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北方珍珠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养殖8年产于辽宁的淡水无核养殖珍珠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水称重法、XRD、FTIR、XRF、氨基酸含量检测和SEM等方法研究其宝石学特征、成分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北方珍珠的颜色主要以白色、粉色和橙色为主,圆形类珍珠的最小直径范围为4~10 mm;中国北方珍珠的相对密度范围为2.704~2.734,组成主要为文石、并含有少量有机质以及Ca、Na、Mn、Si、Fe、Mg等微量元素,珍珠中18种氨基酸的含量总量为1.72 g/100 g;中国北方珍珠的内部结构为文石层堆叠的砖墙结构,文石层厚度从心部到边部逐渐变薄。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珍)珠的国家,有关人工育珠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国古代人工淡水珍珠规模化养殖的信息虽然较少,但是通过国内外不同资料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可以得知,人工淡水珍珠规模化养殖的发源地为浙江德清,人工淡水珍珠规模化养殖技术的发明人为南宋湖州府人士叶金扬。  相似文献   

3.
以科技部农业专项示范常德基地所采用的"零排放无污染珍珠养殖技术"和常规养殖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为依据,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对洞庭湖区淡水珍珠养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洞庭湖区珍珠养殖面积2.9万hm2,年产珠660t计,若采用示范养殖技术,则可净增加直接经济效益4.52亿元,环境经济效益3.05亿或4.80亿元,即每生产1kg珍珠节能减排增效达625或890元,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
淡水珍珠养殖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军 《现代农业科技》2012,(15):217+220
从温度、日照、降水、风等方面对淡水珍珠养殖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淡水珍珠养殖时每个阶段应该注意的气象条件,以达到产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珍珠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不同形成阶段的无核珍珠,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emeson)和马氏珠母贝(P.martensii Dunker)的有核珍珠进行表面和断面的比较观察,以探讨珍珠的形成过程及其细微空间结构。实验表明,珍珠的最内层是不定形的基质,往往还有一些结晶颗粒;在很多珍珠中,紧邻基质层的是或薄或厚的方解石晶层;珍珠的外围是较厚的霰石晶层。组成霰石晶层的单元晶为长3-5微米、宽2-3微米和厚0.2-0.5微米的不规则多边形板块。板块的大小由珍珠囊上皮细胞的表面积决定,随着育珠蚌(贝)的种类不同,霰 石单元晶在珍珠表面的融合状况也有所差异,进而造成珍珠质地的差异,实验还观察到了珍珠的一种新的结晶形式。  相似文献   

6.
稀土元素铈对珍珠微形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不同浓度的稀土元素铈对中国浙江诸暨三角帆蚌珍珠表面结构的影响,探讨了珍珠表面微结构和光泽度与养殖液中稀土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当养殖液中不含稀土元素时,珍珠生长较缓慢,其表面主要由菱形和纺锤形文石层构成;当养殖液中添加1.0mg.L-1的稀土元素铈时,珍珠生长速度较快,珍珠表面微结构由菱形、纺锤形转变为结晶学上理想的正六边形文石晶片,说明适量的稀土元素能够促进珍珠的发育和生长,并能显著提高珍珠的表面光亮度;而当养殖液中稀土铈含量达1.5mg.L-1时,表面微结构又转变为圆形、椭圆形,珍珠粗糙度增加、光泽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淡水养殖珍珠对常德市水体主要水质因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  龙凤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727-17728,17750
[目的]探讨淡水养殖珍珠对常德市水体主要水质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4个珍珠池塘养殖水面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对水体中的透明度、pH值、溶解氧、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等水质因子进行测定。[结果]5~9月是三角帆蚌的快速生长时期,随着其生命活动增强,可使水体透明度增加,其增加幅度达96.4%,使水体中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含量明显下降,分别下降67.2%、67.2%、40.3%和24.6%。[结论]淡水养殖珍珠可明显起到了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沼液为肥料,研究其对珍珠存活率、珍珠食物浓度及珍珠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养殖珍珠,使得珍珠蚌的死亡率下降7%;养殖水域中有益藻类和轮虫的数量显著增加,其中轮虫的浓度为原来的556倍;珍珠的产量和品质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产量提高了6%,圆珠产出率提高1.5%,优质珠率提高8%,光泽度A+B级的珍珠比例增加7%。因此,沼液养殖珍珠是沼液有效利用的一种途径,同时还可减少其排放带来的水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得到大颗粒优质的淡水有核珍珠,进行了游离细胞植入法在三角帆蚌(〖WTBX〗Hyriopsis cumingii〖WTBZ〗)内脏团插核育珠的研究。实验采用两种培养基(培养基1、2)进行外套膜外膜细胞的培养,对不同培养时间(2、4、6、12 h)的细胞活力进行检测,同时将处理过的珠核分别置于两组细胞悬液中共培养,6 h后采用内脏团插核手术,对500只三角帆蚌进行插核,并进行为期5个月的淡水有核珍珠生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细胞活力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培养到6、12 h时,两种培养基中的细胞活力较2、4 h时均有显著提高(〖WTBX〗P〖WTBZ〗<0.05),6 h与12 h相比差异不显著(〖WTBX〗P〖WTBZ〗>0.05);细胞在两种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在培养2 h时两组间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差异(〖WTBX〗P〖WTBZ〗>0.05),而在培养4、6、12 h时培养基2组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培养基1组(〖WTBX〗P〖WTBZ〗<0.05);培养基2组培养的细胞孵育珠核6 h后,贴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分布均匀,插核5个月后,形成了包裹完整、具有光泽、沉积0.8 mm珍珠质的大型珍珠,而采用培养基1组培养的外套膜细胞进行珠核孵育而后插核,得到的素珠较多,且没有形成完整珍珠质包被的珍珠。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培养基有利于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培养,从而有利于内脏团有核珍珠的培育,这为进一步开展淡水贝类细胞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为大型有核珍珠的培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得到大颗粒优质的淡水有核珍珠,进行了游离细胞植入法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内脏团插核育珠的研究。实验采用两种培养基(培养基1、2)进行外套膜外膜细胞的培养,对不同培养时间(2、4、6、12 h)的细胞活力进行检测,同时将处理过的珠核分别置于两组细胞悬液中共培养,6 h后采用内脏团插核手术,对500只三角帆蚌进行插核,并进行为期5个月的淡水有核珍珠生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细胞活力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培养到6、12 h时,两种培养基中的细胞活力较2、4 h时均有显著提高(P<0.05),6 h与12 h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细胞在两种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在培养2 h时两组间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培养4、6、12 h时培养基2组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培养基1组(P<0.05);培养基2组培养的细胞孵育珠核6 h后,贴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分布均匀,插核5个月后,形成了包裹完整、具有光泽、沉积0.8 mm珍珠质的大型珍珠,而采用培养基1组培养的外套膜细胞进行珠核孵育而后插核,得到的素珠较多,且没有形成完整珍珠质包被的珍珠。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培养基有利于三角帆蚌外套膜细...  相似文献   

11.
报导了在三角帆蚌内脏团植入正圆形珠核与蚌体长之间的匹配实验结果。比较了不同规格的蚌体对有核珍珠留核率、成珠率、尾巴珠率、光洁度、光泽度、正圆度及珍珠等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8.00~8.25 mm的珠核而言,植入12.0~12.2 cm的蚌体的内脏团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2.
光泽度为衡量珍珠价值上限的指标,为了研究三角帆蚌供片蚌和育珠蚌对有核珍珠光泽度的相对贡献,以白蚌(内壳主体色为白色的三角帆蚌)为材料,以壳长和外壳青色为选择性状,设置不同选择策略,建立8 组三角帆蚌群体,在每组群体随机选出供片组和育珠组,开展组合插核手术。经18个月培育,发现不同育珠组合中,供片蚌和育珠蚌同时来自 Ⅰ 组选择群体的YAA育珠组合所育珍珠光泽度值最大,比YGG、YHH产珍珠光泽度分别提高15.46%、21.51%;不同组供片蚌培育珍珠的光泽度差异显著,供片蚌内壳光泽度与珍珠光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r = 0.717 ~ 0.939 ),建立供片组内壳光泽度和珍珠光泽度回归方程为:y=16.81+0.93x(R^2=0.777),供片蚌生长性状与珍珠光泽度相关性不显著;不同组育珠蚌培育珍珠的光泽度差异显著,但育珠蚌生长性状和内壳光泽度与珍珠光泽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以上结果说明幼蚌期选育外壳颜色青色的三角帆蚌,达到了提升珍珠光泽度的目标,可作为选育产高光泽度珍珠三角帆蚌的间接性状,供片蚌内壳光泽度与珍珠光泽度显著相关,以其作为目标性状更优。  相似文献   

13.
超大型珍珠生长、色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5个不同地域的珍珠养殖基地的水质、底泥、珍珠色泽调查结果进行生物学分析与统计。结果表明:浅色珠是我国淡水珍珠的主流;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分泌浅色珠珠质的能力较强,平均月产珠量达0.70g/只;水体中元素的含量与底泥中的元素的含量基本呈正相关;珍珠的呈色与水体中不同元素的含量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XRD)对香螺壳和毛蚶壳由表至里逐层进行相分析,同时用扫描电镜(SEM)对两种壳体横断面各层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香螺壳的外层(角质层)和中层(棱柱层)的相组成为斜方六面体(ohcdral)结构的方解石(bonate)型碳酸钙,而内层(珍珠层)则是由方解石和文石(aragonitc)两种晶体结构的碳酸钙共同组成的。而毛蚶壳各层均由方解石型碳酸钙组成。香螺壳各层的组织较毛蚶壳致密且生长取向各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矿化基因、贝壳和珍珠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47个培育优质珍珠的马氏珠母贝,测量贝壳的壳宽、壳高、壳长、绞合线长、总壳重、左壳重、珠层厚度及珍珠的直径、重量、珠层厚度,并分析矿化基因msi60在外套膜内缘组织的相对表达量,珍珠经济性状和贝壳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珍珠的珠层厚度、珍珠直径和珍珠重量3个经济性状均与受体贝贝壳的壳宽、壳长、总壳重和左壳重呈显著相关,推测育珠贝的生长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珍珠的培育;msi60在外套膜内缘的相对表达量与珍珠重量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9),贝壳和珍珠的珍珠层厚度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9),推测在马氏珠母贝中,贝壳的矿化和珍珠的矿化可能具有共同的上游调控元件。[结论]msi60在形成贝壳珍珠质层的外套膜内缘组织中的基因表达量与珍珠的经济性状相关。该研究为马氏珠母贝生物矿化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养殖珍珠贝贝壳基质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质蛋白是一类存在于贝壳和珍珠矿化结构中的蛋白,在贝壳和珍珠的形成过程中,碳酸钙在基质蛋白的作用下形成高度复杂有序的生物矿化结构。因此在养殖珍珠贝中进行基质蛋白的研究对阐明珍珠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养殖珍珠贝中已发现的基质蛋白和它们的结构特点、矿化功能以及在珍珠形成过程中作用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提高珍珠质量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对3个野生三角帆蚌种群的贝壳形态及珍珠层颜色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DT)种群贝壳为短圆型,太湖(TH)种群为长扁型,而鄱阳湖(PY)种群介于两者之间;洞庭湖种群的体重指数、壳重指数、壳宽指数及壳厚指数等育珠相关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种群。对壳重的通径分析表明:3个群体中,壳厚对壳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长次之,壳高、壳宽主要通过壳厚和壳长间接影响壳重。在珍珠层边缘区域,后端出现紫色的比例均高于前端(P=0.055)。3个种群珍珠层颜色存在显著的种群特征:鄱阳湖种群中70%个体珍珠层为紫色或淡紫色,而洞庭湖和太湖种群在边缘区前端以白色为主,后端以紫色和淡紫色为主,中央区以紫色和淡紫色为主;在太湖种群中出现特征性的淡蓝色(20%);鄱阳湖种群珍珠层中出现不规则形态的金黄色斑频率最高(100%),洞庭湖种群中出现频率为45%,而太湖种群最低(15%)。综合分析认为:洞庭湖种群育珠相关性状显著优于鄱阳湖和太湖种群,其体型有利于作育珠蚌受体选育,培养大颗粒优质珍珠;太湖种群体型为长扁型,作为小片蚌可以增加小片的数量,且培育淡蓝色珍珠具有一定潜力;鄱阳湖种群珍珠层紫色特征明显,有利于紫色小片蚌品系的人工选育。研究亮点:珍珠颜色是评价珍珠品质及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对三角帆蚌3个地理种群的贝壳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并首次研究了贝壳珍珠层颜色的分布特征。不同种群三角帆蚌贝壳形态、珍珠层颜色分布存在明显种群特征,鄱阳湖种群珍珠层颜色以紫色为主,太湖种群出现特征性淡蓝色。本研究结果对开展三角帆蚌珍珠单色品系,如紫色珍珠、白色珍珠或淡蓝色珍珠品系的人工选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