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立足陕西省宝鸡市平菇生产实际,在2010年和2011年两年引进的26个平菇菌株定性试验基础上,2012年对十个性状较好的菌株从母种、原种和栽培袋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品比试验,观察记录比较其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态、菇体特性及生物学转化率,丰富了我单位菌种室平菇种质资源,初步筛选了适宜我市栽培的平菇菌株。  相似文献   

2.
<正> 我们用子实体作菌种直接栽培平菇试验,于1994年11月开始大面积栽培已获得丰收。现介绍如下: (一) 栽培方法 1、选种(选子实体) 选择118菌株和1012菌株平菇子实体作种。选用出菇早,丛生健壮,朵形大,肉质肥厚,色泽纯正,六七成熟,刚采下来  相似文献   

3.
平菇菌株纤维素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2个平菇菌株的纤维素、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分析,证明不同平菇菌株的纤维素、半纤维素酶活性差别较大,但与子实体产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试验对22个不同来源的平菇菌株进行生料栽培,在低温条件下发菌。观察记载了子实体阶段的7个栽培性状,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确定各性状与平菇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菌盖直径、菌盖厚度和菌柄长度3个栽培性状对产量影响最大。在菌株筛选中,应选择具大且薄的菌盖和较长菌柄的菌株;在生产中应通过优化管理调节子实体不同部分的构成比例。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地区7个常见冬季平菇栽培菌株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比较分析了各菌株拮抗反应、菌丝生长情况、低温季节出菇能力、生物学效率及子实体农艺性状等方面。结果表明:7个参试菌株之间均有拮抗反应,不同菌株在菌龄、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差异,其中菌龄最短的是菌株 PL5、生物学效率最高的是菌株 PL3、质地脆嫩的是菌株PL7。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地区7个常见冬季平菇栽培菌株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比较分析了各菌株拮抗反应、菌丝生长情况、低温季节出菇能力、生物学效率及子实体农艺性状等方面。结果表明:7个参试菌株之间均有拮抗反应,不同菌株在菌龄、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差异,其中菌龄最短的是菌株PL5、生物学效率最高的是菌株PL3、质地脆嫩的是菌株PL7。  相似文献   

7.
对10种平菇菌株熟料袋栽基本属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生态环境条件下,“九华191”,“PL9101”、“青丰”3个菌株的子实体速度,转潮速度和生物转化率均高于其他菌株,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宜广西利用纯木薯废弃物栽培的高温平菇优良菌株,对22个高温平菇菌株在PDA及纯木薯废弃物培养基的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生物学效率及农艺商品性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白菇菌株P12(灰平39)、P15(夏灰1号)、P9(茶39)、P5(平菇558)和黑菇菌株P3(夏丰1号)、P6(基因2005)、P8(高温HXZ7)、P4(平菇P54)较适宜广西地区利用纯木薯废弃物为基质进行栽培,除引进菌株P12(灰平39)和P15(夏灰1号)需进一步试种外,其他菌株均已在广西各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我单位用子实体作菌种直接栽培平菇试验,于1997年11月开始大面积栽培已获得丰收。现介绍如下:一、栽培方法1-选种(选子实体)。选择118菌株和1012菌株平菇子实体作种。选用出菇早,丛生健壮,朵形大,肉质肥厚,色泽纯正,六七成熟,刚采下来的子实体,去掉老根,将菌盖同菌柄干净地刀切成花生米大小的块,放在容器里待用。掌握随播种随切,尽量保证用新鲜的子实体作种。2-培养料的准备。选用新鲜的棉籽壳2500公斤,平菇子实体375公斤,石膏25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多菌灵5公斤。3-建塑料大棚。选择背风…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平菇子实体易碎、保鲜时间不长、不方便运输等问题,以2011-1、衡蔬平20147、姬菇王等10个小姬菇菌株为材料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10个供试品种中,广温姬菇最适合做小姬菇生产,衡蔬平20147、姬菇黑一适宜作大平菇生产,其他7个品种可依据市场需要或作小姬菇或作大平菇生产销售。  相似文献   

11.
杏鲍菇菌糠提取液对不同食用菌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鲍菇是一种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药食两用型食用菌。随着杏鲍菇工厂的逐年增多,产生的菌糠也越来越多,菌糠如何再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杏鲍菇菌糠的水提液和醇提液对姬菇、金针菇、杏鲍菇、猴头菇、白玉菇和白灵菇6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菌糠的水提液和醇提液对供试食用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水提液有利于猴头菇、白灵菇、姬菇和白玉菇菌丝的生长;醇提液有利于猴头菇和白玉菇菌丝生长;2种提取液均不利于杏鲍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思茅松毛虫的形态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养殖方法,每天对思茅松毛虫进行观察并记录思茅松毛虫卵、各龄期幼虫、蛹、蛾的形态特征及其生命活动.并运用Sigmaplot,Origin,SPSS等软件对思茅松毛虫卵的长短直径、幼虫头壳宽和体长、成虫翅展和体长、自然条件下与人工条件下7龄思茅松毛虫幼虫的体长做了生物统计学实验,并分析了思茅松毛虫生命各阶段的生命活动及形态特征.虫卵的长直径与短直径无线性关系;幼虫的头壳宽与体长线性关系为Y=0.024X+0.896 6(Y表示头壳宽,X表示体长),R~2=0.940 9;成虫翅展与体长无线性关系;自然条件下与人工条件下7龄思茅松毛虫幼虫的体长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杏鲍菇代料栽培姬松茸的适宜比例,通过床栽试验研究了杏鲍菇替代不同比例稻草对姬松茸J2和J37菌株不同潮次子实体产量、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姬松茸J2和J37子实体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替代比例为30%时产量最高,姬松茸J2产量可达2.038 kg·m-2,姬松茸J37产量可达2.267 kg·m-2。两种姬松茸子实体产量主要集中于第一潮和第二潮,且杏鲍菇菌渣替代栽培处理前两潮产量占比均高于传统栽培配方。随着潮次增加,姬松茸 J2和 J37子实体中多糖、粗蛋白和氨基酸的质量分数总体呈降低的趋势,但杏鲍菇菌渣替代处理多糖、粗蛋白和氨基酸质量分数随潮次增加降低的幅度小于传统栽培配方。杏鲍菇菌渣替代处理姬松茸子实体中粗蛋白、氨基酸和多糖的质量分数分别比传统栽培配方提高2.42%~10.44%、4.09%~12.00%和11.07%~23.70%,其中替代比例为30%时营养品质最优。从生产成本分析,杏鲍菇菌渣替代可降低姬松茸栽培原料成本35.08%~54.00%。研究表明,适宜比例的杏鲍菇菌渣和养殖场垫料组合代料栽培姬松茸的产量和品质优且不同潮次间相对稳定,而且该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栽培材料的投入成本,综合效益比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广东地区疑似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患病鸡进行腺病毒分离鉴定并研究其分子特征.[方法]采集的病料样品,通过鸡胚有限稀释法经SPF鸡胚传代分离纯化病毒,进行致病性试验,并对病毒的hexon、fiber-2、ORF19和ORF29基因进行PCR扩增,分析其分子特征.[结果]hexon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此次分离的毒株为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命名为WM-XC株),SPF鸡接种分离毒株后,致死率达90%,死亡鸡只出现明显的心包积液、肝炎等变化,肝脏病理切片可观察到明显的嗜酸性包涵体,显示分离毒株具有致病性.fiber-2基因序列同经典毒株ON1和KR5相应序列的相似性达96.1%和97.0%,与2015年以来国内分离的毒株序列相似性则达到100%;ORF29序列与2013年国内分离到的毒株JSJ13和JN13的相应序列相比存在33个碱基的缺失;WM-XC分离株与2015年以来国内分离毒株序列相同,但相比经典株ON1和KR-5,缺失ORF19序列.[结论]此次从广东地区分离到的血清4型Ⅰ群腺病毒,和近年国内其他地区分离的流行毒株一样,其fiber-2、ORF19和ORF29基因序列与经典毒株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5.
对L9和L3两个白粉寄生孢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它们的生长适温为10~30℃,其中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和20℃;适宜生长的pH为4~10,其中最适pH均为8.有利于L9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乳糖和牛肉膏;有利于L3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乳糖和蛋白胨;改良查氏培养基有利于两者菌落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三七根际具有拮抗促生活性的耐皂苷木霉菌,通过收集一年生健康三七根际土壤进行木霉菌株的分离,并测定三七根系分泌物对木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以及皂苷对木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筛选获得耐皂苷的菌株,进一步对其分类鉴定后进行拮抗根腐病病原菌活性测定以及盆栽促生效果、根际定殖能力及其对连作障碍缓解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试验共分离到6株木霉菌株,其中2株对三七根系分泌物敏感性较低,经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比对鉴定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3和渐绿木霉(T. viridescens)T20。T3和T20菌株对三七主要根腐病病原菌恶疫霉菌(Phytophthora cactorum)、毁灭柱孢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雪腐镰刀菌(Monographella cucumerina)均具有较强的拮抗效果,对恶疫霉菌抑制率分别可达到61.76%和70.59%;T3和T20菌株能促进三七植株的生长,将其接种于三七连作土中,在接种20 d后能够在根际较好的定殖,增加三七植株的存苗率,降低根腐病发病率。该研究结果为缓解三七连作障碍提供了重要的生防菌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mcr-1耐药基因流行情况,及其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ESBLs)共存和共转移的特征,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检测菌株mcr-1,以及mcr-1阳性菌株中ESBLs基因类型;采用质粒接合转移试验分析了mcr-1ESBLs基因共转移的耐药机制。结果显示:190株大肠杆菌的mcr-1检出率为36.84%,75.71% mcr-1阳性菌株中同时检出ESBLs基因,主要以blaTEM-1、blaCTX-M-55和blaCTX-M-14为优势基因;mcr-1阳性菌对氨曲南(ATM)、头孢噻肟(CTX)和多黏菌素E(COL)耐药率极显著高于mcr-1阴性菌(P<0.01);质粒转移率为47.14%,其中获得mcr-1ESBLs基因共转移的接合子表现出与供体菌相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综上,在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中,mcr-1ESBLs基因共存现象广泛存在,且耐药基因易发生水平传播,对菌株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引起仔猪严重腹泻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进行RT-PCR检测,并对PEDV部分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从陕西省某发生严重仔猪腹泻的养猪场采集肠道内容物,利用RT-PCR技术成功检测到PEDV感染。克隆检测到的PEDV M、N和E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不同来源的PEDV毒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M、N和E基因与其他已经发表的PEDV毒株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6.3%~99.9%、95.2%~99.5%和96.1%~96.9%,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6%~99.6%、96.1%~99.5%和96.1%~98.7%;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试验检测的PEDV与国内分离株的PEDV株亲缘关系更近。可见:陕西省养殖场存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其M、N和E基因变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从体表具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病泥鳅内脏组织中分离到2株优势菌,对这2种菌进行了鉴定和特性分析。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16SrDNA序列测定法对细菌类别进行初步判定,并采用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对细菌的致病性与耐药性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这2种菌分别为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和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它们对泥鳅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用含有抗生素的20种药敏纸片进行药敏试验,发现这2种分离菌同时对氯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西丁、四环素、诺氟沙星和头孢他啶等7种抗生素高敏,对其他抗生素具有一定抗性。首次报道了泥鳅一种新的病原即希瓦氏菌,试验表明希瓦氏菌作为一种潜在的病原菌,可能与泥鳅霍乱弧菌协同作用,对泥鳅的养殖造成危害,同时也为泥鳅常见体表出血症病原的确定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阐明陕西省泾阳县茯茶生产环境中冠突散囊菌是否为同一克隆系,分别从泾阳县2个代表不同生产方式的茯茶厂的不同生产工段采集原料茶叶、茯茶半成品及成品、生产环境涂抹拭子、空气沉降样和土壤等样品,采用平板划线和涂布法分离得到26株疑似冠突散囊菌,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基于菌落形态特征鉴定后,初步确定26株菌为"冠突散囊菌"。对26株"冠突散囊菌"26SrDNA D1/D2区及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并提交基因库比对,使用Mega 6.0软件构建进化树分析鉴定后,确认得到的菌株均为冠突散囊菌,且菌株的26SrDNA D1/D2区及ITS序列均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研究初步阐明存在于陕西省泾阳县茯茶生产环境的冠突散囊菌相似度极高,为同一克隆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