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在镉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设定0(CK)、10、30、50、100 mg·kg~(-1) 5个Cd浓度梯度,分析金盏菊在不同浓度Cd胁迫下形态变化、耐性、Cd转移系数和积累特征。结果显示,金盏菊植株在不同浓度Cd胁迫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良状况,株高及生物量随着Cd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Cd浓度30 mg·kg~(-1)时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CK (P 0.05),100 mg·kg~(-1)与CK无显著差异(P 0.05);每个处理下金盏菊的转移系数均小于1,而地上部富集系数均大于1,金盏菊对重金属Cd的积累量随着土壤中Cd浓度的增加而增大,100 mg·kg~(-1)时每株正常生长的金盏菊对Cd的积累量达到908.21μg。研究结果表明,金盏菊对Cd胁迫具有较好耐性,Cd浓度较高时能起到良好的富集效果。因此,金盏菊在Cd污染浓度较高的土壤上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35份草本植物镉吸收与富集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35份常见草本植物,在室外遮雨条件下采用盆栽方法,研究10mg·kg~(-1)镉(Cd)胁迫下草本植物Cd耐性和富集特征。研究表明:草本植物对10mg·kg~(-1) Cd胁迫有较高耐性,所选35份植物中仅9种植物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根冠比显著降低(P0.05)的仅有2种;不同植物间Cd吸收和积累差异较大,豆科植物以及暖季型草Cd转运能力优于冷季型草,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最高的分别为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Cd转运系数最大的为披碱草(Elymus dahuricum);聚类分析得出,两种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地上部积累量较高,属于高积累类型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猪粪水对两种植物重金属富集及迁移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粪便是农田有机肥料主要来源之一,由于畜禽粪便中重金属超标与不合理施用,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该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浓度猪粪便废水处理对2种禾本科植物的生物量、土壤pH、电导率、土壤重金属含量以及植物对重金属富集与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猪粪便废水浓度增加,土壤pH和电导率随之升高(P0.05);猪粪的施入抑制2种植物对Cd有效态的吸收;臭草在A3处理时对Cr、Cu的富集能力最强, Cr含量为28.24 mg·kg~(-1)(地上部)和107.3 mg·kg~(-1)(地下部),Cu的含量为6.23 mg·kg~(-1)(地上部)和16.99 mg·kg~(-1)(地下部);虎尾草在A2处理时最强,Cr含量为20.24 mg·kg~(-1)(地上部)和90.71 mg·kg~(-1)(地下部),Cu的含量为2.55 mg·kg~(-1)(地上部)和9.26 mg·kg~(-1)(地下部);臭草和虎尾草对重金属的最大迁移总量分别为Cd 0.45 mg和0.83 mg,Cr 141.2 mg和346.13 mg,Cu 30.15 mg和47.2 mg。研究表明,2种植物对重金属Cr和Cu的富集能力较强,但不利于Cd的富集,地下部重金属富集系数大于地上部,地下部对Cr的富集系数大于1(除虎尾草CK),但转移系数都小于1。该研究结果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多年生黑麦草对Pb、Cd胁迫的响应及富集能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铅(Pb)、镉(Cd)及Pb-Cd复合胁迫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多年生黑麦草修复Pb、Cd污染土壤的潜能,为农田土壤的污染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借鉴。以人工盆栽的方法,Pb设0,300,500,1000,1500mg/kg 5个处理,Cd设0,0.3,3,10,50,100mg/kg 6个处理,Pb-Cd复合胁迫设Pb_0Cd_0,Pb_(300)Cd_0.3,Pb_(500)Cd_(0.3),Pb_(1000)Cd_(0.3),Pb_(1500)Cd_(0.3),Pb_(300)Cd_(10),Pb_(500)Cd_(10),Pb_(1000)Cd_(10),Pb_(1500)Cd_(109)个处理。测定Pb、Cd单一及复合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效率(Pn)、蒸腾速率(Tr)、光合有效辐射(PAR)、光能利用率(LUE),根、茎、叶各器官Pb、Cd含量,并计算各处理富集系数。结果表明,低浓度Pb离子(300,500 mg/kg)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发芽影响不显著,高浓度Pb离子(1000,1500mg/kg)抑制种子发芽,低浓度Cd离子对种子发芽势及发芽率具有促进作用,Cd离子浓度超过10mg/kg,则表现显著抑制种子发芽;Pb、Cd单一胁迫下,随Pb离子浓度的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呈递增趋势,随Cd离子浓度增加,叶绿素含量呈递减趋势。Pb离子浓度在0~1500mg/kg范围,Cd离子浓度在0~100mg/kg范围,Pb、Cd离子单一胁迫下,净光合效率均表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Pb浓度为1000 mg/kg时Pn达到最大值,为21.59μmol CO_2/(m~2·s);Cd浓度为10mg/kg时,Pn达到最大值,为22.67μmol CO_2/(m~2·s);Pb、Cd单一胁迫处理,随Pb、Cd浓度的增加,多年生黑麦草富集系数表现降低趋势。Pb-Cd复合胁迫对种子发芽抑制作用大于Pb、Cd单一元素胁迫;Pb、Cd及Pb-Cd复合胁迫,多年生黑麦草根、茎、叶吸收Pb、Cd离子顺序均为根叶茎;多年生黑麦草对Cd离子吸收富集效应较Pb离子更为显著,对轻度Pb、Cd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紫花苜蓿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及积累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宁骁  宋桂龙 《草业科学》2015,32(4):581-585
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镉(Cd)胁迫的生理响应及积累特性。结果表明,Cd浓度低于25 mg·kg-1可以促进紫花苜蓿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随着Cd浓度提高,紫花苜蓿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25 mg·kg-1时达到最高。Cd在紫花苜蓿体内表现为地下部地上部,随着Cd浓度增大,紫花苜蓿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逐渐增大,转运指数和耐性指数先增大后减小。Cd浓度为25和100 mg·kg-1时,地上部和地下部Cd积累量最大,每盆分别为42.5和26.11μg。综合分析紫花苜蓿的生长、生理变化及富集能力表明,紫花苜蓿适用于浓度小于25 mg·kg-1的Cd污染土壤修复。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法研究在不同浓度(0、5、25、50、75、100mg·kg~(-1))镉胁迫下美洲狼尾草(ML,Pennisetum americanum)和杂交狼尾草(ZL,P.americanum×P.purpureum)不同生育期的生长指标、光合作用特征,并比较两者耐镉性和对镉吸收转运差异。结果表明,1)相同生育期下,随Cd浓度的增加两种狼尾草株高先升高后降低,叶宽没有显著性变化,鲜重和干重逐渐降低;2)同一生育期,ML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高于ZL;低Cd浓度(5mg·kg~(-1)),对植株的光合指标影响不大,但Cd浓度增加后,各处理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P0.05),高浓度Cd处理对ZL光合作用影响要大于ML;3)ML生长性能受Cd胁迫影响比ZL要小,但ZL富集系数高于ML,ML耐镉性更好,而ZL修复镉污染土壤的能力更强;4)根系是主要富集部位并且镉从根系往地上部位转移系数较低,3个生育期中幼苗期植株中Cd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铅对绢毛委陵菜生理特性和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绢毛委陵菜(Potentilla sericea)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对不同浓度的铅胁迫下植物的叶片超微结构和生理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绢毛委陵菜在受到铅胁迫时,叶绿素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浓度较低的处理组(600mg·kg~(-1))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浓度较高的处理组(600mg·kg~(-1))呈现下降趋势;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着处理浓度及时间的增加不断下降;叶片丙二醛的含量与脯氨酸含量随处理浓度和时间的增加显著上升(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以及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铅胁迫的加强,铅对其幼苗的毒害作用增加。高浓度(2 000mg·kg~(-1))下,部分细胞膜消失,叶绿体双层膜系统遭到破坏,基粒片层溶解,线粒体呈空泡化,嵴消失。由此可见,绢毛委陵菜对铅的耐受范围在600mg·kg~(-1)以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发芽试验,探讨不同浓度五氨基乙酰丙酸(5-ALA)对Cd胁迫、盐胁迫及干旱胁迫下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草地早熟禾‘午夜’(Poa pratensis‘Midnight’)品种为材料,在Cd(2mg·L~(-1)),NaCl(50 mmol·L~(-1)),PEG(15%)3种处理下分别施加不同浓度的5-ALA(0,5,25,50,100mg·L~(-1)),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可溶性蛋白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胁迫下较低浓度(5,25mg·L~(-1))5-ALA均能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根长等指标,而较高浓度(50,100mg·L~(-1))的5-ALA起抑制作用。综合比较4种不同浓度的5-ALA发现,25mg·L~(-1)对胁迫的缓解效应最优,其Cd胁迫下发芽势、发芽率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1%,33.67%;NaCl胁迫下发芽势、发芽率分别增加了22.67%,23.67%;PEG模拟干旱胁迫下发芽势、发芽率分别增加了15.33%,10.67%。25mg·L~(-1) 5-ALA对NaCl,PEG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显著,分别提高了6.5和3.8μg·g-1,对于Cd胁迫,可溶性蛋白含量虽有提升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利用3因素5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镉(Cd)、铅(Pb)胁迫及其交互作用对柳枝稷生理响应、根长、苗长及镉、铅富积的影响,评估柳枝稷对Cd、Pb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结果表明:随着Cd和Pb胁迫浓度的增加,柳枝稷生长受到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柳枝稷对Cd富集系数大于对Pb富集系数,且对Cd富集系数大于1,但其转移系数较低。3种胁迫中,pH对柳枝稷Cd和Pb累积无显著相关性(P0.05)。Cd与Pb交互效应对柳枝稷Cd富集具有拮抗作用,而pH与Cd或Pb的交互效应则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当Cd浓度为75.6~94μg·g~(-1)、Pb浓度为471~645μg·g~(-1)和pH为4.8~5.1时,柳枝稷对Cd有效富集能力最高。研究结果显示,柳枝稷可用于Cd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金属铯对燕麦(Avena sativa)生长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燕麦为材料,施加不同浓度铯(25、100、500和1 000 mg·kg~(–1))土培处理30 d,研究不同浓度铯处理对燕麦体内铯的富集和分布特征,生长指标以及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同浓度铯处理下,燕麦幼苗的根长、株高、生物量随着土壤中金属铯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燕麦的根、茎、叶均能富集金属铯,但富集金属铯的能力在不同器官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并表现为叶根茎,且不同铯浓度处理下各器官的积累量也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处理中金属铯浓度的升高而增加;3)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随着铯浓度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SOD活性在铯浓度25~500 mg·kg–1时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 0.05),1 000 mg·kg–1时显著下降。POD和CAT活性均随着铯浓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燕麦的根、茎、叶均能积累铯,叶片的富集能力最强。低浓度铯可以诱导燕麦中POD和CAT活性增强,提高其抗胁迫的能力;高浓度铯抑制燕麦的抗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四岁大的史宾格犬"瑜佳",有着史宾格犬特有的外表,棕色毛的小脑袋,鼻子、嘴巴的一抹白色就像马戏团的小丑,棕色的毛裹着背部,雪白的肚皮、脖子,特别是它的两条后腿上方近屁股的位置有两撮白毛,火焰形,包围着它的小屁股卷卷曲曲  相似文献   

14.
段长勇 《中国家禽》2003,25(18):45-46
谁也不曾料想,在鲁西北临邑县临盘镇这个十年九旱、过去从未养过水禽的地方,近年却冒出一个存栏200多万只蛋鸭的新产业.  相似文献   

15.
16.
"人、机、料、法、环"与兽药GMP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将质量管理学中五要素"人、机、料、法、环"的重要概念引入到兽药GMP管理体系中来,便于记忆和理解,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掌握和运行GMP.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cereal samples pretreated with or without beta-glucosidase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zearalenone-glycoside. To examine the stability of zearalenone-glycoside during digestion, mixed feed was artificially contaminated with synthesized zearalenone-4-beta-D-glucopyranoside (395 micrograms/kg) and fed to a pig over a period of 14 days. The metabolites detected in feces and urine samples were zearalenone and alpha-zearalenol.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zearalenone-4-beta-D-glucopyranoside is decomposed during digestion and the aglucone, zearalenone, is released. Since zearalenone-glycoside is not detected during routine analysis, but hydrolysed during digestion, it seems likely that such "masked mycotoxins" are involved in cases of mycotoxico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