank上已公布的相应荚膜血清型比对,同源性为98%~100%;不同动物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对Balb/c小鼠的致病性研究显示,猪源荚膜血清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Balb/c小鼠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9.
对来自苏中地区25个疑似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规模化猪场随机采取的250份病料进行了涂片镜检、分离纯化、生化试验、菌落荧光检测、菌体血清型鉴定、PCR鉴定和动物试验。结果分离出4个猪场共2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2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中共检测出3个血清型,其中5型17株,1型3株和3型1株。通过对苏中地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情况的初步调查,为猪巴氏杆菌病的快速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概述了广东省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主要血清型5:A、8:A、6:B、2:D代表菌株与我国广泛使用的口服猪肺疫弱毒菌苗(6:B)进行了小白鼠、猪体(指5:A)的交互免疫试验的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口服猪肺疫弱毒菌苗与5:A、8:A菌株没有交互免疫。前者纯保护10.3%,后者纯保护-4.2%;与6:B菌株则有交互免疫,纯保护77.8%,与2:D菌株似有一定交互免疫,纯保护38.2%。用猪进行的5:A菌株与该菌苗交互免疫试验,其结果也无明显交互免疫,纯保护15.6%。  相似文献   

11.
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物学鉴定与荚膜PCR分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表现猪萎缩性鼻炎临床症状的猪群中分离出1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采用Pm种特异性的KMT1-KMT2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与传统的生化反应鉴定完全一致。基于对甘露醇、卫茅醇、山梨醇、海藻糖的发酵能力和产生鸟氨酸脱羧酶的特性,Q_1、Q_3、Q_6、Q_7、Q_(10)、Q_(13)和C_(48-1)鉴定为Pm多杀亚种(Pm subsp.multocida);Q_2、Q_4、Q_5、Q_8、Q_9、Q_(11)、Q_(12)鉴定为Pm败血亚种(Pm subsp.septica)。对13株Pm分离物采用A型、B型和D型引物进行PCR扩增,8株鉴定为A血清型(61.5%);5株鉴定为D血清型(38.5%);没有发现B血清型的菌株。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试验、中性吖啶黄沉淀试验与荚膜PCR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福建省猪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的流行及oppA基因遗传进化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16S rRNA PCR扩增测序、PCR荚膜分型、oppA基因克隆及相似性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分离到10株菌,分离菌在血平板上形成淡灰白色、湿润光滑、奶油露珠状菌落;分离菌株能酵解蔗糖、果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不能分解葡萄糖、枸橼酸盐、乳糖、硫化氢等,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分离菌株16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相似性达99.9%以上,10株分离菌均为多杀性巴氏杆菌;PCR荚膜分型显示,6株分离菌为荚膜A型,4株为荚膜D型;基于oppA基因的遗传进化树显示,10株分离菌均位于同一分支内;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在24 h内攻毒小鼠死亡率较高(21/30),分离菌有较强的致病力。【结论】福建省猪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菌株的荚膜血清型主要是A和D型,且大部分菌株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资料,并为该病的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12株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对12株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altocida,Pm)进行荚膜血清型鉴定和6种毒力基因(tbp A、hgb A、hgb B、ptf A、pfh A、tox A)的检测,并对其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12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为荚膜血清A型;100%的荚膜血清A型Pm携带hgb A毒力基因和pfh A毒力基因;41.67%的荚膜血清A型Pm携带nan H毒力基因;58.33%的荚膜血清A型Pm携带ptf A毒力基因;而对于tbp A与tox A两种毒力基因在12株牛源荚膜血清A型Pm中均未检测到。  相似文献   

14.
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分型及外膜蛋白H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国内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基因的变异情况及与荚膜型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对44株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荚膜分型和ompH基因的扩增测序。结果显示,44株菌株中22株为荚膜A型,17株为荚膜B型,5株为荚膜D型;44株菌株的ompH基因开放阅读框在1 002~1 056bp之间;SignaIP 4.1预测结果显示,信号肽为N端20个氨基酸残基;ProtParam分析结果显示,成熟蛋白氨基酸残基数量在313~331aa之间,推测的分子质量在33.83~36.46ku之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4株菌株核苷酸同源性为86.2%~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86.0%~100.0%;ompH基因核苷酸序列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荚膜A型、B型和D型菌株分别在不同的分支。试验结果表明,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基因在不同血清型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荚膜型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正>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是由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叫猪肺疫、锁喉风。临床上以败血症、咽喉及其周围组织急性炎性肿胀,呼吸困难或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特征。该病分布很广,常继发于其他传染病。其病原体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呈革兰氏染色阴性,有两端浓染的特性,能形成荚膜。有许多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抵抗力不强,干燥2~3d死亡,在尿液及粪便中能生存10d,在腐败  相似文献   

16.
猪肺疫又称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的传染病。根据病原菌的荚膜抗原有A、B、D、E四个血清型(群),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其中猪源菌有A、B、D三个血清型(群)。经调查,近年来广东地区猪肺疫荚膜B型(群)占3.5%,而A型(群)占84.3%,国内其它省份也相继分离到A型(群)巴氏杆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使用B型(群)EO630株活疫苗(简称B苗)预防猪肺疫。而本公司用A型(群)CA株生产的猪肺疫活疫苗(简称A苗)在广东、华东地区使用,取得良好的防疫效果。在猪肺疫预防接种时,用户一般把A、B苗分开…  相似文献   

17.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国内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情况,对分离自18省份的84株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荚膜多重PCR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对其血清型和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以血清A型为主,占96.4%(81/84);多位点序列分型可将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5种ST型,其中ST129为主要流行型,占94.0%(79/84)。本研究为我国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基因多样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胡平  苏力  夏晓潮  陈武 《野生动物》2010,31(6):311-315
从表现出血性败血症临床症状的斑马、白唇鹿、黑鹿和长颈鹿中分离出8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htocida,Pm),采用Pm种特异性的KMT1/KMT2引物分别与荚膜血清群特异性的Cap A1/Cap A2、Cap B1/CapB2、Cap D1/Cap D2引物组合来鉴定分离到的菌株,并与间接血凝试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试验的结果相比较,证实PCR鉴定方法与传统的生化反应鉴定结果完全一致。荚膜PCR分型结果与间接血凝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试验结果完全一致,这说明多重PCR方法可用于多杀性巴氏杆菌菌种及荚膜血清型的鉴定,我国野生草食动物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中存在多个荚膜血清型。  相似文献   

19.
不少地区反映,目前使用的猪肺疫菌苗效力不稳定,注射菌苗后仍有此病发生。禽霍乱病亦有类似情况。这可能与制苗用的菌种不完全符合各地流行的血清型有关。为了摸清我省流行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为预防本病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从1980~1983年对先后由15个地(州)市分离的416株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了荚膜血清学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牛源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从采集于黑龙江、天津的病牛肺组织中分离到2株病原菌,经菌落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小鼠毒力试验,初步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别命名为Pm-HLJ和Pm-TJ.参考多杀性巴氏杆菌种特异性基因kmt1和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hyaD-hyaC、bcbD、dcbF、ecbJ和fcbD,合成引物,通过多重PCR扩增2株菌的种特异性基因和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选取Pm-HLJ的目标PCR产物进行克隆、序列测定、Blast搜索同源序列并且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m-HLJ的kmt1基因片段全长460 bp,与GenBank中各血清型kmt1基因同源性均在96.6%以上;荚膜血清型A菌株特异性基因同源性为99.9%;而与其他荚膜血清型B、D、E、F的型特异性基因的同源性均低于50%.由此确认,分离的2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为荚膜血清A型,这是我国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首例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