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试验在黑龙江水稻灌溉试验中心进行,通过对水稻分蘖时期实施不同程度的受旱,初步研究了庆安地区水稻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需水规律、生理特性以及其产量形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与水稻需水量及产量的关系密切;分蘖时期不同程度受旱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尽相同,轻度受旱可以获得较高的各项产量指标产量。  相似文献   

2.
水稻旱作的需水规律与土壤水分调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为了研究水稻旱作的水分调控指标和节水效果,采用单阶段旱试验方法,设置13个试验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得到了旱作水稻的需水特性和规律,土壤水分、耗水量和产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受旱对各阶段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受旱对最终产量的影响等,并求得了旱作水稻各阶段受旱的水分敏感指(系)数和水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受旱对产量影响最大的阶段为拔节孕穗期,抽穗灌浆期次之,分蘖期适当的水分亏缺反而有利于旱作水稻的协作发育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在内蒙风沙区对春小麦进行了各生育阶段不同程度亏缺灌溉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春小麦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其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及水分生产效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拔节—孕穗期受旱对株高、叶面积、穗粒数影响最大 ,减产最多 ,其次是抽穗—开花期干旱 ;灌浆成熟期受旱主要影响千粒重。在同一生育阶段 ,水分亏缺越严重 ,春小麦受害越深。在春小麦生长前期适度的水分胁迫不但对产量无显著影响 ,反而有利于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亏缺灌溉对风沙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年在内蒙风沙区对春小麦进行了各生育阶段不同程度亏缺灌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其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及水分生产效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拔节-孕穗期受旱对株高、叶面积、穗粒数影响最大,减产最多,其次是抽穗-开花期干旱;灌浆成熟期受旱主要影响千粒重。在同一生育阶段,水分亏缺越严重,春小麦受害越深。在春小麦生长前期适度的水分胁迫不但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反而有利于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各阶段水分亏缺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旨在探讨不同水分处理和亏缺强度下水稻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同时对水分生产函数的发展进程做了浅析,将水分响应模型进行地区性验证以找到作物需水的关键期,使紧缺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但由于受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灌水控制标准的差异及水分胁迫程度不同,使研究结论不尽一致。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如下结论:认为在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期两个关键阶段不宜水分胁迫,否则会导致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显著降低,而分蘖和灌浆阶段为钝感期,此阶段适度缺水对产量影响较小。从产量要素分析,分蘖期干旱,有效穗数下降最为明显,而在灌浆期受胁迫时,粒重表现为急剧减少,呈显著相关趋势,抽穗开花和乳熟期灌水不足,影响最大的要素是结实率,而拔节孕穗期受旱程度与穗粒数降低幅度相一致。同时文章结尾对农业节水灌溉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见解,指出了水稻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有待解决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为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的制定和发展节水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受旱减产规律及产量与水关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淮北平原地区常用小麦品种冠35为试验材料,采用测坑进行冬小麦受旱试验,研究了不同受旱等级条件下的减产规律,构建了产量与水分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冬小麦需水非关键期和关键期土壤水分对产量影响的总趋势均是产量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即受旱程度的增大而下降,轻旱、中旱、重旱减产率分别为4.4%、8.1%、8.6%和6.2%、6.9%、11.2%;冬小麦在拔节期和抽穗—灌浆期对水分亏缺较为敏感,敏感指数分别为0.175 2和0.084 9,乳熟期与分蘖期对水分亏缺敏感程度较低,敏感指数分别为0.003 2和0.066 2。水分亏缺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最大的阶段为抽穗灌浆期,而此阶段也正是小麦耗水强度最大期。  相似文献   

7.
水分亏缺对覆膜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的覆膜玉米亏水灌溉试验 ,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内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覆膜玉米生长发育、光合作用、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拔节期受旱对玉米株高及叶面积指数影响最大 ,抽雄后的水分亏缺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不明显。各处理产量资料表明 ,覆膜春玉米的需水临界期为抽雄开花期 ,此期轻度的水分亏缺可造成产量大幅度下降 :灌浆期较抽雄开花期玉米产量对水分亏缺敏感程度低 ,但在这个阶段的水分亏缺也可使玉米减产 ;拔节期玉米产量对水分胁迫敏感程度较差 ,该阶段为对玉米进行水分亏缺处理的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8.
水稻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耗水量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稻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耗水量与产量关系的4年坑测资料,结合之前9年的盆栽法试验成果,分析了水分胁迫对水稻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找出了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敏感指数,建立了水稻水分生产函数模型,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分亏缺对覆膜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系统的覆膜玉米亏水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内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覆膜玉米生长发育、光合作用、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拨节期受旱对玉米株高及叶面积指数影响最大,抽雄后的水分亏缺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不明显。各处理产量资料表明,覆膜春玉米的需水临界期为抽雄开花期,此期轻度的水分亏缺可造成产量大幅度下降;灌浆期较抽雄开花期玉米产量对水分亏缺敏感程度低,但在这个阶段的水分亏缺也可使玉米减产;拨节期玉米产量对水分胁迫敏感程度较差,该阶段为对玉米进行水分亏缺处理的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10.
农田水位调控对水稻根系活力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稻田水位作为调控指标,通过测坑控水试验,研究受涝、受旱两种控水条件对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乳熟期根系活力状况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旱处理能增强根系活力,延缓根系衰老,抽穗开花期受旱对水稻根系活力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稻田淹水会降低根系活力;水稻各生育期受涝或受旱处理都会影响最终产量,受旱的影响大于受涝;分蘖期受旱会显著降低有效穗数;水位调控对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受涝或是受旱都会对穗粒数产生不利影响;抽穗开花期和乳熟期受旱处理对千粒重最不利。  相似文献   

11.
控制灌溉条件下水肥耦合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最优饱和设计方法进行控制灌溉条件下的水肥耦合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营养元素及灌水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各不相同,四因素影响水稻产量的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施氮量、灌水量、施钾量、施磷量。水稻最高产量达18 918.55 kg/hm2时,相对应的施氮量206.63 kg/hm2,施钾量50.30 kg/hm2,施磷量35.85 kg/hm2,灌水量为饱和含水率的61.37%~79.78%。  相似文献   

12.
阶段亏水条件下水稻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辽星9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了分蘖前、分蘖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5个生育阶段不同程度亏水下,水稻的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数、实粒数、千粒质量、总腾发量、最大分蘖数、收获时蘖数、株高、根干质量、茎干质量、叶干质量、产量。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了各指标对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和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的总贡献,建立了各指标对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阶段亏水条件下,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实粒数的提高和协调有助于实现高产的目标;在提高水稻水分生产率的过程中,产量的直接作用大于总腾发量,同时,应充分考虑土壤水分状况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实粒数、收获时分蘖数、根干质量的调节和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水分胁迫对寒区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人工桶栽控水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由于2007年试验区气候异常,分蘖时期和灌浆乳熟期达到下限的次数比往年多,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并未达到重度水分胁迫,从而导致分蘖时期水分胁迫对穗数、产量影响较大;而水稻比较敏感的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由于生育期较往年短,没有达到水分胁迫所要求的下限,对水稻产量、株高、千粒重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在某些方面反而产生了有利的影响;灌浆乳熟期轻度水分胁迫,其产量和千粒重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14.
合理的水肥运筹对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和水稻产量有很大影响。根据大田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水分管理和氮肥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在植株体内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模式显著改善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促进氮素在籽粒中的积累;实地氮肥管理(SSNM)模式有效控制了生育前期营养器官对氮素的吸收,有效促进了水稻秸秆中累积的氮素参与再分配与再利用;控灌与SSNM联合调控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显著降低秸秆氮素含量,提高了水稻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量。控灌和SSNM处理节省了水肥的投入,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为南方灌区实现合理的水肥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分条件下旱稻磷效应及水分生产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4种灌溉水平的旱稻磷素效应和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并未降低旱稻根系含磷量,而且在严重水分胁迫下有所增加,但根系磷素累积量在营养生长阶段-30 kPa水分胁迫处理显著低于-10 kPa处理,中后期随水分胁迫程度加深而降低.在营养和生殖生长阶段旱稻茎含磷量和磷素累积量随水分胁迫程度加深而降低.分蘖期-10 kPa处理叶片含磷量最高,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和乳熟期-10 kPa处理叶片磷素累积量最大.穗含磷量以-10 kPa处理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30 kPa处理产量虽然稍低,但可以提高水分生产率和磷素效率.  相似文献   

16.
灌浆乳熟期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灌浆乳熟期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方法,设3个处理水平,处理H1保持土壤湿润,土壤水势为0,处理H2土壤水势-30 kPa,处理H3土壤水势-50 kPa,以水稻灌浆乳熟期保持水层作对照(CK)。结果表明,处理H1有效穗数与CK无差异,千粒重比CK高10.4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产量处理H1比CK高12.76%,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水稻灌浆乳熟期保持土壤湿润,增加了水稻粒重提高了水稻产量,同时又节约了水资源。  相似文献   

17.
以土水势为灌溉指标的水稻节水灌溉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2002年5月~10月在河南省惠北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以土水势为灌水下限控制指标,研究了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的中稻生物效应和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水分胁迫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根、茎、叶等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和降低有效分蘖数而最终影响水稻产量。与传统灌溉相比,以土水势-30kPa为灌水下限控制指标,对产量无显著影响,且可以大大节约灌水量,提高水分生产率,是该地区中稻较为适宜的灌水制度。  相似文献   

18.
在考虑降水蒸发蒸腾等影响一致的情况下,研究了常规灌溉、控制灌溉Ⅰ、控制灌溉Ⅱ、控制灌溉Ⅲ4种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各生育期灌水量、产量性状,通过方差分析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灌溉水利用率并拟合得到灌水量与产量的回归方程。试验结果表明:各灌溉模式灌溉水利用率为控制灌溉Ⅰ控制灌溉Ⅲ控制灌溉Ⅱ常规灌溉,图表中看出返青到分蘖末为需水非敏感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为需水敏感期,不同灌溉模式对产量影响显著。控Ⅰ灌溉水利用率最高,能够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合理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不同降水年型下东北寒区水稻需水对地下水埋深变动与灌溉的响应规律,进一步优化寒区水稻灌溉制度。【方法】以黑龙江庆安和平灌区灌溉试验站多年水稻灌溉试验及2017年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不同灌水模式下水稻耗水及地下水变化动态,验证AquaCrop模型在东北寒区水稻生长模拟中的适用性,并用于模拟分析25%、50%、75%降水年型下水稻需水与不同地下水埋深的相互关系及灌水量的响应规律,提出适宜该地区水稻高产的地下水埋深范围及其生育期净灌水量。【结果】①水稻生育期内,地下水埋深先浅后深,其中,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耗水量大,灌溉和降雨较多,地下水埋深较浅;②构建了3种降水年型下ET与GD、I的多元回归方程,综合考虑了水稻需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生育期灌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用于稻田高效耗用水管理和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③为实现东北寒区水稻高产和地下水埋深基本稳定的双重目标,地下水埋深应控制在2.0~2.5 m之间,水稻生育期净灌水量为:枯水年不宜低于现状灌水量,即300 mm;丰水年和平水年净灌水量可适当减少至现状灌水量的0.8倍,即240 mm。【结论】提出了适宜该地区水稻高产的地下水埋深范围及生育期净灌水量,为促进我国东北地区节水增粮,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