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用60 Co C射线辐照文蛤幼贝, 研究其对文蛤生长及抗病性的影响。A 组预试验结果表明: 低剂量60 Co C射线辐照对促生长有效, 高剂量辐射抑制了文蛤生长。B组正式试验辐照剂量(低剂量) 3. 23 @ 10- 7 ~ 25. 80 @ 10- 7C / kg。低剂量辐射试验结果表明: 46 d后, 试验组平均壳高及平均体重均高于对照组, 分别增加15% ~ 21% 和16% ~ 26%; 276 d后, 试验组的平均壳高较对照组增加17% ~ 23%, 且试验组文蛤的抗病性远优于对照组。61 45@ 10- 7 ~ 19. 35 @ 10- 7 C /kg 低剂量为促进文蛤幼贝生长、提高抗病性的有效剂量范围。  相似文献   

2.
不同花纹文蛤杂交育种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挑选不同花纹并且性腺成熟较好的文蛤亲贝进行阴干刺激,在水温约30 ℃,海水相对密度1.016~1.018,pH 7.9~8.1的条件下采用升温刺激、异性产物等诱导方法促使其产卵排精.共育出2组文蛤苗种.亲贝于2004年6月30日(即自交组)排放的精卵经过受精后,受精卵在底面积为0.1 m2、体积为60 L的水桶中,经过孵化、附着变态等生长发育过程, 至9月6日, 共得到平均壳长2.18 mm,壳高1.87 mm的稚贝8703个,共15.57 g;经过室内培养至12月8日,测量得到壳长8.32 mm, 壳高7.03 mm的幼贝1843个,共150 g.至2005年6月28日,得到壳长19.22 mm,壳高16.39 mm文蛤2.5 kg.亲贝于7月9日(即杂交组)排放的精卵受精后,经孵化、附着变态等生长发育过程,至9月6日,共得到平均壳长4.19 mm,壳高3.71 mm的稚贝12721个,共102.50 g.至12月8日,测量得到壳长15.32 mm,壳高12.93 mm的幼贝4999个,共4000 g.2005年6月28日,称量得到壳长28.06 mm,壳高22.73 mm文蛤30 kg.在文蛤幼虫培育及稚贝培育过程中,观察了文蛤稚贝生长状况及贝壳花纹的形成变化过程.试验中发现文蛤稚贝生长状况较好,并且稚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贝壳出现不同形状的花纹.  相似文献   

3.
皱肋文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2010年5月~9月对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底播埋养+投喂生态饵料+鸡蛋黄组合培育亲贝,促熟效果最好,亲贝生殖腺覆盖率达80%以上的个体占90.5%;采用阴干3 h+升温4℃刺激对亲贝进行诱导催产,效果最佳,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可达89.7%和92.3%;浮游幼虫在3个室外池中培养7 d后,幼虫进入变态期,平衡囊大而明显,足部活动频繁,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达176.2μm和165.4μm,幼虫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8.34μm.d-1和8.77μm.d-1;幼虫附着基以细沙采苗效果最佳,附着变态成为稚贝的时间约3 d,附苗率达78.2%;经过32 d的培育,在3个25 m2的水池中共培育稚贝1 293.6×104粒,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为790μm和758μm,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17.63μm.d-1和17.19μm.d-1,平均稚贝育成率为61.6%。  相似文献   

4.
采用剂量为5、4、3、2和1Gy的60Co-γ射线对草鱼受精卵开展辐照试验,以0Gy辐射为对照组。发现草鱼受精卵承受的最大辐照剂量为3Gy。72日龄的2Gy辐照剂量草鱼的平均体重4.8g、平均体长5.2cm,分别比对照组快41.2%、15.6%,成活率为49.6%,均高于其他试验组。  相似文献   

5.
电离辐射对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两种主要贝毒--腹泻性贝毒(DSP)和麻痹性贝毒(PSP)进行了电离辐射辐照降解处理的研究.采用电子束和钴-60两种电离辐射方式,在0~10kGy的辐射剂量下对带有腹泻性贝毒的牡蛎样品和麻痹性贝毒的浓缩粉样品进行处理,用小白鼠毒理法对辐照前后的贝毒进行检测对比.经过对比发现,辐照对这两种贝类毒素均有降解效果,采用电子束辐射的效果优于钴-60辐射.电子束辐射对麻痹性贝毒的降解效果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呈现一定的正比关系.在对麻痹性贝毒的辐照中,3.2 kGy与5.8 kGy的辐射剂量降解效果相差不大,降解率均在15%左右,而8.8 kGy辐射剂量的降解效果接近30%.说明电离辐射对贝毒有显著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文蛤红壳色选育系与江苏野生群体在不同条件下滤水率的差异并找出文蛤最佳滤水率条件,采用了试验生态学方法和响应面法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进行滤水率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文蛤幼贝滤水率随盐度、温度和藻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超过一定范围,幼贝滤水率随盐度、温度和藻类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等条件下,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与野生群体滤水率无显著差异,但文蛤红壳色选育系生长速率显著高于野生群体;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的最佳滤水率条件为:盐度21.82、温度27.40℃、藻类密度9.96×10^4个/mL,此条件下滤水率的预测值为1.62 mL/(个·min)。  相似文献   

7.
为检验文蛤(Meretrix meretrix)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性能,连续比较了同等养殖条件下选育系F_3和自然对照组CG的生长情况,并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和Brody 4种非线性模型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参数进行生长模型构建,以研究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在浮游期、稚贝中间培育期和塘口养殖期内的生长均显著快于对照组CG(P0.05),F_3的平均日生长率均大于CG,490日龄内F_3的壳长相对于CG平均增长率为34.05%。塘口养殖期间,6~9月是F_3生长最为快速阶段,且F_3较CG的粒重增长率在98.27%以上。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壳长和粒重之间遵循复合曲线Y=9.028×1.499W,R2=0.977。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壳长生长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其在575日龄时出现快速生长,这为及时疏苗养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环境条件对方斑东风螺幼螺生长、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报道了壳高4.13 mm的方斑东风螺幼螺,在不同密度、换水量、投饵率条件下的生长、存活情况.结果表明,在0.6~4.0万个/m2的密度范围内,在小水泥池(0.9 m×0.6 m×0.6 m),日换水量100~400%条件下,密度0.6万个/m2试验组生长最快,28 d平均体重增长24.4 mg/d,体重日均增长率5.9%,存活率最高,28 d平均存活率95.9%,且换水量达到100%以后,换水量的增大,对幼螺的生长和存活率的提高无明显促进作用.认为合适的条件是:密度0.6万粒/m2或略大于0.6万粒/m2,日换水量100~200%,日投饵率6~7%.  相似文献   

9.
文蛤不同地理群体自繁和互交F1代的早期生长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育文蛤新品种,开展了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山东野生群体和江苏野生群体)的自繁和互交实验,获得了2个自繁群体和2个互交群体,运用方差分析对4个群体子一代的浮游幼虫和稚贝(1~12月龄)的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实验组的受精率、受精卵的孵化率、胚胎发育和浮游幼虫生长无明显差异;2个月龄内稚贝各实验组生长发育差异不明显;3-12月龄稚贝生长性状主要表现为S♀×J♂>S♀×S♂>J♀×S♂>J♀×J♂,其中前3个组合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与第四组合差异显著;互交组的杂种优势率范围在6%~168%。杂种优势在不同性状表现不同,活体重的杂种优势高于壳长、壳高和壳厚;同时各性状指标受季节性温度变化影响较大,5-10月份是高速生长期,而12月份以后处于低生长状态。获得的4个群体将作为进一步选育的基础群体,子一代的变异性增加为进一步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适宜在连云港推广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新品种,课题组引进了文蛤"万里红"系列新品种(系)。通过前期的成贝试养殖,预选出"万里红"与"万里2号"的池塘养殖性能更优,但稚贝到幼贝阶段生长尚不清楚。进一步比较研究了这两种文蛤稚贝在池塘中生长性能以及季节性差异。经过1年的生长比较(2016年12月10日-2017年12月10日),结果表明,稚贝在160~220 d养殖期间,"万里2号"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都显著大于"万里红"(P0.05);在220~280 d养殖期间,"万里红"生长性能指标又显著大于"万里2号"(P0.05);280 d后,"万里红"各项生长性能逐渐与"万里2号"缩小差距直至趋于一致。该品种(系)受季节影响大,在连云港沿海养殖具有春冬季(11-5月)迟缓、夏秋季(5-11月)生长迅速的规律,8月份为生长顶峰期,"万里红"日均增重为"万里2号"的1.2倍。  相似文献   

11.
林国文 《福建水产》2021,(1):98-102
为促进皱肋文蛤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批量优质苗种,研究开展了皱肋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育苗全程投喂人工培育的单胞藻.结果表明:分六批次催产皱肋文蛤亲贝580 kg,共获受精卵40.336×108粒,孵出D形幼虫总量为28.437×108只,受精卵孵化率为70.5%;浮游幼虫培育7 d后开始变态附着,获初附稚贝15....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对幼鲵生长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随机选取体质健康、体重100g/尾左右的2龄幼鲵,分别添加占基础饵料重量0.20%、0.40%、0.60%的配比复合益生菌进行拌料投喂试验,并设置空白对照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组,共12组,试验期180d。试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大鲵的生长及摄食指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血清抗氧化酶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三个试验组大鲵终末体重、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指标数据说明以复合益生菌拌料投喂有利于大鲵的生长;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鲵血液中的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试验组大鲵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均高于对照组,这显示出复合益生菌拌料投喂对大鲵的非特异性免疫有促进作用;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鲵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添加日常饵料重量0.40%、0.60%的配比中剂量、高剂量组不仅能促进大鲵的生长发育,同时还能促进大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从而增强体质,提升疾病抵抗力。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辽宁沿海滩涂文蛤围网养殖技术及其主要技术参数。试验结果显示:在适宜滩涂中、低潮区设置围网面积3.33 hm2,6-8月分别向网内投放平均壳长3.28 cm的文蛤苗共计5100 kg,至10月14日历时65 d取样定量,网内文蛤现存量为10500 kg,平均壳长4.55 cm,平均壳长日生长195.38μm,成活率(存留率)86.29%;不同密度试验结果显示:文蛤滩涂开始投放密度在2493.90~3723.75 kg/hm2较为合适,在试验密度范围内日增重与养殖密度的函数关系式为Y=41.97e-0.0015X;文蛤的平均体重与平均壳长的函数关系式为Y=0.000222X3.056;对文蛤在潮汛期移动试验观察得知4 cm以上的文蛤移动活跃,1.26 cm以下小苗在观察时间内很少移动,另从环境条件的改变观察到,刮南风天文蛤很少移动,北风天移动较活跃,特别是3 cm以上文蛤更有较强的移动性。  相似文献   

14.
笼具形状对选育合浦珠母贝幼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以海南三亚亲贝(♀)×广东徐闻亲贝(♂)构建的第一代选育合浦珠母贝(Pinctadafucata)群体为材料,研究长方形、圆柱形和半球形笼具形状在不同水深对合浦珠母贝幼贝(平均壳长1.4 cm)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方形笼具在4 m水深时,幼贝的壳高和体重增长率最大,分别为24.55%和6.44%,显著高于其它水层(P<0.01);半球形笼具在3 m水深时,幼贝壳高和体重增长速度最大,分别为22.55%和5.40%,与其它水深的差异极显著(P<0.01);圆柱形笼具在6 m水深时,壳高和体重增长最快,增长率分别为22.46%和5.37%,显著高于3、5、7 m水深组(P<0.01),而与其余深度组差异不显著。此外,圆柱形笼具的高对合浦珠母贝的生长也有影响,在3 m水层20 cm高的圆柱形笼具中贝壳高和体重增长速度最大(增长率分别为24.70%和6.20%),与5、10、15 cm高度组差异显著(P<0.05);而长方形笼具虽然10 cm高的笼具较好,但与其它各实验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综合来看,合浦珠母贝在3~4 m水层用半径11.5 cm、高20 cm的圆柱形笼具或20 cm(长)×12 cm(宽)×10 cm(高)的长方形笼具养殖效果较好。但在制作成本方面,圆柱形笼具的成本低于长方形笼具。  相似文献   

15.
200r7年2-12月对虾夷扇贝天然苗种和人工苗种进行海上浮筏养殖生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天然苗种壳高日生长量1.127×10-2 cm/d,人工苗种壳高日生长量0.938×10-2 cm/d.天然苗种壳高日生长量较人工苗种日生长量高.  相似文献   

16.
紫贻贝和厚壳贻贝杂交及F1代杂交优势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2007年对紫贻贝(Mytilus gallo provincialis)和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种间进行了杂交生产性试验,通过亲贝强化培育、确认雌雄亲贝、改革育苗水体交换方法、投喂混合单细胞藻类、流水培养附着稚贝等技术,获得F1代.结果表明,正交F1代幼虫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反交F1代和厚壳贻贝,在幼虫培育前期与紫贻贝的成活率相当,但随着幼虫的发育有高于紫贻贝的趋势.正交F1代幼虫的壳长和壳高在培育阶段的前期生长与紫贻贝相当,低于厚壳贻贝,高于反交F1代;但后期的生长明显增快,并高于反交F1代和其他两种贻贝.各试验组贻贝海区养殖的成活率在90%以上,正交F1代最高,显著高于反交F1代.各试验组生长特性,正交F1代紫贻贝厚壳贻贝反交F1代.其中正交F1代获附着稚贝3.77×109 ind.正交F1除在孵化率上低于紫贻贝、厚壳贻贝外,在壳长、壳高、成活率等方面指标具有一定杂交优势,而反交F1代的杂交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了培育壳型和生长性状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新品系,以广东台山镇海湾香港牡蛎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以壳型和生长为主要选育目标,依据壳型指数D和巢式设计建立了30个全同胞家系和1个对照组,评估各家系和对照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生长和存活性能。结果表明,整个生长阶段,各家系生长性状和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幼虫期,所有家系壳高、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所有家系壳高平均值比对照组提高3.78%~7.73%,生长速度提高7.86%,存活率提高2.85%~7.32%。稚贝期,所有家系壳高、壳长以及生长速度、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平均值,壳高提高5.23%~16.32%,壳长提高7.94%~10.69%,生长速度提高9.55%~20.16%,存活率提高3.45%~12.25%。不同家系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性状和存活性能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G1在整个稚贝期的生长性状、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显著高于所有家系和对照组的平均值, 12月龄G1家系的壳高、壳长、壳宽、壳型指数D、总重、壳重、软体重、存活率比所有家系平均值提高9.83%~54.75%,相比对照组平均值提高23.34%~80.77%,同时G3、G10、G12、G15、G19、G23、G26在稚贝期也表现出较大的生长优势和存活优势。研究表明,深凹壳型香港牡蛎家系选育群体在生长性状和存活性能上均具有较大的优势, G1、G3、G10、G12、G15、G19、G23、G26可作为后期培育生长性能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新品系的育种材料。本研究为中国华南地区培育出深凹壳型、生长性能良好的香港牡蛎优良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材料。  相似文献   

18.
日本珍珠贝人工繁殖苗在热带海区的养殖生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珍珠贝引进海南陵水热带海区养殖,人工繁殖幼贝苗1·5~2·0mm下海养殖。经1年的养殖生长观察,结果为:平均壳长59·2mm、壳高59·7mm、壳宽20·7mm,平均个体重34·8g;养殖90d,生长速度较快,壳长平均增长值为11·9mm,相对增长率为55·4%;壳高平均增长值11·2mm,相对增长率61·2%;壳宽平均增长值5·9mm,相对增长率为190·3%。壳长、壳高和体重增长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该贝在海南热带海区养殖的生长速度快,是适宜引进的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19.
波纹巴非蛤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镇熔 《福建水产》2011,33(1):59-62
本试验参照波纹巴非蛤在自然海区中的生长繁殖以及幼体发育习性,开展土池生态育苗.在室内水泥池进行催产和浮游期以及附着后稚贝的培育.在稚贝生长至壳长1.Omm的幼贝后,移人准备好的土池中培育,解决了稚贝在水泥池中培育遇到的饵料和环境条件制约瓶颈.通过3年的摸索,在2010年度,培育出平均壳长9.70毫米,平均体重0.117...  相似文献   

20.
以单细胞雨生红球藻为试验材料,以MAV为培养基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Cu2 、Zn2 、Co2 3种微量元素离子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Cu2 、Zn2 、Co2 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2.0×10-7、3.4×10-7、9.0×10-7mol/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Cu2 的最适质量浓度是2.0×10-8mol/L;Zn2 的最适质量浓度是3.4×10-7mol/L;Co2 的最适质量浓度是6.0×10-7mol/L.。在这3种重金属离子的正交试验中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Cu2 和Co2 存在着较显著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