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饲草作物是指为增加土壤肥力,防止土壤侵蚀,累积和保护土层,增加土壤养分和含水率以及提高土壤质量而种植的植物。饲草作物为农田土壤提供了诸多益处,其还有助于增加和维持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本文对多种饲草作物对土壤特性的作用,如土壤含水量、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碳固存、土壤硝态氮淋失、土壤水分和土壤健康等进行综述。饲草作物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其自身对土壤的作用,其他考虑因素还包括天气条件,播种时间,是否为豆科植物以及杀灭饲草作物的时间和方法。研究表明,饲草作物也可用于减缓气候变化,抑制作物中的杂草,增加可交换的营养物质如Mg2+和K+,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另外,覆盖作物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杀灭覆盖作物的方法,其可能成为病原体的寄主,饲草作物的再生性以及短期收益不明显。尽管有一些局限,饲草作物仍被认为可以明显改善土壤整体健康状况,为主栽作物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1作物布局 作物栽培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是根据一个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要求、统筹安排生产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作物布局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计划,是一种作物生产的布署,其原则就是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进行作物布局,影响作物布局的依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是作物生态适应性。作物适应一定的生态环境的特性。一种作物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生长,作物对温、光、水、土等的适应。不同的地形地势导致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因此结合两者情况,作物布局出现东西差异、南北差异、海拔差异等。农业生产条件影响到作物布局,如水利、肥料、劳力、科技、资金等农业设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大棚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大棚作物已经成为日常蔬菜和青饲料供应的主要来源。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大棚作物的可持续发展,大棚作物的无公害化成了农业生产所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大棚作物的生产中,长期连作以及过量施用化肥、喷施农药等现象比较严重,大棚作物的品质也比较差。施肥作为大棚作物的培育中重要因素,对大棚作  相似文献   

4.
1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作物栽培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作物产品的数量即作物产量。作物产量是作物与环境条件紧密联系中所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的结果,实际上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光能以供作物生长的结果。具体地讲,作物产量是指种植作物在单位土地面积上获得有价值的农产品的数量。通常把作物产量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5.
刘欣  钟舟  朱莺 《饲料研究》2013,(1):85-86
近年来,转基因农作物及其副产品以其独有的优势在世界粮食和饲料资源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的种类主要有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约占全部转基因作物的86%。国外对转基因作物对饲料安全影响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是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营养性的评估,重点关注其安全性。在转基因作物食用安全问题上,目  相似文献   

6.
熊蜂因其独特的传粉特性及其与植物之间的巧妙适应性,被称为温室作物的理想传粉昆虫。本文对温室作物推广使用熊蜂授粉技术进行总结,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花期预测、温室管理、农药使用对熊蜂授粉效果的影响,针对熊蜂授粉应用较多的作物,如蓝莓、草莓、番茄、甜瓜等作物的生长特性及常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总结,以期促进熊蜂授粉技术推广应用,促进温室作物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作物正成为饲料市场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农艺性状增强的转基因作物.作为“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其籽实成分实质上与传统意义上的亲本相同.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应用基因工程手段已经获得了第二代转基因作物,即生物组成被真正改变的转基因作物.第二代转基因作物改善了籽实的营养,提高了有益成分比例,减少了有害成分含量,最终改善了作物产品的品质.文章讨论了营养增强型转基因作物在家禽饲养中的应用.根据现有数据可以推论,富含可利用磷、高限制性氨基酸、转基因酶或抗生素等成分的营养增强型转基因作物能够提高家禽业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物与家畜是农业系统的核心组分,相互作用推动农业系统不断进化。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中,作物生产与家畜生产之间构成较为完整和通畅的物流与能流网络,它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原始的食物收集系统(OHF)→原始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OICL)→粗放的专门化生产系统(ES,ESC和ESL)→粗放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EICL)→集约化的专门生产系统(IS,ISC和ISL)→集约化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IICL),经过2次专门化和3次整合,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主要综合系统类型包括传统的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C-ICL)、作物/天然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R)、草田轮作-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CF)、栽培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SP)、农林牧复合系统(ICL-W)和作物-家畜/基塘综合生产系统(ICL-P),相互之间沿着一定的环境梯度演替。集约化系统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粗放型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较为普遍,两者在系统结构、作物与家畜的互作模式、外部投入与生产力水平、生产目的等方面明显不同。作物-家畜互作对农业系统中土壤、植物、微生物、家畜、营养物质循环、能量平衡和经济效益有显著作用。国内外对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内涵、发展阶段、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有诸多异同,但是尚存在研究对象不全面,尺度单一,方法不可靠,主要针对的是作物系统,及能流分析与物流分析脱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桑园周边作物使用农药对广西蚕业生产的影响,针对桑园周边作物使用农药后出现家蚕中毒情况,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旨在防止桑叶受到农药的污染,为避免发生家蚕大量农药中毒事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桑园周边作物农药的种类、广西产区家蚕农药中毒情况、桑园周边作物食用农药种类对家蚕的影响、以及对周边作物使用农药喷药方式,喷药时间及农药种类对蚕业生产的影响的分析,提出对桑园周边防治家蚕农药中毒的措施和建议。桑园周边作物农药的正确使用对保障蚕业生产健康和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绿肥在用地养地、保障粮食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绿肥对主作物系统的影响,本文查阅了2015年以来主作物耦合绿肥的相关文献,归纳了绿肥对主作物农艺性状、病虫草害的防控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等的影响。总体上,绿肥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养分转化,提高主作物对养分、水分的利用效率;影响主作物生理生化,促进主作物生长,提高主作物产量和品质,有效降低主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是实现绿色循环农业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研究现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加强对绿肥种植经济效益的评估和绿肥-主作物一体化病虫害防控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强化绿肥产品的推出与销售。  相似文献   

11.
玉米播种机是指以作物玉米种子为播种对象的种植机械(同时兼顾大豆等作物),通常对播种机的称呼常冠以作物种类名称,如玉米播种机、谷物条播机、玉米穴播机、棉花播种机、牧草撒播机等。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日本每年都产生大量的作物秸秆,其中主要包括约1100万t稻草和约140万t麦秸。这些作物秸秆的一部分被制成了草垫或粗饲料,而近半数的作物秸秆在收获后就地燃烧还田或直接翻人土层中还田。近些年,随着高效打捆机和草捆处理设备的发展和普及,作物秸秆逐渐开始作为一项地方性资源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作物秸秆的氨化是一种有效利用作物秸秆的处理方法。作物秸秆经氨化处理后,在消化率、  相似文献   

13.
王磊 《养殖技术顾问》2012,(11):238-238
硫与氮、磷、钾一样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上有独特的功效,施用硫肥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油料作物含油量,增强豆料作物固氮能力.硫肥在多种作物上都有显著的增产效益,且可以改善作物品质,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施硫肥的投入产出比平均在1∶3以上,如果在缺硫土壤施用硫肥,投入产出比可达1∶9~10以上.现将硫肥的合理施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饲用作物学》是台湾大学王启柱撰著的一本大学教科书,1977年发行第二版本,全书740页,分为四篇十四章。第一篇饲用作物总论中,包括饲用作物概论、土—草—畜的关系及饲用作物与水土保持的关系等。第二、三篇分别讲述了豆科和禾本科饲用作物,对其中一些重要属、种的来源、分布、形态和性状、适应性、栽培与管  相似文献   

15.
作物一家畜综合生产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作物与家畜是农业系统的核心组分,相互作用推动农业系统不断进化.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中,作物生产与家畜生产之间构成较为完整和通畅的物流与能流网络,它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原始的食物收集系统(OHF)→原始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OICL)→粗放的专门化生产系统(ES,ESC和ESL)→粗放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EICL)→集约化的专门生产系统(IS,ISC和ISL)→集约化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IICL),经过2次专门化和3次整合,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主要综合系统类型包括传统的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C-ICL)、作物/天然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R)、草田轮作-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CF)、栽培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SP)、农林牧复合系统(ICL-W)和作物-家畜/基塘综合生产系统(ICL-P),相互之间沿着一定的环境梯度演替.集约化系统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粗放型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较为普遍,两者在系统结构、作物与家畜的互作模式、外部投入与生产力水平、生产目的等方面明显不同.作物-家畜互作对农业系统中土壤、植物、微生物、家畜、营养物质循环、能量平衡和经济效益有显著作用.国内外对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内涵、发展阶段、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有诸多异同,但是尚存在研究对象不全面,尺度单一,方法不可靠,主要针对的是作物系统,及能流分析与物流分析脱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大豆是一种生长期短、比效耐阴抗倒的作物,对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影响较小。大豆根瘤又能因氮,种植大豆还能养地,因而短合于与多种作物,果树间作套种;大棵作物间套种大豆还能减轻草害,既省工,又能保土。1.大豆与玉米间作大豆与玉米间作是黄淮海地区主要的间作形式之一。大豆为豆科作物,直根系,株矮叶小,本身寄生有根瘤艻可以因氮,是需磷、钾较多的作物。玉米为禾本科作物,须根系,株高,叶大而长,属喜氮需肥需水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体外产气法评价了青海高原农牧交错区作物秸秆小麦秸按0,25:75,50:50,75:25,100的比例分别与蚕豆秸、豌豆秸、马铃薯秸和油菜秸两两组合后的发酵产气特性。结果表明,通过作物秸秆间科学的组合搭配能有效提高反刍作物对单一作物秸秆的利用率,且小麦秸分别与蚕豆秸、豌豆秸、马铃薯、油菜秸均以50:50比例组合较为合适;因此,科学地开发利用青海高原农牧交错区作物秸秆类粗饲料是解决该地区反刍家畜粗饲料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江西饲料》2021,(6):50-51
黑土耕层变薄,有机碳储量下降,以及作物生产力和土壤肥力降低,是侵蚀黑土农田的主要特征.由于土壤退化过程缓慢,评估土壤侵蚀与作物生产力的关系较为困难.目前,研究土壤侵蚀影响作物生产力的方法主要有剖面线法、小区比较法及人为加土和削土法等人工模拟方法.作物产量对土壤侵蚀的响应取决于作物类型、土壤性质、管理措施和气候特征.然而,土壤侵蚀导致黑土层变薄,降低中国黑土不同作物生产力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作物根系吸收养分方面的研究缺少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9.
将计算机图像处理、图像分析技术引入作物形态诊断中,结合数学形态学的某些技术手段和农业专家系统技术,通过对作物的图像采集,图像数字转化及诊断性状的测量和分析,达到计算机对作物形态性状自动提取和智能诊断之目的,为实现作物因苗管理、分类指导、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秸秆反应堆技术是使作物秸秆在微生物(现为分界菌)的作用下发酵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孢子、有机无机肥料来提高作物抗病性、提高作物抗病性、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项新技术,目前正在蔬菜保护地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1.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应用效果及原理制约当前保护地蔬菜生产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冬季地温低、二氧化碳气体亏缺、土传病害严重及土壤性状变劣。而秸秆生物反应堆恰恰解决了这几个问题。首先作物秸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分解产生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