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2005年以来,都江堰市实施测土配方项目,2009年全市共检测土壤样品4 050个,涉及耕地面积279 106.44亩。土壤酸碱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数量的反应,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影响很大,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活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土壤潜性酸度指由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铝离子和羟基离子所可能产生的酸度。耕地由于酸化很容易  相似文献   

2.
<正>土壤酸化加剧土壤营养元素的淋溶和固定。由于酸性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铝离子和氢离子,而且,铝离子的吸附能力比盐基离子强得多。因此,由于土壤酸化在土壤中的盐基离子容易发生淋溶,pH值越低,这种影响越大。如果pH足够低,甚至土壤固相部分也可以被侵蚀。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进行的模拟酸雨对不同类型酸性土壤渗漏水中几种离子淋溶的试验测定,随着pH降低,土壤中的K、Na、Ca、Mg等离子的淋溶加剧。所以,酸性土壤中养分离子的淋溶是土壤肥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指纹电荷(chargefingerprint)法研究了海南岛五指山土壤指纹铝(指纹电荷法测定的CECt由Ca2 和Al3 两部分组成,其中Al3 被称为指纹铝)和交换性酸(用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测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岛五指山土壤交换性酸主要由交换性铝构成,土壤交换性氢含量不高。在此项研究所设定的不同的土壤pH范围内(7.0、6.4、5.8、5.2、4.6、4.0),土壤中指纹铝随土壤pH的降低而增加且当pH≤5.2时,土壤指纹铝含量随土壤pH的降低迅速增加。当pH≤5.2时,交换性氢、交换性铝、交换性酸都与指纹铝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H≥5.8时,交换性氢、交换性铝、交换性酸均与指纹铝含量不相关。因此认为,pH在5.2与5.8之间的某一pH值为土壤中交换性铝和指纹铝数量的突变点。同时可以将土壤交换性酸及其组成作为研究土壤中铝行为特征及预测土壤酸化对土壤电荷保持能力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针对我国南方典型的红黄壤黄桃的耕地酸化状况,以常规施肥为对照,比较了生石灰、含硅钾土壤调理剂和含腐植酸的土壤调理剂的3种土壤酸化改良剂对葡萄园土壤酸化,养分质量状况以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对照,3种土壤酸化改良剂都可以显著改善土壤酸化,生石灰、含腐植酸的土壤调理剂和含硅钾土壤调理剂处理后,土壤pH由5.28分别上升为5.98、5.85和5.75。与对照相比,生石灰、含腐植酸和含硅钾的土壤调理剂处理后土壤中的交换性H+、交换性酸总量及交换态铝都显著下降;含腐植酸和含硅钾的土壤调理剂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其他两种土壤调理剂相比,施用含腐植酸的土壤调理剂后土壤的交换态钙离子和交换态镁离子含量显著上升。较对照,生石灰、含腐植酸土壤调理剂以及硅钾型土壤调理剂显著提高了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提高效果依次是生石灰<含腐植酸土壤调理剂<硅钾型土壤调理剂,较对照,施用生石灰、含腐植酸土壤调理剂以及硅钾型调理剂均可提高黄桃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升11.1%、32.8%、19.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升8.7%、23.8%、9.7%,表明了土壤酸化改良后可显著提高黄桃品质,其中含腐植酸的土壤调理剂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华南矿区与非矿区土壤酸化特征及铝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华南矿区和非矿区土壤样品的酸化特征及铝形态进行对比分析,为华南地区土壤酸化研究及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地区31个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交换性酸、黏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连续浸提法测定了土壤铝形态,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矿区和非矿区土壤中铝的形态分布。【结果】矿区土壤的交换性氢(Ex-H)(2.75 cmol·kg~(-1))显著高于非矿区土壤(0.97 cmol·kg~(-1));矿区土壤的pH(H_2O)(3.44)、CEC(b=6.43 cmol·kg~(-1))、黏粒(w=13.05%)、弱有机结合态铝(Al Orw)(b=3.44 mmol·kg~(-1))和有机结合态铝(Al Or)(b=12.96 mmol·kg~(-1))的含量均分别显著低于非矿区土壤(4.39,12.70 cmol·kg–1,28.64%,8.32和41.46 mmol·kg–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矿区和非矿区土壤的交换态铝(Al Ex)与pH(H_2O)均呈显著负相关(r=-0.577**和-0.671**);矿区和非矿区土壤Al Ex与交换性酸总量(r=0.927**和0.662**)、交换性氢(r=0.976**和0.555*)及交换性铝(r=0.870**和0.632**)分别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矿区和非矿区土壤的综合酸化特征差异显著,按pH3.50、3.50≤pH4.50、4.50≤pH5.50和pH≥5.50划分的土壤综合特征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矿区土壤的酸性更强,有机结合态铝含量较低,而非矿区土壤具有较高的pH(H_2O)、CEC和黏粒含量,矿区和非矿区土壤酸化特征不同,且不同pH梯度土壤的酸化特征也不同。因此,在矿区土壤酸化改良中,pH和有机质的提升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6.
正土壤的酸化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三大影响:一是过量氢离子、铝离子对根系具有直接毒害作用,而根系的生长状况直接影响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二是土壤酸化后,大部分微生物不能适应过酸环境,从而使得少量病原微生物有机可乘,导致作物病害发生;三是由于氢离子、铝离子的竞争作用,或不利的土壤物理、化学条件,导致中微量养分逐渐失效而减少,作物营养不  相似文献   

7.
不同植茶品种土壤团聚体及其全铝和交换态铝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不同植茶品种土壤团聚体的组成,阐明团聚体中全铝和交换态铝的分布特征,揭示土壤团聚体中全铝和交换态铝对不同植茶品种的响应规律,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开展种植福鼎大白、川茶3号、川农黄芽早、川沐217的土壤团聚体全铝和交换态铝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茶品种的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径的减小总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以5 mm粒径为主,其含量处于60.52%~76.49%之间,0.5~0.25 mm粒径含量最少,种植福鼎大白的土壤5 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土壤全铝和交换态铝含量在小粒径团聚体中最高,种植川茶3号的土壤团聚体全铝和交换态铝含量最高;5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全铝和交换态铝的贡献率最高,介于53.10%~68.10%之间。5 mm粒径团聚体对铝含量的贡献率表现为福鼎大白川茶3号川沐217川农黄芽早。与其他植茶品种相比,种植福鼎大白的土壤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最高,结构性较好;种植川茶3号的土壤各粒径全铝和交换态铝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土壤中铝含量过高会加剧土壤酸化,影响土壤生产力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皖南茶园土壤活性铝形态分布与土壤pH和植茶年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采集皖南3个典型茶园土壤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在不同植茶年限下茶园土壤pH和活性铝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活性铝的形态主要有交换态铝Al3+、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胶体态铝A(lOH)03和腐植酸铝Al-HA,总体上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Al-HA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Al3+呈稳步上升趋势,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呈缓慢下降。0~20cm层土壤pH值与Al3+、植茶年限呈极显著负相关(-0.819、-0.952,P<0.01),与A(lOH)2+A(lOH)+2呈显著正相关(0.658,P<0.05),与Al-HA呈极显著正相关(0.929,P<0.01),20~40cm层土壤pH与各形态活性铝及植茶年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Al-pH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在0.281~0.659之间,都明显偏离了三水铝石模型,而方程的决定系数都在0.90以上,表明茶园土壤中Al3+活度对土壤pH的影响还是很显著的。与自然土相比,植茶促进交换态铝在茶园土壤中的累积,土壤种茶后趋于酸化,种茶时间越长酸化越严重,而茶园土壤pH与土壤活性铝总量是呈负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对浙江省临安市郊2 年生毛竹根际土壤的化学性质分析表明, 毛竹根际土壤酸度明显较全土弱, 根际土壤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比全土低, 比值分别为0.76和0.79 ;根际土壤含有较丰富的水解氮、有效磷及交换性钾、钙等;根际土壤的总碳量也稍高于全土, 比值为1.05 , 但其腐殖质组成差异不大, 比值为1.02 。毛竹能使根际土壤的养分有效化。  相似文献   

10.
土壤酸化过程中铝的形态与小麦缺钙和铝毒发生的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湖北省南部不同酸度的红壤,加硫酸钙、氧化镁及氢氧化钙等处理,结合4d的小麦幼苗培养试验,探讨了土壤缺钙及铝毒发生的条件。从中选取既不缺钙又无铝毒的土壤,进行人工酸化处理,研究了土壤酸化过程中几种活性铝形态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H值从5.5下降至5.0或更低的过程中,土壤上生长的小麦可能经历着钙充足→缺钙→缺钙和铝毒并存这样的转变过程。对于交换性钙含量高于4cmol/kg的土壤,一般不会发生缺  相似文献   

11.
毛竹根际土壤的化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浙江省临安市郊2年生毛竹根际土壤的化学性质分析表明,毛竹根际土壤酸度明显较全土弱,根际土壤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比全比低,比值分别为0.76和0.79;根际土壤含有较丰富的水解氮、有效磷及交换性钾、钙等;根际土壤的总碳量也稍高于全土,比值为1.05,但其腐殖质组成差异不大,比值为1.02。毛竹能能使根际土壤的养分有效化。  相似文献   

12.
借助GIS技术对辽宁昌图县1982年和2011年两个时期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情况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土壤pH与交换性H+、Al3+离子及水溶性盐分等因素间的关系,探讨了当地土壤pH值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昌图县土壤pH平均值由1982年的6.85降至2011年的6.07,年均下降0.027个单位。就土壤类型而言,棕壤、黑土和草甸土酸化趋势明显,而风砂土pH值变化较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地土壤pH与交换性Al3+、Ca2+、Cl-、HCO3-浓度关系密切。昌图地区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化肥数量的提升和品种的改变,有机肥施用数量较少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以及土壤盐基离子的补充不足和淋失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将辣椒秸秆通过高温热解的方法制备成辣椒秸秆生物炭,与酸化土壤共培养,探讨辣椒秸秆生物炭对酸化土壤交换性能及土壤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辣椒秸秆生物炭能显著提高酸化土壤pH,提高幅度与辣椒秸秆生物炭的添加量呈正比;土壤交换性Al~(3+)含量与辣椒秸秆生物炭添加量呈显著负相关;添加辣椒秸秆生物炭能显著影响土壤NO_3~--N和NH_4~+-N。土壤交换性Na~+和交换性K~+与辣椒秸秆生物炭添加量呈显著正相关;交换性K~+的变化与辣椒秸秆生物炭中K元素呈极显著正相关;交换性Ca~(2+)、交换性Mg~(2+)与辣椒秸秆生物炭添加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总盐基离子、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与辣椒秸秆生物炭添加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蔗糖酶与辣椒秸秆生物炭添加量呈正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与辣椒秸秆生物炭添加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酶的几何平均数(GMea)表明添加辣椒秸秆生物炭可以显著改善酸化土壤质量。试验为开拓辣椒秸秆利用途径、改善酸化土壤及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提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壤调理剂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碱渣、菇渣、污泥、泥炭等土壤调理剂对酸性土壤的调节作用和对辣椒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壤调理剂均能提高土壤pH,降低酸性土壤交换性铝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均能降低酸性土壤活性铝对辣椒的毒害作用,提高辣椒品质,使辣椒根系鲜重、地上部鲜重和辣椒产量增加,辣椒根系鲜重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以碱渣+菇渣处理的效果最显著,该处理辣椒叶片SPAD值、株高、根系鲜重、地上部鲜重、辣椒产量分别比不施土壤调理剂处理(对照)增加了17%、32%、244%、45%、189%,辣椒V-C、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78、2.77倍;碱渣和菇渣在调节土壤酸性、改善土壤肥料方面表现出很好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两种土壤改良剂(生物炭和玛塔),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评估添加量和修复效果,选择玛塔进行室外盆栽试验,研究其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室内培养60 d后,添加土壤改良剂后酸化土壤的pH均显著升高,升高幅度随添加量增加而升高.添加生物炭处理的土壤pH上升0.17~0.38,添加玛塔处理的土壤pH上升0.68~2.20.生物炭显著降低了土壤的交换性总酸、交换性铝含量,并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玛塔显著降低了土壤的交换性总酸、交换性铝、交换性H+含量.室外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玛塔提高了土壤pH,且增加了茶苗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含量和叶面氮含量.总之,玛塔可以快速提升土壤pH且维持较长时间,可作为茶园酸化土壤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6.
菜地土壤酸化原因及其对番茄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菜地土壤考查和番茄的田间及盆栽试验,明确了杭州市郊菜地土壤酸化的主因是长期偏施大量生理酸性肥料,特别是硫酸铵.而目前降水中的致酸离子的影响,似乎还不严整.在亩施15kg氮的情况下,硫酸铵处理的土壤pH较对照下降0.59,交换姓酸量增加1.23me/100g土,影响显著;尿素处理的土壤pH下降0.18,交换性酸量增加0.21me/100g土,影响轻微.当土壤pF降至5.35以下时,土壤交换性酸度,特别是交换性铝量剧增,盐基饱和度迅速下降,此时番茄根系发育差,产量和品质均明显下降.酸化的菜地土壤,其交换性酸含量虽高,但以交换性H~ 为主.施用城市生活垃圾肥或石灰石粉即可校正土壤酸度.  相似文献   

17.
对缙云县河谷平原茭白田土壤与周围丘陵红壤酸度组成的比较研究表明,虽然两组土壤的pH变化范围和平均值非常接近,但丘陵红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含量明显高于茭白田土壤,前者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最高值分别为后者的2.6和2.7倍,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平均含量分别为后者的4.1和5.1倍。茭白田土壤交换性氢占交换性酸的比例明显高于丘陵红壤,前者为后者的3.1倍。分析认为,河谷平原土壤黏粒含量较低,其对酸的缓冲能力较弱,容易发生酸化。  相似文献   

18.
橡胶树人工林地土壤酸度特征及酸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地带橡胶树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和土壤的pH,探究橡胶树人工林地土壤酸化特征以及土壤pH与潜性酸、交换性盐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橡胶树人工林地土壤pH范围在4.97~5.77,二代胶园表层土壤pH略高于裸地和一代胶园;交换性铝在交换性酸中所占的比例随交换性酸总量增加而增加,相关系数达到0.987 7,而有机质对交换性酸度影响较小;供试土壤中对应土层的盐基总量大小依次为:裸地土壤>二代胶园>一代胶园,二代胶园中交换性钙的饱和度高于其他盐基离子,而一代胶园中交换性镁占优势;土壤pH与交换性酸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盐基总量呈负相关,且主要受交换性钠和交换性镁的影响。交换性铝是橡胶园酸性土壤酸度的主要贡献者,Na+和Mg+盐基离子淋失是加速胶园土壤酸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川西名山县处于同一地形序列上的漂洗水稻土、黄壤和酸性紫色土3种主要茶园土壤0~2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于春、夏、秋3个季节采样,对土壤pH、交换性酸含量、水解性酸含量、酸碱缓冲能力及石灰需要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3种茶园土壤pH均低于4.5,不适于无公害茶叶生产。交换性酸均以交换性铝为主,交换性铝含量和交换性酸含量均以漂洗水稻土的最低。水解性总酸度表现为酸性紫色土显著高于漂洗水稻土,酸性紫色土和漂洗水稻土的水解性总酸度与黄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漂洗水稻土以非交换性酸为主,黄壤和酸性紫色土以交换性酸为主。2 3种茶园土壤交换性氢含量、交换性铝含量、交换性酸含量和水解性总酸度等指标由于地形条件、气候特征、茶树生物学特性和人类活动等影响而总体上呈夏季低于春(秋)季的趋势变化。3 3种茶园土壤的酸碱缓冲曲线均呈"S"型,但土壤缓冲容量有差异,表现为酸性紫色土、黄壤、漂洗水稻土的缓冲能力依次减小。4 3种茶园土壤必须进行改良,但用不同方法计算出的石灰需要量有较大差异,建议将氯化钙交换–氢氧化钙滴定法得出的石灰需要量结合田间试验进行校正;若调节至同一pH,漂洗水稻土的石灰需要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用不同p H的溶液模拟酸雨淋洗土壤,不同时间同一p H的溶液模拟酸雨交换出铝离子,再用铝离子在醋酸-醋酸钠缓冲介质中与铬天青-S(CAS)及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反应生成蓝色三元铬合物在610nm处测其吸光度。结果表明:溶液的p H影响土壤淋洗液中的铝含量,随着酸雨p H的降低,淋出液中铝含量增加;同一p H溶液的淋浴时间越长,淋出液中铝离子浓度增大。酸雨使土壤的溶出铝量增加,从而危害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