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旨在研究山羊β防御素124(goat beta-defensin 124,gBD124)沉默对p38MAPK/AP1通路及下游细胞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将设计的3条gBD124-shRNAs载入LV10-U6/RFPPuro质粒载体,与包装质粒共转染到293T细胞中,用梯度稀释法测定病毒原液的滴度;将构建的3个LV10-gBD124和LV10-gBD124-NC载体转染到山羊附睾头细胞中,筛选有效沉默载体;然后用有效沉默载体联合转染附睾头细胞,设置了空白细胞对照组、LV10-NC组、有效沉默载体组,用2μg·mL~(-1)嘌呤霉素筛选后分别收集细胞和培养液,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gBD124、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本研究构建了gBD124沉默慢病毒载体,筛选出LV10-gBD124-51和LV10-gBD124-161两个有效载体,并成功构建了gBD124沉默稳定转染的附睾头细胞株。与NC对照组相比,gBD124沉默显著降低了山羊附睾头细胞MAPK通路中MAPK1以及AP1的两个亚型c-JUN和c-FOS基因表达(P0.05),显著增加了RASA1基因表达(P0.05);gBD124沉默显著降低了总p38MAPK、总c-JUN和总c-FOS蛋白表达,以及磷酸化p38MAPK和c-JUN蛋白表达(P0.05);gBD124沉默显著上调了MAPK通路下游IL-1β及其受体IL-1R2、IL-8和趋化因子CCL6和CCL21基因表达(P0.05),下调了CCL5和IL-1α基因表达(P0.05);gBD124沉默显著降低了细胞培养液中CCL5浓度(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BD124沉默显著增加了培养液中IL-1β和IL-8浓度,降低了IL-1α浓度(P0.05)。gBD124基因沉默通过抑制p38MAPK/AP1信号通路调控附睾头细胞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是经典的细胞信号通路之一,主要包括JNK、P38、ERK 3条信号途径。为明确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Mmm)的脂质相关蛋白(LAMPs)是通过MAPK信号通路诱导胎牛肺细胞(EBL)IL-1β的分泌,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IL-1β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LAMPs可以诱导EBL细胞分泌IL-1β,并确定Mmm的LAMPs刺激EBL细胞的最佳时间为6 h,最佳剂量为1μg/m L;将JNK、P38及ERK抑制剂分别加入培养的EBL细胞后,IL-1β的m RNA表达水平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将p CMV-HA-TLR2转染EBL细胞使其过表达和抗体封闭TLR2两种方式处理,并采用JNK、P38及ERK抑制剂分别处理EBL细胞,经检测过表达TLR2实验组的IL-1βm RNA表达水平上调,然而抗体封闭TLR2实验组的IL-1βm RNA表达水平下调,表明TLR2通过MAPK信号通路对IL-1β的分泌进行调控;采用牛IL-1β的ELISA试剂盒对细胞上清液中IL-1β浓度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与IL-1β的m RNA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一致。上述结果表明Mmm的LAMPs可以诱导EBL细胞,激活TLR2依赖的MAPK信号通路,从而引起IL-1β的分泌。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调控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中钠依赖Ⅱb型磷转运蛋白(NaPi-Ⅱb)表达的分子机制。试验分别用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phostin AG1478)、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H89)、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k4393)、p38抑制剂(SB203580)、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抑制剂(PD98059)、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抑制剂(anisomycin)与EGF共同处理IPEC-J2细胞,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通路蛋白及目的蛋白(NaPi-Ⅱb)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EGF处理后NaPi-Ⅱ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相较于无抑制剂组,EGF受体、PKA、PK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p38、MAPK/ERK1/2、MAPK/JNK的特异性抑制剂处理IPEC-J2后,NaPi-Ⅱb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其中添加MAPK/ERK1/2特异性抑制剂显著降低了MAPK/ERK1/2在Tyr204位点的磷酸化水平(P0.05),添加MAPK/JNK的特异性抑制剂显著降低了MAPK/JNK1/2/3在Thr183和Tyr185位点的磷酸化水平(P0.05),说明该2组抑制剂对该通路的抑制作用是通过降低上述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实现的。本研究结果表明EGF受体、PKA、PKC、p38、ERK和JNK均介导了EGF调控IPEC-J2细胞中NaPi-Ⅱb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芹菜素对奶牛乳腺炎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采用脂多糖(LPS)刺激MAC-T细胞,MTT方法检测芹菜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的毒性;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氧化应激因子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酶2(COX-2)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磷酸化水平;免疫荧光检测NF-κB的核转移情况。结果表明:芹菜素(1,7,15 mg/L)显著降低了MAC-T细胞和小鼠乳腺中LPS诱导的COX-2、iNOS、IL-1β、IL-6的mRNA与蛋白质的表达水平(P<0.01)。而且,芹菜素显著降低了MAC-T细胞以及小鼠乳腺中LPS诱导的NF-κB(p65和IκBα)(P<0.05)和MAPK(p38、JNK1/2和ERK1/2)(P<0.01)的磷酸化水平,抑制了NF-κB p65的核转移。这些结果说明芹菜素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山羊β防御素124(goat beta-defensin 124,gBD124)沉默对p38MAPK/AP1通路及下游细胞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将设计的3条gBD124-shRNAs载入LV10-U6/RFP&Puro质粒载体,与包装质粒共转染到293T细胞中,用梯度稀释法测定病毒原液的滴度;将构建的3个LV10-gBD124和LV10-gBD124-NC载体转染到山羊附睾头细胞中,筛选有效沉默载体;然后用有效沉默载体联合转染附睾头细胞,设置了空白细胞对照组、LV10-NC组、有效沉默载体组,用2 μg·mL-1嘌呤霉素筛选后分别收集细胞和培养液,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gBD124、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本研究构建了gBD124沉默慢病毒载体,筛选出LV10-gBD124-51和LV10-gBD124-161两个有效载体,并成功构建了gBD124沉默稳定转染的附睾头细胞株。与NC对照组相比,gBD124沉默显著降低了山羊附睾头细胞MAPK通路中MAPK1以及AP1的两个亚型c-JUNc-FOS基因表达(P<0.05),显著增加了RASA1基因表达(P<0.05);gBD124沉默显著降低了总p38MAPK、总c-JUN和总c-FOS蛋白表达,以及磷酸化p38MAPK和c-JUN蛋白表达(P<0.05);gBD124沉默显著上调了MAPK通路下游IL-1β及其受体IL-1R2、IL-8和趋化因子CCL6和CCL21基因表达(P<0.05),下调了CCL5和IL-1α基因表达(P<0.05);gBD124沉默显著降低了细胞培养液中CCL5浓度(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BD124沉默显著增加了培养液中IL-1β和IL-8浓度,降低了IL-1α浓度(P<0.05)。gBD124基因沉默通过抑制p38MAPK/AP1信号通路调控附睾头细胞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新孢子虫果糖-1,6-二磷酸酶(NcFBPase)在宿主免疫应答中的作用,通过构建pGEX-4T-1-NcFBPase载体,诱导表达获得可溶性重组NcFBPase蛋白(rNcFBPase)并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孵育,采用CCK8法筛选rNcFBPase安全浓度,Western blot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情况。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pGEX-4T-1-NcFBPase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大小为65 ku的rNcFBPase; 50μg/mL是rNcFBPase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安全浓度,用该浓度的rNcFBPase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能显著提高p38、ERK和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38、ERK和AKT抑制剂预处理细胞,rNcFBPase诱导的IL-6、IL-12和TNF-α的分泌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NcFBPase可通过激活MAPK和AKT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因子IL-6、IL-12和TNF-α的分泌,为NcFBPase蛋白功能研究及宿主抗新孢子虫免疫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对断奶仔猪小肠形态和肠通透性的影响。选用体重约为5.8 kg的24头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6头。试验组断奶前30 min分别腹腔注射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Ⅰ组)、c-Jun N末端激酶(JNK)抑制剂(SP600125,Ⅱ组)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抑制剂(PD98059,Ⅲ组),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于断奶后36 h屠宰仔猪取样待测。结果表明:Ⅰ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Ⅱ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Ⅰ组和Ⅱ组仔猪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Ⅲ组仔猪血浆D-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空肠黏膜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Ⅱ组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Ⅲ组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和IFN-γ水平有上升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在断奶应激致仔猪小肠黏膜屏障受损过程中,抑制p38 MAPK和JNK通路后,肠屏障得到改善,而抑制ERK1/2通路后肠屏障损伤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探讨银耳多糖(TF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试验从体外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分别设CK组、LMS组、TFP 20 mg/L组、TFP 40 mg/L组、TFP 80 mg/L组和TFP 160 mg/L组。采用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的增殖,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0 (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干扰素-γ (IFN-γ)的分泌,QRT-PCR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L-6、IL-10、IL-12和IFN-γm 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银耳多糖能够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IL-6、IL-10、IL-12和IFN-γ的分泌及mRNA的表达(P<0.01),降低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 (P-Akt)、κB抑制因子激酶α (IKK-α)、κB抑制因子激酶β(IKK-β)和NF...  相似文献   

9.
蓖麻毒素属于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由具有催化活性的A链和凝集活性的B链组成,二者之间经二硫键连接。本研究旨在探讨蓖麻毒素在诱导小鼠淋巴细胞凋亡过程中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反应。通过MTS法检测蓖麻毒素的细胞毒性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进而通过westernblot研究信号分子的表达。结果表明:在蓖麻毒素诱导小鼠淋巴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增高(P<0.05),伴随信号转导分子——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中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1/2)和应激激活蛋白激酶(p38)的表达,另一信号分子胞外调节激酶(ERK1/2)无明显反应;加入信号分子的相应特异性抑制剂后,只有磷酸化p38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由此可得出:蓖麻毒素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极有可能通过激活p38/MAPKs通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通路主要包括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RK)、p38MAPK和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三条途径,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细胞间的功能同步等过程,是细胞信号转导方面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研究显示MAPK也参与脂肪细胞的分化调节并发挥重要作用。ERK和p38MAPK信号通路对脂肪细胞分化的调节在不同的实验模型中表现为正调控和负调控两种不同形式;而另一成员JNK能使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丝氨酸发生磷酸化,进而干扰胰岛素信号,从而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脂分化,即对脂肪细胞分化发挥负调控作用。论文就MAPK信号通路在脂肪细胞分化中的功能进行综述,为脂类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封育、适度放牧、重度放牧3种放牧强度中,选取并测定了异针茅、麻花艽、蒲公英3种植物叶片中C、N、P的含量,探讨了植物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3种植物叶片在不同放牧强度样地中C含量无差异;3种植物叶片N、P含量在重度放牧草地中高于其他两种放牧强度,且重度放牧草地整体受N限制,其他两种草地植物受P限制;重度放牧草地的C/P、N/P比值显著低于其他两种草地放牧强度中的比值,说明重度放牧草地3种植物采取了快速生长策略,而且不同物种在不同生境中受养分限制的程度不同。以上结果说明草地的放牧强度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间接改变植物对养分的利用状况,不同植物对相同生境有不同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2.
巨噬细胞是生物体中宿主防御的重要调节者。为了满足机体不同的需要,巨噬细胞可以在不同刺激因子作用下转化为具有不同功能表型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极化。不同影响因素下的静息巨噬细胞(M0)可极化形成不同的表型,促炎表型(M1)和抗炎表型(M2)。极化后的巨噬细胞也可通过逆转它们的表型进一步重新编程。巨噬细胞极化和重编程在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状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论文对巨噬细胞极化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反刍动物通过瘤胃微生物的发酵可以利用大量纤维性饲料。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测序技术和多组学的发展,调控瘤胃微生物是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成年反刍动物瘤胃微生态的稳定性,导致调控技术收效甚微。然而,如果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建立的早期进行人为干预会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研究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定植规律对科学调控瘤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综述近年来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建立过程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建立过程与调控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质量苜蓿草粉对后备母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发情率的影响。试验选取120日龄(体重约40 kg)的后备母猪42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猪)。对照组饲喂不含苜蓿草粉的基础饲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分别饲喂添加10%低、中、高质量苜蓿草粉(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5.1%、18.3%、20.0%;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40.3%、34.5%、28.8%;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50.4%、41.7%、36.2%)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100 d。结果表明:1) 120~220日龄阶段,试验组母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母猪平均日增重最高;试验组母猪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试验Ⅲ组母猪的腹泻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母猪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母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母猪血浆必需氨基酸中精氨酸、蛋氨酸、缬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母猪血浆非必需氨基酸中天冬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Ⅲ组与对照组相比母猪190~220日龄的发情率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母猪血清雌激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母猪血清瘦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母猪血清孕酮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与试验Ⅲ组母猪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Ⅲ组母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分析得出,在后备母猪饲粮中添加10%中质量(粗蛋白质含量为18.3%)和高质量(粗蛋白质含量为20.0%)苜蓿草粉具有更好的生产效果,添加10%中质量(粗蛋白质含量为18.3%)苜蓿草粉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氟对兔生长性能、血液学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24只40日龄新西兰兔,雌雄各半,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加氟组,饲养60d后,检测兔生长性能、血液学及血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加氟组兔血液中淋巴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降低(P<0.01),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活性显著升高(P<0.01),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升高(P<0.05);加氟组兔血浆中肌酐(Cr)含量显著升高(P<0.05)、尿酸(U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加氟组兔血浆中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显著升高,但甘油三酯(TG)显著降低(P<0.05)。试验结果表明,饮水中氟的剂量高达200mg/L时,短期内对兔的生产性能无明显影响,但可以降低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数,降低了兔的免疫防御能力,并导致兔的肝脏、肾脏的功能以及血脂成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笔者拟探讨疏肝益阳胶囊(SGYY)对炔雌醚(QES)诱导大鼠生精紊乱和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及机制。将2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适应饲养1周后,进行药物灌胃处理,对照组:0.1mL生理盐水+0.1mL橄榄油;SGYY组:100 mg·kg-1 SGYY;QES组:0.1 mg·kg-1 QES;QES+SGYY组:0.1 mg·kg-1 QES+100mg·kg-1 SGYY。QES溶于橄榄油;SGYY溶于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周。处理结束后,取睾丸、附睾、精囊腺和前列腺称重、测量长径与短径,并制备睾丸组织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睾丸生精小管组织结构、生精细胞比例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睾丸生精细胞PCNA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分离血浆,检测睾酮含量变化。取睾丸匀浆检测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QES处理后大鼠生殖器官的质量显著下降,附睾的精子数量显著减少;生精小管的面积、直径、生精上皮的高度和生精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而且,生精细胞的PCNA表达和血浆睾酮含量明显下降,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睾丸SOD、GSH-Px和T-AOC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SGYY增加生殖器官质量、精子数量、睾丸睾酮含量、增殖的生精细胞数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和Tunel的表达。结果表明,SGYY通过改善抗氧化功能、抑制氧化应激及促进睾酮分泌等途径增加了生精细胞数量并提高睾丸的生精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围产期低能饲粮添加过瘤胃赖氨酸(RPL)对初乳质量、断奶前犊牛生长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2×2析因试验设计,即能量(产奶净能)水平设为6.40、5.73 M J/kg DM和RPL添加水平设为0、40 g/(d·头)。选取体况和预产期相近的52头第3胎荷斯坦奶牛,分为4组,分别为基础饲粮(B)组、低能饲粮(L)组、基础饲粮+RPL(BL)组和低能饲粮+RPL(LL)组,每组13头牛。试验从预产期前21天至产后犊牛断奶结束。奶牛产后第1次泌乳时采集初乳,测定初乳中总固形物、蛋白质、脂肪和乳糖、免疫球蛋白(Ig) G、IgM和IgA含量;犊牛出生当天(1日龄)、60日龄测定体重和体尺;犊牛60日龄采集瘤胃液,测定pH、氨态氮(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结果表明:1)围产期低能饲粮显著降低了初乳总固形物、乳糖和IgM含量(P<0.05);围产母牛饲粮添加RPL对初乳乳糖含量有提高的趋势(P=0.068 2),对其他初乳指标无显著影响(P> 0.05)。2)围产期低能饲粮显著降低了母犊60日龄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P<0.05),显著降低了公犊60日龄体斜长和初生胸围(P<0.05)。围产母牛饲粮添加RPL有降低公犊60日龄体重的趋势(P=0.073 0)。3)围产期低能饲粮显著降低了母犊初生体躯指数(P<0.05),对母犊60日龄体躯指数有升高的趋势(P=0.059 6),对公犊初生体躯指数有降低的趋势(P=0.099 1),提高了公犊60日龄体躯指数(P<0.05),降低了公犊60日龄体长指数(P<0.05)。围产母牛饲粮添加RPL对公、母犊体尺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4)围产期低能饲粮显著降低了犊牛瘤胃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浓度(P<0.05)。围产母牛饲粮添加RPL对犊牛瘤胃发酵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5)围产母牛饲粮能量水平与添加RPL对奶牛初乳质量指标、断奶前犊牛体重、体尺指标、体尺指数和瘤胃发酵指标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综上所述,围产期低能饲粮降低了奶牛初乳质量、断奶前犊牛体重、体尺及体尺指数和瘤胃发酵指标;围产期母牛饲粮添加RPL对奶牛初乳质量和断奶前犊牛体重、体尺及体尺指数和瘤胃发酵无不利影响;围产期低能饲粮中添加RPL并不能替代正常标准能量水平饲粮。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IgA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旨在为PEDV感染检测与免疫效果评价提供技术手段。以重组PEDV结构蛋白(S1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采用方阵滴定法确定抗原包被浓度、封闭液、稀释液以及待测血清和酶标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建立了PEDV IgA抗体检测间接ELISA方法。进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批内与批间重复性,评价建立方法与国外试剂盒的符合率,分析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IgA抗体水平与中和抗体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LISA方法的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1 mg/L,封闭液和抗体稀释液为含5%犊牛血清的PBS,待检血清和酶标抗体的工作浓度分别为1∶40与1∶1 500倍稀释。结果表明,该ELISA能够特异地检测PEDV抗体,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等病毒的抗血清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低于10%,与现有试剂盒的总符合率为94.8%,血清特异性IgA抗体水平与中和抗体呈正相关(r=0.69,P<0.001)。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无抗发酵饲粮对猪小肠黏膜形态和杯状细胞的影响。试验选取遗传背景相似的初生健康乳猪12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含抗生素的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以10%发酵饲粮代替部分无抗生素基础饲粮的试验饲粮,营养和能量水平调到与对照组相当。结果表明: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小肠黏膜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2)在44日龄时,试验组空肠绒毛高度比对照组提高7.19%(P<0.05)。在44和75日龄时,试验组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3)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隐窝深度均高于试验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4)在44日龄时,试验组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比对照组提高17.18%(P<0.01)。5)在44日龄时,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在75日龄时,对照组十二指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综上所述,无抗发酵饲粮能改善小肠黏膜形态,增大吸收面积,从而促进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
通过豫北地区连续6年定位试验,以沙化裸地为对照,研究了紫花苜蓿单播、多年生黑麦草单播、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和相关土壤酶活性,并分析了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沙化裸地相比,0~40cm土层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增加。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模式下最高,为9.17g/kg;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表现为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和紫花苜蓿单播模式下最高,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模式下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分别比沙化裸地增加266.80%、87.79%、49.96%、433.26%和232.38%;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分别与蔗糖酶和淀粉酶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正相关,土壤碱解氮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试验中蔗糖酶、淀粉酶和脲酶可表征土壤碳、氮特征。由此认为,相对于沙化裸地,豫北地区经6年人工草地建植,土壤碳、氮含量以及相关土壤酶活性有效提高,以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为最佳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