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懿静  李春光  林英  王东  黄文 《广西植保》2007,20(Z1):69-71
稻飞虱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县1a可发生7~8世代,主害代是第3代(早稻)和第6代(晚稻);田间主要的稻飞虱种群有: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等,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褐飞虱、白背飞虱并重发生[1].  相似文献   

2.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和自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远距离迁飞性害虫。特别是褐飞虱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为严重,对我国当前水稻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水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核心种质及其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现有核心种质资源状况,结合我国水稻核心种质研究存在的问题,联系国外种质研究的新动向,提出我国水稻新种质研究中构建抗褐飞虱兼抗自背飞虱的核心种质,为解决我国水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育种种质基础狭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稻飞虱是我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田间主要以白背飞虱、褐飞虱及其不同虫态造成危害,为准确预测预报稻飞虱对水稻产量的损失提供依据,开展了这项研究。一、研究方法:1、盆栽试验:A、处理:试验设①白背飞虱小若虫(二龄);②白背飞虱大若虫(四龄);③白背飞虱长翅型雄虫;④白背飞虱长翅型雌虫;⑥白背飞虱短翅型雌虫;⑥褐飞虱小若虫(二龄):⑦褐飞虱大若虫(四龄);⑧褐飞虱长翅型雄虫;⑨褐飞虱长翅型雌虫;⑩褐飞虱短翅型雌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属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是我国发生普遍的水稻重大害虫,也是全州县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全州县发生为害的主要种类为褐飞虱Niaparvata lugens(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rucifera(Horváth)。20世纪80年代以前,稻田以褐飞虱为主要种群,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褐飞虱的数量呈下降趋势,白背飞虱的数量迅速上升,成为为害水稻的主要种群,并且发生程度加重,进入21世纪褐飞虱比例又攀升。笔者对全州县植保站30多年的灯诱数据和田间系统观察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稻飞虱近年在唐山地区发生为害严重1991年稻飞虱曾在唐山地区暴发成灾,发生面积达86.13万亩,损失稻谷0.5亿公斤以上。稻飞虱在唐山地区发生为害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不能在北方越冬,由南方迁入。经1992和1993两年...  相似文献   

6.
稻飞虱田间种群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东省稻田发生的稻飞虱主要种群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种群的变化与水稻品种布局的改变关系密切。70年代主要种植感褐飞虱的常规稻,稻田以褐飞虱为主要种群,80年代大面积推广种植感白背飞虱的杂交稻,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要种群,90年代优质稻种植发展迅速,区域性品种布局发生了变化,以种植优质稻、常规稻为主的地区稻田以褐飞虱为主,以种植杂交稻为主的地区,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三个品系均种植一定面积的地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交替出现为害,互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7.
杂交稻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我国南方稻区的3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测定,结果有9个组合兼抗褐稻虱和白背飞虱,仅抗其中1种飞虱的各占6个。采用经过改进的生存率及蜜露测定法,研究了杂交稻组合对两种飞虱的抗性机制,证明:杂交稻多数组合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制以耐害性为主,其中部分组合兼有一定程度的抗生性;而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多数组合表现以抗生性为主。对白背飞虱在某些地区推广杂交稻后上升为主要害虫的原因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杀虫剂对转Bt水稻品种华恢1号(Huahui 1,HH1)靶标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及其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数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镇的广福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种植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分别对其进行施用杀虫剂和未施用杀虫剂处理,然后对经2种处理后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田中靶标害虫二化螟幼虫数量及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褐飞虱的若虫数量、成虫数量、总虫量(若虫数量和成虫数量之和)进行调查,并对这3种害虫田间种群数量的年份、水稻品种、杀虫剂影响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转Bt水稻种植对二化螟幼虫数量影响显著,而施用杀虫剂处理未显著影响二化螟幼虫数量。转Bt水稻种植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数量、成虫数量和总虫量无显著影响;而施用杀虫剂处理显著降低转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水稻稻田内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数量及总虫量,并显著降低白背飞虱成虫数量。2014年和2015年,施用杀虫剂和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田内二化螟幼虫数量极低或未调查到;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上二化螟幼虫数量仅在2014年显著低于未施用杀虫剂对照亲本水稻。2014年,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上白背飞虱总虫量最大值分别为1 037、1 376头/百丛,施用杀虫剂后分别降低至233、253头/百丛;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上和对照亲本水稻上褐飞虱总虫量最大值分别为4 120、2 413头/百丛,施用杀虫剂后降低至367、410头/百丛;2015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发生规律与2014年相同。表明转Bt水稻可显著降低二化螟幼虫数量,但褐飞虱及白背飞虱数量没有降低,而施用杀虫剂可有效降低褐飞虱及白背飞虱数量。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为害诱导水稻防御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2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诱导的水稻防御反应差异,于室内测定了水稻在分别受褐飞虱或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其茉莉酸、水杨酸、乙烯、H_2O_2以及挥发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尽管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的为害均可以诱导水稻茉莉酸、水杨酸、乙烯和H_2O_2等防御相关信号分子以及一些水稻挥发物含量的增加,但是二者的诱导作用存在差异。水稻在受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茉莉酸的含量在3 h时就显著升高,12 h时含量达到最高;而受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6 h时茉莉酸含量才显著升高,72 h时含量达最高;并且在2种稻飞虱为害的3~48 h内,白背飞虱为害诱导的茉莉酸含量始终显著高于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受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24 h后诱导的水杨酸含量、为害48 h后诱导的乙烯含量、为害72 h后诱导的H_2O_2含量及为害24 h后诱导的挥发物释放量分别是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诱导的1.28、1.45、4.10和1.77倍。表明水稻能识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为害,从而做出针对害虫种类特异性的防御反应;并且水稻对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所做出的防御反应比对褐飞虱的更强烈。  相似文献   

10.
锐劲特防治水稻主要害虫最佳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成英 《植物医生》2002,15(4):29-30
水稻中后期是白背飞虱、褐飞虱、三化螟、二化螟、纵卷叶螟等多种害虫并发的高峰时期,我市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初、8月底到9月初,因此,搞好水稻害虫总体防治显得尤为重要。锐劲特对白背飞虱、褐飞虱、螟虫、纵卷叶螟等害虫都具有很好的防效。为了确定合理的防治策略,达到总体防治用药一次,既能防治白背飞虱、褐飞虱又能兼治螟虫的目的,2000年至2001年作者对此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大冶地区一年发生5代,种类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主,灰飞虱为辅.常年第三(1)代白背飞虱、褐飞虱主峰迁入在5月~6月,以迁入量和种群比例决定当年的发生程度;第四(2)代稻飞虱发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常造成迟熟早稻穿顶、枯秆;第五(3)代稻飞虱发生期正值高温季节,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褐飞虱种群数量逐步上升,进入8月上旬以后,如盛夏不热,阵雨较多,田间短翅型成虫比例高,褐飞虱迅速繁殖成为优势种群;9月上、中旬,第六(4)代褐飞虱常在中稻田造成为害,出现中稻、一季晚稻大面积穿顶倒伏;第七(5)代褐飞虱发生情况较复杂,大多年份晚秋气温较高,有利本地虫源大量繁殖,加上北方中稻收割后大量褐飞虱向南回迁,遇适合气候条件大量成虫降落我市继续为害,常造成双季晚稻、迟熟一季晚稻大面积倒伏.  相似文献   

12.
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水稻种质资源发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发掘出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孟加拉型及白背飞虱具有抗性的稻种资源供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育种选用,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法对383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发掘出107份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其中,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58份,占抗性鉴定总数的15.14%;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49份,占抗性鉴定总数的12.79%。本研究发掘的107份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在育种时可作为亲本选用。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11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效,在江苏稻田害虫以白背飞虱为主的分蘖期和以褐飞虱为主的穗期开展喷药试验。结果表明:当田间害虫以白背飞虱为主时,药后1 d防效均低于80%;药后7 d,吡蚜酮、三氟苯嘧啶、烯啶·噻嗪酮、吡蚜·噻嗪酮处理防效在90%以上,其余药剂处理防效也超过80%。当田间害虫以褐飞虱为主时,供试药剂防效普遍下降。总体上,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烯啶·噻嗪酮、烯啶·呋虫胺在水稻分蘖期和穗期对稻飞虱的持效性均较好,适宜在江苏省用于稻飞虱防治。  相似文献   

14.
稻飞虱在万州地区主要是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年发生5~6代。由于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发生为害具有迁飞性、暴发性、分布不均衡性、隐蔽性等特点,给测报和防治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为此,笔者自1991年以来对稻飞虱发生监测与为害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1发生监测技术白背飞虱与褐飞虱越冬北界分别为26°N、25°N(杜正文1991)。经研究,这两种飞虱均不能在万州越冬,而是每年4月下旬至8月上旬由东南亚和我国华南等地随短程西南气流迁入。稻飞虱发生程度,主要决定其迁入时间的早迟、有效迁入量的大小和迁入范围的宽窄,其次才…  相似文献   

15.
应用锐劲特防治水稻中后期害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市常年水稻中后期白背飞虱、褐飞虱、三化螟、二化螟、纵卷叶螟等多种害虫并发,对它们防治时期基本接近。锐劲特对上述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效,如何根据锐劲特的特性,确定合理的防治策略,达到既防白背飞虱、褐飞虱又兼治稻螟的总体防治目的,1997年我们进行了锐劲特...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华南双季稻区水稻抗稻飞虱种质资源‘Rathu Heenati’(RHT)和广东省超级稻主栽品种‘玉香油占’上褐飞虱、白背飞虱及田间捕食性天敌的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和‘玉香油占’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褐飞虱和白背飞虱1年内在华南双季稻区存在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晚稻稻飞虱的发生数量高于早稻,其中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数量要大于褐飞虱,而晚稻情况相反,褐飞虱的发生数量显著大于白背飞虱。当害虫虫口密度较低时,‘玉香油占’对上述两种害虫的控制作用与‘RHT’水稻差异不显著,但当稻飞虱数量急剧增加,‘RHT’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就显著强于‘玉香油占’。抗性水稻‘RHT’和‘玉香油占’田的捕食性天敌如蜘蛛、盲蝽和隐翅虫虫口密度均低于感虫对照品种‘Taichung Native 1’田。捕食性天敌年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蜘蛛在3个品种水稻上早、晚稻各有1次发生高峰;盲蝽在晚稻有1次发生高峰,在早稻发生数量很低;隐翅虫在早稻有一个发生高峰,晚稻发生虫口密度较低。通过比较3个品种上害益虫口比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早、晚稻3个品种的害益虫口比均呈现“双峰型”,‘RHT’和‘玉香油占’对水稻害虫稻飞虱具有十分显著的控制作用。本文还讨论了华南双季稻区抗虫品种的培育和改良以及与其他防治措施配套综合防控稻田褐飞虱、白背飞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车琳  蒋沁宏  王也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3):233-241
为掌握我国水稻各产区害虫的发生形势和防控现状,为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11年来水稻五大产区(华中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东北稻区和华北稻区)的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五大产区的害虫发生情况不同,二化螟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华北稻区整体发生较重;“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华中稻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发生较重。水稻病虫害防控主要通过化学防治,应进一步提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比重,推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重庆秀山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及异地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90年以来该地区水稻预测圃两种飞虱发生的历史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两种飞虱在该地区的发生及迁出规律.结果表明,该地田间稻飞虱为害呈明显双峰型,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前后发生均重.在20世纪90年代,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上、中旬,近10年高峰期集中在8月下旬,白背飞虱在20世纪90年代田间发生高峰日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近10年高峰日集中在7月上旬;1990年-1999年,褐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中旬,近10年高峰期在8月下旬;1990年-1999年,白背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近10年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表明近20年,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延迟,白背飞虱高峰期提前;褐飞虱迁出峰期延迟,白背飞虱迁出峰期提前.  相似文献   

19.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国水稻上为害较严重的害虫。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水稻品种的更替,杂交稻和迟熟品种的推广,施肥水平提高及气候因素,两种飞虱的种群水平不断提高,大发生频率明显增加,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助。研究证实,白背飞虱、褐飞虱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并已明确我国的初始虫源主要来自国外地区。但在各稻区两种稻飞虱在早、(中)晚稻上主害代的虫源性质有所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乙烯响应因子(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ERF)在植物诱导抗虫反应中的作用,通过克隆1个水稻ERF转录因子基因OsERF7,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反向遗传学及生物测定,探究其在水稻防御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为害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机械损伤处理与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均能在中后期诱导OsERF7的表达。沉默OsERF7能显著降低水稻上褐飞虱及白背飞虱卵的孵化率,并延长褐飞虱卵的发育历期;与野生型水稻相比,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沉默突变体品系R1和R30上的卵孵化率分别只有野生型水稻上的62.5%~68.3%和68.0%~76.0%,褐飞虱卵的发育历期则延长0.37~0.45 d。沉默OsERF7不影响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诱导的水稻防御相关信号分子—茉莉酸(JA)、水杨酸(SA)、乙烯(ET)和过氧化氢(H_2O_2)的含量。表明转录因子OsERF7作用于防御相关信号途径的下游,并且负调控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