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福建山樱花、11份日本樱花品种和6份选优材料进行了标记,通过筛选出来的12条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结果显示,共获得144个位点,多态性位点135个,多态性占93.75%。选取引物UBC808和UBC835构建指纹图谱,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能有效地对18份樱属材料进行区分和鉴定。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532~0.8333之间,平均0.6337;遗传距离在0.1823~0.7651之间。通过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899时,可将18份樱属材料划分为4大类,其中选优材料与福建山樱花或日本樱花亲缘关系较近,但在花色、花期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且能区分和鉴定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能为国内樱花新品种鉴定、优选和商品化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原生樱属植物资源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查阅大量文献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原生樱属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确定了樱属植物资源的分类依据。将51个种和12个变种,分为典型樱亚属和矮生樱亚属2个亚属,反萼组、直萼组和钟萼组、管萼组4个组,设11个系,并编制检索表。同时,对27个樱属植物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3.
在查阅大量文献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内耐寒樱属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确定了耐寒樱属植物资源的分类依据。将51个种和12个变种,分为典型樱亚属和矮生樱亚属2个属,反萼组、直萼组和钟萼组、管萼组4个组,下设11个系,并编制检索表。同时,对27个樱属植物的名称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4.
大围山樱属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围山樱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和、生物学特征和观赏价值,2017~2019年采用普查、重点调查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围山的樱属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围山樱属植物资源从低海拔至高海拔依次分布有钟花樱、尾叶樱、华中樱和雪落樱4种;开花时间顺序是从低海拔逐渐向高海拔开放,钟华樱的盛花期在2月底至3月上旬,尾叶樱在3月中下旬,花中樱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雪落樱为4月中旬;4种樱花资源均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分子标记作为新发展起来的1种遗传标记形式,凭借其可靠有效等优点,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对分子标记技术在杜鹃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种质鉴定、遗传变异测定、以及指纹图谱构建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我国杜鹃属植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先对国内冷杉属植物研究作了概要性介绍 ,继后从形态学水平、染色体水平、酶水平以及最新的DNA分子标记等水平上介绍了国外在冷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上的研究状况 ,据此 ,针对目前冷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DNA分子标记在竹子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了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原理和特点,概况了竹子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并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竹类植物的起源、遗传多样性、种间或属间遗传关系、品种鉴定、构建遗传图谱等方面的应用与前景。  相似文献   

8.
冷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对国内冷杉属植物研究作了概要性介绍,继后从形态学水平、染色体水平、酶水平以及最新的DNA分子标记等水平上介绍了国外在冷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上的研究状况,据此,针对目前冷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桤木属为非豆科固氮树种,能改良土壤,适应性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本文概述了桤木属植物在系统发育、染色体、同工酶与RFLP、RAPD、AFLP、SSR分子标记水平上的、包括亚属分类、倍性问题、不同桤木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以及系统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现有研究中的存在问题,以期为桤木属植物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深山樱(Prunus maximowizii Rupr.)属蔷薇科,樱属,别名:山樱,山樱花。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深入发展, 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林木定向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 林木基因工程也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成熟而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国内对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的研究处于常规育种向分子育种的过渡阶段, 转基因技术在白桦定向培育过程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文中从白桦开花、抗虫、木材改良、抗非生物胁迫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白桦转基因研究现状, 对转基因技术在白桦遗传改良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展望了转基因技术在白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 以期为白桦基因工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胡杨具有抗盐碱、抗旱等特性,是极端干旱沙漠地区唯一的乔木树种,对于维持荒漠地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胡杨对多种逆境的高抗性和良好适应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关于胡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于其他模式植物研究开展较晚。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胡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阶段性进展,包括分子标记开发、遗传多样性检测、基因组和转录组的研究以及重要的抗逆相关功能基因的分析等;讨论了目前胡杨分子水平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胡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旨在为胡杨的保护和育种提供更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石斛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斛兰是重要的新花卉作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对近年来石斛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在石斛属分类研究的开发与利用,花色、花发育、抗逆等关键基因研究,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转基因技术研究等。就今后石斛属植物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石斛属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杜鹃花是世界名花,属于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花色是杜鹃花重要的观赏特性,也是一种与传粉者和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杜鹃花色素主要包含花青素苷和黄酮醇,其种类、含量和相关基因对花色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花色素组成及相关的生物合成途径是杜鹃花色育种的关键。文中综述了国内外对杜鹃花色素组成、花色遗传特性与育种、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等研究现状,揭示了杜鹃花色形成原理,提出未来研究重点为:注重黄色、花斑品种和蓝色杜鹃花培育,揭示杜鹃花中类黄酮着色机理及调控因子,运用转录组、代谢组、全基因组等新一代测序技术探究杜鹃花色素并建立相关数据库,以期为杜鹃花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盆樱桃 Cerasus cerasoides 原生于西藏和云南地带,为我国唯一冬季开花的樱属树种。其树形优美,花色艳丽,造景效果好,目前多应用于云南地区的绿化及造林。为探索高盆樱桃种子的萌发特性,测定其长、宽、厚、百粒重、吸水特性、发芽特性以及芽苗质量指标,并初步探索种子大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盆樱桃种子浅褐色,呈卵圆状;平均长 10.56 mm,平均宽 7.89 mm,平均长宽比为 1.34,平均厚 6.06 mm,平均百粒重为 25.48 g;在培养皿铺纱布保湿的环境下种子发芽率为 42.67%;大种子发芽势、发芽率等数值均高于中、小种子,种子大小与发芽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世界极度濒危物种崖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为柏科(Cupressaceae)崖柏属常绿乔木, 属我国特有、世界极危物种(CR), 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1892年4月在重庆市城口县首次发现, 此后"绝迹"了100多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曾将其定为野外已灭绝物种。1999年10月重新发现。在崖柏"绝迹"期间, 由于研究材料缺乏, 对崖柏的研究几近空白; 重新发现之后, 有关研究才相继展开。近十几年来, 广大科研工作者围绕崖柏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群落组成与结构、种群结构与动态、遗传多样性、生态适应性、苗木繁育等开展了广泛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文中综述了崖柏的研究现状, 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以期为崖柏的深入研究和拯救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杜鹃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世界级名花。经过数百年的人工选育,全球杜鹃花品种已超过3万个。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杜鹃花资源,但园艺化程度与国外差距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杜鹃花品种分类及品种名称较为混乱,阻碍了其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文中综述了近年来中国杜鹃花品种分类研究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研究方向。分析认为,综合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及品种亲本来源信息是建立科学品种分类体系的基础,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形态性状数量分析等方法进行归类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杜鹃花是闻名世界的观赏花卉,由于不少种类较弱的生殖隔离屏障,大量人工杂交选育品种得以问世。而在其野外重叠分布区,自然杂交种也屡见不鲜。文中着重从繁育系统、传粉特征、杂交后代与杂交区构成、人为干扰因素与分子鉴定等方面综述杜鹃属自然杂交研究现状,探讨杜鹃属植物自然杂交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内容,提出杜鹃属植物自然杂交研究应注重特有传粉昆虫、人工干扰与杂交区构成关系、子代适应力和染色体组等方面,以期为将来揭示杜鹃属植物自然杂交历史、成因及新品种选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发生在贵州省龙里县乌桕上的一种新害虫——中华卡扁蜡蝉的形态及分子鉴定的方法。[方法]对中华卡扁蜡蝉卵、若虫(5龄)及成虫3个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记;同时通过PCR扩增,获取了中华卡扁蜡蝉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利用MEGA 6. 0软件对其序列组成及遗传距离进行分析,以竹鳎扁蜡蝉、红线鳎扁蜡蝉、勐仑鳎扁蜡蝉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系统发育树显示中华卡扁蜡蝉10个样品的COI基因序列能较好地聚为一枝;中华卡扁蜡蝉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 000 0. 065,4种扁蜡蝉科昆虫种间遗传距离为0. 142 0. 202,种内遗传距离与种间遗传距离不存在重叠现象。[结论] COI基因序列可作为DNA条形码片段,实现中华卡扁蜡蝉快速、准确的物种鉴定。初步调查了中华卡扁蜡蝉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状况。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无患子属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患子属(Sapindus L.)种质资源是无患子产业发展的基础,种质资源研究可为探讨无患子属的起源、进化、分类、资源保护与利用、良种选育、高效栽培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文中综述了国内外无患子属分类、分布及亲缘关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评价,种质资源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得出如下结论:1)世界上无患子属树种共13种,我国分布4种1变种;2)我国多个研究团队收集、保存无患子属种质资源近1 000份,以假种皮皂苷、种子脂肪酸利用为目标,筛选评价出性状优异的9个种源、7个家系和54株优树;3)无患子种质资源在表型、假种皮皂苷、种子脂肪酸、遗传等方面多样性丰富,并受环境因子极大的影响,根据遗传多样性分析推测我国无患子起源于自然分布区中部并向四周扩散。研究认为,目前研究仍存在种质资源收集不足、缺乏对该属树种系统研究和无优良品种推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应加强无患子属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居群为单位加强无患子属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力度、加强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技术以及国际合作研究等建议,以期为无患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无患子属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