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因探针技术检测血清1型马立克氏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马立克氏病病毒(MDV)GA株BamHI基因文库中LDNA片段,制成DIG-标记的MDV核酸探针,分别对I型MDV强毒株(BJ-1株)和弱毒株(Md11/75c株)感染材料的核酸进行dot blot杂交检测,结果显示均有阳性呈色反应;而对MDV血清2型(SB-1株)、3型(Fc126株)及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LLV)感染细胞的核酸,作上述同样检测,则均未见  相似文献   

2.
RT-PCR和核酸探针在IBV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PCR和核酸探针杂交检测了3种毒株(H120株,M41株,HK株)在鸡胚中的繁殖动态及人工感染鸡和自然感鸡气管粘液及肾组织内的IBV.结果表明:在鸡胚中繁殖3种毒株IBV(H120,HK,M41),PCR最早检出时间为20~24h,克隆探针最早检出时间为24~30h;用克隆核酸探针检测人工感染鸡,12h后能从肾脏中检出病毒。对7只就诊鸡的病变肾脏进行杂交检测和PCR扩增,有5只均呈阳性反应。IBV分离株HK株与标准株M41株经PCR扩增、HaeⅢ和HindⅢ酶切及RFLP分析,表明其属同一马萨诸塞血清型。PCR和核酸杂交技术为生产上提供了直接从尿囊液和感染鸡组织中快速检测IBV病毒及诊断IBV的新方法,对IBV的血清定型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用2对已发表的引物和1对自行设计的引物对同一IBVH120株进行RT-PCR,分别获得了S1基因上与引物设计相一致的1720bp,228bp,602bp,的扩增片段。用自行设计的引物对7个毒株(H120,H52,M41,Conn,Gray,T,Holte)和5个分离株(宜毒,上毒,云毒,HK,118)的含毒尿囊液或纯化病毒进行RT-PCR。结果除Holte株,2个分离株(宜毒,云毒)外,其余均被成功地扩增出602bp的片段。将IBVH120株06kbPCR产物用Digoxigenin标记为探针,分别与上述各IBV毒株的核酸及其扩增产物进行核酸杂交,均呈现阳性反应,而该探针不与IBDV和NDV的DNA,EDS-76病毒的DNA及正常鸡胚尿囊液抽提物反应。RT-PCR和核酸杂交技术提供了直接从尿囊液中快速检测出病毒,作为诊断IBV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在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包头的7个鸡场进行MD流行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病毒分离实验,首次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经MD疫苗免疫过的5个发病鸡群和1个健康鸡群中分离到6株马立克氏病毒(分别命名为HA、HB、HC、HE、HF和BG),并对6株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EF)上的增殖特性、蚀斑形成、形态和毒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MD在呼和浩特、包头地区鸡群中广泛流行。自然感染鸡羽囊中MDV抗原与病毒血症呈正相关。雏鸡接种法和组织培养法用于分离MDV时,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应用CEF分离MDV是1种快速、简便、敏感、经济的方法;6株MDV在CEF上能良好地增殖,并引起比较规则的细胞病变,还能在CEF上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小细胞蚀斑、大小为1.08~1.42mm。6株MDV对雏鸡均有致病性,其中HB、HE、HF和BG4株之间毒力差异显著,HB和BG株的毒力比京—1株MDV强。根据以上结果判定6株MDV均属血清Ⅰ型MDV强毒。结合接种雏鸡的病理学检查结果确定,HA、HB、和HE为内脏型MDV,属Ⅰ生物组;HC、HF和BG为神经型MDV,属Ⅱ生物组。  相似文献   

5.
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变性处理蓝舌病病毒BTV16RNA,与DIG标记的BTV16VP7基因制备的探针经斑点杂交和Northern印迹杂交。试验表明,DMSO变性处理的核酸杂交后探针的灵敏度最高。其余两种方法次之  相似文献   

6.
对广东肾变病型鸡中分离致弱的IBV D41株S1基因PCR产物作了Hae Ⅲ酶切分析,发现其酶切产物与IBV M41的一样,而与美国肾变型标准株Gray、Holte不同。根据国外用RFLP区分IBV血清型的判定标准,D41株应归属于马萨诸塞血清型,综合此分离株的其它特性,说明华南地区存在着IBV变异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本项研究以内蒙古地区分离株MG-H3和MG-BR1作为研究对象,以MG-S6作为参考对象,分别对20d龄雏鸡进行人工感染,8d后以IP-H120作激发感染。结果试验鸡全部发病,呈现血清学反应阳性并伴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以呼吸道病变为主,心、肝、肺等器官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攻毒20d后剖检全部鸡,气囊平均病变计分H3株为2.9,BR1株为2.3,S6株为2.8。  相似文献   

8.
利用IBV全长S1基因特异性引物,以纯化的3个标准株M41、H52、T和6个地方分离株(QD、ZZ、GZ、GJ、DL和YC)的基因组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出预期大小约1.73kbcDNA片段,经BAMHI和HindⅢ酶切插入到质粒pUC18中,并在大肠杆菌JM83中实现了克隆。对6个分离株的S1基因PCR产物进行HaeⅢRFLP分析,表明QD、TJ属于M41基因型,ZZ和GZ与T基因  相似文献   

9.
参照了已表的IBV Beaudette株全基因组序列,自行设计合成了3和引物(youl+、you2-youM+),引物you1+和you2-在S1基因两侧,跨幅约1610bp,引物you2-和youM+在S1基因的3’端,跨幅约530bp。用这两对引物对5个IBV地方分离株(HN2,HN4,JX1,SC2和SC1)进行RT-PCR,均成功地扩增出相应大小的目的片段。病毒在电镜下观察中以形态多变的冠状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10.
用PCR和核酸探针杂交检测了3种毒株在鸡胚中的繁殖动态及人工感染鸡和自然感鸡气管粘液及肾组织内的IBV,结果表明:在胚鸡中繁殖3种毒株IBV(H120,HK,M41)及,PCR最早检出时间20-24h,克隆探针最早检出时间为24-30h;用克隆核酸探针检测人工感染鸡,12h后能从肾脏中检出病毒。对7只就诊鸡的病变肾脏进行杂交检测和PCR扩增,有5中均呈阳性反就  相似文献   

11.
对从我国河南某地野鼠体内分离的狂犬病病毒野毒株MRV糖蛋白基因进行反转录-PCR,分别得到了1067bp和938bp2个cDNA片段,对PCR所得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推导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采用计算机软件分析了该毒株G基因的4个功能区中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特点,在3个抗原位点上,与同一基因型中其他毒株相比,只有个别住点的变异。比较了该毒株和其他所选比较毒株之间的变异特点,G基因抗原区与CVS株的同源性可以达到98%,与ERA株的同源性达90%。讨论了G基因中与毒性相关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利用RT-PCR方法,对梅花鹿源(DRV)和鼠源(MRV)2个狂犬病毒街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2个毒株全基因组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DQ875051和DQ875050).DRV和MRV毒株全基因组分别与具有代表性的毒株全基因组进行N、P、M、G、L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不同毒株的全基因组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表明,DRV和MRV分属2个进化支.DRV与Ni-CE、RC-HL和SRV9的亲缘关系最近;MRV与HEP-Flury的亲缘关系最近,并与HHV-RAB-H街毒株同属一个进化支.  相似文献   

13.
应用鼠脑传代,从具有神经症状的病牛脑组织中分离获得5株病毒,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呈典型弹状病毒样粒子.用抗狂犬病毒CVS(狂犬病毒Ⅰ型代表株)免疫血清作ELISA检测及小鼠中和试验,证明分离株病毒为狂犬病毒.用狂犬病相关病毒Lagos bat(狂犬病毒2型)、Mokola(狂犬病毒3型)和Duvenhage(狂犬病毒4型)免疫血清对分离株病毒作交叉中和试验,结果发现分离株病毒与Duvenhage有较密切的抗原联系.而与Lagos bat及Mokola病毒没有抗原联系.用自制狂犬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作夹心间接ELISA检测分离株病毒的感染鼠脑均呈阳性反应,5株病毒与CVS及其互相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认为,由河南省黄牛分离的病毒为狂犬病毒.  相似文献   

14.
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西某猪场发病猪的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疑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毒株,通过BHK-21细胞培养、病毒毒力滴定、中和试验、PCR检测病毒方法对该分离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分离的病毒在BHK-21细胞培养盲传4代后出现典型细胞病变;用BHK-21细胞测定其毒价TCID50为10-8.042/0.1 mL;PCR体外扩增可见其扩增片段与预期目的条带相一致;据此分离病毒株的上述特征,鉴定该病毒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并命名为SX09。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广西流行狂犬病毒糖蛋白(G)基因的全序列,了解广西狂犬病的流行趋势和遗传变异规律,为制定广西狂犬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0年10月~2007年10月,从广西14个市采集1569份动物脑组织,经RT-PCR检测及小白鼠脑内接种试验分离狂犬病毒,然后对狂犬病毒G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从广西各地共分离获得26株狂犬病毒野毒株,其中犬23份,牛、猪、猫各1份.狂犬病毒G基因核苷酸全长2067 bp,开放阅读框1575bp,编码524个氨基酸.根据G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及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可将广西流行的狂犬病毒株分成3个群,Ⅰ群15株,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7.7%~99.9%; Ⅱ群10株,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8.0%~99.9%; Ⅲ群只有1株.通过氨基酸变异分析,了解了26株野毒株G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突变位点.[结论]广西存在3个群的狂犬病毒野毒株,且以Ⅰ群和Ⅱ群流行为主,3个群的氨基酸变异均呈现明显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狂犬病毒固定强毒株CVS-24、广西街毒株GX074、弱毒株rRC-HL和重组毒株rRC-HL△G感染小鼠后的临床症状及脑组织病理学变化,为揭示狂犬病毒的致病机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CVS-24、GX074、rRC-HL和rRC-HL△G分别通过脑内注射SPF级昆明小鼠,以注射DMEM为对照,每只小鼠注射30μL,攻毒后连续观察测量小鼠的体重和死亡情况,采取濒临死亡小鼠的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经HE染色后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DMEM组的小鼠相比,rRC-HL组小鼠攻毒后的体重先下降后恢复正常,而其他攻毒组小鼠的体重迅速下降直至死亡.DMEM组和rRC-HL组的小鼠在整个试验周期内未见死亡;CVS-24组、GX074组和rRC-HL△G组的小鼠在攻毒后全部发病死亡,其中,CVS-24组小鼠出现死亡的时间最早(攻毒后第5 d),且在攻毒后第6 d全部死亡.通过观察小鼠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发现rRC-HL组小鼠脑组织的炎症反应最严重,其神经纤维紊乱,神经元细胞变形,细胞边缘不清晰,少量细胞固缩甚至消失,海马回神经胶质细胞浸润,嗜神经现象明显,血管套现象严重;rRC-HL△G组次之;GX074组和CVS-24组小鼠的脑组织病变轻微,可见少量嗜神经现象.[结论]rRC-HL△G、GX074和CVS-24等3株狂犬病毒强毒株的临床症状更明显,发病死亡率达100%,但与弱毒株相比,其炎症反应较轻微,说明狂犬病毒强毒株可能是通过抑制机体脑组织中促炎因子的产生而抑制炎症反应出现,阻断其固有免疫反应,不利于机体对病毒的清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宁夏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牛腹泻相关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环曲病毒(BToV)、牛诺如病毒(BNoV)、牛星状病毒(BAstV)、牛库布病毒(BKV)的感染情况。【方法】用RT-PCR方法对采集自宁夏部分地区的6个规模化奶牛场共计81份犊奶牛腹泻粪便样本进行检测,同时扩增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81份样本中BRV阳性率为16.05%,BCoV阳性率为13.58%,BToV阳性率为2.47%,BKV阳性率为2.47%,BVDV、BAstV、BNoV均无检出。BRV和BCoV的混合感染率为3.70%,BKoV和BToV的混合感染率为1.23%。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宁夏地区流行的BRV有G6型毒株,并且BCoV毒株具有不同的遗传进化趋势。【结论】BRV、BCoV仍是宁夏规模化奶牛场内最主要的犊牛腹泻病毒,同时检测到BToV和BKV,丰富了宁夏地区牛腹泻病原谱,为宁夏地区奶牛腹泻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狂犬病毒G+N双基因复制缺陷型腺病毒穿梭载体进行转染,以获得融合表过狂犬病毒糖蛋白和核蛋白重组腺病毒,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学研究.结果表明:将含有狂犬病毒G+N的重组穿梭质粒pAdTrack-CMV/G+N与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同源重组,可获得带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d/G+N,经PacI酶切后转染HEK-293细胞,可获得带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重组腺病毒在HEK-293细胞中连续传代15代次后,在细胞内的病变时间缩短为20 h以内.经测定,重组腺病毒对HEK-293细胞的TCID50为10-8.0.mL-1,用RT-PCR法可检测到狂犬病毒糖蛋白和核蛋白基因片段;重组腺病毒经口服免疫小白鼠,对狂犬病毒CVS毒株的免疫保护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19.
参照GenBank中登录的牛肠道病毒(BEV)全基因组序列,针对其3D基因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提取病毒RNA,逆转录为cDNA,进行PCR扩增,经条件优化,建立了BEV的RT-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从分离的牛肠道病毒中扩增出了732 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且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oV)等相关病毒均无交叉反应;其检出敏感度达10-1TCID50。应用该方法对山东地区84份临床疑似发病牛样品进行检测,21份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5%。  相似文献   

20.
应用抗狂犬病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接种了狂犬病病毒SRV-9毒株感染的小鼠脑组织,并对狂犬病病毒抗原进行了组织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鼠的小脑分子层蒲肯野氏细胞胞浆出现明显的局灶型阳性颗粒。说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敏感度高、直观,可作为诊断狂犬病病毒的辅助性方法,对研究狂犬病病毒在脑组织神经细胞及其他组织器官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