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留茬高度对闽牧42牧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置留茬高度分别为 0、6、12cm 3个处理 ,对闽牧 4 2牧草影响的结果表明 :留茬高度为 6cm时 ,闽牧4 2牧草的平均再发植株数、干草产量分别是 12 9 1株 /m2 和 4 1 83t/hm2 ;0cm时 (与地面平割 ) ,可明显降低闽牧 4 2牧草的平均再发植株数 (P <0 0 1) ,进而显著降低牧草的产量 (P <0 0 5 ) ,与留茬高度 6cm相比 ,平均干草产量下降了 13 3% ,再发植株数降低了 13 2 %。而留茬高度为 6cm和 12cm之间的平均干草产量差异不大 (P >0 0 5 ) ;留茬高度对闽牧 4 2营养成分和生长速度的影响均不显著 (P >0 0 5 )。故收割时适宜的留茬高度为 6cm。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密度对桂闽引象草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合理的桂闽引象草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牧草生物产量。本试验在土壤较肥沃的地块上,通过设置桂闽引象草4个不同的种植密度处理,即株距相同、行距不同,测定生物产量、株高、分蘖等指标。结果表明,桂闽引象草在株距40cm、行距60cm时,比其它种植密度的鲜草产量高,达245.9t/hm2,因此适宜的栽培密度可提高牧草种植的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3.
刈割对缘毛雀麦3个品系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缘毛雀麦Bromus ciliatus 3个品系生长进入拔节期后,通过不同留茬高度(0~2、2~4、4~6 cm)的刈割处理,对其再生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系留茬高度与牧草再生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724 1,P<0.05),其中9708品系留茬4~6 cm刈割后再生速度较快,9714品系留茬0~2 cm刈割后再生速度较慢;在同样刈割处理条件下,9708品系和9714品系再生分蘖数无差异(P>0.05),9701品系在第2次刈割留茬4~6 cm时,再生分蘖数显著(P<0.05)高于其他2个品系;随留茬高度的增加,9701品系和9708品系的总干草产量递增,而9714品系的总干草产量却呈递减趋势。9701品系和9708品系的适宜留茬高度为4~6 cm,9714品系适宜留茬高度是0~2 cm。  相似文献   

4.
以巨菌草为试验草种,通过研究种植密度与施肥对其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探明高产栽培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大,巨菌草分蘖数、茎粗减小,株高、鲜草产量先升后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株行距80 cm×60 cm (20 833丛·hm-2);以有机肥或废菌料作基肥,适宜施肥量为3 000 kg·hm-2;在基肥基础上进行尿素或复合肥追肥,适宜追肥量为750 kg·hm-2。  相似文献   

5.
褪黑激素对柴达木绒山羊春季促绒生长及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简易手术在柴达木绒山羊试验群A、B组 ,于 1998年 3月颈部皮下分别埋植不同剂量的褪黑激素药管 ,7周后梳绒。结果表明 ,试验组绒毛平均长度分别为 6 72cm± 1 0 5cm ,6 93cm± 1 2cm ;对照组为 5 89cm± 0 6 8cm。试验组绒毛生长效果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平均产绒量为 0 4 6kg± 0 10kg ,0 5 0kg± 0 14kg ;比对照组 (0 38kg± 0 0 6kg)提高 17 4 %~ 2 0 %。试验组产绒量的特级率 (≥ 4 5 0g/只 )为 5 6 %~ 6 7% ;对照组为 2 2 %。尽管存在着自然流失现象 ,但试验组产绒量仍显著高于对照组。MT对试验组绒毛与粗毛比 ,粗毛长度和产量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混合选择法对退化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Narok进行种性复壮研究,结果表明:经2次群体混合选择,复壮品种平均株高为173.2 cm,穗长21 cm,分别比退化品种提高71.53%和57.9%;分蘖数90.4枝/株,抽穗数22.2枝/株,分别比第1次群体混合选择提高188.9%和115.5%;主要穗色褐色达70%.穗长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4,P<0.01);分蘖数与抽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772,P<0.01).8月种子产量最高.收种方法对种子质量有影响,割穗收种和田间抖穗收种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9.50%和51.25%,千粒重分别为1.05和2.00 g;收种后牧草鲜草产量达60.2 t/hm2,干物质产量达15.7 t/hm2,均比原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六种牧草种子大小和播种深度对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彭鸿嘉 《草业科学》2001,18(6):30-35
西方冰草、沙生冰草、草地早熟禾、绿针茅、粗羊茅及匍茎翦股颖 6种牧草的种子在塑料杯中分 0 .5 cm、0 .75 cm、1.5 cm、3.0 cm和 6 .0 cm的不同深度 ,分别播种在土壤、人工土壤和沙土上。当 p=0 .0 1时 ,土壤 (S) ,种子大小 (SE) ,播种深度 (D) ,S× SE,SE× D和 S× SE×D的相互作用对出苗率的影响均有显著差异。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每一种牧草的出苗率都有所降低。西方冰草在所有播种深度下出苗最好 ,而匍茎翦股颖在沙土中出苗最好。西方冰草与沙生冰草在 3.0 cm和 6 .0 cm的播种深度下出苗较好。种子大小还与胚芽鞘长度 (R=0 .96 ,P=0 .0 5 ,3.0 cm播种深度 ) ,苗高 (R=0 .99,P=0 .0 1,3.0 cm播种深度 )和根长 (R=0 .96 ,P=0 .0 1,3.0 cm播种深度 )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土壤对出苗具有显著的影响 (LSD0 .0 5=0 .10 13)。  相似文献   

8.
施肥与株行距对王草生产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不同施肥和株行距处理对王草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施肥处理中,以处理FT5(尿素150 kg/hm2.a+复合肥300 kg/hm2.a)效果最好,说明N、P、K 3元素互作效应高于N元素单效应,平衡施肥有利于王草的分蘖和干物质的积累,可提高王草的个体鲜重和鲜草产量;株行距对王草的生产性状也产生显著影响,株行距太小,不利于王草的生长,试验表明最佳株行距处理DT4(行距×株距为70 cm×50 cm),在此株行距下,王草各项生产性状均极显著(P<0.01)地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9.
李飞  张秀珍  高宪儒 《草业科学》2015,(8):1317-1322
对黄土高原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陇育220’进行越冬期绵羊放牧,跟踪观测返青后放牧与未放牧小麦土壤水分、分蘖数、生长期株高和鲜重及收获期籽实产量等,探讨越冬放牧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小麦‘陇育220’越冬前青饲草鲜产量4.68 t·hm-2,干草产量为1.35 t·hm-2。2)越冬放牧过的小麦,返青时耕作层土壤水分含量提高1.13%;拔节时平均分蘖数5.5个·株-1,比未放牧(4.6个·株-1)提高19.6%。3)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越冬放牧过的小麦株高极显著降低3.5~5.3 cm(P0.01),相应的株鲜重也有所减少,但未有显著变化(P0.05)。4)放牧后小麦成熟期平均株高76.5 cm,比未放牧(82.1 cm)显著(P0.05)降低5.6 cm,穗数减少24.3个·m-2,但籽实产量仅减少2.5%,未对小麦生产构成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越冬放牧在黄土高原冬小麦农区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
高温与高密度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用 2 8日龄健康快大岭南黄羽肉鸡 ,采用 2 (高温或低温 )× 2 (高密度或低密度 )因子随机分组设计 ,根据体重和性别一致原则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4个重复 ,试验饲粮各组一致。试验期 4 2d。结果表明 :高温使试鸡平均日增重和采食量均极显著降低 (P <0 .0 1) ,饮水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 (P <0 .0 5或P <0 .0 1) ,5 0~ 71日龄阶段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 (P <0 .0 5 ) ;试鸡试验第 2 ,4 ,5周体温和第 1周呼吸数显著或极显著提高 (P <0 .0 5或P<0 .0 1) ,腺胃重显著增加 (P <0 .0 5 ) ,肌胃重和胸肌重显著降低 (P <0 .0 5 )。增加饲养密度 ,试鸡 2 8~ 4 9日龄阶段采食量显著降低 (P <0 .0 5 ) ,5 0~ 71日龄阶段平均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降低 (P <0 .0 5 ) ,试鸡腺胃重显著提高 (P <0 .0 5 )。环境温度与饲养密度对试鸡 2 8~ 4 9日龄阶段采食量的影响存在极显著互作效应 (P <0 .0 1) ,对第 4周体温和第 1,3周呼吸数影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互作 (P <0 .0 5或P <0 .0 1)。  相似文献   

11.
高密度草本化栽培对饲料桑全株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密度对饲料桑‘特优2号’(Morus alba‘teyou No.2’)全株产量及饲用价值的影响,探讨最适栽培密度。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连续3年对不同密度下的饲料桑产量进行测定,并就进入丰产期的饲料桑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进行评定。结果显示,密度对饲料桑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栽植年限的增加,饲料桑产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同一年份内均以105000 plant·hm^-2密度下产量最高。饲料桑的总产量变化趋势与其产叶量的变化一致;密度对饲料桑的茎叶比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总分枝数呈现先升高后略降低的趋势,株高变幅为75.33~78.33 cm,分枝数变幅为11.67~12.33;主茎粗、单枝叶片数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茎粗变幅为0.64~0.75 cm,叶片数变幅为11.67~12.67。密度对饲料桑饲用品质影响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加,饲料桑全株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粗脂肪(ether extract,EE)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105000 plant·hm^-2密度下全株CP和EE含量最高,分别为16.60%和3.67%;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在75000 plant·hm^-2密度下最低,均值为42.84%和30.18%;灰分(crude ash,CA)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最高为8.69%;所有密度下的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范围为128.19~141.93。综合考虑,适宜川东北地区推广的高产、优质饲料桑栽培密度为105000 plant·hm^-2。  相似文献   

12.
13.
种植密度对饲用小黑麦、饲用黑麦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饲用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和饲用黑麦(Secale cereale)在河北平原农区种子生产时的最佳种植密度,2014-2016年连续两年在河北省衡水市护驾迟镇设置每公顷60万、110万、160万、210万、260万和310万株的种植密度,探究其对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生产影响较大,在不同种植密度下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差异显著,倒伏性差异明显。在河北平原农区10月中上旬播种,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生产适宜种植密度均为每公顷110万株基本苗,相同条件下饲用黑麦可比饲用小黑麦适当减少播量,此时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产量高,饲用小黑麦种子产量达到每公顷4 300kg以上,饲用黑麦种子产量达到每公顷3 900kg以上;倒伏轻,千粒重高,种子饱满,商品性好。  相似文献   

14.
以紫花苜蓿甘农3号为材料,研究5个种植密度(2 100、2 630、3 150、3 680、4 200万株/hm~2)对现蕾期紫花苜蓿生物量和上、中、下3部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生物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在3 680万株/hm~2处理下达到最大;上、中、下部位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均降低,但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种植密度对下部位叶片的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影响大于中、上部位叶片;同一种植密度下,各部位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胞间CO_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小顺序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是影响间作体系产量潜力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明确不同株型玉米(Zea mays)与大豆(Glycine max)间作搭配的适宜种植密度,本研究以紧凑型'登海605'(DH605)和平展型'川单428'(CD428)玉米及辽鲜一号菜用毛豆为试材,在同一施肥水平下,设置4个玉米种植密度(45000、52500、60000和67500株·hm-2),研究玉米不同株型和密度对间作大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利用、产量和产量构成及群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间作大豆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单株荚数、鲜百粒重、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和氮磷钾偏生产力均显著降低(P<0.05).相同密度下,与CD428间作的大豆产量、生物量、氮磷钾积累量均低于与DH605间作大豆.综合群体产量分析,认为适合紧凑型DH605玉米间作大豆的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适宜平展型CD428玉米间作大豆的种植密度为52500株·hm-2.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是影响间作体系产量潜力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明确不同株型玉米(Zea mays)与大豆(Glycine max)间作搭配的适宜种植密度,本研究以紧凑型‘登海605’(DH605)和平展型‘川单428’(CD428)玉米及辽鲜一号菜用毛豆为试材,在同一施肥水平下,设置4个玉米种植密度(45 000、52 500、60 000和67 500株·hm?2),研究玉米不同株型和密度对间作大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利用、产量和产量构成及群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间作大豆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单株荚数、鲜百粒重、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和氮磷钾偏生产力均显著降低(P < 0.05)。相同密度下,与CD428间作的大豆产量、生物量、氮磷钾积累量均低于与DH605间作大豆。综合群体产量分析,认为适合紧凑型DH605玉米间作大豆的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适宜平展型CD428玉米间作大豆的种植密度为52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7.
在陇中旱农区,依托2012年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种植密度:4.5(D1)、5.25(D2)、6(D3)、6.75万株·hm-2(D4);副处理为施氮水平:施纯氮200(N2)和300 kg·hm-2 (N3)。结果表明:1)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减小;2)施氮量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不显著,但玉米光合作用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弱;3)D2N2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最高,D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D1分别增加了15.2%和14.5%,N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N3增加了10.9%和4.8%。4)玉米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密度为5.25万株·hm-2,施纯氮200 kg·hm-2左右时,叶片光合作用关系协调,有利于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鲵子二代规模化人工孵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研究了影响大鲵子二代孵化率的环境因子(包括水质、水温、孵化密度)、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技术。从理论上阐明孵化水质的离子比例平衡直接影响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广州华宝珍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调节水和水库水适合孵化,孵化率分别为53.3%和46.7%;过高、过低孵化水温都可导致大鲵胚胎发育停止,适宜孵化水温为16~22℃,最适水温为(20±1)℃;孵化密度以每筛(25 cm×35 cm×6 cm)放150颗受精卵为宜(孵化率为48%)。在本试验设定的条件下,大鲵孵化率逐年提高,由1998年的平均3%,提高到2003年的平均18%。  相似文献   

19.
于2009年4-10月在河北邯郸采用大田试验种植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种茎,研究不同种植密度(6944,13889,27778株·hm-2)和不同刈割频率(2、4、6次·年-1)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杂交狼尾草在某些生态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密度为13889株·hm-2时,产量最大,茎叶比也最大,粗蛋白含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当一年刈割2次时,鲜草产量最高;而刈割次数越多,茎叶比越小,鲜干比越大,粗蛋白含量越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越低,品质则越好;当种植密度为13889株·hm-2、刈割2次时,鲜草产量最高,达198.10 t·hm-2;当种植密度为27778株·hm-2、刈割6次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7.88%。综合分析,杂交狼尾草要达到高产高品质,研究地区适宜种植杂交狼尾草的密度为13889株·hm-2,适宜刈割频率为4次·年-1。  相似文献   

20.
以‘甘农6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施肥(磷肥)、灌溉和种植密度3种农艺措施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处理下,紫花苜蓿单位面积生殖枝数与种子产量关联性最大;在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每花序小花数与种子产量关联性最大;在密度处理下,每花序荚果数与种子产量的关联性最大。宁夏盐池地区紫花苜蓿种子生产,可在现蕾期和盛花期适当灌溉675 m3·hm-2;施磷肥180 kg·hm-2作为底肥,在种植第2年至第4年种子总产量达1 228.02 kg·hm-2;种植密度控制行距为60 cm,株距为30 cm,在种植第2年至第4年种子总产量达1 882.17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