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给大豆的种质资源评价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近30年来河北省审定的41个大豆品种的脂肪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和品种之间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中的脂肪酸含量高低顺序为:亚油酸,油酸,软脂酸,亚麻酸,硬脂酸。亚油酸含量最高的是‘开育9号’,为56.89%;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是‘冀承豆3号’,为9.06%;不同大豆品种各脂肪酸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1.2%,最小的是硬脂酸,变异系数为4.64%,通过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亚油酸含量与亚麻酸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大豆滞绿突变对叶片衰老过程中蔗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产生的影响,以晋大滞绿1号及其亲本晋大74号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大豆开花后至成熟期间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并对比了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叶片衰老过程中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花后至成熟期间,2个供试大豆品种可溶性总糖含量均呈波动升高然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花后14至42天,晋大滞绿1号可溶性总糖含量高于晋大74号;2)花后29至42天,晋大滞绿1号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SPS4,转化酶基因CInvCWInv2以及蔗糖合酶基因SS1、SS2-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滞绿品种晋大74号;己糖激酶和果糖激酶基因HxkFrk表达量也高于非滞绿品种晋大74号;3)除 SUT4-1外,其余6个蔗糖转运体基因SUTs的表达模式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异性。花后29至42天,晋大滞绿1号叶片SUTs表达水平较高。综上,滞绿突变对于大豆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在鼓粒初期和中期等大豆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滞绿品种晋大滞绿1号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更加活跃。  相似文献   

3.
大豆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6个大豆参试新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1)6个品系的百粒重平均表现高于对照品种;15个参试品系的单株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2)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遗传力较低;(3)单株荚数与主茎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荚宽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菜用大豆的农艺及品质性状评价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8个菜用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了评价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数与单株荚数、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前期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荚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产量与茎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地上部产量、生育前期、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脂肪含量与茎粗、荚长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芥菜型低芥酸油菜品种新油4号、5号的单株含油率进行连续定向选择,提高了品种含油率;对其脂肪酸组分之间以及与含油率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初步得出,亚油酸含量与油酸、亚麻酸含量、含油率呈负相关,油酸含量与含油率成正相关,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的遗传与母本有密切关系。由此提出了几种优化脂肪酸组分的方案,以期为芥菜型油菜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8个大豆7S变异系统的高含硫氨基酸品种系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在产量性状中,株高、百粒重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单株粒数与小区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对小区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的性状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株高。  相似文献   

7.
以抗旱性不同的5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播种,分别在花荚期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条件下,测定了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分枝数等与品种抗旱性相关的生理生态指标,并用隶属函数法对材料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品种综合抗旱性强弱为晋大73>晋大53>晋大52>晋大76>晋大75。  相似文献   

8.
大豆荚粒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富厚  郑跃进  侯典云  韦淑亚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32-3633,3636
针对河南省内外14个大豆品种的若干荚粒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单株荚数、单株荚重、单株粒位数、单株粒数、百粒重、荚皮重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而荚皮重/粒重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对单株产量为直接正效应的性状的通径系数大小依次是单株荚重、单株粒位数、单株荚数、株高和百粒重,为直接负效应的性状依次是荚皮重/粒重、单株粒数和荚皮重。此结果对大豆育种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大豆种质资源在新疆生态区的表现。【方法】以27份国内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11个主要农艺性状并进行变异系数、相关性、主成分、通径及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其在新疆生态区的表现及产量。【结果】大豆主要数量性状具有丰富的变异,其变异系数达8.3%~78.8%。有效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百粒重变异系数最小。产量与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底荚高度与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总共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5.98%,影响产量的主要性状有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建立产量与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Y=-1 989.985+39.429X8+150.432X10+23.137X9,决定系数为R2=0.887。单株粒数(0.863)和单株粒重(0.739)在决定大豆产量中较百粒重(0.155)更为重要。系统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15水平上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七大类群,第I、III和VI类群株高83 cm左右、生...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密度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育期受密度的影响不大。在植物学性状方面,密度与株高、底荚高度和节问长度之问为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秆重和茎粗之间为负相关;随着密度增加,株高、底荚高度和节间长度增加,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秆重和茎粗减小。在经济性状方面,密度与每荚粒数、百粒重、产量之间为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之间为负相关;随密度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逐渐减少,而百粒重略有增加,每荚粒数变化不大,群体产量呈增加趋势。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亚有限大豆表现出较高的耐密植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以晋大52、晋大57及其杂交后代群体共101份材料为研究对象,对产量与其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旨在全面了解相关农艺性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分枝、瘪荚数、分枝荚数、1粒荚数、2粒荚数、3粒荚数、4粒荚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小;株质量与分枝荚数、2粒荚数、3粒荚数、总荚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均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荚数、株质量、2粒荚数、3粒荚数、分枝荚数和主茎荚数对于产量的贡献率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大豆育种材料的最优杂交组配和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夏大豆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夏大豆8个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荚粒数与产量相关极显著(0.512 4★★、0.364 4★★),单株粒数与产量相关达到显著水平(0.3052★★),生育期和株高与产量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通径分析得出,株荚数的通径系数为0.663 4,荚粒数的通径系数为0.6860,百粒重的通径系数为0.5029,三者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力是荚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夏大豆新品种选育,从荚粒数和单株荚数入手,兼顾株高、生育期等性状,这样可提高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夏大豆8个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荚粒数与产量相关极显著(0.5124**、0.3644**),单株粒数与产量相关达到显著水平(0.3052**),生育期和株高与产量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通径分析得出,株荚数的通径系数为0.6634,荚粒数的通径系数为0.6860,百粒重的通径系数为0.5029,三者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力是荚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夏大豆新品种选育,从荚粒数和单株荚数入手,兼顾株高、生育期等性状,这样可提高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超早熟大豆脂肪酸的形成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早熟大豆种子形成过程中,脂肪酸各组分的变化各异。开花后16~20d时,硬脂酸(18∶0)、亚麻酸(18∶3)相对含量下降,棕榈酸(16∶0)、油酸(18∶1)及亚油酸(18∶2)相对含量上升。开花后20~23d时,亚麻酸(18∶3)相对含量又增加,棕榈酸(16∶0)相对含量下降,以后随种子的发育,棕榈酸(16∶0)、硬脂酸(18∶0)和亚麻酸(18∶3)相对含量下降,亚油酸(18∶2)相对含量上升,油酸(18∶1)介于其间。开花后天数与棕榈酸(16∶0)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亚油酸(18∶2)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亚油酸与棕榈酸(16∶0)及硬脂酸(18∶0)呈显著、极显著的负相关,亚麻酸(18∶3)与硬脂酸(18∶0)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油酸(18∶1)、亚油酸(18∶2)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平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与硬脂酸(18∶0)、亚麻酸(18∶3)、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呈极显著、显著的正相关,与亚油酸(18∶2)及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呈显著的负相关;平均最低气温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及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亚油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 9个春播菜用大豆品种的生育期、植株形态、荚粒形态、产量性状、品质性状 5组变量进行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没有找到相关显著的典范变量;其余变量之间均存在相关极显著的典范变量;各对典范变量之间起主导作用的性状因子不尽相同.影响品质性状的生育期性状组合中,出苗至结荚天数与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呈负相关;出苗至鼓粒天数与籽粒异黄酮含量呈负相关.影响品质性状的农艺性状组合中,结荚高度与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茎粗、一次分枝数与籽粒淀粉含量呈负相关;荚长与籽粒淀粉含量呈正相关;粒长与籽粒异黄酮含量呈正相关;粒宽与籽粒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影响产量性状的生育期性状组合中,出苗至结荚天数与单株鲜荚数呈正相关,而与单株鲜粒重呈负相关.影响产量性状的农艺性状组合中,株高、一次分枝数均与单株鲜荚数呈负相关;荚长与单株鲜荚数、单株鲜荚重呈正相关;荚宽与单株鲜荚数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及其主次关系,以安豆7号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合相关分析法对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百粒质量、单株有效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在灰色关联分析中,百粒质量、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质量、单株粒数排在前4位,所有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百粒质量(0.754 8)单株有效荚数(0.744 9)单株粒质量(0.737 5)单株粒数(0.709 3)主茎节数(0.661 1)有效分枝数(0.658 7)株高(0.655 8)底荚高度(0.593 5)。研究结果明确了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为大豆高产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推广绿豆新品种,筛选适应山西晋南地区的新品种,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晋南8个绿豆品种,从产量、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等8项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西绿1号’‘、18罗汉’‘、晋绿豆6号’的灰色关联度较高,分别为0.7422、0.7288、0.6642,与理想品种较接近,综合评价好,且具有较高的产量、单株荚数、单荚粒数。‘晋绿豆1号’和‘晋绿豆4号’灰色关联度低,分别为0.5405、0.5122,综合评价差,且各项评价指标均低于平均值。该评判结果与各品种实际表现一致,可以作为品种推广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豫东潮土区夏大豆发生荚而不实与硼素营养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研究结果表明,豫东平原夏大豆发生荚而不实与土壤缺硼有关。土壤有效硼含量与大豆单株空荚率呈显著负相关,r=-0.4628*;大豆籽粒含硼量与单株空荚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7597**;土壤有效硼含量与籽粒含硼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95**。土壤有效硼含量0.5mg/kg为夏大豆发生荚而不实的临界指标。夏大豆施用硼肥能显著减少荚而不实的发生,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等产量性状也得以改善。用硼肥拌种、作基肥和花期喷施分别使大豆单株空荚率下降10.2,6.2和7.2个百分点,分别增产19.0%,10.7%和23.4%。在2 700 kg/hm2的产量水平下,适宜的N、P2O5、K2O和硼砂的施用量分别是75,150,127.5和7.5 kg/hm2,相应的施肥配比为1∶2∶1.7∶0.1。  相似文献   

19.
选用4个耐荫性不同的宁夏主栽大豆品种(系),对比研究在单作和大豆间作玉米条件下大豆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的大豆平均有效分枝数减少,降幅为53.78%;平均株高、底荚高分别增加14.39%和6.10%;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别减少39.9%、30.83%、27.53%;大豆百粒重也有下降,降幅为7.46%。不同种植方式下4个大豆品种(系)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豆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呈正相关,与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在大豆新品种(系)的选育过程中要把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作为首选对象考虑,同时降低株高和底荚高;提高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也是提高单株产量的途径之一。本试验中适合单作和间作的耐荫性大豆新品系是宁黄48,单作产量较对照增产26.99%;间作宁黄48产量最高为1 238.7 kg·hm~(-2),较对照增产4.72%。  相似文献   

20.
对宁夏黄灌区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茎粗、底荚高度和主茎节数,生育时间与株高、主茎节数和百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荚数与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单株粒数与单株粒质量、单位面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与百粒质量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确定4个主成分因子为产量、粒质量、茎粗和百粒质量。在所设计密度范围内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粒质量和经济系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少。模拟产量回归方程表示为y=-1.962 6x2+6.639 2x+5.339 3(r2=0.846 5),解得密度在1.69×104/666.7m2时,可获得最高产量405.73kg/6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