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F107(F18ab)菌毛的提取、提纯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致仔猪水肿病菌株107/86在TSB、TSA培养基上传代,使之表达F107菌毛,大量收集菌毛化的细菌,利用热洗脱法提取菌毛.粗提菌毛经1 5%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见一条约15ku的条带,以染色的凝胶为对照,将未染色凝胶上的菌毛条带切下,捣碎,加生理盐水,37℃,2h后离心,吸出上清再次电泳,可见提纯的菌毛条带.用针对F107菌毛的单抗做免疫印迹反应,证实此条带为F107菌毛蛋白.  相似文献   

2.
F107(F18ab)菌毛单抗的制备、鉴定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将大肠杆菌107/86和水肿病菌株在TSB中培养,鉴定其表达F107菌毛,前者作为免疫原免疫BABL/C小鼠,后者作为检测抗原包装酶标板。细胞融合后经ELISA和玻板凝集检测,得到一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F7-1。该细胞株制备的腹水ELISA效价为:2^16,试管凝集价为:1:5120,在免疫印迹中可与提取的F107菌毛特异性条带发生反应。利用此单抗检测表明,91%的水肿病菌株表达F107菌毛。  相似文献   

3.
F18菌毛是致猪水肿病的产Vero细胞毒素大肠杆菌(VTEC)与某些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现已知,F18菌毛抗原有F18ab,F18ac两种血清型变异,F18ab即为F107,而18ac则包括近来才发现并命名的菌毛2134P及定居因子8813。现将有关F18菌毛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F18菌毛是致猪水肿病的产Vero细胞毒素大肠杆菌(VTEC)及某些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现已知,F18菌毛抗原有F18ab、F18ac两种血清型变异,F18ab即为F107,而F18ac则包括近来才发现并命名的菌毛2134P及定居因子8813.现将有关F18菌毛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以产志贺毒素样大肠杆菌(SLTEC)F18ab血清型标准菌株107/86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成功扩增出编码F18ab完整菌毛操纵子fed基因,克隆入表达载体pBR322,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DNA琼脂糖电泳鉴定并结合序列测定分析,构建和筛选出含fed完整基因正确插入的pBR322-fed重组质粒,将上述重组质粒转化至不含任何菌毛结构的大肠杆菌SE5000,该表达重组菌能分别与兔抗F18ab亚单位蛋白FedF高免血清、鼠抗F18ab菌毛a单因子单克隆抗体、兔抗F18ab菌毛高免血清和抗F18ab菌毛IgG抗体产生明显的凝集反应。用热抽提法分别抽提和纯化SLTEC F18ab标准株107/86和重组菌SE5000(pBR322-fed)体外表达的F18ab菌毛,纯化菌毛经SDS-PAGE电泳和考马斯亮蓝染色获单一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 000蛋白条带。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兔抗F18ab菌毛高免血清能特异性识别SLTEC F18ab标准株107/86和重组菌SE5000(pBR322-fed)所提纯的单一主要结构蛋白。用重组菌SE5000(pBR322-fed)进行易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体外黏附试验和黏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菌SE5000(pBR322-fed)和SLTEC F18ab标准株107/86一样具有较强的黏附易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能力,而兔抗F18ab菌毛高免血清能有效地抑制上述重组菌SE5000(pBR322-fed)和SLTEC F18ab标准株107/86对易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结合。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猪源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的4种主要菌毛(K88、K99、F41和987p)进行快速检测和分型,建立了检测4种菌毛的多重PCR方法。首先设计合成4对4种菌毛特异性的引物,然后用4种菌毛参考ETEC菌株优化了多重PCR方法。该方法对K88、K99、F41和987p 4种菌毛的扩增产物分别为201,314,380和459bp。对4种扩增产物分别进行酶切鉴定,结果均得到与预期一致的2个片段。对各个参考菌株不同组合的检测结果为100%符合。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ETEC性腹泻的辅助诊断及ETEC菌毛抗原分型检测。  相似文献   

7.
从山东省各地分离到107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选择了其中2株高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分别为O78和OM,经增菌培养后提取菌毛制备为单价菌毛油乳苗,分别接种于1日龄和14日龄雏鸡,于4周龄攻毒。结果二者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根据Genbank收录的人源大肠杆菌I型菌毛FimA基因和P型菌毛pap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引物。通过PCR对上述2株大肠杆菌进行扩增,结果只有FimA的一对引物扩增出相应的条带,经测序证明为FimA基因。papA基因的引物未扩出任何条带,证明这2株大肠杆菌表达I型菌毛。通过对2株大肠杆菌结构基因FimA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菌毛亚单位之间的交叉保护性与其菌毛的结构基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No.1和No.2两株大肠杆菌产生一种新菌毛抗原(暂定名F1987),并有性菌毛形成;菌毛直径3.636nm,性菌毛直径4.2nm。抗D-甘露糖血凝试验(MRHA)表明:本菌毛抗原具有独特的血凝谱,能稳定地凝集人(A、B、AB、O)及貂的红血球,不凝集豚鼠、绵羊、山羊、马、牛、家兔、犬、貉子、小白鼠、鸡、鸽、鹌鹑等动物的红血球,对猪红血球凝集不稳定;血凝作用仅能被相应菌毛因子血清所抑制,不被K_88、K_99、F_41,及CFA/Ⅰ、CFA/Ⅱ等菌毛因子血清所抑制。血凝作用存在4℃-37℃-4℃的凝集-解脱-复凝集现象。用Minca培养基做37℃培养18~24h,可使菌毛抗原良好表达。在玻片凝集反应、反向间接血凝及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中,本菌毛抗原与动物中常见的K_88、K_99、987P、F_41,及人源CFA/Ⅰ、CFA/Ⅱ等菌毛抗原不存在类属反应。  相似文献   

9.
大肠杆菌的一种新型菌毛抗原(F1987)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腹泻死亡貉病例中分离到2株(No1,No2)能产生一种新型菌毛抗原(暂定名:F1987)的大肠杆菌。该新型菌毛在菌体上生长致密、长短不一,直径为3.636nm,同时有性菌毛形成(直径4.2nm)。该菌毛在Minca培养基上37℃培养能良好表达,具有能稳定地凝集人及貂红细胞的特定血凝谱,血凝作用可被相应抗血清所抑制。菌毛蛋白质的分子量为19100,等电点为3.0,含有天门冬氨酸等16种氨基酸。用凝集反应、沉淀反应、标记抗体技术等血清学反应能有效地检验该新型菌毛抗原。产生该新型菌毛抗原相应菌株的菌体抗原为O23群,能产生肠毒素,人工感染能引起本动物貉发病。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已发表的大肠埃希氏菌F18ab菌毛F亚单位(FedF/ab)的基因(fedF/ab)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利用PCR技术从大肠埃希氏菌F107/86、YCED1、YCED2、C、D和12F株中分别扩增获得了一段序列,并克隆至pGEM—T载体,获得了重组质粒TF107F、TYCED1F、TYCED2F、TCF、TDF、T12FF。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序列测定及分析,6个重组质粒的大小均为903bp,与fedF/ab基因大小一致。其中大肠埃希氏菌F107/86、YCED1、C和12F株的fedF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只有YCED2株在第181位碱基处存在1个C→T的无义变异差异,D株在第655位碱基处存在1个T→C变异差异并在氨基酸水平出现1个S→P变异。结果表明,所克隆的序列均为F18ab菌毛F亚单位的基因。  相似文献   

11.
将充分菌毛化的大肠杆菌(C1976-79(pap )经4‰甲醛灭活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经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用间接ELISA筛选获得FA1、FB11两株抗FB11菌毛单抗,其FLISA效价分别为18log2和15log2试管凝集价分别为8log2和6log2。免疫印迹实验表明:两株单抗均能与鸡大肠杆菌F11菌毛反应,识别分子量为18kD左右的菌毛蛋白。同时对猪病原性大肠杆菌进行检测,结果均无交叉反应。这表明F11菌毛是不同于K88、K99、987P、F41及F18等粘附素的一种大肠杆菌菌毛。  相似文献   

1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毛分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F1菌毛特异性单抗1F4-1、2C3、3H3和F11菌毛特异性单抗FA1、FB11作为检测试剂,将111株已知O抗原的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经MD液体培养基连续传代培养后,通过直接玻板凝集法对各菌毛进行初步分型。结果发现F1、F11菌毛与O78、O1及O2三种优势O抗原型菌株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即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集中在上。F1、F11菌毛在这三种O抗原型上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5.6%、75.4%及73.3%。另外,在所检测的111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只表达F1菌毛的大肠杆菌占菌杆总数的33.3%。只表达F11菌毛的大肠杆菌占菌株总数的8.1%,两者都表达的占菌株总数的36%,F1、F11菌毛的总检出率为78.3%。  相似文献   

13.
大肠杆菌K99菌毛抗原的制备及其免疫抗体效价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毒素型大肠杆菌 (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是幼龄动物 (仔猪、犊牛、羔羊等 )腹泻中常见而且重要的致病菌之一 ,此类大肠杆菌能借助于其所产生的菌毛抗原粘附于动物的小肠黏膜上 ,定居并产生肠毒素 ,从而呈现出致病作用。当大肠杆菌 K99菌毛粘附于绵羊红细胞上时 ,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 ,且不被 D-甘露糖抑制 ,系一种甘露糖低抗血凝反应 (MRHA) ,菌毛的MRHA可被相应的抗体抑制 ,故又可用甘露糖抵抗血凝抑制反应 (MRHI)来对其作出确诊[1] 。目前在各种动物中已发现并展开研究的大肠杆菌菌毛抗原主要有 :K88(F4)、K99(F5)、987…  相似文献   

14.
No.1和No.2两株大肠肝菌产生一种新菌毛抗原(暂定各F1987),并有性菌毛形成;菌毛直径3.636nm,性菌毛直径4.2nm。抗D-甘露糖血凝试验(MRHA)表明:本菌毛抗原具有独特的血凝谱、能稳定地凝集人(A、B、AB、O)及貂的红血球,不凝集豚鼠、绵羊、山羊、马、牛、家兔、犬、貉子、小白鼠、鸽、鹌鹑等动物的红血球,戏猪红血球凝集不稳定;血凝作用仅能被相应菌毛因子血清所抑制,不被K88、K  相似文献   

15.
大肠埃希氏菌F18菌毛结构蛋白与黏附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已表达的F18ab和F18ac菌毛各结构亚单位的融合蛋白(GST-FedA/ab、GST-Fe-dA/ac、GST-FedE、(;STFed-F/ab、GST-FedF/ac)分组肌肉注射健康家兔,制备抗FedA/ab、Fe-dA/ac、FedE、FedF/ab、FedF/ac多价血清。结果表明,所制备的5种抗Fed多价血清均能凝集F18ab^+。大肠埃希氏菌107/86株和F18ac^+大肠埃希氏菌8813株。利用抗大肠埃希氏菌F18菌毛主要结构亚单位FedA特异抗体和次要结构亚单位FedE、FedF特异抗体,研究了F18菌毛与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特性。结果发现,FedA抗体和FedE抗体单独和合并均不能抑制F18^+菌与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而单用抗FedF抗体即能明显抑制F18^+大肠埃希氏菌与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表明FedA和FedE与F18菌毛的黏附不具相关性,而FedF才是F18菌毛的黏附性结构亚单位。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新生仔猪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菌毛的结构、分子生物学特性、基因检测技术、菌毛抗原受体的生化特性以及菌毛载体系统的优点;另外,从分子结构与功能、作用机理、基因检测三方面叙述了新生仔猪ETEC不耐热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将致猪水肿病大肠杆菌 F18ab菌毛提纯 ,以其免疫 BAL B/ c小鼠 ,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 ,经 3次融合 ,共筛选出 4株能稳定分泌针对 F18ab菌毛的特异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4 G8、4 H11、4 A2和 3A12 ,腹水单抗的直接凝集价最高可达 1∶ 32 0 0。免疫印迹试验表明 ,4株腹水单抗均可特异识别 F18ab菌毛 Mr 15 0 0 0左右的主要亚单位多肽。应用所研制的单抗对 11株猪水肿病大肠杆菌分离株 F18ab菌毛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 ,上述分离株中F18ab菌毛的出现率为 72 .7% (8/ 11) ,检出的 F18ab菌毛阳性分离株的 O血清型均为 O1 39。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一种可以同时扩增大肠杆菌(E.coli)F4、F5、F6、F41和F18菌毛基因保守序列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本研究设计合成5对分别针对F4、F5、F6、F41和F18菌毛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以具有相应菌毛基因的E.coli参考菌株DNA为模板,通过对多重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检测F4、F5、F6、F41和F18菌毛基因的多重PCR方法。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能够特异性扩增F4、F5、F6、F41、F18菌毛基因的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770 bp、533 bp、422 bp、643 bp和1140 bp,该方法对沙门氏菌、猪丹毒杆菌、巴氏杆菌以及无菌毛基因的E.coli等参考菌株均无特异性扩增片段,检出F4、F5、F6、F41和F18菌毛基因的最低活菌浓度分别为5.3×10^5cfu/mL、3.7×10^6cfu/mL、3.1×10^5cfu/mL、3.7×10^7cfu/mL、6.9×10^5cfu/mL。用不同批次的引物和试剂进行3次多重PCR检测均能扩增出目的条带,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有很好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对90株大肠杆菌临床分离菌株菌毛基因进行检测,F4阳性率为3.33%,F5阳性率为2.22%,未检测到F6、F41和F18阳性菌株,其检测结果与常规单一PCR的检测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建立的E.coli菌毛基因多重PCR分型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用于E.coli分离菌株菌毛基因型的快速鉴定,同时提高了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9.
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引起仔猪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其致病性主要与菌毛粘附素及其产生的肠毒素有关。ETEC依靠菌毛粘附素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这种粘附作用可以使ETEC抵抗肠道蠕动的冲刷作用而定植,并大量繁殖。ETEC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肠毒素并不断释放到肠道内,造成肠道内水和电解质比例失衡,从而引起腹泻。不同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菌株的菌毛抗原类型不同,主要有K88、K99、987P及F41,其中以K88的流行最为普遍,因而亦尤为重要。1K88粘附素菌毛,又称纤毛或柔毛,由菌…  相似文献   

20.
根据已经发表的大肠杆菌F18ab菌毛A亚单位(FedA/ab)的基因序列(fedA/ab)设计1对引物,利用PCR技术从本实验室保存的10株大肠杆菌(F107/86、YCED1、YCED2、C、D、E、12F、2134P、8199、8813)中分别扩增到一段序列.并克隆至pGEM-T载体,获得重组质粒TF107A、TYCED1A、TYCED2A、TCA、TDA、TEA、T12FA、T8813A、T8199A、T2134PA。通过序列测定,并与已发表的fedA/ab进行比较、基因树分析,可将这10个菌株分为2个基因群,其中F107/86、YCED1、YCED2、C、D、12F与fedA/ab具有高度同源性,属于fedA/ab.大小为513bp;E、8813、8199、2134P构成另一单独的分支,属于fedA/ac.大小为516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