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用RT-PCR方法从鸡脑中扩增血管活性肠肽(VIP)基因片段,将其连接于pGM-T easy.分别利用pGM-T easy中T7和SP6启动子及其RNA聚合酶,以线性化的VIP/pGM-T easy为模板转录合成正、反义DIG标记R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方法将合成的探针用于探查VIP-mRNA在鸡肠Remak神经(INR)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INR的神经元胞体中有VIP-mRNA的转录,且这种神经元数量众多;原位杂交阳性神经元胞体大部分是大型神经元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阳性神经元胞体在INR神经节中呈层状或成群分布.INR的神经纤维呈弱阳性.在节间束也有少量的阳性细胞分布.本研究从基因水平证明INR中有VIP神经元存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鸡肠道组织中肽能神经支配的途径及其功能,运用免疫组织化学超敏SP法,对不同生长阶段鸡肠道中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肠壁中VIP的表达范围较为广泛,涉及黏膜上皮和固有层、肌层和外膜,尤以固有层和肌层最为典型;随着日龄增加,黏膜上皮间VIP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从肠道不同部位的分布来看,十二指肠中VIP的表达强于同时期其他部位,空肠中的表达次之,回肠和盲肠的表达相对较弱。黏膜固有层和肌层一直分布有染色较深的VIP阳性神经纤维,呈串珠状、细线状或膨体状。提示鸡肠道是产生VIP的又一个重要部位,肠道中的VIP可参与鸡免疫器官的功能调节,并作为一种信息分子介导神经内分泌系统和黏膜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北京鸭血管活性肠肽基因cDNA片断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从北京鸭胃肠道中扩增血管活性肠肽(VIP)基因,根据鸡VIP基因(GenBank登录号X80906),设计了一对简并引物,从北京鸭腺胃、十二指肠和空肠提取总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将从腺胃、十二指肠和空肠中扩增出的产物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上,导入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经双酶切鉴定后测序,将测序结果与鸡和鹅(GenBank登录号为DQ023161)的VIP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本试验扩增到的VIP基因与已知的鸡和鹅核苷酸序列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4.61%和94.4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75%和95.71%。本试验首次成功从北京鸭腺胃、十二指肠和空肠扩增到长度为240 bp、编码VIP的基因片断(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DQ20017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鸡肠Remak神经(intestinal nerve of Remak,INR)的神经元和过路节超微结构,为进一步阐明INR的生理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鸡肠INR元与过路节的超微结构。【结果】INR有大量体积巨大的神经元和少量小强荧光细胞分布。神经元胞体周围有零散的卫星细胞围绕,但不能形成完整被囊,可见卫星细胞与神经元胞体之间形成突触样联系。神经元周围基膜不明显,神经元胞体表面常直接与周围细胞间质接触。细胞核圆而表面平滑,染色质松散清亮,核内可见棒状小体的特殊结构。核仁明显,结构和组成典型。胞质内分布着丰富的微管、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池常有扩张膨大。可见中央有孔的致密颗粒分布于核周质,可能为肽类递质分泌颗粒。核糖体除了附着于粗面内质网表面外,还有大量游离核糖体分布于胞质中。线粒体形态多样,并有致密化现象。肠INR被膜下分布着少量成群的小强荧光细胞,其胞质和胞核的电子密度较高,细胞之间有不对称的突触联系。根据突触小泡的不同,INR内分布着4种过路节,它们与周围结构形成不同的突触联系。【结论】INR神经元具有旺盛合成和分泌功能的超微结构特征,而过路节的组成和联系显示出INR支配活动的多样化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鸡法氏囊中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超敏SP法对鸡不同生长阶段法氏囊中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 Peptide,VIP)的表达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法氏囊中VIP的表达范围广泛,涉及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尤以黏膜上皮细胞和法氏囊小结髓质的表达为典型;随着日龄增加,黏膜上皮细胞VIP表达逐渐减弱,囊小结髓质一直保持较强的VIP阳性着色,囊小结皮髓质交界处上皮细胞层内VIP强阳性细胞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鸡法氏囊中VIP阳性反应物质的广泛分布,提示法氏囊是神经系统以外产生VIP的又一个重要部位,法氏囊中的VIP可参与鸡免疫器官的功能调节,可作为一种信号分子介导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禽类血管活性肠肽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融合基因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制备以禽类血管活性肠肽(VIP)为基础的基因工程疫苗工作中,选择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作为载体来提高鹅VIP的免疫原性,首先将克隆于鹅VIP cDNA和HBc基因第1至435bp的序列片段先后插入到质粒pRSET A的BamH I/EcoR I和Nhe I/BamH I克隆位点之间,构建成VIP序列位于HBc序列之后的VIP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pHBc-VIP,其次将HBc第1至225bp序列的扩增片段和HBc第244bp之间包括VIP的充列经扩增,EcoR I酶切,连接,再扩增的片段先后插入到质粒pBSKS /-的BamH\Pst和Pst\HindⅢ克隆位点,构建成VIP持入到HBc基因中间(HB cAg的第75和82位氨基酸之间)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pVIP-HBc.  相似文献   

7.
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在SD大鼠动情周期子宫中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内膜层中,VIP免疫阳性产物定位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在肌层中,VIP免疫阳性产物主要位于VIP样阳性神经纤维中。VIP免疫阳性产物相对表达量的t检验表明:子宫内膜VIP在动情后期表达量较发情前期极显著减少(P0.01);与动情前期相比,子宫肌层VIP在动情期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在动情后期的表达量极显著减少(P0.01)。但是在动情间期VIP的表达量较动情后期又极显著回升(P0.01)。VIP在动情周期大鼠子宫中表达分布存在一定规律性,可能与其免疫调节和腺体分泌等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肉用雏鸡下丘脑内生长抑素mRNA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地高辛标记反意生长抑素cR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研究5日龄AA肉鸡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胞体在下丘脑内的分布。结果表明: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下丘脑外侧核吻侧部,后内侧核和后核吻侧部以及乳头体外侧核。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胞体为圆形,梭形和椭圆形,直径7-20μm。胞质内均有强度不等的黑色或蓝黑色杂交反应物。生长抑素mRNA神经元胞体在下丘脑各我的分布数目存在明显差异,其  相似文献   

9.
关于对血管活性肠肽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是一种碱性多肽,它作为神经肽递质的信号分子,参与机体多种功能的信息传递和生理调控。随着生物化学和细胞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对神经肽的深入研究与认识。神经肽是由神经元分泌的,广泛分布于神经元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中,因此又称为脑肠肽,VIP就是重要的一种脑肠肽。  相似文献   

10.
皖西白鹅腔上囊VIP和NPY阳性神经元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对皖西白鹅腔上囊的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神经肽Y(NPY)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免疫阳性神经元在粘膜、粘膜下层,囊小结的皮质、髓质以及血管有表达,提示禽类的腔上囊内有肽能神经分布,并有可能参与禽的免疫器官的功能调节和控制淋巴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11.
猪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密连接是肠上皮细胞间的主要连接方式,对维持猪肠道黏膜上皮机械屏障和通透性起着重要作用。紧密连接蛋白是构成肠道黏膜屏障、决定肠壁通透性的重要蛋白质分子,对紧密连接的组成和功能发挥有很大影响。其中,ZO-1(zonula occludens 1)、Occludin(OCLN)和Claudins(CLDN)是构成细胞间紧密连接的重要蛋白分子,在维持细胞极性和紧密连接屏障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ZO-1、Occludin和Claudins等猪紧密连接蛋白的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基因表达情况,并对近年来这些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为进一步研究猪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功能,寻找腹泻和肠道炎症等疾病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初步分析利福昔明(Rifaximin)在人工胃/肠液和肠道菌群及动物组织样品中的稳定性,将利福昔明分别与空白人工胃液(pH=1.3,不含酶)、空白人工肠液(pH=6.8,不含酶)、人工胃液(pH=1.3,含胃蛋白酶)、人工肠液(pH=6.8,含胰蛋白酶)、SD大鼠(雄性)肠道菌群及不同组织样品的匀浆液等共孵育不同时间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剩余利福昔明百分比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空白人工胃液中,随孵育时间的增加,剩余利福昔明百分比虽有下降,但仍在90%以上;在人工胃液中孵育6 h,其剩余百分比为84.03%;而在空白人工肠液和人工肠液中孵育6 h后,其剩余百分比则分别降至81.14%和78.12%。2)利福昔明在SD大鼠肠道菌群中孵育12 h后,虽发生部分降解,但剩余百分比仍在90%以上,总体呈稳定的趋势。3)利福昔明在空白SD大鼠的胃、肝、小肠和大肠及内容物的匀浆液中分别孵育6 h后,其剩余百分比分别为92.09%、75.95%、78.24%和83.90%。综上,利福昔明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而在碱性条件下,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肠壁、肝脏代谢酶等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亦较为有限。本研究将为兽用利福昔明口服制剂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含硫氨基酸(SAA)作为动物体内重要的功能性氨基酸,具有促进营养物质在肠道消化吸收和代谢,维持肠道正常形态结构,增强肠道紧密连接蛋白通透性,增强肠道机械屏障和生物学屏障等功能,对动物生长发育及机体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含硫氨基酸在动物肠道代谢、对肠道形态结构、肠道微生物影响等方面展开综述,旨为其动物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仔猪肠道发育和氨基酸营养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道生长是仔猪生长发育的核心和快速生长的基础。新生仔猪肠道发育不健全,断奶引起肠黏膜结构和功能变化,导致绒毛萎缩、通透性增加、消化吸收和屏障功能受损。氨基酸是小肠优先利用的重要营养物质,通过转运载体进入肠上皮细胞内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启动细胞信号,调控细胞内生理过程。氨基酸作为肠黏膜主要能量来源以及合成蛋白质和多种信号分子的前体物,对促进肠道生长发育、维持肠道结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仔猪肠道发育和氨基酸利用,揭示猪肠黏膜形态结构发育和断奶适应性变化规律,阐明猪肠道氨基酸感应利用机制以及氨基酸促进仔猪肠道结构功能发育的作用机制,为调控肠道氨基酸代谢、提高饲料氨基酸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促进仔猪肠道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溶葡萄球菌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为溶葡萄球菌素的食用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将24只7周龄ICR小鼠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和对照组,3个试验组分别提供溶葡萄球菌素含量为1 μg/mL(低剂量)、5 μg/mL(中剂量)和15 μg/mL(高剂量)的饮水10 mL/(只·d),于饮用第0(饮用前),1,3,7,14,21天以及停饮第3,7,14天采集小鼠新鲜粪便样品,采用PCRDGGE技术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DGGE图谱显示,各组小鼠试验前后不同时间肠道内的优势菌种相似;经UPGMA聚类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低、中剂量溶葡萄球菌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影响较小,高剂量溶葡萄球菌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影响较大;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饮用各阶段带谱与试验前的相似性与对照组相应阶段的相似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溶葡萄球菌素低、中和高剂量组在停饮后第7天带谱与饮用前的相似性分别达到了70.8%,66.9%和63.8%;对图谱中主要条带进行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高剂量溶葡萄球菌素对小鼠肠道中Lactobacillus taiwanensis和1株不可培养细菌有促进作用。【结论】溶葡萄球菌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具有浓度依赖性,且停饮后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断奶对仔猪应激、肠形态和肠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取32头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于21日龄断奶,并于21,22,25,28和35日龄取样观察肠形态,检测血清皮质醇含量、血浆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及尿乳果糖与甘露醇比率。【结果】仔猪于21日龄断奶后,其血清皮质醇含量于22日龄迅速上升,并达极显著水平(P<0.01),断奶后1周内均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至35日龄仍处于显著水平(P<0.05);21日龄断奶后,仔猪的肠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肠绒毛高度下降、隐窝加深,断奶后1周内的损伤最为明显,于28日龄时开始修复,至35日龄时基本恢复;21日龄断奶仔猪的血浆D-乳酸含量、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尿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比率在22日龄迅速升高,至35日龄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断奶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断奶应激状态下,仔猪的血清皮质醇含量升高,肠屏障严重受损,通透性增加明显先于形态变化,但通透性的恢复却滞后于形态学重建。因此,肠屏障功能能够更好地反映断奶仔猪的肠道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伴胃黏膜肠化生者经根除HP后肠化生的变化情况。方法:HP感染伴肠化生者28例口服抗菌药物三联疗法14d,另2l例不予根除HP,6个月后复查胃镜和病理活检。结果:28例中24例HP获根除,肠化生消失或明显减轻者有11/24例,对照组仅有3/2l例,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25)。结论:根除HP后肠化生可有效地消除或明显减轻,认为当HP感染伴肠化生时应积极根除HP。  相似文献   

18.
不同动物肠道微生物对黄豆苷原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比较了32种不同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对黄豆苷原的转化情况。在全部供试动物中,只有大熊猫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对黄豆苷原未表现转化能力,其余31种动物的代谢产物中均出现了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有14种动物对黄豆苷原的代谢产物中出现了高活性植物雌激素雌马酚。研究表明,不同动物对黄豆苷原的代谢能力强弱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同时还与动物本身的饮食结构等环境因素有关。通过测定黄豆苷原在不同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确定了一些对黄豆苷原具有较强代谢能力的动物种类,尤其是确定了一些能将黄豆苷原高效转化为雌马酚的理想动物种类。  相似文献   

19.
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小肽转运蛋白对小肽转运和吸收机制提供细胞模型,在体外建立原代奶牛小肠上皮细胞分离的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和中性蛋白酶混合消化液对奶牛小肠组织进行消化,通过2%山梨醇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以去除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肌细胞;用刮除法、相差消化法和96孔板单克隆方法来纯化奶牛小肠上皮细胞,从细胞形态学、细胞角蛋白18免疫荧光染色和小肠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来鉴定奶牛肠上皮细胞。结果表明:1)采用Ⅰ型胶原酶和中性蛋白酶联合消化奶牛小肠组织,通过2%山梨醇密度梯度离心可以获得大量的细胞团且48h发生贴壁,但是细胞贴壁不牢。2)48h之后细胞团进一步向外辐射生长出细胞,细胞形态呈现典型的上皮细胞和铺路石形态。5~7d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细胞大量增值,一部分成纤维细胞与小肠上皮细胞夹杂生长。3)通过96孔板能够单克隆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细胞呈现均一的铺路石形态。4)奶牛小肠上皮细胞角蛋白18鉴定为阳性,荧光显微镜下能够发出绿色荧光。5)通过RT-PCR能够检测到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碱性磷酸酶和肠肽酶的表达,成功建立了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益生菌发酵产物对肉鸡肠道形态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将495羽1日龄实验鸡随机分5组,每组9个重复,每重复11羽。各组饲喂不同饲粮:第Ⅰ组为正对照,基础日粮+杆菌肽锌80 mg·kg-1饲料+硫酸粘菌素20 mg·kg-1饲料+2%未发酵饲料;第Ⅱ组为负对照组,基础日粮+2%未发酵饲料;第Ⅲ组,基础日粮+1%未发酵饲料+1%发酵饲料;第Ⅳ组,基础饲粮+2%发酵饲料;第Ⅴ组,基础饲粮+2%灭菌发酵饲料。试验期70 d。试验结束时,取血清测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浓度,取回肠用于扫描电镜(SEM)检测,用无菌玻片刮取小肠黏膜用于测定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第Ⅰ组、第Ⅳ组、第Ⅴ组血清内毒素水平有显著下降趋势;第Ⅴ组、第Ⅲ组绒毛比第Ⅱ组更长、更光滑,且其微绒毛长度显著高于第Ⅰ组、第Ⅳ组,但肠绒毛密度不及第Ⅰ组、第Ⅳ组。第Ⅴ组和第Ⅳ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上调。结果表明,不仅是益生菌,其发酵代谢产物对肠道健康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