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次降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等,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3年4月19日莱芜市出现的一次雨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一次典型的回流降水过程,850 hPa温度臆-4益、地面臆1益线对降水性质有指示作用,有利于准确判断雨雪相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柳戊弼  王康  江鸿  李明  刘火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55-1625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卫星云图、雷达图像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分析入手,分析了中尺度系统,对2010年7月8~9日发生在武汉市境内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由副高减弱南退和低槽东移带动中低层切变南压造成的,属于比较典型的梅雨期强降水天气形势;此次降水虽然强度、范围均较大,但总体上看,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且多阵性降水、多发生局地短时强降水,从精细化预报的角度来看,对降水发生的时间、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较难以把握。此次过程垂直速度场、散度场变化过程与降水发展、加强以及减弱的过程对应比较一致,说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水汽的低层辐合起根本作用。  相似文献   

3.
“5.22”贵州省西南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浩鹏  王芬  叶东  李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5,(10):199-201,258
利用Micaps3.1常规资料、两要素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5月21 ~ 22日贵州省西南部出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中低层的低涡切变以及地面冷锋是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影响系统;卫星云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中有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以下简称MCC)生成、发展,强降水落区随MCC的移动而移动,由此可见,中尺度系统是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近地面至650 hPa的充沛水汽条件以及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因素,θse的演变很好地反演了此次暴雨过程;最强降水时段出现在MCC发展强盛期,水汽通量散度、垂直螺旋度的大值中心位置和强弱变化与强降水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均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2011年4月17—18日,辽阳地区出现了一次天气过程。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ECMWF及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通过对环流背景、探空资料、物理量诊断量以及中尺度形势等的分析发现:受北部高空冷槽(后发展成东北冷涡)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在动力、水汽、热力条件对降水有利的情况下,辽阳地区产生了此次极具代表性的明显透雨过程。研究发现,850 hPa的风向、风速切变对此次透雨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高空槽线落后于地面槽线也是产生此次降水过程的有利条件。通过对此次透雨过程的深入、透彻分析,掌握了受东北冷涡影响使得辽阳地区产生透雨性降水的一般特点,为以后春季强降水预报和透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自动站资料等,对2014年2月26—27日营口地区雨夹雪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欧洲中心500、850 h Pa和地面形势场进行天气形势分析,从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3个方面进行物理量分析,根据雷达回波对降水时间和强度进行判断。结果表明:受贝加尔湖冷涡及内蒙古气旋冷锋影响,营口地区出现此次雨夹雪过程,涡度场和水汽条件及K指数等能很好地反映降水起止时间和主要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科技》2015,(18):243-244
利用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25日抚顺一次降水过程。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具有降水时间短、强度较强、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东部局部雨量降水偏大。低层切变线和地面低压倒槽、配合高空槽南压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本次降水过程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比较良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自动站雨量资料,结合物理量场,分析2012年4月辽宁省较历年出现时间较早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为江淮气旋型暴雨过程,主要是受深厚的高空槽配合东北地区高压坝后部影响,以及低层西南涡东北上的共同影响;2)西南低涡上空的不同高度上不同强度的气旋性环流配合,导致降水增强。研究此次暴雨过程,对今后出现时间较早的江淮气旋型降水预报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2014年5月25日抚顺地区一次降水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具有时间短、强度较强、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且降水分布比较均匀。东北冷涡、蒙古气旋、低空急流和850 hPa切变线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9.
运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3年8月16日沈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大,城区出现20年一遇强降水;此次暴雨过程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冷涡、低空切变、充足水汽、地面倒槽,高低空和地面的系统配合为沈阳地区的暴雨天气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此次过程动力李崇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产品等对2014年8月24—25日辽宁地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此次降水过程主要是高空槽、底层切变线于华北气旋相配合产生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均较好,适合产生局地对流性降水天气;雷达回波演变与降水过程基本一致;由于局地强对流性降水存在面积小、小时雨强大、作用时间短等特点,在预报中很难把握落区和量级,沈阳气象局大气环境研究所开展的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均较好地预报了此次降水形势,大尺度、中尺度环流背景上对预报进行了指导。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探空、加密地面资料、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12年8月4~5日"苏拉"台风倒槽形成的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副热带高压和华北高压对峙造成了这次大暴雨过程,是典型的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过程;倒槽东侧东南低空急流从低纬海上为大暴雨区输送了丰富的热量和水汽,同时,在它的左前方成为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源地;海上新生成台风西移逼近,台风外围气流的叠加,暴雨增幅;卫星云图上,团状的、密实的强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短时强暴雨的直接原因;高层反气旋的增强,加强了高空的抽气效应,使辐合上升加强,暴雨增幅。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EC等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分析了湖北省2017年6月23日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得出此次暴雨过程预报落区偏大、范围偏北的原因。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背景为发生在副高外围西南急流出口区左侧、切变线和风速涌线南侧的暖区暴雨,范围小、雨带集中;副高脊线偏西偏北,西南急流中心轴偏北偏东,急流北界偏南、偏西分量较大,不利于江汉平原到鄂东北出现大范围暴雨天气;过于信赖EC形势预报导致了此次暴雨预报出现偏差,暖区暴雨可多参考华东模式;当上下层西南急流都很强盛时,特别需要警惕在暴雨过程前期西南急流加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暖区暴雨。  相似文献   

13.
鄢志宇  杨桂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36-12338
[目的]分析一次先后受2个天气系统影响的暴雨天气过程。[方法]2010年8月19~22日锦州地区先后受高空槽和蒙古冷锋、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后部切变线影响而产生暴雨天气,为了分析思路清晰,分为前后2个降水阶段,结合降水情况、天气形势、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由前后2个降水阶段,前一阶段降水主要受高空槽和地面蒙古冷锋影响,后一阶段降水主要受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后部切变影响;高空冷空气、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及其相互之间的耦合作用是造成这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和原因。云图分析发现,在水汽通道的对流云带上不断有对流云团发展、减弱、消亡、再生成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列车状运行状态,云图呈现的加强和减弱与实况降水非常吻合。数值预报产品对产生暴雨的高空、地面形势预报较为准确,特别是副高东退南落趋势预报准确;欧洲中心预报场形势与实况吻合较好,T639的形势预报有一定偏差,降水预报指示作用较好。[结论]该研究为以后做好此类天气的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艳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70-4772,477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FY-2E气象卫星、加密自动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1年8月28 ~30日本溪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结合是此次过程的主导环流系统,副高减弱南撤是此次降水预报的关注重点,850 hPa切变线移动和冷暖性质是预报过程中的难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动力条件、热力条件较好,水汽条件不足,低空急流未形成,中尺度分析更加清晰地阐述了暴雨过程发展演变情况,为暴雨成因分析提供了更好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受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本溪地区2010年7月19~22日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过程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以期积累经验,提高此类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赵静  谢娜 《农技服务》2010,27(8):1062-106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T213数值预报资料对2009年8月25日成都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这次暴雨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为副高东撤南压后,高原低值系统快速东移影响成都地区,其形成机制是副高外围的偏南气流结合河套地区南下的冷空气触发当地不稳定能量的爆发。并利用WRF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分析表明,WRF模式能有效模拟暴雨的环流背景和天气形势,还可以较好地模拟出降水过程和持续时间,对降水中心的模拟基本可用。  相似文献   

17.
宁和平  段秀兰  张锋 《现代农业科技》2023,(22):136-140+146
本文对2019年9月12—14日陇南市出现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外围有较强的西南气流稳定维持,同时700 hPa存在明显的强风速带的辐合,低层强烈辐合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对物理量场分析发现,这次持续暴雨过程中,中低层有明显的湿层及水汽辐合,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对流云团演变特征表明,此次持续性强降水是在青海东南部的对流云与四川北部的对流云系东移合并加强后逐渐减弱的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明显的局地性。  相似文献   

18.
1006号台风“狮子山”引发江淮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9月2日08时至3日08时,安徽江淮地区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利用常规天气图及安徽加密雨量站等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仔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狮子山"移进福建后,由于大陆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对峙,致使其西移减缓且长时间停留。在台风低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低槽的共同作用下,低空、超低空两支东南风急流的生成与维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动力条件。暴雨区位于低空、超低空急流的北侧和高空急流及700 hPa切变线的南侧,并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对应。暴雨出现前期,对流参数显示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云图中,台风的螺旋云带十分明显,其北侧有3次MCS的生成与维持。  相似文献   

19.
赵繁盛  赵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43-18346,18432
2006年7月10日辽东半岛地区出现了暴雨或大暴雨天气,利用常规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以及MM5模式,对发生在大连地区的这次暴雨天气进行天气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高空槽、副高后部切变云系、北上台风的外围云系、地面倒槽相互作用引起的对流天气过程。切变线云系中不断产生并发展加强的多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这次过程的直接中尺度系统。MM5模式模拟结果分析揭示了造成此次暴雨时,对流层低层存在很强的西南低空急流,台风充足的水汽配合低层旺盛的西南流场为雨区输送水汽和热量;切变线结构为低层有辐合中心,高层有辐散中心,垂直运动场上对应有强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动力条件;暴雨区上空存在着较深厚的高湿水汽柱和高温层,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暴雨区高层有明显冷气流侵入是产生暴雨天气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变化对这次暴雨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11月11~13日广西一次秋季罕见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以及物理量的诊断。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稳定维持,中纬度西风带多波动,高空低槽发展东移是造成此次强降雨天气的大环流背景;中低层切变线、急流以及冷空气南下影响是引起此次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正涡度平流、强烈上升运动、良好的热力条件以及水汽条件的共同影响最终导致了此次暴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