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麻疯树(Jatropha caurcas L.)是西南干热河谷地区重要的生物柴油树种.实验以云南元江干热河谷生境相同的两个居群麻疯树(部分砍伐干扰与未砍伐)为研究对象,对麻疯树从花期到果期的繁殖特征,包括分枝数、花枝数、开花频次、单花序雌雄花数量以及结实量进行调查,分析砍伐干扰可能对麻疯树的有性繁殖产生影响.结果表明:砍伐干扰居群麻疯树的部分繁殖特征,包括花枝分化率,开花频度,以及结实量显著低于未砍伐居群;而雌花生物量、雄花生物量、单花序雌花数目、单花序雄花数目与雌雄性比等繁殖特征则砍伐居群与未砍伐居群无明显差异.麻疯树受砍伐干扰时,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并通过调整部分繁殖特征来适应外界干扰;而麻疯树在雌雄花生物量,雌雄性比,单花序雌雄花数目等性别分配间的资源分配特征相对稳定,受砍伐干扰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10个省份(群体)211份中国板栗种质资源花序相关性状表型多样性和遗传特点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中国板栗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信息,挖掘优异基因材料,并为现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板栗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中提供的方法,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板栗种质资源圃内211份中国板栗资源的15个花序相关表型性状进行系统调查,量化赋值后,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Shannon-weaver指数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采用MEGA 7.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我国板栗资源花序相关性状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8.23%和1.70,其中每果枝雌花个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0.66,雄花序比例变异系数最小为7.37,序轴粗度比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99,每果枝两性花序个数、两性花序比例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41。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区板栗遗传变异和表型多样性存在差异,江苏群体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为35.53%;河北群体多样性水平最高,多样性指数1.86;安徽群体遗传变异和表型多样性水平均最低,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96%和0.95。测量性状中,除雄蕊长和序轴粗度比外,其余性状均为群体间差异显著,花序长、花轴粗、花簇密度、每果枝两性花序个数、两性花序比例、雄花序比例、每果枝雌花个数这7个性状,群体间差异极显著,不同地域间变异丰富,多样性程度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花序形态性状内部间的相关性较明显,花序数量性状内部间的相关性较明显,但花序形态和花序数量间相关性不明显。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反映了总信息量的84.18%,每果枝两性花序个数(0.931)、花序粗(0.912)、花序长粗比(-0.889)、花序长(0.864)、每果枝雌花个数(0.828)、雄花序比例(-0.821)、两性花序比例(0.820)、雄蕊长(0.806)8个性状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是板栗花序相关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以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为标准,将211份资源分为5个类群,并筛选出9份两性花序数量多、雌雄比例高且高雌花量的板栗资源。聚类分析将211份资源分为8个类群,花相关表型性状变异相同的材料大多聚在一起,变异较大的类群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似。【结论】 中国板栗资源花序相关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多样性程度高,地域间遗传变异和多样性程度不同,群体间性状差异显著。花序形态表型性状和花序数量表型性状内部的相关性较明显,但花序形态和花序数量间相关性不明显。筛选出8个性状可作为板栗花形和花量的综合评定指标,9个两性花序数量多、雌雄比例高且高雌花量的板栗资源可作为性别调控、改善产量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3.
麻疯树育种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麻疯树是主要的生物质能源树种之一.对麻疯树花序进行研究,提出部分相关育种参数,为选育高产麻疯树品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年中麻疯树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交替进行,可多次开花.开花期在半年以上,而不同省份开花期不相同,尤以海南最长.形态分析表明,麻疯树花序发育具有典型的聚伞花序发育特点,1个花序的2级分枝数(主花序轴上的分枝数)将直接影响雌花数目.相关性分析表明,虽然每个花序2级分枝数与雌雄花比例极显著负相关(r=-0.57),但与每花序结果数极显著正相关(r=0.92),而与开花次数相关性不显著,花期与开花次数极显著正相关(r=0.83).因此,花期和2级分枝数是育种和栽培的2个重要指标.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省份的花序长、每花序2级分枝数和雌雄花比例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郑科  张立新  向振勇 《现代农业科技》2012,(10):194-195,206
对麻疯树的生长物候以及开花习性进行了研究,包括麻疯树一年的生长物候划分、麻疯树的花发育规律,开花规律又包括花序长度、雌雄花数比例、混合花序中的雌雄花开放历期以及开花分布,以为进一步开展麻疯树的生殖规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全面系统地了解贵州麻疯树Jatropha curcas开花生物学习性,以期为进一步的调控麻疯树雌雄花比例,提高麻疯树产量提供依据。对罗甸县麻疯树开花习性及花分布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麻疯树花芽为多次分化型,1 a中多次抽枝,枝顶多次分化出花芽。麻疯树在罗甸一般从5月初开始出现花序,到9月,陆续有植株开花,1 a中一般出现2次开花高峰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呈现交替生长动态;麻疯树新梢萌动是进入花芽生理分化期的重要标志;二歧聚伞花序生于当年生新枝枝顶,花序数量、花下叶片数量、每个花序上小花数量以及每花序上雌花数量在树体的东西南北4个方位及上中下位置的分布均没有显著差异;花序从露出到花序上小花全部开放约需40 ~ 50 d。单花花期一般为2 ~ 5 d。每个花序上平均有小花134个,雌花平均4个,雌雄比平均1 ∶ 33;雌花在花序上的分布与花序分枝的位置极显著相关,69%的雌花分布于花序各级分枝的第1次二歧分叉处及顶花位置,其中花序第1分枝的第1次二歧分叉处(1-1)和顶花位置(D)占48%。在花序不同位置,随着雌花数量的增加,坐果数随之增加,而坐果率降低。图3表3参15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提高麻疯树雌雄花比例的方法,以提高麻疯树的生产能力,进行了激素KT对麻疯树头茬花的诱导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中以3 mg/L激动素KT对雌雄花比的影响最大,雌雄比为1∶11.9;5 mg/L激动素KT对雌、雄花的分化均表现出促进作用.激动素KT对雌花和雌雄比的诱导率在浓度为1~3 mg/L时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强对螺丝椒种质资源的利用,提高育种效率,以收集到的45份螺丝椒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对其20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螺丝椒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普遍高于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最高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分别是青熟果色(1. 343)和果纵径(2. 035),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果形指数(35. 78%)。对螺丝椒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它们分为2个类群,类群Ⅰ的种质果实较细长,果形偏长指形,而类群Ⅱ的种质果实较短粗,果形偏长牛角形或长羊角形,类群Ⅱ可再分为2个子类群,其中类群Ⅱ-2的种质株型比较高大,这些种质可以分别用于不同果形和株型的育种实践。使用逐步聚类随机取样法(LDSS),按照不同的取样比例构建螺丝椒专项核心种质,当取样比例为30%时,候选种质的多样性比较丰富(1. 287),89. 83%的表型得到保留,极差符合率较高(93. 50%),变异系数较大(23. 23%),适宜作为专项核心种质。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长白山境内的野生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Maxim.Rupr.) Maxim]种质资源进行更好的评价,从吉林省境内的11个取样点采集了40份狗枣猕猴桃果实和叶片,并对其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分级。根据K-S正态性检验及频率分布对野生狗枣猕猴桃的6项数量性状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单果质量变异系数最大,为29.95%;扁平度变异系数最小,为11.50%;狗枣猕猴桃果形指数变异系数为20.12%,仅次于单果质量,而且果实形状呈长圆柱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叶形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9.06%、21.26%和13.42%。经K-S正态性检验,狗枣猕猴桃6项数量性状中除单果质量和扁平度为偏正态分布外其他性状均为正态分布。根据分析结果,提出5级分级标准,每个等级提出2个参考种质。为野生狗枣猕猴桃资源描述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对杜仲种质资源雄花进行评价和利用,对193份不同种质杜仲雄花14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变异分析和概率分级。结果表明:杜仲雄花数量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14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在12%以上,京尼平苷含量(112.00%)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紫云英苷含量(89.56%)、京尼平苷酸含量(88.60%),氨基酸含量(12.52%)变异系数最小。经K-S检验,花高、雄蕊长度、雄蕊数、桃叶珊瑚苷含量、绿原酸含量、异槲皮苷含量、总黄酮含量、氨基酸含量等8个数量性状Sig值大于0.05,均符合正态分布;花径、鲜质量、干质量均呈偏态分布,去除拖尾部分,也近似看作正态分布;京尼平苷酸含量、京尼平苷含量、紫云英苷含量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统一用(X-1.281 8S)、(X-0.524 6S)、(X+0.524 6S)、(X+1.281 8S)4个点分为5级,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性状按实际分布情况分级,使1~5级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的对野生余甘子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研究,建立数量化、规范化的余甘子种质资源描述系统,于2011—2012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种质资源圃对80份余甘子种质资源果实的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外果皮质量、外果皮厚、可食率、果核质量、果核长、果核宽等10项数量性状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以上10个性状存在5.13%以上的变异系数,各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正态分布;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性状分级标准为1~5个等级,每个等级提出2份异地种质作为参照。该研究为我国余甘子种质资源描述系统数量化、规范化的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麻疯树(Jatropha carcas L.)花性别分化、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特点。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麻疯树不同发育时期的花器官进行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分析了麻疯树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不同时期的花药和子房的石蜡切片。研究结果表明麻疯树雄花发育无须经历一个两性过程,雄花花药具有4个小孢子囊,成熟花粉粒为双核型;麻疯树雌花发育要经历一个两性花过程,在3枚心皮形成的同时,10枚雄蕊也形成;当心皮完全愈合后,雄蕊停止发育,最后退化;雌蕊心皮完全愈合后,胚囊开始发育;胚珠为倒生胚珠,具有珠心喙和珠孔塞;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评价长白山境内野生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Sieb.et Zucc)planch.ex Miq]种质资源,对长白山境内11个取样点的73份软枣猕猴桃果实和叶片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分级。根据K-S正态性检验及频率分布对野生软枣猕猴桃的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SSC)、可滴定酸、维生素C、果实扁平度、叶形指数7项数量性状进行分级。结果表明:软枣猕猴桃的可滴定酸含量变异系数最大为32.20%,扁平度最小为5.93%。经K-S正态性检验,软枣猕猴桃性状均呈正态分布,最后参照郎彬彬采用的等组距离法,依据性状数值频率的分布,提出了5级数量性状分级标准,每个级别提出2个参考种质,为野生软枣猕猴桃资源描述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系统评价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的表型性状变异。【方法】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3个麻疯树组群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种源麻疯树表型性状的变异。【结果】①二级分支数、每株果簇数、地径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依次为0.310、0.215和0.200,二级分支数在组群间差异显著;变异系数相对较小的为种形(种长为0.034,种宽为0.025),其次为出仁率(0.058),显示种实性状在遗传进化中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稳定性;②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组群的表型性状变异差异明显,变异范围0.067~0.263,暗示麻疯树组群在分布上呈现较明显的地理隔离;③主成分分析表明,百粒重、种宽、一级分支数和二级分支数是决定表型变异的主要代表性状;④聚类分析将23个麻疯树组群划分为5大类,聚类显示组群划分与种源地理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组群间表型变异明显,金沙江干热河谷分布的麻疯树组群呈现相对较高的变异。  相似文献   

14.
选取国家果树种质福州龙眼圃保存的71份龙眼种质资源,进行花序性状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花序长度为19.9~39.4cm,花序宽度为14.0~33.0cm,花序支轴数为4.4~13.3个,雄花雄蕊数为7.1~8.8枚,花冠直径为5.8~8.8mm,5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4.9%~19.9%。花序长度与花序宽度、花序长度与花序支轴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花序宽度与花序支轴数呈显著正相关。(2)调查的龙眼种质花序数量性状分成5个级次,不同级次其比率也不同,差异较大。(3)不同原产地龙眼种质的花序长度和花冠直径2个花序数量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原产广东的龙眼种质花序长度显著长于原产福建的;而原产福建的龙眼种质花冠直径则显著大于原产广东的。(4)龙眼种质花序支轴紧密度、柱头形态、花序主轴颜色和花蕾颜色等4个描述性状也存在多样性;柱头形态以"r"形种质最多,占50.7%,叉形最少;花序主轴颜色以红褐色的种质最多,为60.6%,绿色最少;而花蕾颜色则以浅绿色的种质居多,占81.7%。  相似文献   

15.
对金沙江干热区麻疯树生物特性、开花特性、结实特性进行观测,并开展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杂交育种试验.结果表明,麻疯树在本区域生长发育较好,可持续开花结果至1月初,雌雄花比例可达1:10左右.通过麻疯树杂交育种试验,研究了麻疯树雌雄花分辨、雌花可授粉时间、套袋材料及去袋时间等特性.通过对金沙江干热区麻疯树主要特性和杂交育种技术试验研究,有利于提高育种效果,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工作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深入了解藜麦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藜麦种质资源分类保存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6份藜麦种质资源的28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计算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藜麦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结果】参试材料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性状是主花序成熟期颜色和茎粗(多样性指数均为2.084),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花序长度(变异系数为41.17%)。主成分分析将28个表型性状简化为9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77.998%,其中贡献率较大的有株型、株高、茎粗、叶柄长、叶长、叶宽、叶基形状、主花序类型、花序紧密度、籽粒颜色、籽粒直径、籽粒表皮皂苷度、单株粒重、籽粒蛋白质含量14个性状,是造成藜麦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结果将46份藜麦种质资源划分为5类,其中类群Ⅰ产量性状最佳;将28个表型指标聚为4类。【结论】46份藜麦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性程度较高,筛选出一批大籽粒、高粒重、极早熟、矮秆、高蛋白等优异资源,可以在育种和生产上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32份建兰品种资源的18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为建兰品种DUS性状科学判定方法的建立提供支持。【方法】以收集保存的32份建兰品种资源为试验材料,依据NY/T 2441-2013《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兰属》(以下简称《兰属植物DUS测试指南》)中的测试要求,每个品种测量10株,每株取样1个,对建兰植株的大小(高度)和叶片数、叶长度和宽度、假鳞茎大小、花序花数量、花序梗长度和粗度以及花、中萼片、侧萼片、花瓣、唇瓣的长度和宽度共18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测量并采集数据,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量性状分级与各级分布频率分析、相关性分析、变异情况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根据《兰属植物DUS测试指南》中的分级数并结合实际情况对18个数量性状进行分级,将叶片数由5级改为3级,花序花数量由9级改为5级;根据各级的分布频率结果可知,18个数量性状中除植株大小是偏左的偏态分布外,其余17个数量性状较为符合不同峰度的正态分布。相比植株和叶片性状,花部性状间相关性更高,花长度、花宽度与萼片、花瓣、唇瓣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萼片宽度与花瓣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32份建兰品种资源品种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5%,稳定性较高,而品种间变异系数较大,变异丰富。通过主成分分析,选择出的分组性状为花长度、植株大小、萼片宽度、花序梗长度和假鳞茎大小,与《兰属植物DUS测试指南》中的分组性状部分吻合,可以增加花序梗长度作为分组性状。【结论】建兰种质资源品种内稳定性较好,品种间变异丰富,为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提供了更大的选择潜力;DUS测试数量性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要结合标准品种或实际栽培品种来进行分级,并进行年度间的矫正;数量性状的分组性状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97份番茄品种果实性状,分析解番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筛选具有特异性状的番茄品种,为番茄品种资源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生长相同条件下的97份不同番茄品种为供试材料,在番茄生长发育时期,每个品种调查21个果实性状指标;其中数量性状指标14个,分别是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形指数、果肉厚度、心室数、果柄长度、果梗洼大小、叶长、叶宽、第二花序节位、首花序节位、单花序果数、小区产量和单株产量;质量性状指标7个,分别为叶片类型、叶片形状、成熟果色、胎座胶状物质颜色、果面茸毛、果实横切面形状和果形;进行番茄果实形状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性、通径和聚类分析。【结果】97份番茄材料的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在0.89~2.29,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1.17%~54.03%,其中单花序果数的变异系数最大(54.03%),第二花序节位的变异系数最小(11.17%);与果实横径以及果实形状之间具有相关性的性状最多,有14个,与成熟果色之间具有相关性的性状最少,有1个;通过聚类分析以及依照同一类群的品种遗传相似性较大,不同类群的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则,将97份番茄资源分为5大类群。【...  相似文献   

19.
番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番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50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番茄育种材料的22个性状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2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2.06%~62.26%之间,最大的是成熟果实番茄红素含量,为62.26%,其次是单果质量,为42.13%,最小的是第二花序节位,为12.06%.50份材料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为4大类群,第Ⅰ类群的商品果纵径、商品果横径、首花节位、果梗洼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第Ⅱ类群的首花节位最低,果形指数、果实硬度、番茄红素含量最小;单果质量最大;第Ⅲ类群的叶片长、叶片宽、第二花序节位、果肉厚、单花序花数、单花序果数等性状表现最高;第Ⅳ类群的叶片长、叶片宽、果柄长度、果肉厚、果梗洼大小、心室数、单果质量最小,果形指数和番茄红素含量最高.聚类分析发现,29号、30号、22号、7号4个材料性状表现突出,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可用于番茄品种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油棕雌、雄花序的发育规律及在形态学和细胞组织学水平上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油棕花序性别分化机理打下基础。【方法】取油棕不同发育时期的花序,测量其长度和质量,制作石蜡切片后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组织学特点。【结果】油棕花序的整个发育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雌雄未显性期和雌雄显性期,且雌雄未显性期发育时间比雌雄显性期长得多,约占总时期的80%。雌雄未显性期与雌雄显性期间存在一个花序长度和质量呈指数式迅速增长的时期,即花序发育指数增长期(EGSI)。油棕花性别分化之初,花序开始迅速发育,进入EGSI。油棕雌、雄花序在发育过程中的不同之处表现为:雌花有一个两性期阶段,由一个有功能的雌花及两侧的伴随雄花组成,伴随雄花选择性败育,雌花成为单性花;而性别分化后,雄花不存在两性期阶段,直接进入单性期阶段。油棕雌、雄花序每个小穗轴上花原基分生组织数目明显不同,雄花花原基的数量远多于雌花花原基,具有数量级差别。【结论】油棕花序发育过程中存在EGSI。幼嫩雌、雄花序的花原基分生组织数目显著不同,根据花原基分生组织的数量可判断尚未从叶片基部露出的幼嫩花序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