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原代犊牛睾丸细胞从临床上表现口疮症状的羔羊痂皮材料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对该株病毒进行病毒形态学、理化学、PCR检测与动物回归试验等系统鉴定后,证实该分离株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ORFV),命名为()RFV-sy.利用PCR方法克隆出其B2L基因,并将该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6个不同来源的ORFV毒株进行同源性和亲缘关系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毒株间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7.8%~99.5%和97.6%~99.5%;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ORFV-sy毒株与印度分离绵羊株ORFV-Mukteswar 67/04、ORFV-Izatnagar 79/04的亲缘关系较近,表明不同地区分离毒株的B2L基因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
参考GenBank中禽呼肠孤病毒176株(ARV 176)S2基因设计引物,对禽呼肠孤病毒内蒙古地区分离株C-98和禽呼肠孤病毒天津地区分离株T-98进行总RNA的提取,以其为模板,应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S2基因的cDNA片段,将纯化的cDNA片段克隆到pEASY-T1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获得的ARV C-98和ARV T-98的S2基因全长为1324bp,包括15bp的5′非编码区和58bp的3′非编码区,阅读框位于5′端第16位核苷酸和第1266位核苷酸之间。ARV C-98和ARV T-98分离株S2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很高,达到了99.8%,将C-98、T-98株的S2基因核苷酸序列和参考毒株的S2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ARV C-98和ARV T-98分离株的S2基因与参考毒株ARV 176、ARV 918、ARV 919、ARV 1733、ARV GX2010、ARV S1133和DRV YJLS2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在99.2%~99.8%之间;与参考毒株ARV 138和ARV AVS-BS2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2.1%~94.1%之间;与参考毒株ARV601SI、ARV 916和ARV 1017-1S2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7.3%~87.8%之间;与参考毒株DRV 091、DRV S12和DRV S14 S2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在77.3%~78.2%之间;与参考毒株MRV 3、MRV 3-jin-1和MRV 3-T3D S2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最低,在2.4%~5.5%之间。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ARV C-98和ARV T-98分离株与参考毒株共分为4个遗传进化分支。  相似文献   

3.
蓝舌病病毒血清1型野毒株及疫苗株S10基因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舌病病毒血清型 1型是主要致病血清型之一。为明确其流行规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采用 RT-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 15株野毒株及 1株弱毒疫苗株的 S10全基因片段 ,并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进行了比较。所有毒株 S10基因核苷酸长度均为 82 2 bp,含有 2个起始密码子 (核苷酸 2 0~ 2 2和 5 9~ 6 1)和 1个终止子 (核苷酸 70 7~70 9) ,预测编码 2种蛋白 (NS3和 NS3A)。不同毒株间 S10基因核苷酸差异为 0~ 138个 (同源性 10 0 %~ 82 %) ,NS3/NS3A蛋白氨基酸差异为 0~ 15个 (同源性 10 0 %~ 93%)。基于 S10基因序列分析 ,可将蓝舌病病毒野毒株及疫苗株分为 2个基因群 :12株野毒株及 1株疫苗株为基因 群 ,3株野毒株与澳大利亚 型毒株属于基因 群 ,两群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 79%。各基因群在地域分布及宿主来源上未发现有明显的特征性。基因群与毒株分离年代、对 BHK- 2 1细胞毒力等特征关系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于2011年8月从山东省某鸡场鸡群中分离一株病毒,通过对分离株进行病毒致鸡胚矮小化试验、RT-PCR、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证实分离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IBV),命名为SDLVS株。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AIBV的S1基因序列,用Oligo6.0设计引物,对分离株SDLVS株S1基因进行序列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将分离的AIBV毒株与中国常用疫苗毒株、其他血清型参考毒株分别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系统发生进化关系分析。SDLVS S1基因由1611个核苷酸组成,编码含537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SDLVS株与55株参考毒株的同源性比较,核苷酸同源性在72.4%~99.6%之间,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71.2%~99.3%之间。从进化树分析中SDLVS株与Mass型参考毒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特别是与H120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6%,进化亲缘关系最近,提示这2株毒株的存在可能与长期使用Mass血清型AIBV疫苗,从而产生疫苗的免疫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参照Genbank自行设计2对引物,对羊传染性脓疱病毒JS04株病毒DNA进行两次扩增,扩增产物与pMD19-T连接后,热转化至E.coli Competent Cells DH5中,涂布平板,37℃过夜培养,挑选阳性菌落殖菌,提取质粒,对质粒上产物基因测序,序列大小1137bp,并导出其相关的氨基酸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B2L基因与ORF-NZ2、Shanhjahnpur82/04等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8%~99.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6%~99.5%。B2L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分离毒株的B2L基因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调查2006-2008年山东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应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了14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毒株S1基因和N基因,并进行了基因克隆与测序工作.对此14株病毒的S1基因序列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显示可以将IBV毒株分为3种不同的基因型.其中11个毒株与LX4毒株有相同的RFLP分型,2株病毒属于Mass基因型,1个毒株有特异的RFLP分型.并将这些分离毒株与11个参考毒株分别进行了基因与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关系分析.S1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将这些毒株分成3个基因型,与RFLP分析的分型结果一致.11株病毒同属于LX4类型的毒株,分离毒株核苷酸序列相互之间有95.4%~99.7%的同源性.基因Ⅱ型与疫苗株H120和M41的同源性很高.属于基因Ⅲ型的1个毒株形成了独特的基因型.N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2株病毒与LX4属于同一基因型,有着较高的同源性.另2株病毒与疫苗株H120同源性很高.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IBV分离株存在较为广泛的基因突变、插入和缺失,同时,IBV毒株间的基因重组也可能是山东省IBV变异株产生的另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仔猪腹泻的病原,试验采用了猪髋动脉内皮细胞(PIEC)对流行病学调查中检测到的3份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阳性病料进行了培养、连续传代、PCR扩增、测序以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经过5代以后可以分离到1株出现典型细胞病变的病毒,其TCID50可达1×10-5.33/0.1 m L,经过多种病原PCR检测证实该病毒为TGEV,并命名为T04株;对其S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可知T04与TGEV其他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6.7%~99.8%,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6.0%~99.5%。说明该分离毒株为典型的TGEV毒株,且从进化树可以看出T04与FJ株的同源性最高。  相似文献   

8.
应用PK细胞,从临床症状上表现为腹泻的仔猪肠内容物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对该病毒进行RT-PCR检测,证明该病毒为猪捷申病毒(PTV),命名为PTVJS2013。对该病毒进行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测定,动物试验以及VP1蛋白基因序列测定,并与国内外16株不同血清型PTV的VP1基因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猪捷申病毒JS2013 VP1基因核苷酸与8型血清型PTV同源性达到99.6%。而与其他血清型的PTV VP1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仅在58.3%~74.7%之间;与国内分离的PTV-Jilin/2003/2(JN710381/PTV-8)和PTV-Fuyu/2009(HQ020378/PTV-8)亲缘关系最近,同属于PTV-8血清型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了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流行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对2013年从免疫失败的广西某鸡场中分离到的一株IBV(GX-NN130048)进行S1、E、M和N基因的扩增、测序、相似性比较、系统进化树绘制和重组分析以及血清型鉴定。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GX-NN130048的S蛋白裂解位点序列为RRSRR,S1、E、M和N基因与参考株核苷酸相似性分别在60.8%~90.1%、81.0%~94.2%、86.1%~93.8%和86.0%~93.3%;进化树分析显示,分离株GX-NN130048的S1基因与疫苗毒株4/91同属一群,而E、M和N基因则与毒株LX4属于同一群;重组分析显示,分离株GX-NN130048的S1基因来源于疫苗毒株4/91和GX-HC1006野毒株(LX4型)的重组;血清型分析表明,该分离株的血清型不同于疫苗株H120和4/91。研究表明分离株GX-NN130048是一株重组毒株,其结构基因和血清型均发生变异。本研究再次提供证据说明,疫苗株4/91越来越多参与到IBV流行株通过基因重组导致的遗传变异事件当中,并可能由此导致新血清型的出现。这可能是现场免疫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有必要继续加强对IBV的监测和新疫苗的研发。  相似文献   

10.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S基因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地区某大型养猪场疑似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仔猪肠道粪便中,利用ST细胞(猪睾丸细胞系)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噬斑克隆纯化、病毒理化特性、间接免疫荧光(IFA)、动物回归和RT-PCR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病毒株在ST细胞形成形态均一。直径在2mm~3mm左右、外形圆而规则噬斑,耐酸,耐胰酶,对乙醚、氯仿、热比较敏感的RNA病毒;IFA鉴定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特异性细胞浆内橙红色荧光;动物回归试验出现典型猪传染性胃肠炎临床症状;RT-PCR扩增获得与预期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一致的条带。综合分析以上结果,证明所分离到的病毒为TGEV,将其命名为TGEV-SDW1株。参照GenBank中TGEV S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用RT-PCR成功扩增获得分离株的S基因序列,并与GenBank中公布的13株TGEV毒株的S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并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株S基因片段长为4 350bp,与13株TGEV毒株氨基酸同源性很高,在96.0%~99.4%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与TH-98株最高,可达98.2%,与DAE株同源性最低,为77.7%。核苷酸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株与中国KT2亲缘关系较近,处于同一分支,表明TGEV-SDW1株来自我国或我国周边国家的变异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