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牛羊等反刍动物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皮下组织和肌肉丰满部位发生气性、炎性肿胀,压之有捻发音为特征。本病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在青壮年牛群中多发。  相似文献   

2.
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牛羊的一种急性、发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垒县流行较长,是危害乳牛、肉牛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发病牛死亡率很高,本病在未发生地区出现,发病率可达40%~50%,2006年木垒县鸡心梁村暴发此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非接触性、急性、高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组织坏死、产气和水肿为主要特征,又称鸣疽、气肿性炭疽。气肿疽梭菌是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其芽孢对外界抵抗力极强,可存活数年。和其他梭菌一样,气肿疽梭菌属土壤源性细菌,被牛、羊及其他动物摄入后,主要寄生在其脾脏、肝脏和肌肉中。细菌繁殖体常产生大量毒素,造成肌肉坏死和毒血症。常见于放牧畜群,牛多发,羊偶发。笔者现将工作中遇到的一例山羊气肿疽病例的诊  相似文献   

4.
<正>气肿疽是草原上常见的牛传染病。病原为气肿疽梭菌,该菌是一种专性厌氧,能产生毒素和形成芽孢的细菌。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都有发病,四岁以下的牛发病最多。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牛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毗邻湖边的几个嘎查陆续有气肿疽病疫情报告,查干淖尔镇乌兰敖都几个牧户陆续有多头牛因病死亡。通过兽医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初步诊断为牛气肿疽病。经过综合防控,控制了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气肿疽又称黑腿或呜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主要感染牛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土壤,牛采食了含有气肿疽梭菌的土壤、草料、饮水而发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主要特点为肌肉肿胀,压之有捻发音。本病发病快,病程短,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给养牛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2008—2009年,玉龙县呜音乡2个村发生了牛气肿疽病,现把此病的诊断和防治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多发生于黄牛,特别是2岁以下黄牛。多呈地方性流行,在炎热及多雨的夏季发生较多。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深部创伤感染也有可能。  相似文献   

7.
气肿疽又名黑腿病,是气肿疽梭菌引起牛、羊等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皮下组织和肌肉丰满部位发生气性肿胀,压之有捻发音为特征。本病的发生常以放牧牛群中较年轻的牛多发,发生过本病的地方,牧场被病原污染后,很难得到净化。  相似文献   

8.
气肿疽(Emphysematous gangrene)又称鸣疽(rausch-brand)、气肿性炭疽(symptoinaticanthrax),病原为肖氏梭菌(clostridiumchauvoei),为一严格的厌氧菌,其芽孢的抵抗力极强。本病主要侵害反刍动物(主要是牛)的一种非接触性、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多呈散发,春、秋两季易发。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5,(11):109-111
牛、羊等反刍动物的气肿疽病是由气肿疽梭菌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的一种疾病,本研究从延边州延吉市采集疑似气肿疽梭菌感染的牛肝脏、脾脏、肌肉等组织进行气肿疽梭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经病原学检查、生化鉴定、动物试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本试验成功对气肿疽梭菌进行了分离,该菌株细胞毒素、cct A基因与Gen Bank上已发表的气肿疽梭菌ATCC 10092菌株的同源性达到99.0%,此结果为该地区气肿疽病的免疫和微生态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气肿疽病毒俗称"黑腿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牛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原体为气肿疽杆菌,在体内、外均能形成芽孢且抵抗力很强。1999年我市龙胜、资源、永福、全州4个县,共9个乡镇、16个自然村发生过本病,病牛227头,死亡122头,死亡率达53.74%。现具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气肿疽梭菌是一种严格厌氧的有芽孢的杆菌,可引起常见反刍家畜组织毒性缺氧,严重可致死,常为畜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气肿疽对反刍动物的影响存在已久,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和相关毒力因子的作用仍未能被完全解读。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发现气肿疽梭菌的4种主要抗原和毒力因子在气肿疽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气肿疽梭菌的4种主要抗原和毒力因子(细胞毒素A、鞭毛蛋白、神经氨酸酶和透明质酸酶)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概述,期望能为日后气肿疽检测方法和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气肿疽是由专性厌氧菌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然而笔者在防治一起牛气肿疽疫情过程中发现,猪群也可以被气肿疽梭菌所感染,在治疗气肿疽梭菌感染的猪群过程中,采用治疗牛羊气肿疽的方法,同样能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发病情况2013年7月28日,药草坪村委会大槽子村村民李某报告,他家所养的4头牛中,有3头牛发生疾病。笔者立即带领2名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到现场  相似文献   

13.
两年多来,研究了29例牛的气肿疽梭菌感染。14例仅有肌炎病变,8例同时有肌炎和纤维素性心包炎,6例仅有纤维素性心包炎,余1例仅见化脓性脑膜炎病变。应用荧光抗体技术在所有病变中均鉴定出气肿疽梭菌。气肿疽梭菌(Colstridium Chauvoei)是世界上很多地区牛坏疽性肌炎(黑腿病)的一种已被_(aa)充认识的病原。肌肉病损已有详细描述,但有关气肿疽梭菌在其他组织引起病损的详细描述却很少,至今尚无死于气肿疽梭菌感染的动物脑和脊髓研究方面的报告。  相似文献   

14.
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主要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在肌肉丰满部位发生气性炎性水肿,按压患部常有捻发音,病早期有跛行,后期皮肤发黑,故又称“爬腿瘊”、“黑腿病”、“鸣疽”等。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很早就有发生。  相似文献   

15.
气肿疽(emphysematous gangrene)又称黑腿病、呜疽,是由气肿疽梭菌(Clostridium chauvoei)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畜以轻度跛行、肌肉丰满部位(尤其是股部、肩部)发生炎性气性肿胀,压之有捻发音为主要特征。气肿疽梭菌主要侵害牛、绵羊、山羊,鹿、骆驼、猪也可发病。牛、羊气肿疽在牧区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冬春季节,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一旦发病,给牧民群众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牛的一种亚急性散发性传染病。触压时有捻发音,产奶牛多发生气肿疽性乳房炎,黄牛和育成奶牛多发生在肩、背、腰、前臂至臂、胫骨等部位气肿疽病。发病率不高,多数是散发,偶尔暴发使发病率增高。1流行情况气肿疽可发生各品种的牛,笔者从1986~2008年诊治患气肿疽29例,其中产奶牛16例,患气肿疽性乳房炎15例,1例患前臂到臂部气肿疽。育成奶牛6~20月龄发生气肿疽9例,死亡  相似文献   

17.
二重PCR方法鉴别气肿疽梭菌和腐败梭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包含16S~23S rDNA间隔区和23S rDNA的部分序列作为气肿疽梭菌特异性标志,以α毒素部分序列作为腐败梭菌特异性标志,建立了鉴别气肿疽梭菌和腐败梭菌的二重PCR方法。结果显示:气肿疽梭菌C54-1株扩增出大小为509 bp的条带,腐败梭菌C55-1株、C55-16株均扩增出大小为148 bp的条带,均与预期吻合;而产气荚膜梭菌C57-1株、C59-37株,肉毒梭菌C62-4株,诺维梭菌C61-4株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本方法的特异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也符合相应气肿疽梭菌和腐败梭菌的特点。本研究所建立的二重PCR方法可用于气肿疽梭菌和腐败梭菌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8.
1病因 气肿疽梭菌是一种两端钝圆的专性厌氧菌。气肿疽梭菌芽胞的抵抗力较强,该菌主要存在于病变组织及渗出液中。  相似文献   

19.
气肿疽(Gangraena Enphysenatosa)是由气肿疽梭菌(Clostridium chauvoei)引起反刍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肌肉丰满部位发生气性炎性水肿,按压患部常有捻发音,并多伴发跛行。俗称“黑腿病”或“鸣疽”。我国在解放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基本上消灭了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但在  相似文献   

20.
气肿疽是气肿疽梭菌引起的牛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在肌肉丰满部位发生气性炎性水肿,按压患部常有捻发音,病早期有跛行,后期皮肤发黑故又称“爬腿瘊”、“黑腿病”、“鸣疽”。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很早就有发生,延边地区建国前时有发生,但从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