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豫西黄土丘陵区代表区域洛阳地区2007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推荐的方法和平均生物量法,估算该地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和乔木林不同树种、林龄、起源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洛阳地区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31.45 Tg (1 Tg=1×1012 g),乔木林碳储量为25.06 Tg,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38.81 Mg/hm2(1 Mg=1×106 g),乔木林平均碳密度为42.08 Mg/hm2,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碳储量依次为:乔木林>四旁树>经济林>灌木>竹林>散生木>疏林,乔木林树种中栎类的碳储量最高,落叶松的碳密度最高。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但大致呈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乔木林碳储量以幼、中龄林为主,各龄级中成熟林的碳密度最高。洛阳地区森林植被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2.
李旭谦 《青海草业》2012,21(2):28-31
青海省拥有草地面积4212.72×104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0.47%。为此,通过对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的简要介绍和青海省草地碳汇功能的分析,提出了青海省草地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增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寒草甸的碳汇功能对调节气候具有重要的作用,为阐明草地管理模式对其碳汇功能的影响,本文采集青藏高原东缘甘南草地不同管理样地(补播草地PG、围栏封育FE、传统放牧TG及退化草地DG)下土壤和植被样品,通过分析其物种多样性、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等,研究不同管理模式下植被—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G和FE地上植被碳储量显著高于DG地上植被碳储量(P<0.05),PG,TG和FE下0~10 cm层的根系碳储量显著高于10~20 cm和20~30 cm层根系碳储量(P<0.05);不同草地管理模式下土壤碳储量(0~30 cm)在1 500~3 900 g·m-2之间,PG下0~10 cm层和10~20 cm层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20~30 cm层土壤碳储量(P<0.05);从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的角度来看,PG,FE和TG与DG相比较,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52.63%,41.62%和62.53%。综上,PG,FE和TG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改善退化草地状况,增加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相似文献   

4.
数字     
目前我国草原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年均吸收二氧化碳约21.7亿吨,年均碳汇约1300万吨,草原生态价值巨大。碳汇主要是指森林、草原、湖泊等从空气中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生态环境良好和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系统是碳汇的基础。目前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约为427.3亿吨,约占世界草地总碳储量的7.5%。从区域看,青藏高原碳储量较高,约占全国草原碳储量的50%。在我国不同类型的草原中,热性草丛类草原固碳效率最高。近年来,我国加大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草原牧区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草原保护制度,控制草原载畜量,遏止草原退化。同时,通过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加强人工饲草地和灌溉草场的建设,提高草原覆盖度,增加草原碳汇。  相似文献   

5.
山西典型天然草地碳分布特征及碳储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4种主要草地类型暖性草丛草地、暖性灌草丛草地、温性草原、山地草甸草原的地上现存生物量、凋落物、半分解层、根系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调查和测定,本研究估算山西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旨在揭示山西不同类型天然草地固碳能力。结果表明:4种类型草地的植被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的大小顺序相同均为:暖性灌草丛草地山地草甸草原暖性草丛草地温性草原;山西草地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759.07g·m~(-2),占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21.81%;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6307.22g·m~(-2),占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78.19%;经估算,山西的草地面积为4.55×10~6 hm~2,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64.40Tg。  相似文献   

6.
正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分布面积最广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陆地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库作用和固碳潜力已经引起各国学者和政府的普遍关注。一、我国草原碳库、碳汇的基本情况我国草地资源极为丰富,天然草地面积大,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草地面积的13%和我国国土面积的41.7%,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碳库。因此,草地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对  相似文献   

7.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储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广泛存在于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简称AM)真菌在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AM真菌功能多样性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AM真菌在草地生态系统碳汇中的作用:1)AM真菌对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2)AM真菌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3)AM真菌对CO2浓度升高和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4)草地放牧利用、管理措施等干扰影响AM真菌,从而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影响。综合分析了AM真菌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准确全面地评估碳汇现状、测算固碳速率、预估碳储量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方法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放牧管理模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机碳、氮储量特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东缘禁牧(NG)、全生长季休牧(RG)、传统放牧(TG)和连续放牧(CG)4种放牧管理模式高寒草甸地上植被、地表凋落物、根系和土壤有机碳、氮储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NG、RG和TG较CG显著提高了土壤、根系、植被和凋落物有机碳、氮储量。2)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储量所占比例最大(88.859%~98.242%),其次为根系(1.563%~8.742%),再次为植被(0.172%~1.430%),最小为凋落物(0.022%~0.969%);氮储量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土壤(97.331%~99.633%),其次为根系(0.316%~2.071%),再次为植被(0.047%~0.442%),凋落物最小(0.003%~0.157%)。3)不同放牧管理模式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储量明显降低。为期4年不同放牧模式仅对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储量有影响。4)土壤有机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同时,放牧有使有机碳、氮向深层转移的趋势。5)NG、RG和TG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总有机碳、氮储量,而CG显著降低了总有机碳、氮储量,导致有机碳、氮的流失。禁牧和季节性休牧能有效增加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机碳、氮储量,实现碳、氮增汇的目的,是该区和类似区域草地放牧管理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9.
草原碳汇是指草原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之一,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因此,草原碳汇研究尤为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草原是面积最大的绿色资源,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的碳库;草原碳汇研究是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水平的迫切需要;草原碳汇研究是重视草原固碳研究、提高科技支撑水平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0.
草地中灌木数量动态变化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因素,灌木层的碳储量是草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不确定的组分之一。暖性灌草丛在豫西北丘陵山地广泛分布,属区域典型植被类型。为揭示暖性灌草丛类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对豫西北地区7个样地的灌木层、草本层与土壤碳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对生态系统碳密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植被与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分别为2360.07和4610.47 g C·m~(-2),其中灌木层植被碳密度(981.63 g C·m~(-2))低于草本层(1387.44 g C·m~(-2)),但差异不显著(P0.05)。植被碳密度主要由根系所贡献,占整个植被碳密度的93.04%,其中灌木层根系所占比例为41.51%,略小于草本层。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密度占有较大比例,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的62.80%。对不同样地而言,由于各自所处生境不同,其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存在一定区域差异。各样地的植被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P_1P_5P_2P_4P_6P_7P_3,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土壤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P_1P_2P_6P_5P_4P_3P_7,其中P_1与P_4、P_3、P_7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态系统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P_1P_2P_6P_5P_4P_7P_3,其中P_1与P_4、P_3、P_7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不同放牧退化程度典型草原植被—土壤系统的有机碳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典型草原大针茅+羊草群落为研究目标,以1979年围封样地为参照(CK),选择轻度(GL)、中度(GM)、重度(GH)放牧退化样地开展植被—土壤系统有机碳分布与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退化典型草原植被地上碳储量为42.63~203.16 g/m2,植被地下(0~40 cm)碳储量为664.14~1 199.53 g/m2,且大小顺序均为CK>GL>GM>GH,植被总碳储量CK和GL显著高于GM和GH;植被地上、地下碳储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不同放牧退化典型草原土壤0~100 cm有机碳储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碳储量为9.85~13.33 kg/m2,且GM>GL>GH>CK;土壤有机碳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有机碳储量与深度具有显著相关性。3)放牧退化典型草原植被—土壤系统的碳储量为11.26~14.07 kg/m2,且GM>GL>GH>CK,各类型间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机碳主要储存于土壤当中,占比约88%~95%,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植被无显著相关性。4)适度放牧利用有利于发挥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2.
围栏封育恢复和提升辽西退化草地的碳固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西退化草地为例研究了不同围封年限(3年和5年)草地与自由放牧地碳固持功能的差异,探讨了围封恢复草原碳库的机制。结果表明:围封提高了草地碳固持能力,生长季测定期间的放牧地和围封3年、5年的草地碳固持能力分别为0.50 t/hm~2、1.39 t/hm~2和1.25 t/hm~2;随围封年限的增加植物碳贮存量分别提高了5倍和8.39倍,土壤碳库分别提高了43%和94%;放牧不仅损伤植物地上生物量,对地下生物量的损伤可能更大,围封首先恢复植物地上生物量,从而带动地下生物量的提升。围封是恢复退化草地碳汇功能的有效措施,但长期围封对草地生态功能的保育并无益处,因此还要进行更长期观测,根据草地碳汇动态辅以适度放牧等干扰措施,保障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对贡嘎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草地亚系统冰川退缩9年迹地形成的小叶黄芪群落C循环进行了研究.根据植物固定的有机碳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CO2呼吸量,结合群落区域大气温度与土壤CO2排放关系, 研究得出贡嘎山亚高山森林生态草地亚系统小叶黄芪群落C循环周期为88年,是CO2循环的库.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循环和有机碳库组分的影响,选取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0~10,10~2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研究,为土壤碳循环及植被恢复对有机碳库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森林区 >草原区 >森林草原区,其0~10 cm土层含量比10~20 cm分别高61.43%,43.00%和34.65%;轻组有机碳森林区 >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均为森林区 >草原区 >森林草原区,其上层含量较下层分别增加51.21,56.63,20.65 mg·kg-1;2.34,-0.08,0.99 g·kg-1.土壤活性有机碳表现为森林区最高,相对于森林草原区,草原区草本植被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随土层深度增加其有效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大针茅典型草原不同放牧退化程度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上植物、凋落物、根系、土壤中有机碳,研究草原植被—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变化规律,从碳储量角度为合理利用草原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典型草原地上植物有机碳储量为25.67~65.26g/m2,凋落物有机碳储量为9.86~39.35g/m2,且对照和轻度退化样地均显著高于中度和重度退化样地;(2)根系(0~40cm)有机碳储量为436.84~848.17g/m2,土壤(0~40cm)有机碳储量为5773.37~6575.42g/m2,且轻度退化样地均显著高于其他样地;(3)植被—土壤系统的有机碳储量为6245.75~7509.33g/m2,从大到小依次为LDMDCKHD,87.56%~92.44%储存于土壤中,表明适度放牧利用有利于发挥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青藏高原碳储量的估算方法及其驱动要素,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综合评估(Integrated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利用实测数据估算青藏高原碳储量,结合气候和土壤因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碳储量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碳密度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探究不同植被类型碳储量特征发现,高寒嵩草、杂草类草甸的碳储量最高,达1.97×1011 Mg;敏感性分析表明,地上碳密度对总碳密度的变化最为敏感,斜率为44.73;就驱动要素而言,发现降水、pH值、阳离子交换、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是青藏高原碳密度的重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高寒生态系统碳平衡提供参考,也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和人类活动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渺  李贤伟  张健  薛波 《草业学报》2007,16(4):126-138
土地利用和土地变化改变了1/3~1/2的陆地面积。森林砍伐、造林、木本入侵等植被变化通常伴随草本、木本植物类型的改变,是植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认为森林破坏导致土壤有机碳(SOC)流失,也有研究发现,林地转化为草场后也可具有极大的碳增汇潜力。由于农田、草场是人类主要食物来源地,比较研究草本与木本植被类型的土壤碳吸存潜力及影响因素对全球变暖和食物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植被变化过程中SOC的变化方向和数量大小不仅取决于变化前后植被类型,还主要与土地利用的历史、现状及管理活动强度有关。另外,原始土壤条件、土地利用变化前SOC含量、土壤质地、植被生产力等也都对SOC动态具有重要影响。这为特定立地条件下选择相应的植被类型或植被类型组合,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提高土壤碳吸存提供了依据。目前许多关于植被变化的研究并没有把植被类型转换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从其他因子的影响中分离出来,对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碳库特征、碳汇潜力、动态特征以及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关于土壤活性碳库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8.
孙霞  丁娓  贾宏涛  金俊香 《草业科学》2016,33(3):377-384
为了揭示模拟放牧对天山北坡草甸草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在2012-2013年采用刈割模拟放牧方式设置休牧、轻牧、中牧、重牧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上活体植物、凋落物、根系和土壤的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研究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地上植被生物量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和总碳储量均表现为休牧轻牧中牧重牧;根系碳储量呈轻牧休牧中牧重牧,与轻牧相比,中牧和重牧分别下降了42.25%和72.41%;土壤碳储量表现为休牧中牧轻牧重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根系碳储量逐渐减小;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则呈现不同的变化,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根系和土壤碳储量表层化趋势显著,0-20cm土层约占总碳密度的40%。碳储量的含量表现为土壤根系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多,占85%以上;凋落物碳储量最少。  相似文献   

19.
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建设构想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江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0.24%,占全球土壤碳库的1.06%~1.20%左右,生态价值巨大.江河源区1986-2000年,土地植被盖度下降了2.252%,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11.454%,土壤CO2年释放量仅下降了9.165%,表现了土壤从碳汇转化为碳源的趋势.而草地面积减少是使土壤从碳汇转化为碳源的主体因素.特别是过度放牧引起的高寒类型草地面积减少559.03 km2,致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了750 070万t,占14年来(1986-2000)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总量的39.03%,是使土壤有机碳流失的主因.从维护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角度看,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建议在江河源地区建立特色草地农业生态耦合系统,将江河源区分为4个功能区,即自然保护核心功能区、自然保护过渡区(狩猎采集保护区)、自然保护生态-生产功能区、常规居民区.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把这4个功能区与草地农业系统的4个生产层理论相衔接,构建2个层次的系统耦合,即江河源区内部4个功能区之间的系统耦合;江河源区与外区的系统耦合.通过2个层次的系统耦合,将实现江河源头的生态服务功能与下游受益地区的物质与能流的合理交换,以取得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巨大效益.  相似文献   

20.
采取现场调查和排污系数推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区域内规模养牛粪便和污物的区域分布、污染类型、产生量、排放量及其综合利用情况。表明:区域内牛粪尿年排放总量100.85×104 t,其中:规模养牛粪尿年排放总量29.47×104 t,养牛小区、场和大户各占21.41%、24.49%和54.10%。COD 年排放668.07×104 kg,BOD 年排放432.72×104 kg, NH 3-N 年排放总量为67.79×104 kg,N 年排放量在为65.01×104 kg,P 年排放量为27.50×104 kg。粪便负荷量7.83 t/hm2,占总负荷量21.53 t/hm2的36.37%。年流失量2.38×104 t,占8.08%。进行臭源监测和臭气评价,牛舍内 H2S 0.15 mg/m3,NH 32.77 mg/m3。综合利用率91.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