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揭示田块尺度上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空间分布,以河南省新乡县翟坡镇某冬小麦种植农田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02个农田表层0~20 cm土壤和40个0~100 cm剖面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样品中Cd、Pb、Cu、Zn、Cr、Ni和Mn的含量特征,运用地统计分析中的普通克里格插值法研究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并结合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Cd、Pb、Cu、Zn、Cr、Ni和Mn均值为0.95、24.35、6.40、35.52、319.60、21.76mg·kg-1和157.32 mg·kg-1。Cr、Cd、Pb含量均超过河南省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其中Cr、Cd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筛选值,点位超标率分别为98%和100%。总体来看,土壤重金属含量随着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调查区南部的部分区域重金属含量偏高。从地质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两种方法来看,Cd污染最为严重,生态风险较高,应当对该区域土壤Cd污染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乌鲁木齐市北郊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本试验采集140个农田土壤样本,检测其Cu、Zn、Ni、Cr、Pb和Cd等6种重金属含量,并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采用矩阵因子分析法(PMF)解析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北郊农田土壤中所有元素含量均未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限值(GB 15618—2018);没有样点重金属综合污染超越警戒限,样点主要集中于清洁水平,研究区内土壤中重金属存在较低的潜在生态风险,其中Cu、Zn、Ni、Cr、Pb存在轻微潜在生态风险,Cd存在少量中等潜在生态风险,且Cd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的贡献率为60%,Cd污染必须关注;通过PMF模型解析出5个源:Pb含量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排放污染源;Cd含量主要来自于自然源;Cr含量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源;Ni含量主要来自于其他外来源;Cu、Zn含量主要来自于农业投入品投入源。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拟建高新沙水库库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本研究通过对库区4层土壤(0~50、50~100、100~200、200~300 cm)中8种重金属(Cu、Zn、Cd、Pb、Ni、Cr、Hg、As)含量的测定,利用ArcGIS技术分析了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库区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 As在各层土壤中轻微超出土壤环境标准筛选值(GB 15618—2018),超标范围为4.17%~35.71%,但最大超标倍数仅为0.39倍; Cu在前两层土壤中轻微超标,超标率分别是47.92%(0~50 cm)和11.63%(50~100 cm),在后两层土壤中均未超标; Cd、Pb和Hg在极个别点位轻微超标,Zn、Ni和Cr均未发现超标现象。土壤中Cu、Zn、Pb、Ni、Cr和As 6种重金属的单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Eri)值均远小于40,而且库区94.12%的土壤综合生态风险指数(RI)值小于150,这表明库区土壤重金属总体生态风险处于安全级别。对比广东现行的大部分水库重金属含量发现,除了As含量略高于部分现行水库含量外,高新沙水库土壤中其余7种重金属含量低于或接近现行水库水平。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总体潜在生态风险极低,可作为水库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4.
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平谷应急水源地周边农业土壤中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来源,并基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值由大到小为Mn >Pb >Cr >As >Hg >Cd,所有重金属含量均值都高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Pb、Cd和As污染较为严重,含量均值分别为96.78、0.25、28.40 mg·kg-1,且主要是人为来源;Mn和Cr元素平均含量稍高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主要来源为自然源;Hg元素的平均含量也稍高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是自然源和人为源共同作用的结果.重金属元素单项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d >Hg >As >Pb >Cr >Mn,6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值为169.29,为中等生态危害,东南方向土壤重金属生态危害高于西北方向.综上所述,该水源地的土壤已经受到重金属的潜在威胁,其生态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焉耆盆地小麦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新疆焉耆盆地采集35个小麦地土壤样品,测定其中As、Cd、Cr、Cu、Mn、Ni、Pb和Zn 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NP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和生态风险预警指数(IER)对小麦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焉耆盆地小麦地Cd含量平均值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11.12倍,Cd、Cr、Ni、Pb和Zn含量的平均值分别超出新疆灌耕土背景值的55.58、1.32、1.48、3.21倍和4.47倍。小麦地Cd、Pb和Zn呈现重度污染,Cr和Ni轻度污染,As和Cu轻微污染,Mn无污染;研究区NPI平均值为7.93(呈现重度污染状态),RI平均值为342.95(属于较强生态风险水平),IER平均值为5.68(属于重警级别),土壤RI和IER从研究区北向南部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小麦地Ni、Pb与Zn主要受到人为污染源的影响,Cu、Mn和Cr主要受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As和Cd可能受人为污染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综上认为,Cd是焉耆盆地小麦地主要的污染因子和生态风险因子,对研究区耕地Cd污染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城市建设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支撑,以河南省商丘市科教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医疗区、城市公园及道路7种不同建设用地分区土壤为对象,测定重金属Cu、Pb、Cr、Cd、Zn和Mn含量,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各分区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均超过商丘地区土壤背景值,其中Cd为背景值的28.28倍。Cu、Pb、Cr、Cd、Zn和Mn平均含量分别为31.80、31.43、306.61、4.61、95.61 mg·kg-1和584.02 mg·kg-1,平均地质累计指数Igeo值表现为Cd(4.16)>Cr(1.75)>Zn(-0.12)>Pb(-0.27)>Cu(-0.30)>Mn(-0.56),Cd和Cr分别为弱极度污染和中度污染,而Zn、Pb、Cu和Mn属于无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表现为Cd(828.31)>Cr(10.30)>Pb(6.91)>Cu(6.78)>Zn(2.81)>Mn(1.02),其中Cd达到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贡献达95%以上,Mn、Zn、Pb、Cr、Cu均为轻度潜在生态风险。各分区土壤均达到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其中工业区污染最严重,科教区和居住区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Cu、Pb、Zn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与Pb和Zn含量显著负相关,土壤Pb-Cr-Cd-Zn、Cr-Zn-Mn和Cd-Zn这些组元素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7.
以泊江海子流域的土壤为对象,采集表层土样54份,对7种重金属(Cu、Zn、Pb、Cr、Ni、Hg、As)含量进行了分析,利用Arc GIS 10.1获取各重金属在该流域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单因子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及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区的土壤质量及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样中7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Zn(79.60 mg/kg)、Cr(56.40 mg/kg)、Ni(12.89 mg/kg)、As(12.48 mg/kg)、Cu(8.34 mg/kg)、Pb(6.60 mg/kg)、Hg(0.03 mg/kg),均达到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一级标准,其中Zn、Cr、Pb含量均值高于内蒙古土壤背景值,Ni、As、Cu含量低于内蒙古土壤背景值;7种重金属空间变异系数均达到中等变异程度;土壤各重金属元素的单因子指数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As、Zn、Cr、Ni、Cu、Hg、Pb,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95,说明整个研究区土壤为尚清洁状态;相对于标准,约1/3土壤存在轻微以上污染,Zn含量的高低是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主导因素;Hg、As为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主要贡献元素,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均值为85.98,该流域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等级。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探讨云南会泽铅锌冶炼厂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掌握新址所在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以会泽铅锌冶炼厂新、旧场址周边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布设14个采样点,采集42个土壤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土壤样品中的Cr、Cu、Mn、Ni、Pb、Zn、Cd、As、Hg。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云南会泽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中Cr、Cu、Mn、Ni、Pb、Zn、Cd、As和Hg的平均含量水平分别为92.25、226.81、1567.45、65.16、394.66、1451.63、11.16、43.81、0.47mg·kg-1,除Cr、Hg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其中Cd的最高超标倍数为274倍。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中Cd污染最为严重,处于偏重-极重污染范畴;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该区域重金属污染处于强-很强的生态风险程度;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旧场址周边土壤中Pb、Cd对儿童均具有显著的潜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9.
涠洲岛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涠洲岛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及广西最热旅游岛,生态安全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地统计学原理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涠洲岛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风险进行研究,以揭示其土壤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1)涠洲岛土壤铜(Cu)、锰(Mn)、镍(Ni)、铅(Pb)、锌(Zn)、汞(Hg)含量均值分别为55.99、1 767.34、110.24、21.79、99.91、0.03 mg/kg,变异性较强;其中,Cu、Mn、Ni、Pb、Zn平均含量高于广西背景值,且Ni元素的平均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同时,Mn、Zn、Hg含量之间具有与前人研究一致的相关性;(2)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Cu、Mn、Zn元素含量随之增加,Ni、Pb元素的含量则降低;(3)0~10 cm、10~20 cm土层各重金属元素的高值区总体上分布于该岛中部和西南部,大部分元素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4)土壤重金属含量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明显,其中抛荒地的Cu元素含量最高,香蕉地对Mn、Ni、Pb、Zn有累积效应,玉米地拥有最高含量的Pb;(5)综合各种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岛土壤重金属Mn、Ni有一定的积累,但其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风险较低。结果可为涠洲岛生态旅游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南盘江曲靖段沉积物与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南盘江沉积物与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选取珠江上游南盘江曲靖段沉积物及农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沉积物和农田土壤中7种重金属(Cu,Zn,Cd,Pb,As,Cr,Mn)的含量特征,以云南省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对沉积物和农田土壤重金属进行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所有样点重金属(Cu,Zn,Pb,As,Cr,Mn)及多数样点Cd的潜在危害指数为轻微级,农田土壤各样点重金属Cd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在中等级以上,其中6个样点Cd的生态危害指数属于强级,个别样点达到极强,其余重金属元素均属于轻微级。农田土壤Cd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显著高于沉积物,其余元素在2种介质中无显著差异。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有较低的风险等级,而农田土壤中重金属Cd存在较高的生态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河岸防护林土壤重金属的含量特征和污染状况,提出能有效降解土壤重金属危害的植被配置模式。本文选择了成都市沙河生态景观防护林带中的乔灌草、乔草、灌草以及单层灌木林和草坪等5种典型植被配置模式林分,测定了Mn、Cr、Co、Ni、Cu、Zn、Cd和As等重金属和全N、全K和全P等主要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分配状况;并对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1 Mn、Zn、Cr和Pb等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在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表现为Mn含量最高,Zn次之,再次是CrPbNiCuCo;As含量最低。2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评价结果表明,Cr、Ni、Cu、Co和As在5中植被配置模式下均没有超过临界值,Zn在5种植被配置模式下的土壤含量均超过临界值;Mn和Pb则表现为部分配置模式下超过临界值;3土层中分配上,各元素总体表现为土层20~40 cm含量高于0~20 cm。4通过相关性对重金属的来源初步解析表明,0~20 cm土层中重金属来源明显比20~40 cm土层复杂。5Mn、Cr、Co等8种重金属元素在5种植被配置模式下主要表现为未污染或轻度污染和轻度危害。乔灌草配置模式I(植被从上到下依次为:香樟、女贞+十大功劳、迎春+鸢尾)重金属含量最低,综合污染指数和污染的生态风险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喀斯特地区小尺度区域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的含量特征和生态风险,为利用土地功能和保护耕地土壤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在黔西南中部某农用地土壤上共布设27个点位,采集表层土壤(0~20 cm)样品,分析测定pH与Cd、Hg、As、Pb、Cr、Cu、Zn和Ni等8种重金属元素,采用《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为评价标准,分析其分布特征、生态风险和来源。【结果】研究区土壤pH为5.46~8.07,重金属Zn、Cr、Pb、Ni、As、Cu、Cd与Hg平均含量分别为154.24、153.71、64.25、61.76、50.38、49.86、0.41和64.25 mg/kg。研究区农用地土壤受As和Cd污染指数分别为1.68和1.38。8种重金属的危害指数(I_R)为69.00,小于生态危害下限(I_R=150)。Cd与Pb, Hg与As、Cu、Zn、Ni, As与Cu、Zn、Ni、Cr, Cr与Cu、Zn、Ni, Cu与Zn、Ni, Zn与Ni间分别具有同源性,存在复合污染。As、Hg、Cr、Cu、Zn、Ni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载荷,其方差贡献率为57.565%,含量较高原因主要为长期含重金属化肥施用造成;Cd和Pb在第二主成分中有较高载荷,其方差贡献率为80.277%,含量较高原因主要为成土母质中含量较高。【结论】研究区农用地土壤pH为5.46~8.07,已受不同程度As和Cd污染;Cr和Ni污染处于尚清洁范围;Hg、Pb、Cu和Zn处于清洁范围。污染程度为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3.
太原城区周边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太原市城区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重金属Cu、Zn、Ni、Cr、Pb、Cd、Hg和As的污染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对研究区的污染源进行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探究了污染源与土壤重金属污染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元素Zn、Cr、Hg、Pb、Cd的均值都超过了山西省土壤背景值,元素Ni、Cu和As与背景值相差不大;从Hankson生态风险评价来看,研究区的综合生态风险程度处于中等水平,Hg和Cd的风险较为明显,其达到中等风险强度以上的样点分别有74.1%和30.8%;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的南部土壤重金属元素Pb、Hg、Cd、Cu、Zn、Ni和Cr的含量较高,As含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于东北部;化工类污染源和矿石类污染源是造成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的两个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14.
宁夏贺兰县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西北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以宁夏贺兰县为研究区,采集农田表层土壤样品140个,分析测试了Cr、Ni、Cu、Zn、As、Cd和Pb含量,并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Hå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宁夏贺兰县农田表层土壤Cr、Ni、Cu、Zn、As和Pb元素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二级标准,仅有1.42%样点的Cd元素出现超标;与宁夏土壤背景值相比,各元素都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其中Cd和Ni元素超出背景值的点位率分别达到100%和85%;土壤各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较为一致,各元素含量分布比较均匀,高值区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结果表明,Cd元素有0.71%的点位为中度污染水平,Ni和As分别有7.14%和5%的点位处于尚清洁水平,Cr、Cu、Zn、Pb全部清洁,尚未造成污染。重金属的单项生态风险指数(Eri)表明,Cd元素的平均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97.68,达强烈风险水平,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元素。宁夏贺兰县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Cd和Ni累积严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以郑州市西郊农田为研究对象,取0~20 cm土样,测定其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积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和生态风险预警指数分析了土壤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相关性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土壤Pb、Cd、Zn、Cu、Cr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67、0.07、58.05、18.15、18.84、24.76 mg/kg,其中Pb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是河南省土壤背景值的1.42倍和1.08倍,属于轻度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异系数介于26.23%~72.36%,空间分布差异较大;Ni含量与Zn、Cr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它们的污染来源具有相似性,Ni、Cr、Zn、Cu污染来源于自然因素,Pb和Cd污染来源于交通运输和化肥使用;重金属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1.2,地积累指数介于-1.746~0.506之间,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49.57,生态风险预警指数为-0.479,属于轻度污染,整体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与生态风险预警等级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定边县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中8种重金属Cd、Pb、Cu、Cr、As、Hg、Zn和Ni的含量,进而评价土壤质量状况。【方法】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评价,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重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8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不对称、不均衡,Hg和Cu集中,其余元素不集中;以背景值为评价基础时,Hg属于清洁、安全等级,Cd、As、Cu、Ni和Zn属于轻度污染,Pb和Cr属于重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介于1.074~40.677,属于轻微至中等危害水平;以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为评价基础时,土壤重金属含量属于清洁、安全状态、轻微生态危害水平;通过土壤重金属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初步判断:Cd、As、Pb、Cu、Ni和Zn为农业、交通、燃煤等混合来源;Cr为油气开采污染源,Hg为自然来源。【结论】研究区土壤适合开展农业生产,但重金属存在累积趋势,后期还需定期监测,为高质量农产品发展提供优良的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铜选冶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为场地污染评价及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场地土壤重金属(Cd、As、Hg、Cu、Cr、Ni、Pb)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对重金属来源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Cu、Pb、Cd、As、Hg 5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高于云南省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结果表明Cr元素属于重度污染,As元素属于轻度污染,其余Cu、Ni、Pb、Cd、Hg元素均为清洁状态。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析表明研究区属于重度污染。地累积指数结果显示Hg元素为中度累积,Cd、As元素为偏中度累积,Cu元素为轻度累积,Pb、Cr、Ni元素为无累积。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单项指数Hg>Cd>As>Cu>Pb>Ni>Cr, Hg、Cd元素为很强生态风险,其余5种重金属均为轻微生态风险,整体上研究区生态风险属于强生态风险。研究区属于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结论】研究区土壤中Hg、Cd、...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以山东省白马河沿岸耕地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各耕地表层及剖面中重金属(Cr、Cu、Mn、Ni、Pb、Zn)含量与碳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Ei)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该区耕地土壤Cr、Cu、Ni、Pb元素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制值,有个别剖面Zn元素含量略高,Mn元素低于《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值;耕地剖面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范围在12.97~20.59之间,整体基本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耕作层有机碳含量较小,碳氮比介于0.90~12.64范围内且多数在10以下,表明土壤矿化作用强。在治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同时,应注意土壤中各元素含量的均衡,提高耕地土壤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兴凯湖地区沼泽和森林土壤重金属含量状况,利用ICP-OES测定As、Cd、Cr、Cu、Ni、Zn、Pb7种重金属浓度,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森林土壤As含量高于沼泽,其他含量均低于沼泽土壤。7种重金属中仅Cd含量超标严重,沼泽和森林土壤Cd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比例分别为95.33%和61.00%,其他6种含量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值。7种重金属元素变异系数幅度为2.62%~481.52%,其中沼泽以As、Cd变幅显著,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其他元素变异系数不大,空间分布比较均匀,由大到小依次为As、Cd、Zn、Pb、Ni、Cr、Cu。森林土壤7种重金属元素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As、Ni、Cd、Pb、Cu、Zn、Cr,以As、Pb和Cd变幅较大,空间分布不均匀。由相关性分析可知,沼泽土壤Cu与Cd呈显著正相关;森林土壤Cd与Pb呈极显著正相关,Zn与Cu和Cr均呈显著正相关。沼泽土壤Ni与碱解氮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森林土壤Zn和土壤速效钾间呈显著正相关,Pb与碱解氮间呈显著正相关。沼泽和森林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已达到强潜在生态风险(RI分别为224.61和183.73),Cd已达到很强生态危害程度(Ei分别为204.42和168.49),其他均为轻微生态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种植与生产地重金属污染状况,为药用植物质量控制和GAP基地的建设提供依据。【方法】以陕西南部汉中地区典型的药用植物种植基地与生产地16个样点土壤以及4个样点水样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及水样的基本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元素(V、Cr、Mn、Fe、Co、Ni、Cu、Zn、As、Se、Cd、Pb)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通过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明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元素的关系以及重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不同样点的土壤pH、有机质、总磷和总氮含量有明显差异。研究区所有土壤样点中,除Se元素之外,其余11种金属元素(V、Cr、Mn、Fe、Co、Ni、Cu、Zn、As、Cd、Pb)含量均未超过当地土壤背景值,研究区样点土壤Se含量最高为1.83 mg/kg,但也未超过土壤富Se含量最高限值(3.0 mg/kg),因而不存在超标现象。4个样点水体pH为6.78~7.52;水体Ni元素含量均超标,可知样点水体中Ni是主要污染元素。地累积指数法结果表明,研究区除了1个样点(城固天然谷药业)土壤中的Cd呈无污染 中污染程度外,其余样点均无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显示,整个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潜在风险为轻度风险,风险主要来源于土壤中Cd。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V、As、Cd 和Pb的来源与大气沉降和废水排放相关,Mn、Fe、Co、Zn、Ni和Cu主要源于成土母质以及自然积累,Se来源与当地农业活动作用相关。【结论】汉中地区药用植物种植与生产地环境中重金属元素总体呈无污染或轻微低污染状态,适合药用种植与生产,但在今后的种植和生产中应控制土壤Cd元素的污染,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