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为父本,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为母本进行属间人工远缘杂交,对杂交F1胚胎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鳡鱼(♂)和赤眼鳟(♀)杂交F1受精卵的平均受精率为(72.13±13.42)%,平均孵化率为(27.40±3...  相似文献   

2.
采用RAPD-PC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草鱼、赤眼鳟及其正、反交子一代的遗传多样性。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扩增效率高、多态性高的有效引物,对4个群体共120尾个体样本进行扩增,获得115个基因位点,扩增产物大小集中在300~3 000 bp,草鱼、正交F_1、赤眼鳟和反交F_1多态位点率分别为85.22%、77.39%、80.87%和70.43%,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392 4、0.396 9、0.443 3和0.358 3。结果表明,赤眼鳟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正交F_1的遗传多样性优于草鱼,反交F_1的多样性最差。遗传同源性和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正交F_1和反交F_1与赤眼鳟的遗传关系更近。种群平均遗传分化指数为0.302 6,表明4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30.26%的变异来源于群体间。  相似文献   

3.
牙鲆和大菱鲆养殖群体的分子标记和遗传变异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用16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大菱鲆(Acophthalmus maximus)进行基因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遗传分析。发现:(1)多个引物具有种的特异性扩增带。其中引物S7扩增的690和1160bp带,引物S2扩增的680bp带为牙鲆的种的特异性谱带;而引物S7扩增的653和889bp带,引物S2扩增的650、870、990及11  相似文献   

4.
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是我国东南沿海名优养殖鱼类, 具有 XY 性别决定系统, Dmrt1 是其性别决定候选基因。金钱鱼生长具有性别二态性, 雌鱼生长快于雄鱼。目前缺乏快速鉴定金钱鱼遗传性别的分子标记, 阻碍了其性别控制育种技术的建立。本研究以公布的金钱鱼基因组数据, 在 Dmrt1 附近设计多对标记引物, 并通过 PCR 扩增验证标记的性别特异性。其中, 标记引物 Dmrt1-Marker-4-F/R 在雌鱼中仅扩增出一条 593 bp X 染色体条带, 而在雄鱼中能扩增出 593 bp 和 693 bp 两条条带, 分别来自 X 和 Y 染色体, 表明该标记为共显性标记。利用该标记检测我国南海沿岸 3 个不同地理群体 213 尾金钱鱼的遗传性别与表型性别完全一致。此外, 快速 DNA 提取试剂盒提取的片段较短 DNA 样品也可用于该对标记引物准确鉴定遗传性别。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经济可靠的金钱鱼遗传性别鉴定方法, 将旨为促进金钱鱼性别控制育种技术的建立, 并为金钱鱼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实验对象,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草鱼成纤维细胞成长因子8(Fibro-blast Growth Factor8,FGF8)cDNA序列。实验结果显示,草鱼FGF8 cDNA序列长度为887 bp,其中5′-非翻译区长100 bp,3′-非翻译区长157 bp,开放阅读框(ORF)633 bp,编码210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包含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88个氨基酸的成熟肽。利用已知的FGF8序列绘制系统发育树,发现草鱼与两种鲤科鱼(班马鱼、墨西哥脂鲤)聚为一簇,显示亲缘关系很近,而与其它脊椎动物如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这与形态分类学的结果一致。此外,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草鱼FGF8的分子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
南极鱼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COI基因兼并引物对15种36个南极鱼类DNA进行扩增测序,并结合Gen Bank已有序列进行联配分析,对南极鱼2科22属43种共97条COI基因片段(539 bp)进行序列比较和系统发生关系研究,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在辅助鱼类物种鉴定和分类中的适应性与可行性。结果分析表明,43种南极鱼科和鳄冰鱼科的鱼类COI基因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31.9%、G:18.3%、A:22.2%和C:27.6%,具有明显的碱基偏倚性。南极鱼类的种间平均距离为0.157,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距离的79倍;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除南极小带腭鱼(Cryodraco antarcticus)和罗斯海小带腭鱼(Cryodraco atkinsoni)外,其余的鱼类皆能够形成独立的分支,且与形态学分支一致。由此可见,DNA条形码对南极鱼亚目鳄冰鱼科和南极鱼科鱼类能够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基于COI基因所建的NJ(neighbor-joining)树对物种分类具有较为准确的辨识力。系统发生关系表明,DNA条形码可以对除南极小带腭鱼(Cryodraco antarcticus)和罗斯海小带腭鱼(Cryodraco atkinsoni)外的南极鱼物种进行鉴定,不仅可以作为形态学的辅助手段为南极鱼分类系统的必要补充和佐证,并且可以用于探讨南极鱼类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7.
鱼类染色体核型和系统进化分析在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丰富苏丹鱼(Leptobarbushoevenii)种质资源研究内容,本研究以苏丹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体冷滴片制备法分析了染色体核型特征,运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了其系统进化关系,探讨了鲃亚科鱼类种属间亲缘关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苏丹鱼二倍体的染色体数为2n=50,其中包含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8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14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2条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1条,核型公式为2n=16m+28sm+4st+2t,染色体臂数(NF)为94。14种鲃亚科鱼类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鲃亚科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16~0.134,平均遗传距离为0.074;苏丹鱼与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barbata)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大(0.134),与泰国短吻鱼(Sikukiastejnegeri)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小(0.090);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苏丹鱼位于进化树的基部,与四须鲃属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可为苏丹鱼种质资源鉴定、品种改...  相似文献   

8.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从20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的12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分析1龄、体质量(14.20±1.20)g黄颡鱼(♀)和长吻[鱼危](♂)及其杂交F1代[黄颡鱼(♀)×野生长吻[鱼危](♂)]的遗传多样性。试验结果显示,这3个群体之间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583、3.667、5.0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382、2.221和2.535;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419、0.367和0.604;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77、0.383和0.597;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20、0.365和0.509。杂交F1代与父本长吻[鱼危]的遗传距离为0.8551,小于与母本黄颡鱼的遗传距离(1.7271),在亲缘关系树状图上先与父本聚为一支。杂交F1代从父本中获得较多的遗传物质,较双亲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更高的基因杂合度。该试验结果将为研究黄颡鱼和长吻[鱼危]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探索鲿科鱼类属间杂交育种后亲本与子代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合浦珠母贝3个养殖群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RAPD标记技术检测了广西省北海市、海南省三亚市、广东省深圳市等 3个地理种群养殖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并对其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从 4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13个10bp引物 ,它们在 3种群中共扩增出了 14 0条DNA片段 ,3种群共有片段 16条 ,DNA片段数分别为 5 8、91和 71条 ,多态性位点比例分别为 4 1 4 % ,6 5 0 %和 5 8 4 %。遗传距离分析表明 ,广西种群与广东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与海南种群亲缘关系较远。 13个引物中 ,引物S11和S3 58扩增出的 3种群指纹图谱差异显著 ,可作为 3种群鉴定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
根据线粒体控制区序列设计了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物种特异的PCR引物,通过对四大家鱼受精卵的PCR扩增,种间交叉扩增,相关种类早期资源的扩增以及未知种类鱼卵的鉴定发现,所设计的引物具有很高的种类特异性,对特定种DNA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但是不能进行交叉扩增,对四大家鱼外的其它种类也不能扩增。实验没有出现一例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说明所设计引物的种类特异性高。该方法特别适合从鱼类早期资源大量样本中准确快速鉴定四大家鱼种类。  相似文献   

11.
德国镜鲤和选育镜鲤及其杂交后代的同工酶电泳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电泳方法对德国镜鲤,选育镜鲤及杂交种的肝组织Pod、Mdh、Est三种同工酶进行分析,三种鲤的Pod同工酶谱只有一种表型,Mdh酶谱中选育镜鲤在MDH—2出现突变。Est酶谱中选育镜鲤Est—1和Est—6有基因多态现象,德国镜鲤Est—1和Est—5有多态现象,两个亲本在生化遗传上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2.
13.
周继术  吉红  姜媛 《水产科学》2006,25(7):346-348
采用消化道粗酶提取和体外孵育消化的方法,测定了鲤、鲫、草鱼对苹果渣的离体消化率,并以麸皮、棉籽粕为对照,评价3种鱼类对苹果渣的消化利用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鲤、鲫、草鱼对苹果渣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消化率均低于棉籽粕,与麸皮相比,除粗脂肪消化率略低外,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差异不明显,尤其是草鱼对苹果渣可以较好地消化,苹果渣有可能作为能量饲料部分替代麸皮,成为杂食性及草食性鱼类的饲料源。  相似文献   

14.
州河鲤、建鲤和框鳞镜鲤的mtDNA D-loop的R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PCR技术扩增了州河鲤、建鲤以及框鳞镜鲤mtDNA的D-loop区段,并用13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到的片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3种鱼分别扩增到的约1.6kb的DNA片段上,13种限制性内切酶中有8种(AluⅠ、DraⅠ、EcoRⅠ、HaeⅢ、HapⅡ、HinfⅠ、TaqⅠ和XspⅠ)有酶切位点,4种(DraⅠ、HaeⅢ、TaqⅠ和XspⅠ)个体间存在变异。不同酶切结果组合后,共得到6种单倍型。州河鲤中以单倍型Ⅲ为主,达91.37%,建鲤以单倍型Ⅵ为主,达81.25%;框鳞镜鲤中单倍型Ⅱ占39.47%,单倍型Ⅲ占47.37%;州河鲤、建鲤以及框鳞镜鲤群体内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分别为0.1603、0.3327,0.6287、0.003042,0.004838、0.007163。州河鲤与框鳞镜鲤间的Rogers遗传距最小,为0.4080;州河鲤与建鲤间的为0.8440;框鳞镜鲤与建鲤间的为0.6469。  相似文献   

15.
鲍迪  梁爱军  董莹  王淞  金万昆  董仕 《水产科学》2012,31(5):283-287
利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白鲫(♀)×墨龙鲤(♂)4组鲤鱼、鲫鱼杂交子代背侧肌肉组织的天冬氨酸转氨酶、α-甘油醛磷酸脱氢酶、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及肌浆蛋白进行电泳分析,并测量了红细胞长径。红细胞测量结果表明,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杂交子代为三倍体,白鲫(♀)×墨龙鲤(♂)杂交子代为二倍体。4组杂交子代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同工酶的基因组成结果显示,父本乌龙鲫四倍体和父本乌龙鲫二倍体均产生二倍体配子,且二倍体配子中1套为鲤鱼染色体组,1套为鲫鱼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甲壳素发酵液对草鱼和鲢鱼幼鱼养殖效果,用商品壳聚糖作参比,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分析甲壳素发酵液对鱼体生长和水质环境等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甲壳素发酵液处理组草鱼和鲢鱼幼鱼质量相对增长率比对照组高36.25%和122.47%(P0.05),草鱼体内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3种消化酶分别比对照组高144.39%、29.53%和29.75%,鲢鱼体内消化酶比对照组高48.06%以上(P0.05)。与对照组比较,甲壳素发酵液显著降低水中亚硝态氮(61.84%)、氨态氮(30.06%)、总磷含量(52.43%),提高了草鱼对嗜水气单胞菌抗性。在试验条件下,甲壳素发酵液对草鱼和鲢鱼幼鱼起到一定的促生长作用,并能改善水质环境,甲壳素发酵液具有作为微生态制剂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鲤、鲢、鳙、草鱼亲鱼消化道消化酶的种类;用比色法及滴定法分别测其消化酶相对活性。结果表明:鲤、鲢、鳙、草鱼4种鱼消化道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与食性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蛋白酶活性依次为鲤〉鲢〉鳙〉草鱼;淀粉酶活性依次为草鱼〉鲤〉鳙〉鲢。脂肪酶活性与食性的关系不明显。四种鱼消化酶的表达与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征相一致,消化道前2/5部位(G1、G2)的消化酶活性最高,是无胃鱼消化道的主要消化场所。消化道中央部位(G3)的消化酶活性次之,能将未消化完全的食糜进一步消化,而消化道后段(G4、G5)消化酶活性最低。可见,消化酶活性及消化功能呈递减形式,食物在消化道中随着消化、吸收,逐渐排出体外。本研究为鲤、鲢、草鱼、鳙4种鱼的营养生理学、高效饲料配比的研制及种质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鲤、鲢、鳙、草鱼亲鱼消化道消化酶的种类;用比色法及滴定法分别测其消化酶相对活性。结果表明:鲤、鲢、鳙、草鱼4种鱼消化道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与食性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蛋白酶活性依次为鲤〉鲢〉鳙〉草鱼;淀粉酶活性依次为草鱼〉鲤〉鳙〉鲢。脂肪酶活性与食性的关系不明显。四种鱼消化酶的表达与消化...  相似文献   

19.
闻秀荣  于翔 《水产科学》2005,24(4):27-29
1987~1990年对辽宁省鱼病调查结果表明,主养鲤、鲫塘粘孢子虫病呈上升趋势。为此于1996~2000年在沈阳和辽阳两市部分主养鲤、鲫池塘进行了防治试验。试验采取室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对粘孢子虫病的种类、寄生部位和药物及剂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泼洒0.3×10-6~0.4×10-6敌敌畏乳剂(80%),同时投喂孢子散或0.2‰~0.3‰的敌敌畏药饵3~5d,并适当更换池水,可有效地防治鲤鲫体内外的粘孢子虫病。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红旗泡水库鲢鳙生长的研究,揭示了其生长的规律性,确定其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利用所得生长参数结合B-H模型,确定了红旗泡水库鲢鳙资源的合理捕捞年龄,以及提高水库渔产量的措施.王晨等,2008.红旗泡水库鲢鳙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现代渔业信息>杂志,23(3):13-1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