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头犊牛以犊牛皮肤植入致敏以后,用感染牛白血病病毒(BLV)的犊牛的淋巴细胞接种。于攻击后六头犊牛的二头未产生BLV抗体,并且未从这些牛分离到BLV,而所有五头对照犊牛都感染了BLV。  相似文献   

2.
在4头9—21日龄犊牛中观察到代谢性酸中毒。犊牛无脱水临床体征,但出现精神沉郁、软弱和共济失调,有的还发生昏迷。2头犊牛呈现深而少的呼吸,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溶液后犊牛的血液pH值增高,全身状况和食欲恢复正常。静注用的系碳酸氢钠等渗溶液,它的制备方法为:将47  相似文献   

3.
用呼吸道合胞体病毒从鼻腔内或兼用鼻腔内和气管内接种方式接种犊牛。在接种后1—14天屠宰。用免疫荧光法检查接种后2—10天屠宰的犊牛鼻咽粘腠细胞,并查出病毒抗原。用免疫荧光法和病毒分离法查出由上述两种方式接种的犊牛其气管和肺脏受到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仅鼻腔内接种的犊牛中则未查出。在肺脏细支气管和肺泡内观察到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抗原。在接种犊牛中查出的唯一病毒是呼吸道合胞体病毒。除1头犊牛之外,其余所有接种犊牛其下呼吸道中没有分离出细菌和支原体,接种后5天内,屠宰的犊牛中未查出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接种后10—13天期间,屠宰的5头未吃初奶犊牛中有4头有抗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抗体。而从母体获得的原育抗体量不能保护犊牛免受感染。从现象看,在接种犊牛中看到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损害是由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曾认为犊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与呼吸道疾病流行有关,后者的特点常有严重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但是,用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实验接种犊牛而引起较轻的疾病,下呼吸道仅有轻微病理变化。本报告的宗旨是记述接种一株当地分离到的牛呼吸合胞体病毒所致临床发病,并有广泛肺炎病犊呼吸道的微生物学和免疫荧光所见。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在另一篇专文中描述。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罗斯托夫省的三个养牛场内,对患卡他性支气管肺炎的犊牛进行了综合治疗。对患病初期、治疗期(治疗后的第3~4天开始)、病愈期(第12~15天)的犊牛作了临床血液学状态的检测。治疗时,从犊牛日粮中取消劣质饲料,用脱脂乳或奶、干草、精料和矿物添加剂饲喂;患犊单独系养;畜舍内提供最适宜的小气侯,按下述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5.
犊牛接种奶牛白血病病料的复制实验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有关白血病病原的研究,中国农科院上海血研所比较病理室等从患白血病奶牛的血清和脾脏组织中初步分离,纯化到白血病病毒。本文较详细地报道了犊牛接种奶牛白血病(淋巴肉瘤病)病料后机体的反应性变化和血清内病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一种牛白血病血液学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两年来曾对二个假定健康牛场的121头奶牛及两个白血病污染牛场的1176头奶牛。参考 Bendixen 和武也等人的诊断方法进行了血液学检查试验,并剖检了部分牛只,予以验证.试验结果说明,奶牛的牛白血病血液学诊断的判定,应以牛只的不同年龄、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淋巴细胞相对值(即淋巴细胞在血相中的百分比)等密切结合进行判定.据此初步提出适用于我国的白血病病牛血液学诊断的有关指标参考值,以便共同研究提高.  相似文献   

7.
1986年6月24日,偶然发现本市三村乡1头2岁奶牛腹腔内有瘤性病变,经临床、病理剖检及组织学检查综合诊断为散发性犊牛型白血病。一、一般情况:该户共养奶牛8头,均系黑白花,生长良好,营养上等,夏季以放牧为主,冬季以干玉米秸、豆秸、稻草等舍  相似文献   

8.
对1头淋巴结肿大,最后死于各器官功能衰竭的犊牛进行病理学观察。其病理学变化表现为淋巴结、脾脏肿大,出血,正常结构破坏消失,分布有大量的肿瘤细胞。肝脏、心脏、肺脏、肾脏、骨髓和脑均有肿瘤细胞浸润。根据结果诊断为犊牛白血病。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IBRV对犊牛的感染模型,将试验组第1组~3组犊牛通过鼻腔内喷雾接种4mL/头,病毒含量分别为107.0 TCID50/mL、106.0 TCID50/mL和105.0 TCID50/mL的IBRV/JZ06-8,阴性对照组同样方法接种MDBK细胞冻融物;攻毒后第0天~第14天,每天测定直肠温度,进行临床观察,采集鼻拭子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结果显示,鼻内喷雾接种对犊牛可产生有效感染,106.0 TCID50/mL的感染剂量即可致犊牛产生典型的IBR临床症状,并可分离到IBRV。试验成功实现IBRV/JZ06-8对犊牛的感染,该模型可用于IBRV研究和IBR疫苗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饲养方式与品种对犊牛腹泻产生的影响,选择3~20日龄德系西门塔尔犊牛、荷斯坦犊牛和德系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奶牛杂交后代犊牛各20头,共60头,分成两组,每组30头,其中每组每个品种10头,开展不同饲喂方式下不同品种的饲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母犊分离的饲喂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每个品种犊牛的腹泻疾病发生率;相同饲养条件下,德系西门塔尔犊牛的抗腹泻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1.
Woldehiwet等在日龄1—98天的三组各8头犊牛中,依次收集鼻和气管试子。将三组犊牛分别置于不同的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的状况下,研究对犊牛鼻和气管移生的霉形体群的影响。A组的8头犊牛暴露在5℃气温下,B组置于16℃下,两组相对湿度为58%;C组实验的8头犊牛1—45天,置于17℃和相对湿度为92%的环境中,然后突变为5℃和58%的相对湿度。12周龄时,所有的犊牛都接种热敏感IBR弱疫苗。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犊牛出生后头一周内,  相似文献   

12.
[背景]牛支原体是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要病因之一,可以引起牛的多种呼吸道疾病,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接种疫苗是预防牛支原体感染的最有效的手段。[目的]通过人工感染牛体试验,了解牛支原体NM2012株的致病性,为后续疫苗研究提供生产用菌种。[方法]将牛支原体NM2012株第6代、第12代、第20代菌株分别经人工气管注射感染2周龄犊牛,攻毒后连续观察27 d,记录攻毒后犊牛的临床症状,在感染后第14天,从各攻毒组分别选取3头犊牛、空白对照组选取2头犊牛进行扑杀,第27天将剩余实验犊牛处死,观察肉眼病理变化和组织学病理变化。[结果]3个代次的NM2012菌株均对犊牛具有致病性,可引起比较典型的牛支原体肺炎症状和病理变化。[结论]NM2012株6-20代仍然具有对牛的致病性,可以作为今后疫苗研究的潜在菌种。  相似文献   

13.
1997年8月中旬,安义县乔乐乡石湖村发生一起牛以高热、下痢、呼吸困难、流鼻液及内脏器官出血为特征的传染病。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和细菌学检查,确诊为牛巴氏杆菌病。通过环境消毒、治疗病牛、紧急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现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石湖村有牛94头。8月11日,有4头犊牛突然发病,当天全部死亡,病程约12h。12~16日,又有7头牛(4头犊牛、3头大牛)陆续发病,死亡4头(犊牛3头、大牛1头),治愈3头。调查得知,该村毗邻的奉新县罗塘乡祠堂村的牛在此之前发生了该病,其病死牛肉曾在该村卖过。2临诊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用代乳饲料饲喂犊牛,以节约粮食和牛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于1984年3月至4月份,在江苏省武进县奔牛乡陈巷畜牧场进行了犊牛用代乳饲料的饲喂试验。一、试验分组。选择同一公牛,同品种母牛所产的12头犊牛,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4头,母犊3头,公犊1头),试验期为60天。  相似文献   

15.
国外已有用乳牛白血病病毒(BLV)接种动物获得成功的报道。M.Mammerickx等用几种动物间交叉传染试验表明,只有绵羊有血液学变化并且能诱发形成肿瘤。所以绵羊是理想的实验动物。Creech and Bun-  相似文献   

16.
牛衣原体病     
本文阐述了笔者检查24头妊娠处女牛、23头新生犊、14头流产胎儿及18头新生当天死亡犊牛衣原体病的:临床学、流行病学和病理形态学结果。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分别取流产胎儿、死亡和迫杀实验结束后犊牛的胎膜、实质器官、瘤胃,病牛的初乳和常乳,种公牛的包皮冲洗物和精液等悬液接种于孵育6~7日的鸡胚。涂印片染色镜捡,以流产胎儿的实质器官,瘤胃粘膜,死亡犊牛的内脏,流产母畜的乳汁和生殖器溢出物,种公牛的精液等病料和其接种后的鸡胚卵黄囊制涂印片按Stemp法染色。均可见到玉红色的衣原体包涵体。並做了荧光抗体反应和用补体结合反应测定血清和牛乳中的补反抗体。  相似文献   

17.
利用从牛巴贝斯虫病症区采集的镰形扇头蜱叮咬和皮下接种液氨保存的含虫血两种方法,感染去脾和未去脾犊牛,证实了牛巴贝斯虫可以感染水牛犊并使去脾水牛犊发病,但不能使未去脾水牛犊发病。连续注射氢化泼尼松可收提高去脾水牛犊的红细胞染虫率。本试验还详细观察和探讨了水牛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虫体在病牛血液中的消长规律、血液学变化及病理解剖学变化。  相似文献   

18.
2022年3月,河南省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发生一起新生犊牛腹泻病例,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的基础上,采集6头腹泻犊牛的新鲜粪便进行了寄生虫卵检查、小球隐孢子虫、牛轮状病毒、冠状病毒、大肠杆菌K99抗体检测,血液样品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检测,组织样品进行了细菌分离。结果表明牛轮状病毒抗原6头阳性,阳性率100%;冠状病毒抗原4头阳性、2头阴性,阳性率66.7%;其他病原均为阴性。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牛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犊牛腹泻。根据诊断结果,采取了改善饲养管理、补液、收敛、止泻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临床防治犊牛腹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某养牛场死亡的10头初生犊牛进行剖检,观察器官病理组织变化,并无菌采集腹泻致死犊牛的肝脏、心血、肾脏、等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测。分离出一株病原菌,将其以口服方式接种小白鼠,小白鼠死亡率100%,说明分离到的病原菌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对分离到的病原菌通过培养特性鉴定、细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鉴定等方法,被鉴定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用K-B药敏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林可霉素、青霉素、大观霉素、强力霉素、卡那霉素6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他定、磺胺间甲氧嘧啶、头孢拉啶6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9,(6):1080-1084
将构建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E0基因重组嗜酸乳杆菌pMG36e-E0-LA-5免疫犊牛,观察其对犊牛抗BVDV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选取1月龄犊牛,随机挑选20头分成4组,每组5只。1~3组为免疫组,分别口服接种1,5,10 mL重组嗜酸乳杆菌pMG36e-E0-LA-5(10~(10 )CFU/mL),共免疫3次,每次连续免疫3 d,每次免疫间隔1周;第4组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免疫后0,10,20,30 d检测血清IgG和粪便sIgA的水平和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水平。三免后7 d用BVDV攻毒,5 mL/只(10~(5.5)/mL TCID_(50)),观察免疫犊牛对BVDV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pMG36e-E0-LA-5免疫犊牛体内血清IgG抗体和粪便sIgA抗体含量、血清IL-1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对BVDV感染的保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pMG36e-E0-LA-5免疫犊牛,可诱生血清IgG和粪便sIgA类抗体,提高机体IL-12表达水平,有效抵抗BVDV的感染。本试验为研制用于预防BVDV感染的嗜酸乳杆菌活载体疫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