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普通荞麦(F.esculentum)25个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植株为亲本,成对进行人工杂交,构建了13个杂交子一代分离群体.通过对这些群体各植株进行形态性状考察,探讨了普通荞麦8对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发现花果落粒性(落粒、不落粒)、花药大小(正常、小)、主茎木质化3对性状表现出单基因遗传模式,花被片正面颜色(粉红、白)、瘦果棱形状(圆、尖)、瘦果棱初期颜色(红、绿)、瘦果初期颜色(浅红、浅绿)4对性状均为显性互补基因遗传.主茎木质化基因与落粒基因、瘦果棱初期颜色基因、瘦果初期颜色基因、瘦果棱形状基因之间,落粒基因与瘦果棱初期颜色基因、瘦果初期颜色基因、瘦果棱形状基因之间,瘦果初期颜色基因与瘦果棱形状基因之间,以及瘦果棱形状基因与花药大小基因、花被片正面颜色基因之间,均表现为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2.
普通荞麦或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2n=2x=16)],具有异型花、孢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在远缘杂交中,甜荞的非落粒性常会丧失。本研究的目的是用由落粒野生种(F.homotropicum)组配的杂种来探讨荞麦落粒的遗传性。借助胚珠培养,获得了来自4个远缘杂交组合(F.esculentum×F.homotropicum)的杂种。8个F2群体,28个来自F2落粒植株的F3系用于遗传分析。落粒的F1说明落粒是显性的。F2群体的3∶1,9∶7,和27∶37的分离类型支持这里首次提出的遗传模式,落粒是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造成不同分离类型的原因归结于F.esculentum的由异交引起的群体异质性。Fagopyrum homotropicum的基因型应是纯合显性才能确保群体的落粒性,而F.esculentum应在至少1个基因位点上固定为纯合隐性,才能保持群体的非落粒性。此研究解释了为什么1个没有落粒亲本的组合或非落粒的植株自交会产生落粒的后代。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内蒙古黑粒小麦种皮颜色的遗传特性,与3个红粒小麦和2个白粒小麦配制了10个正反交组合,观察了F1、F2代植株上籽粒种皮颜色的表现,分析其粒色遗传。结果表明,籽粒种皮黑色为细胞核遗传,黑色对红色和白色均呈显性。内蒙古黑粒小麦与红粒及白粒杂交F2代,均符合9(黑)∶7(红或白)分离规律,说明黑色种皮受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同一组合的F2各黑粒单株间籽粒颜色有深浅之分,说明这2对显性互补基因还具有剂量效应。通过黑粒小麦与红粒和白粒小麦品种间杂交,可以培育粒色不同的小麦新种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豆粒色遗传规律,能有效地通过育种途径来提高小豆商品品质。[方法]选用红色、黑色和红底黑斑籽粒颜色的小豆种质资源,组配了2个杂交组合,分析其F2和F3群体粒色性状遗传。[结果]AG118×GM285组合的F2群体粒色分离比是黑粒:米黄粒:红粒=12:3:1,F3进一步验证了F2粒色分离比,黑粒色对米黄为显性,米黄对红色为显性,且黑色对米黄色具显性上位性作用。GM276×GM633组合的F2群体粒色分离比是红底黑斑粒:红粒=3:1,说明红底黑斑和红粒色由一对基因控制,红底黑斑为显性,红粒色由隐性基因控制。[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小豆粒色遗传规律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小豆商品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绿豆籽粒颜色的遗传特性,分别构建了4种黑种皮与绿种皮绿豆正反交组合、3种绿种皮与黄种皮绿豆正反交组合、1种黑种皮绿豆与黄种皮绿豆正反交组合,观察并统计了各组合F1的籽粒颜色和F2籽粒颜色的分离表现。结果表明,绿豆籽粒颜色为细胞核遗传,由2对独立基因控制,且其中1对基因起显性上位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4个大麦品种的正反交试验的亲本、杂种F1和6个组合的杂种F2为材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与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部分杂交组合的杂种F1子粒蛋白质含量存在正反交差异,即这些杂交组合的子粒蛋白质含量可能存在细胞质效应,其中6个正反交组合中,有2个差异显著.各杂种F2群体的子粒蛋白质含量分布图表明大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属数量性状,由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同时还受到环境和细胞质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黑粒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黑粒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特性。[方法]配置了黑小麦76、黑小麦18、96-45和line220 4个黑粒小麦品种(系)与4个白粒小麦品种(系)9-231、宁春16、宁春17和新春22的正反交共8个杂交组合,观察了F1、F2、F3植株上籽粒颜色的表现,分析其粒色遗传。[结果]黑小麦76的黑粒性状表现母体遗传,均为不完全显性,黑粒性状受2对互补基因控制,F3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line220、96-45和黑小麦18籽粒黑色性状的遗传基因有2对,表现为独立遗传且有互补作用,F2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结论]可以通过黑粒小麦与白粒小麦品种间杂交分别选育粒色不同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黑粒小麦种皮颜色的遗传特性,以普通小麦苏2051与郑麦9023杂交组合中筛选获得的种皮颜色为深紫色的突变体小麦品系宁0726为材料,分别与3个红粒小麦和2个白粒小麦配制了10个正反交组合,观察F1、F2及F2∶3代种皮颜色,并分析其遗传。结果显示,小麦种皮紫色性状表现为母性影响,由细胞核基因所决定,紫色对红色和白色呈显性。宁0726与红粒及白粒小麦杂交的F2∶3代种皮颜色,均符合9(紫):7(红或白)分离规律,说明紫色种皮受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同一组合的F2∶3代各紫粒单株间紫色有深浅之分,说明这2对显性互补基因还具有剂量效应。利用黑粒小麦与红粒或白粒小麦品种间杂交,可以创制黑粒小麦新种质。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师范大学荞麦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的两个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重组自交系群体(Homo×甜自100和Lorena-3×甜自21-1)的亲本为研究对象,选取了5个多态性好、带型清楚的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计算了每对亲本之间的相似度系数,并构建了各亲本的RAPD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在Homo×甜自100和Lorena-3×甜自21-1的亲本中,平均相似度系数分别为39.13%和42.69%;在构建的RAPD指纹图谱中,有29条谱带为Homo(P1)所独有,27条谱带为甜自100(P2)所特有;有26条谱带为Lorena-3(P1)所独有,25条谱带为甜自21-1(P2)所特有。荞麦特异谱带可以作为品种鉴定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
以果萼下颜色分别为浅紫色和绿色2个茄子高代自交系及其后代F1和F2为试验材料,采用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方法,研究茄子果萼下颜色的遗传规律。果萼下颜色为浅紫色和绿色的茄子果实套袋处理20d后果皮颜色分别为红色和白色,表明果萼下颜色和果实着色紧密相关;F2群体中果萼下颜色各级别均有分布,为双峰分布,符合数量性状特点。最适遗传模型检验表明,F2群体果萼下颜色遗传符合两对具有加性、显性和上位性作用的主基因以及具有加性、显性和上位性作用的多基因(E-0)模型;由遗传参数值得出,茄子果萼下颜色主要由以加性效应为主的两对主基因控制,在F2中两对主基因遗传率为93.96%。最后通过果萼下颜色与分子标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了与果萼下颜色极显著相关的分子标记E06-5。从而为茄子果色遗传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以栽培苦荞和苦荞近缘野生种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杂交后代并在F2代观察其性状分离比例.结果表明:栽培苦荞与苦荞近缘野生种杂交的F2代在花色、花序(小花疏密度)、茎色、分枝、叶形、叶色、瘦果表面有无刺、株型和落粒性等方面表现出性状分离现象,其中瘦果表面有无刺和种子落粒性性状的分离比例为9∶7,株型松散性状和分枝长短性状的分离比例为3∶1,通过X2测验,分别符合9∶7和3∶1的比例.其他各性状的分离比例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2.
以2个高代自交系白茄为亲本进行杂交、回交和自交,研究茄子果色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白茄杂交F1的果色均为红色,在F2群体中,果皮颜色分离比例接近9红色∶7白色,B1群体为1红色∶1白色,B2群体也为1红色∶1白色,χ2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茄子果皮变红的原因是由于2对显性互补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果色、主茎色以及花色之间彼此连锁遗传。  相似文献   

13.
不同抗倒性甜荞茎秆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测定不同抗倒伏能力甜荞品种在不同时期的茎秆木质素含量及其相关合成酶基因表达量,探讨甜荞茎秆木质素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及其关键酶基因,为甜荞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简并引物扩增得到基因CADCCRF5HCOMTCCOAOMT的部分CDS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4个不同抗倒性甜荞品种在分枝期、盛花期和乳熟期茎秆基部第2节间木质素含量;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木质素合成途径中9个相关基因PAL4CLC4HC3HCADCCRF5HCOMTCCOAOMT的表达,用2-△△CT法计算其相对表达量。用Microsoft Excel 2003整理数据和作图,用SPSS 19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扩增得到CADCCRF5HCOMTCCOAOMT的CDS序列可用于设计后续荧光定量引物。甜荞茎秆木质素含量从分枝期到乳熟期逐渐增加,不同抗倒性品种间,高抗倒伏品种木质素含量在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易倒伏品种。基因PAL4CLC4HCCR表达量在品种间和时期间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CCOAOMT在品种间不显著,时期间显著,F5H在品种间差异显著,时期间不显著,C3HCADCOMT在品种和时期间差异均不显著。从分枝期到乳熟期,各品种的PAL4CLC4HCADCCOAOMTF5HCCR表达量均先增后减,在盛花期达最大值,高抗倒伏品种表达量显著高于易倒伏品种;从分枝期到盛花期COMT表达量逐渐下降,易倒伏品种表达量显著高于高抗倒伏品种,乳熟期高抗倒伏品种显著高于易倒伏品种;从分枝期到乳熟期C3H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规律。木质素含量与PAL4CLC4HCCOAOMTCADCCR基因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C3H呈负相关,与COMT在分枝期和盛花期呈负相关,乳熟期呈正相关,与F5H呈正相关。【结论】木质素含量与甜荞茎秆倒伏密切相关,抗倒伏能力强的甜荞品种其茎秆木质素含量高;盛花期是甜荞茎秆木质素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PAL4CLC4HCADCCOAOMTCCR是甜荞茎秆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普通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种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MAPK)序列的差异,研究MAPK基因序列在普通荞麦栽培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方法】以普通荞麦的9个栽培品种和3个落花落果野生种质为材料,PCR特异性扩增获得MAPK基因的保守片段,对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差异分析和蛋白结构预测。【结果】荞麦MAPK基因cDNA全长为2 835 bp,开放阅读框1 827 bp,编码609个氨基酸,含有TDY的三肽模块,为植物D组MAPK蛋白。PCR扩增获得12个供试材料的MAPK序列,其单型不变位点为723个,多态位点为70个。9个栽培品种间开放阅读框(ORF)区域无序列差异,3个野生种质间ORF区域也无序列差异。栽培品种与野生品种的ORF区域序列含有8个差异位点,编码3个差异氨基酸。其中,ORF区域第13位点组氨酸(H)→酪氨酸(Y)发生置换,导致1个α-螺旋构象发生变化。【结论】普通荞麦MAPK基因序列高度保守,栽培驯化对ORF区域第13位点差异氨基酸的选择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等花柱型白花甜荞和异花柱型红花甜荞的杂交后代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为甜荞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等花柱型白花甜荞与短花柱型红花甜荞的杂交后代F2群体进行花色、花柱型、开花天数、生育天数和株高等7个农艺性状测定,并进行遗传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在F2群体中,白花单株占27.92%,粉红花和浅粉花单株占72.08%,表明红花对白花为不完全显性;同型花(等花柱型)和异型花(短花柱型和长花柱型)分离比为2∶1,可推测出等花柱型对异型花柱为显性。7个农艺性状中,开花天数、生育天数、主茎节数和茎粗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97%、7.16%、9.88%和9.57%,小于10.00%;单株粒数、株高和一级分枝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9.85%、21.75%和21.80%,均大于20.00%。开花天数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与一级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生育天数与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和茎粗4个株型相关性状均呈不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4个株型相关性状中,株高与一级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茎粗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作为产量性状,与开花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天数呈显著负相关,与4个株型相关性状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的前2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000,累积贡献率为56.083%,反映了所测农艺性状的主要信息,第1公因子主要是由株高、主茎节数、茎粗和单株粒数4个因子决定,故称为株型因子;第2公因子中开花天数的因子载荷最大,故称为生殖因子,这2个公因子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F2群体的各农艺性状中均出现超亲分离,虽然未出现粉红色等花柱型单株,但出现了70株浅粉色等花柱型的单株,其中8株为既比父本早熟又比母本高产的浅粉色等花柱型。【结论】开花天数、生育天数、主茎节数和茎粗的变异较小,稳定性较高,而单株粒数、株高和一级分枝数的变异较高,稳定性较低。在等花柱甜荞与红花甜荞的杂交育种中应协调好生殖因子和株型因子的关系,要根据各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有目的地选择,有望获得早熟高产稳产的红花甜荞。  相似文献   

16.
为了较大幅度提高栽培甜荞的产量水平,利用甜荞野生近缘种优良资源改良传统的甜荞选育高产品种.经观察统计,野生近缘种荞麦与甜荞外部形态完全相同,仅花器构造不同.其中野生近缘种荞麦茎秆坚硬,生育期适中,具有雌雄蕊等长、自交可育(结实率高达41.9%~62.6%,套袋自交结实率为21.2%,),且与甜荞杂交也可育等优点.但是,...  相似文献   

17.
郭肖  胡丽雪  赵钢  向达兵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0):1683-1687
【目的】筛选适合不同荞麦品种幼苗生长的遮荫条件,为荞麦的高效栽培及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两个甜荞品种(丰甜1号和赤峰1号)和两个苦荞品种(川荞1号和西荞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0%(全光照)、30%、75%和91%等4个遮荫度处理,测定不同遮荫处理下各荞麦品种的成苗率及幼苗生长指标。【结果】4个荞麦品种成苗率均表现为30%遮荫度>75%遮荫度>0%(全光照)>91%遮荫度,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甜荞品种在75%遮荫度及苦荞品种在91%遮荫度时,幼苗苗高和茎高最高,茎围和根粗最粗,主根最长;0%(全光照)处理下的苗高、茎高、主根长和根粗均为最低值。不同遮荫处理下,4个荞麦品种幼苗的生物量表现趋势一致,均为30%遮荫度>0%(全光照)>75%遮荫度>91%遮荫度,其中30%遮荫处理下的茎干重、叶干重和地上部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适度遮荫有利于荞麦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出苗期可选择30%的遮荫度,在幼苗生长后期,甜荞和苦荞分别以选择75%和91%的遮荫度为宜。  相似文献   

18.
菜豆抗炭疽病育种抗病基因分析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组菜豆抗炭疽病育种抗源品种与感病且园艺性状优良的品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接种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各组合F2代抗病株与感病株分离比例均为3∶1,符合孟德尔的遗传法则,即菜豆炭疽病抗病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9.
王燕  陈庆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678-18680
[目的]探讨甜荞、苦荞和大野荞的高分子量种子蛋白亚基。[方法]利用SDS-PAGE电泳法对18个不同地方居群的大野荞、3个甜荞和3个苦荞收集系的高分子量种子蛋白亚基进行研究。[结果]从这3个物种的24个收集系中,在高分子量区域(20-70 kDa)共发现12个不同的种子蛋白亚基谱带,种间差异大,种内差异小。3个物种在种子蛋白亚基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约30%的谱带相同。其中,甜荞发现有9个谱带,含1个独特谱带(SSP33.71);苦荞有8个谱带,含不同于甜荞的2个独特谱带(SSP39.15和SSP29.35);大野荞有7个谱带,不仅含有苦荞的独特谱带,而且其谱带分布与苦荞极为相似。[结论]该研究为荞麦品质遗传育种、种间系统关系、高品质种子蛋白亚基基因工程等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