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 PCR-SSCP技术对高繁殖力绵羊品种湖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SR)基因第一外显子的部分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湖羊ESR基因中存在 3 种基因型 AA,BB,AB,且A等位基因频率为0.554,B 等位基因频率为0.446。经测序,BB型与AA型相比在外显子 1 第 363 位发生 1 处C→G的碱基突变。据产羔数统计,AB 基因型和 BB 基因型的湖羊产羔数分别比 AA 基因型多0.98只(P<0.01)、1.47只(P<0.01)。说明ESR基因可能是控制湖羊多羔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或与之存在紧密遗传连锁的一个标记。  相似文献   

2.
黔北麻羊LHβ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LHβ基因在黔北麻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以探讨促黄体素β亚基基因多态性与黔北麻羊产羔数的关系,以及该基因对黔北麻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LHβ基因检测到2个突变位点,在外显子2第414位点发生了由C→T碱基突变,导致苏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检测到AA、Aa 2种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为0.933 4,a等位基因频率为0.066 7,2种基因型之间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内含子2第718位点发生了由G→A碱基突变,检测到BB、Bb 2种基因型。B等位基因频率为0.950 0,b等位基因频率为0.0500,2种基因型之间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检测湖羊促黄体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R)基因外显子11核酸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表明,在6对引物扩增产物中,只有引物P2和P6的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引物P2扩增区存在AA和AB两种基因型,在1147位发生G→A的突变;引物P6扩增区存在3种基因型,CC、CD和EE型,经序列检测,CC型与CD型间存在T→A的突变,CC型与EE型间存在C→A的突变。将各基因型湖羊的产羔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P2位点AB型湖羊产羔数较AA型高,平均为2.05±0.76,P6位点CD基因型湖羊产羔数较CC和EE型高,为2.50±0.55,经SPSS分析,不同基因型个体产羔数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绵羊BMPR-IB基因第7外显子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性,寻找控制绵羊繁殖力的分子标记位点。【方法】以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同龄已有产羔记录的蒙古羊(单胎母羊和双胎母羊)、无角陶赛特羊(单胎母羊和双胎母羊)、小尾寒羊(多胎母羊)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BMPR-IB基因第7外显子进行多态性检测与分析。【结果】试验羊只存在AA型和AB型2种基因型;AB型个体在BMPR-IB基因第864位点发生C→T突变,出现T/C的杂合,所有试验样本的优势基因型均为AA型,优势等位基因均为A基因。χ2适合性检验表明,无角陶赛特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BMPR-IB基因第7外显子不同基因型在不同产羔类型绵羊中的分布差异显著,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绵羊BMPR-IB第7外显子多态性与产羔数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BMPR-IB基因第7外显子第864位点的突变在不同繁殖力母羊群体中分布不同,表明绵羊BMPR-IB基因第7外显子多态性与绵羊产羔数相关,可以作为控制绵羊繁殖力的潜在遗传标记位点进行下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绵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GDF9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与绵羊产羔数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根据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GDF9基因突变位点的多态性,研究不同基因型和小尾寒羊产羔数间的相关性.检测结果表明:小尾寒羊、白萨福克和特克赛尔绵羊都检测出AA、AB和BB 3种基因型,而在藏羊中只检测到AA、AB 2种基因型.测序结果表明,BB型为突变纯合型,其外显子2的75个碱基发生了C→T的突变(G2突变),没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为沉默突变.小尾寒羊产羔数的最小二乘均值关系为AB>AA>BB,但3种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GDF9基因的G2突变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牛、绵羊、猪等动物LHβ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并以SphⅠ酶切分析了南江黄羊(246只)LHβ基因部分序列,比较了不同基因型的繁殖性能。检测到2个等位基因A和B构成3种基因型:AA(4.065%),AB(44.309%),BB(51.626%),不同基因型由第401位三碱基突变(G→A或C)引起。在各基因型间,南江黄羊1~5胎的初生窝重和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从第2胎开始AA型母羊的产羔数和窝重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抑制素A(inhibin A,INHA)基因外显子1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和湖羊)和低繁殖力绵羊品种(多赛特羊、特克塞尔羊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5个绵羊品种中都存在2种基因型(AA和AB)。高繁殖力的小尾寒羊和湖羊等位基因B的频率分别为0.21和 0.47,低繁殖力的多赛特、特克塞尔和德国肉用美利奴3个绵羊品种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7、0.10和0.02。测序表明AB型和AA型相比在INHA基因外显子1中第877位发生T→C的碱基突变。独立性检验表明高繁殖力绵羊品种与低繁殖力绵羊品种之间INHA基因型分布差异显著(P<0.05)。AB型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比AA型多0.57只(P<0.01)。  相似文献   

8.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在湖羊和中国美利奴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与湖羊产羔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第一外显子31ΛCTT在2个绵羊品种均只检测到AA和AB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B等位基因(P<0.01),AA基因型湖羊比AB基因型平均产羔量多0.12只,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布尔山羊和西农萨能奶山羊LHβ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布尔山羊和西农萨能奶山羊的血样,针对LHβ基因5′调控区及3个外显子设计6对引物,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LHβ基因在6个位点上的多态性,并用最小二乘法研究该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系。【结果】引物P1与P5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引物P1扩增产物有PP、PQ和QQ 3种基因型,P5扩增产物有LL和LM 2种基因型,其余4对引物的扩增片段没有多态性。LHβ基因P1引物位点PP与QQ基因型相比,PP型在第153 bp处发生了C→A突变;引物P5位点LL与LM基因型相比,LL型在第64 bp处发生了T→C突变,2处突变均未导致氨基酸变化,为沉默突变。在引物P1位点,布尔山羊PP型个体第3,4胎产羔数均极显著高于PQ型个体(P<0.01),西农萨能奶山羊PP型个体第4,5胎产羔数均显著高于PQ型个体(P<0.05);在引物P5位点,布尔山羊LL型个体第4,5胎产羔数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LM型个体,西农萨能奶山羊LL型个体第5胎产羔数极显著高于LM型个体(P<0.01)。【结论】引物P1与P5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引物P1和P5位点可能对山羊的产羔数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NR5A1基因能否作为湖羊产羔性状的候选基因,同时寻找与湖羊繁殖性能相关的分子标记,以高繁殖力湖羊为研究对象,采用DNA池结合测序方法筛选NR5A1基因在湖羊中的SNPs位点,并利用PCR-RFLP和AS-PCR方法进行多态位点分型,利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湖羊产羔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湖羊NR5A1基因中检测到6个SNPs位点,分析发现g.6052A/G位点为Taq I酶切位点,其余5个位点处没有酶切位点存在。在湖羊群体中,g.3362G/C(GG、GC、CC)、g.4342G/A(GG、GA、AA)、g.4666C/T(CC、CT、TT)、g.6052A/G(GG、AG、AA)和g.6991T/G(TT、TG、GG)位点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而g.5699C/G位点在湖羊群体中仅发现2种基因型GG和GC。6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从0.306到0.375不等,均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0),杂合度(He)从0.377到0.500,在这6个SNPs位点中,仅g.6052A/G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连锁分析发现,g.3362G/C和g.6052A/G 2位点在湖羊群体中紧密连锁,二者共构建了8种单倍型组合,AAGG为主要的单倍型,占总数的35.90%,AGCG和AACG次之,分别占总数的20.30%和18.75%。关联分析发现g.6052A/G位点GG型湖羊的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AA型(P0.05)和AG型(P0.05),其余位点的各基因型在湖羊的头胎产羔数、二胎产羔数、三胎产羔数和平均产羔数间差异均不显著。AAGG单倍型和AACG单倍型的二胎产羔数比AGCG单倍型的二胎产羔数分别多0.40(P0.05)和0.53(P0.01),差异显著。说明,NR5A1基因对湖羊产羔数有一定的影响,g.6052A/G位点、g.3362 G/C和g.6052A/G连锁可作为湖羊繁殖性能的有效遗传标记,用于湖羊的分子选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INHA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为绵羊繁殖力标记的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SSCP方法检测和分析3个绵羊品种INHA基因的多态性,通过最小二乘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结果】(1)滩羊和蒙古羊INHA基因在5′调控区282核苷酸处发生1处A→G突变(P1位点),在第2外显子的第470核苷酸处发生1处A→T突变(P2位点),3个绵羊品种在第2外显子第903核苷酸处发生G→A突变(P3位点)。(2)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P1位点C、D基因频率分别为0.840和0.160,0.852和0.148及0.162和0.838,均处于中度多态;P2位点E、F基因频率分别为0.784和0.216,0.787和0.213及1.000和0.000,滩羊和蒙古羊在该位点均处于中度多态;引物P3扩增片段中,滩羊和蒙古羊表现为A、B和C 3种单倍体基因型,而小尾寒羊仅表现出A和B 2种基因型。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的A、B、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36,0.037和0.147;0.800,0.926和0.853及0.064,0.037和0.000,B基因在3品种中均为优势基因型。(3)P1位点DD型小尾寒羊产羔数较CD型提高0.636只,CD型滩羊产羔数较CC型提高0.332只,差异均显著(P0.05),CD型蒙古羊产羔数较CC型有提高的趋势;P2位点EF型滩羊产羔数较EE型降低0.387只,差异显著(P0.05),EF型蒙古羊产羔数较EE型提高0.053只,差异不显著(P0.05);P3位点,滩羊B基因型平均产羔数较A、C基因型分别多0.215只和0.200只,蒙古羊B基因型平均产羔数较C基因型多0.250只,小尾寒羊B基因型平均产羔数较A基因型多0.620只,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3个绵羊群体在INHA基因P1、P2位点均表现一定的多态性;滩羊和蒙古羊P2位点可能为控制产羔数的"不利"突变位点,3个绵羊群体INHA基因P1、P3位点可能为控制产羔数的"有利"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2.
对高繁殖力绵羊品种(湖羊)和低繁殖力绵羊品种(陶赛特、特克赛尔和哈萨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基因的5′非翻译区、外显子1和外显子2部分序列进行了PCR-SSCP分析,结果发现在5′非翻译区发生3处碱基突变(552T→G、653C→G、654G→A);在第二外显子区发生1处碱基突变(230G→C),该突变导致了第66位氨基酸的改变(精氨酸→丝氨酸)。并对这4个位点在4个绵羊品种间的基因频率进行了初步分析:对于引物1,4个绵羊群体均检测到AA基因型,AB基因型只出现在湖羊、陶赛特羊和特克塞尔羊中,仅在哈萨克羊中检测到CC基因型。对于引物2,4个绵羊群体均检测到DD基因型;DE基因型只出现在湖羊和哈萨克羊中;仅在湖羊中检测到EE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促卵泡素β亚基(follicle - stimulating hormone β,FSHβ)基因在多浪羊群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检测该基因对多浪羊繁殖力的影响.[方法]采用PCR - SSCP技术,采集产双羔及以上的多胎多浪羊血样310份,研究FSHβ基因在多浪羊群体中的多态性,同时检测基因型频率以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FSHβ基因在多浪羊群体中检测到AA、AB和BB三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6、0.6和0.04.多浪羊A和B等位基因频率为0.66和0.34.BB型与AA型相比有6处核苷酸发生了突变,该突变导致5个氨基酸的改变.BB基因型多浪羊产羔数分别比AB和AA基因型多1.1071只(P<0.01)和1.017只(P<0.01),AB与AA基因型之间的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FSHβ基因首次在新疆多浪羊群体中发现了BB基因型,绵羊FSHβ基因座位可能与多浪羊高繁殖力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检测绵羊品种(湖羊、晋中绵羊和陵川半细毛羊)促黄体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R)基因外显子11核酸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研究该基因多态性对湖羊性早熟和产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对引物扩增产物中,只有引物P2和P6的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引物P2扩增区存在2种基因型,分别为LL和LM型,在3个绵羊品种中均未检测到MM型;引物P6扩增区存在6种不同的SSCP带型,经序列比对分析存在T2053A、A2044T和G2003A的错义突变。湖羊和晋中绵羊P2扩增区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陵川半细毛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P6扩增区的2 053、2 044、2 003位点各基因型分布在湖羊和晋中绵羊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陵川半细毛羊间存在显著差异。P2扩增位点仅陵川半细毛羊的基因分布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P6扩增区湖羊和晋中绵羊在各突变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处于群体平衡状态,陵川半细毛羊除2 003突变位点基因分布处于群体不平衡状态外,其余突变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LHR外显子11区不同基因型湖羊各胎次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LHR外显子11对湖羊的性早熟和高繁殖力性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淮山羊FSHβ基因第2外显子SSCP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分析黄淮山羊FSHβ(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β)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结果显示,黄淮山羊FSHβ基因有AA、AB和AC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O.851 4,0.121 6和0.027 0:AB型与AA型相比在47 bp和147 bp两处发生C→T突变,AC型与从型相比在147 bp和156 bp两处分别发生C→T和G→A突变.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取PCR-SSCP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方法检测类固醇21-羟化酶(steroid 21-hydroxylase,CYP21)基因的10个外显子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中等繁殖力品种(湖羊)和低繁殖力品种(多赛特羊和特克塞尔羊)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所设计的10对引物中,仅引物P8扩增的片段存在多态性。对于P8扩增得到的片段,经HinPⅠ1酶切后,可在小尾寒羊、湖羊和多赛特羊中检测到AA和AB型,而在特克塞尔羊中只检测到AA型;经BcnⅠ酶切后,在小尾寒羊、湖羊、多赛特和特克塞尔羊中均检测到CC和CD型。测序结果显示AB型与AA型相比在2340位发生了A→G突变,但并未引起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改变;CD型与CC型相比在2376位发生了G→A突变,也未引起所编码氨基酸的变化。AB型小尾寒羊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比AA型的多0.96只(P<0.05),CC型和CD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初步表明CYP21基因的B等位基因是提高绵羊产羔数的一个候选DNA标记。  相似文献   

17.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SSCP)分析方法检测绵羊品种(湖羊、晋中绵羊和陵川半细毛羊)促黄体素受体( 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 ,LHR)基因外显子11核酸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研究该基因多态性对湖羊性早熟和产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对引物扩增产物中,只有引物P2和P6的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引物P2扩增区存在2种基因型,分别为LL和LM 型,在3个绵羊品种中均未检测到MM 型;引物 P6扩增区存在6种不同的SSCP带型,经序列比对分析存在 T2053A、A2044T和G2003A的错义突变.湖羊和晋中绵羊P2扩增区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 P>0.05),而与陵川半细毛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1);P6扩增区的2053、2044、2003位点各基因型分布在湖羊和晋中绵羊间差异不显著( P>0.05),而与陵川半细毛羊间存在显著差异.P2扩增位点仅陵川半细毛羊的基因分布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P6扩增区湖羊和晋中绵羊在各突变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处于群体平衡状态,陵川半细毛羊除2003突变位点基因分布处于群体不平衡状态外,其余突变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L HR外显子11区不同基因型湖羊各胎次产羔数差异不显著( P>0. 05),表明 L H R外显子11对湖羊的性早熟和高繁殖力性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所选具有头3胎产羔记录的西农萨能奶山羊和布尔山羊群中检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基因(GnRHR)的多态性,根据检测结果分析GnRHR基因对产羔性状的影响。设计7对引物,采用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技术检测该基因第1和第2外显子在西农萨能奶山羊和布尔山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发现:引物P3和P7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P3扩增片段,在西农萨能奶山羊和布尔山羊都检测到AA和AB基因型,AB型与AA型相比在外显子1有+714缺失A和+731插入G二个突变;P7扩增片段,在布尔山羊中检测到CC和CD基因型,在西农萨能奶山羊中只检测到CC基因型,CD型与CC型相比在外显子2有+1440C→A一个突变。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西农萨能奶山羊AA和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6和0.14,杂合体AB型平均产羔数比纯合体AA型多0.31只(P<0.05)。推测,GnRHR基因可能是控制山羊繁殖力的主效基因或是与之紧密遗传连锁的标记。  相似文献   

19.
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济宁青山羊PRLR基因部分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对济宁青山羊产羔数、出生重的影响,有利于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从而培育具有高繁殖力的济宁青山羊。结果表明,此次引物所扩增的片段具有多态性,有AA、AB 2种基因型;经χ~2检验,该群体符合哈德-温伯格平衡。该基因位点对济宁青山羊产羔数没有显著效应(P0.05),但是AB基因型产羔数比AA基因型多0.16只;该基因位点对济宁青山羊出生重没有显著效应(P0.05),但是AB基因型出生重比AA型高0.38 kg。说明此次试验检测的PRLR基因的突变位点对济宁青山羊产羔数、出生重等性状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贵州黑山羊促黄体素β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黑山羊LHβ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研究贵州黑山羊LHβ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产仔数问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贵州黑山羊30只母羊的LHβ基因832 bp核苷酸系列中,共发现2个变异位点,分别位于138 bp和240 bp处,均为同义变异,其中240 bp处碱基由C变成T,且变异前后的平均产仔数相同,而在138 bp处的碱基由G变成C,形成AA和AB 2种基因型,AB基因型的羊比AA基因型的平均产仔数多产1.02只,且差异显著(P<0.01).说明,LHβ基因138 bp住点的多态性与贵州黑山羊繁殖性能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