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灯笼鱼科鱼类种类繁多, 且同属鱼类形态学相近, 因此利用分子标记对灯笼鱼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具有重要价值。为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 b 基因(Cyt b)和 12S rRNA 基因在灯笼鱼科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 对西北太平洋采集的 56 尾灯笼鱼进行扩增, 并进行序列对比与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 采集的样本包括 6 种灯笼鱼, 分别为瓦氏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长体标灯鱼(Symbolophorus californiensis)、粗鳞灯笼鱼(Myctophum asperum)、 细泰勒灯鱼(Tarletonbeania crenularis)、日本背灯鱼(Notoscopelus japonicus)以及某背灯鱼属鱼类(Notoscopelus sp.)。 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显示, 基于 Cyt b 基因的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比基于 12S rRNA 基因的更大。比较灯笼鱼科 2 种基因序列的结构特征, 发现 Cyt b 基因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 25 倍, 12S rRNA 基因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 26 倍, 均符合作为 DNA 条形码的基本要求。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每种灯笼鱼均能形成独立分支, 2 个基因均能对 6 种灯笼鱼类进行鉴别; 但在 Cyt b 基因构建的进化树中, 每种鱼类能更好与数据库中已有的序列进行聚类。综上所述, Cyt b 和 12S rRNA 作为 DNA 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对灯笼鱼科鱼类物种进行鉴定, 且 Cyt b 基因在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上具有更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硫酸软骨素在生物体应对病毒和细菌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研究硫酸软骨素合酶 1 (chondroitin sulfate synthase-1, ChSy-1)在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受到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感染后的作用, 本研究开展了仿刺参 ChSy-1 基因(AjChSy-1)全长序列克隆和结构及系统进化分析, 并采用荧光定量 PCR 技术测定了该基因在刺参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灿烂弧菌感染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 AjChSy-1 基因 cDNA 全长为 2756 bp, 其中, 5′-UTR 长度为 194 bp, 3′-UTR 为 228 bp, ORF 为 2334 bp, 编码 777 个氨基酸。AjChSy-1 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糖基转移酶保守性 DXD 基序、β3-糖基转移酶基序及 β4-糖基转移酶基序等结构。刺参基因组比对发现在 chr13 染色体上存在 2 个 AjChSy-1 基因拷贝。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刺参 AjChSy-1 编码蛋白与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 和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的蛋白亲缘关系较近, 与斑马鱼(Danio rerio)、智人(Homo sapiens)等脊椎动物的蛋白亲缘关系较远。荧光定量 PCR 显示, AjChSy-1 基因具有广泛的组织表达特性, 其中, 体腔细胞中表达量最高, 体壁、性腺(雄性和雌性)和纵肌次之。在响应灿烂弧菌侵染过程中, 随灿烂弧菌侵染时间增加, 体壁中 AjChSy-1 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在第 3、6、9 天分别为对照组的 1.79、2.06、3.12 倍, 对发病期抗病群体和易感群体中该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 易感群体体壁该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抗病群体(P<0.05), 表达量降低 11.4%。推测该基因可能在刺参应对灿烂弧菌中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相关研究结果为解析刺参 AjChSy-1 基因功能以及抗病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鲤科鱼类的摄食器官形态差异, 以珠江下游的海南鲌(Culter recurviceps)、鲤(Cyprinus carpio)、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7 种典型鲤科鱼类为研究对象, 基于形态解剖和多元分析等方法, 比较了这 7 种鱼类外部和内部摄食器官形态的特征差异。结果显示, 7 种鲤科鱼类外部摄食器官形态的种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口裂宽、口裂高等与食物捕获有关的性状上, 内部摄食器官形态的种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咽骨长、咽骨后肢长等与食物咀嚼有关的性状上, 内部摄食器官形态分化程度显著大于外部摄食器官。另外, 研究发现食性对鲤科鱼类内部摄食器官形态影响大于系统发育地位的影响, 外部摄食器官形态性状对于鱼类分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揭示了同域分布鲤科鱼类的摄食器官结构差异, 探讨了摄食器官形态结构与食性、系统演化地位的关系, 对于了解鲤科鱼类生态适应机制以及开展珠江鱼类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味觉受体 I 型(taste receptor type I, T1R)家族在对环境营养物质的识别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理解鳜(Siniperca chuatsi)味觉受体 I 型家族成员数目、表达特征与其肉食性之间的关联, 利用基因家族分析从鳜基因组数据中鉴定了 T1R 家族成员基因, 荧光定量 PCR 测定了孵化后 0~30 d (0~30 dph, days post hatching)、驯食饲料后 T1R 家族成员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 鳜 T1R 家族包括 4 个基因: t1r1、t1r2a1、t1r2a2、t1r3, 4 个基因序列、结构域完整; t1r2 基因出现了复制(t1r2a1、t1r2a2), t1r2a1、t1r2a2 外显子结构一致, 结构域相同, 仅第 3、4、5 内含子和 5ʹ 端 UTR 长度不同。选择压力(dN/dS)分析表明, 鳜 t1r1 正向选择, t1r2s t1r3 负选择, 鲜味受体基因 t1r1 进化压力可能与其独特食性(终生以活饵为食)有关。4 个味觉受体 I 型基因 t1r1、t1r2a1、t1r2a2、t1r3 自开口前开始表达, 20 d 后表达增加, 其中鲜味受体基因 t1r1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甜味受体基因 t1r2s; 饲料驯食养殖后, 4 个 t1r 基因表达量下调, 其中鲜味受体基因 t1r1 表达下调最为显著。研究结果为鳜味觉受体基因对其肉食性形成与适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克隆梭鲈(Sander lucioperca)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基因, 探究其序列特征及其表达量与梭鲈生长的相关性, 以期为梭鲈生长的分子机理研究鉴定基础。研究采用 RACE 技术从梭鲈垂体中克隆了 GH 基因, 其 cDNA 全长为 926 bp, 包含 74 bp 的 5′非翻译区、237 bp 的 3′非翻译区和编码 204 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 氨基酸多重比对发现, 梭鲈 GH 与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河鲈(Perca fluviatilis)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 97.04%和 94.05%, GH 基因在鱼类和哺乳动物中都存在四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位点。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分析了 GH 基因在梭鲈各组织和体重极端差异个体间的表达特征, 结果显示, GH 基因在梭鲈各组织中均有表达, 垂体中相对表达量最高, 脑次之, 与其他组织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GH 基因表达量与梭鲈体重呈正相关, 4 个组织中 GH 基因表达量均为体重极大组高于极小组, 其中垂体和脑中差异极显著(P<0.01), 肌肉中差异显著 (P<0.05)。因此, GH 基因可以作为梭鲈生长候选基因用于分子选择。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 GH 基因调控梭鲈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胆汁酸对高脂饲料饲喂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生理、脂代谢和胆汁酸代谢的影响, 配制基础饲料(脂肪含量 10.6%, 对照组 C)、高脂饲料(脂肪含量 17.5%, 高脂组 HF)、高脂饲料+300 mg/kg 胆汁酸 (HFB1)、高脂饲料+600 mg/kg 胆汁酸(HFB2)、高脂饲料+900 mg/kg 胆汁酸(HFB3) 5 种试验饲料。将 750 尾大口黑鲈随机分为 5 组, 每个组设置 3 个平行缸, 每缸 50 尾, 进行 7 周养殖实验。结果表明: 高脂饲料显著降低大口黑鲈生长性能, 而添加胆汁酸后可改善高脂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的不利影响。饲喂高脂饲料组血浆和肝脏中甘油三酯 (TG)含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胆汁酸后, 肝脏中 TG 含量显著降低(P<0.05), 而血浆中 TG 含量在胆汁酸添加量为 900 mg/kg 时显著下降(P<0.05)。肝脏和血浆中总胆酸(TBA)含量随着胆汁酸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 胆汁酸添加量为 600 mg/kg 时, 肝脏中法尼醇 X 受体基因(fxr)表达量上调(P<0.05), 胆汁酸合成和转运相关基因 (cyp7a1bsepasbt)均显著上调(P<0.05)。同时对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进行检测, 发现 fxr 诱导 shp 的表达, 抑制肝脏中 srebp1 及脂肪合成相关基因(fasacc2)的表达。此外, 胆汁酸增加肝脏中脂肪分解和 β 氧化相关基因(lplhlhslcpt1acox1)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 高脂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改善大口黑鲈生长性能, 通过 FXR/SHP/ SREBP1 信号通路调节脂质代谢, 并促进胆汁酸合成和循环, 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胆汁酸在鱼类中的营养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种类组成, 利用 DNA 条形码技术对该区域鱼卵种类和分布进行研究。于 2022 年 4 月在大亚湾的 14 个站点进行了采样调查, 采用线粒体 DNA 的 CO I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片段作为分子标记, 利用 DNA 条形码技术鉴定了大亚湾海域春季的鱼卵种类。结果发现, 大亚湾春季鱼卵种类共 36 种, 隶属于 7 目 16 科 26属, 其中 31 种鉴定到种, 有 3 种鉴定到属, 2 种鉴定到科。鱼卵的平均密度为 10.12 ind/m3 , 密度最大的站点(37.3 ind/m3 )为 S7。鱼卵的优势种(优势度≥0.02)为项斑项鲾(Nuchequula nuchalis)、十棘银鲈 (Gerres decacanthus)、克氏副叶鲹(Alepes kleinii)、岛屿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insularis)、中颌棱鳀(Thryssa mystax)、 叶鲱(Escualosa thoracata)、黄斑光胸鲾(Photopectoralis bindus)。环境因子分析表明, 本研究中环境因子与优势种鱼卵分布无强相关性, 主要是由于优势种鱼卵种类是广温广盐性鱼类, 对海域环境适应性很强。结果显示, 大亚湾海域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 但鱼卵种类仍然以小型化和低值化为主, 应进一步加强对大亚湾渔业资源的保护, 恢复其鱼类优良种质资源场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免疫球蛋白是鱼类适应性免疫中主要的效应因子之一, 研究鱼类免疫球蛋白对鱼类疾病的免疫防控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 PCR 与 RACE 技术克隆获得青鲫(Carassius auratus indigentiaus)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Z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Z, sIgZ)重链基因 cDNA 全长序列 (基因序列登录号: MZ274344.1), 青鲫 sIgZ 重链基因 cDNA 序列全长 2083 bp, 其开放阅读框长 1668 bp, 编码一条由 556 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 相对分子质量为 61.59 kD, 理论等电点为 7.03。青鲫 sIgZ 重链基因结构由 1 个可变区(VH), 4 个恒定区(CH1-CH4)以及 1 个分泌型的尾部(secretory tail, Sec tail)构成。在 GenBank 中进行同源序列检索, 青鲫 sIgZ 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 IgZ 的相似性依次为团头鲂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63.17%)、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60.82%)、鲤(Cyprinus carpio carpio) (52.98%)、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37.06%)和金头鲷(Sparus aurata)(35.01%)。利用 MEGA 5.1 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分析, 采用邻接法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 发现青鲫 sIgZ 基因与同属鲤科(Cyprinidae)鱼类的 IgZ 聚为一支, 青鲫 sIgZ 与团头鲂的 sIgZ 亲源关系最近。通过 qPCR 检测青鲫不同组织中 sIgZ 基因的表达, 发现青鲫头肾中 sIgZ 基因的表达量最高, 中肾、脾和肝脏次之。利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青鲫进行浸泡感染, sIgZ 在头肾、脾脏、中肾、肝、肠、鳃和皮肤中的表达水平在感染的 28 d 内先升高后降低, sIgZ 的相对表达量在黏膜免疫组织(肠和皮肤)中达到峰值的时间要早于系统免疫组织(头肾和脾脏), 肠和皮肤中 sIgZ 在峰值时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头肾中 sIgZ 在峰值时的相对表达量, 实验结果显示, 青鲫 sIgZ 在肠和皮肤黏膜免疫组织中可能发挥重要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赵心愉  刘娟  邹曙明 《水产学报》2020,44(12):1937-1947
以团头鲂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1(SOCS1)基因socs1asocs1b为编辑对象,在线分析并筛选出合适的靶点合成向导 RNA (guide RNA, gRNA),然后对1~2细胞期的团头鲂胚胎进行gRNA和Cas9蛋白的混合注射。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转录水平检测socs1asocs1b的表达,并通过测序平台在DNA水平鉴定基因序列的突变,成功建立了多种socs1的突变品系。与同期野生型(WT)相比,socs1a突变杂合体(SOCS1a+/-)socs1b 突变杂合体(SOCS1b+/-)团头鲂生长性能增强、体质量显著增加,同时炎症因子基因中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TNF-α)和白细胞介素6基因(IL-6)表达量显著增加,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IL-1β)表达无明显变化。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与野生型不同的是,IL-6和TNF-α在SOCS1a+/-和SOCS1b+/-团头鲂肝脏中的表达均有持续显著上升。本实验通过CRISPR/Cas9系统成功敲除了团头鲂socs1asocs1b,为进一步探讨socs1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同时为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养殖鱼类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艾氏蛇鳗(Ophichthus evermanni)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并对其结构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艾氏蛇鳗线粒体基因组全长 17759 bp, 包含了 13 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22 个转运 RNA 基因(tRNA)、2 个核糖体 RNA 基因(rRNA)、2 个控制区(D-loop)和 1 个轻链复制起始区(OL)。线粒体 DNA 全序列的碱基组成分别为 A (31.27%)、G (16.19%)、C (26.22%)和 T (26.32%), 其中 A+T 含量(57.59%)大于 G+C 含量 (42.41%), 呈现出明显的 A+T 偏好性。与大多数硬骨鱼类不同, 艾氏蛇鳗线粒体基因组中发生了基因重排现象, ND6 基因和 tRNA-Glu 移到了 tRNA-Thr 和 tRNA-Pro 之间, 且 ND6 基因上游还存在另一个高度同源的 D-loop 区。 tRNA-Gln (Q)、tRNA-Ala (A)、tRNA-Asn (N)、tRNA-Cys (C)、tRNA-Tyr (Y)、tRNA-SerUCA (S1)、tRNA-Glu (E)、 tRNA-Pro (P)和 ND6 9 个基因位于 L 链, 其余基因均位于 H 链。除 tRNA-Ser (AGC)外, 其余 21 个 tRNA 均为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分别采用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 基于 12 个蛋白编码基因(ND6 除外)构建了蛇鳗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树。结果显示艾氏蛇鳗与短尾蛇鳗(O. brevicaudatus)和食蟹豆齿蛇鳗(Pisodonophis cancrivorus)的亲缘关系较近, 蛇鳗属是蛇鳗科鱼类中分化较晚的一个类群。研究结果丰富了蛇鳗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库, 也为该类群鱼类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Among vertebrates, the physiologically uremic Chondrichthyes are the only class which are not presenting the ciliated 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 in the olfactory neuroepithelium. The only sequenced genome for this class revealed only three olfactory receptor genes and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detection of G protein alpha subunit typically coupled to the olfactory receptors (Gαolf) failed in different species. Chronic renal disease can represent a cause of olfactory impairment in human. In this context, our present study focused on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effects of high urea concentration on the olfactory epithelium of vertebrates. Larvae of the teleost fish Danio rerio were exposed to urea in order to assess the effects on the olfactory signal transduction; in particular on both the olfactory receptors and the Gαolf. The endocytosis of neutral red dye in the olfactory mucosa was detected in control and urea-exposed larvae. The amount of neutral red dye uptake was used as a marker of binding and internalization of the Gαolf. The neutral red dye endocytosis was not affected by urea exposure, hence suggesting that the presence of the Gαolf and their binding to the odorants are not affected by urea treatment, either. The pres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Gαolf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olfactory epithelium of control and urea-exposed larvae, using a commercial antibody. The immunoreactivity was increased after urea treatment, suggesting an effect of urea on the expression or degradation of this G protein alpha subunit.  相似文献   

12.
嗅觉是鱼类感知周围环境的重要工具,可能参与生殖洄游的过程。嗅觉由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基因所编码的受体蛋白识别气味分子所引发,主嗅觉受体(MOR)基因是数量最大的一类嗅觉基因,可识别水溶性气味分子。为了弄清刀鲚定居型与洄游型种群的主嗅觉基因差异,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洄游型刀鲚MOR-2AK2基因,其开放阅读框长度972 bp,为单外显子结构,可编码323个氨基酸残基。预测表明,MOR-2AK2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为7个疏水性的α-螺旋跨膜结构,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对10种组织所作的定量分析表明,MOR–2AK2基因在嗅囊和性腺中的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组织器官,并且嗅囊中的表达量还高于性腺中的7~25倍。MOR–2AK2基因的表达量也存在性别差异,其中雌性嗅囊中的表达量约为雄性中的2倍,但精巢中的表达量却约是卵巢中的2倍。序列分析显示,MOR–2AK2基因的5′-UTR区域存在着一段微卫星序列(GT)5,其中定居型多出洄游型14个碱基(GTGTGTGTGTGTTT),这导致了二者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仅为84%。这些结果表明,MOR–2AK2基因不但与嗅觉功能有关,也可能参与了刀鲚的性腺发育或生殖洄游过程,同时也可能与定居型种群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3.
罗非鱼链球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卢迈新 《南方水产》2010,6(1):75-79
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阳性菌,是人类的重要病原之一,也是其他多种脊椎动物包括猪、牛、鱼等的重要病原菌。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报道了鱼类链球菌病的暴发与流行,受感染的鱼类包括多种海水和淡水鱼类,以温水性鱼类最为严重。近年中国罗非鱼链球菌感染的报道也呈现增加趋势,尤其在2009年,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地区养殖罗非鱼的链球病发病率为20%~50%,死亡率达50%~70%,甚至更高。链球菌病已严重危害着中国罗非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原、流行及防治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饲料中不同浮萍添加水平对大正三色锦鲤酪氨酸酶TYR以及黑素皮质素受体MC1R基因表达的影响,配制浮萍添加水平分别为0%、3%、6%、9%、13%、14%6种等蛋白(38.6%)饲料饲养大正三色锦鲤(42.19±1.32)g 8周,分别记为Diet 1(0/13)、Diet 2(3/10)、Diet 3(6/7)、Diet 4(9/4)、Diet 5(13/1)、Diet 6(14/0)。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10尾鱼。试验结果表明:(1)TYR基因在大正三色锦鲤的心脏、肝脏、眼睛、黑色皮肤、脑中均有表达,并且在脑、皮肤、眼睛中表达量相对较高;(2)各组织中TYR mRNA表达量随浮萍添加水平的升高均有一定波动,在皮肤与眼睛中,以Diet 6(14/0)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脑中,以Diet 3(6/7)组显著高于除Diet 6的其他各组(P0.05);(3)皮肤与眼睛中MC1R mRNA表达量以Diet 6(14/0)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在脑中各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不同浮萍添加水平促进大正三色锦鲤TYR以及MC1R基因表达,有利于鱼体黑色素沉积,因此选择Diet 6(14/0)组饲料投喂大正三色锦鲤最适。  相似文献   

15.
细菌性疾病是中国海水养殖鲆鲽类的主要病害,为全面了解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对1999~2012年从山东、江苏、河北、天津等沿海地区养殖场发病鲆鲽鱼类中分离得到的124株优势菌株进行了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学分析。将基因序列与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相似度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有83株与弧菌属(Vibriosp.)细菌相似度最高,11株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细菌相似度最高,4株与爱德华氏菌属(Edwardsiella sp.)细菌相似度最高,26株为其他15种属的细菌。根据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进一步将66株菌鉴定为16个种,优势种为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哈氏弧菌(V.harveyi)、鳗弧菌(V.anguillarum)、杀鲑气单胞菌(A.salmonicida)和迟缓爱德华氏菌(E.tarda)。选择其中的9株鳗弧菌和4株迟缓爱德华氏菌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其中7株鳗弧菌和3株迟缓爱德华氏菌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有较强的致病性。研究结果可为阐明中国海水养殖鲆鲽类的流行病发生历史、病原种类、病原监测及疾病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鳜胃蛋白酶原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吴雪峰  赵金良 《水产学报》2008,32(6):971-976
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克隆鳜(Siniperca chuatsi)胃蛋白酶原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对该基因的结构特征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鳜胃蛋白酶原基因cDNA序列全长1367 bp,5′端非翻译区43 bp,3′端非翻译区187 bp,开放阅读框(ORF)1137 bp,共编码378个氨基酸。鳜胃蛋白酶原氨基末端存在信号肽和激活肽序列,序列中含有催化活性必需的2个天冬氨酸残基和构成二硫键的6个半胱氨酸残基。鳜胃蛋白酶原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脊椎动物胃蛋白酶原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59.9%~91.2%,表明胃蛋白酶原基因在脊椎动物的长期进化中比较保守。鳜胃蛋白酶原基因的成功克隆不仅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时空表达奠定基础,而且为鱼类胃蛋白酶原的分子特征和进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ce of neuroendocrine hormones in extant agnathan fishes suggests that a method of control involving these hormones was operating 500–600 million years ago in emerging vertebrates. Data on a limited number of species show that several members of the GnRH family of peptides may have arisen in non-teleost fishes. Lamprey (Petromyzon marinus) GnRH has a unique composition and has not been detected in other vertebrates. It is not yet clear whether the chicken II GnRH-like molecule arose in cartilaginous fishes, but a chromatographically and immunologically similar molecule is found in dogfish (Squalus acanthias) and ratfish (Hydrolagus colliei). Finally, a mammalian GnRH-like molecule is detected in three primitive bony fish: sturgeon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reed fish (Calamoichthys calabaricus), and alligator gar (Lepidosteus spatula). Minor forms are also present, but are not yet characterized. Clearly, the basic structure of GnRH peptides was established in primitive fish. In contrast, at least three other identified forms of GnRH have been detected in teleosts or tetrapods: Salmon I, catfish I, and chicken I GnRH. 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members of the GnRH family and the neurohypophysial hormone family in primitive fishes argu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neuroendocrine control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vertebrates.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青草沙水库正式供水前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忠军  吴昊  陈立侨  刘其根 《水产学报》2012,36(8):1234-1241
为研究上海青草沙水库的鱼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空间变化,2010年7--10月在该水库共捕获鱼类993尾,隶属5目,18种,其中淡水鲤形目鱼类最多,占总物种数的72.2%.群落优势种为贝氏(鳖)、刀鲚、鲫、光泽黄颡鱼.聚类分析表明,鱼类群落类型存在较显著的空间差异,刺网网目大小对渔获物物种组成有较显著的影响.物种多样性与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显著正相关,但更多地受丰富度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鱼类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无显著差异.4种摄食功能群中,无脊椎动物食性(44.4%)和杂食性(33.3%)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4种生态类群中,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77.8%).青草沙水库鱼类群落表现出淡水或长江口低盐淡水区鱼类区系的主要特征,与以近海鲈形目鱼类为优势的长江口邻近水域的鱼类群落差异巨大,推测水库建设导致的隔离与盐度下降是形成该水库鱼类群落趋于淡水区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核受体(Pgr),隶属于核受体超家族,由核受体亚家族3C组成员3基因编码.孕酮通过结合Pg r介导其在脊椎动物繁殖过程中的生理学功能,因此,研究金钱鱼核受体基因(pg r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性腺中的表达模式,有助于为金钱鱼的繁殖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克隆金钱鱼的pg r基因,用Megalign软件比较Pgr氨基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