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研究抗热应激品种麒麟鸡(卷羽鸡)的肉用开发价值,试验对12周龄麒麟鸡体尺性状和屠宰性能进行测定及相关性分析,并构建简单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2周龄麒麟公鸡龙骨长和胫长显著高于母鸡(P<0.05);12周龄麒麟公鸡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和腿肌重显著高于母鸡(P<0.05),腹脂重和皮脂厚显著低于母鸡(P<0.05),其余指标公、母差异不显著(P>0.05);麒麟鸡屠宰性能与体尺性状绝大多数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并建立了主要屠宰性状的回归模型,为通过麒麟鸡活体的体尺测量结果预测屠宰性能指标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同时加速了麒麟鸡的遗传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优质鸡鸡冠与繁殖性状的关系,试验以南丹瑶鸡300只母鸡、150只公鸡为研究对象,测量鸡冠面积、冠高、冠长及冠厚,分别将其与母鸡开产至40周龄的产蛋量、22周龄公鸡的精子活力及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根据面积大小将公鸡分为两组,在22周龄和28周龄时比较两组间精液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母鸡的鸡冠面积与产蛋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22周龄公鸡的精子密度与鸡冠面积、鸡冠高、鸡冠长、鸡冠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精子活力与鸡冠面积和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大鸡冠组的精子密度显著高于小鸡冠组的精子密度(P<0.05);28周龄大鸡冠组的精液量显著高于小鸡冠组(P<0.05)。研究表明,鸡冠与鸡产蛋量、精子密度等繁殖性状有关,在公鸡中虽然不同周龄中的精液品质有所不同,但大鸡冠公鸡精子质量略高于小鸡冠公鸡,可通过对鸡冠大小的选择来间接对优质鸡的繁殖性状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不同日龄略阳乌鸡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为确定最佳上市日龄以及科学养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试验以同日出雏的1 200只略阳乌鸡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个重复,每个重复300只。所有鸡42日龄脱温后进行网上笼养,90日龄后为离地网上平养,各阶段的基础饲粮均使用家禽专用饲料,全程自由采食、饮水。记录每周体重,采用Gompertz模型拟合生长曲线;90、120、150日龄时,随机选取体况相近的公、母各8只,采用颈部放血法进行屠宰,采集胸肌,检测不同生长时期胸肌pH、剪切力、水分、干物质、氨基酸、脂肪、蛋白质、肌苷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 略阳乌鸡在1~4周体重增长缓慢,4周后进入急速生长期,到17周后体重增长趋势逐渐减缓;Gompertz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略阳乌鸡体重生长曲线,母鸡、公鸡的拟合度均>0.99,拐点体重分别为760.75和940.52 g,拐点周龄分别为8.19和8.49周。母鸡、公鸡的剪切力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大,150日龄均极显著高于90和120日龄(P<0.01);母鸡胸肌干物质在150日龄极显著高于90和120日龄(P<0.01)。母鸡胸肌的呈味氨基酸中,谷氨酸(Glu)、丙氨酸(Ala)、天门冬氨酸(Asp)含量在150日龄极显著高于90和120日龄(P<0.01),而酪氨酸(Tyr)的含量在150日龄极显著低于90和120日龄(P<0.05);苏氨酸(Thr)、丝氨酸(Ser)、蛋氨酸(Met)、亮氨酸(Leu)、赖氨酸(Lys)和总氨基酸的含量在150日龄均显著高于90日龄(P<0.05)。公鸡胸肌的呈味氨基酸中,谷氨酸(Glu)、丙氨酸(Ala)、苯丙氨酸(Phe)、胱氨酸(Cys)、脯氨酸(Pro)含量120日龄极显著高于90日龄(P<0.01),酪氨酸(Tyr)、胱氨酸(Cys)、脯氨酸(Pro)和苯丙氨酸(Phe)含量120日龄极显著高于150日龄(P<0.01);组氨酸(His)含量在120日龄最低。120日龄母鸡胸肌的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150日龄(P<0.01),120日龄母鸡胸肌的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150日龄(P<0.05)。母鸡胸肌中亚油酸和肉豆蔻酸含量在150日龄极显著高于120日龄(P<0.01),棕榈油酸含量在150日龄极显著低于120日龄(P<0.01)。公鸡胸肌的肌苷酸、棕榈酸(C16:0)含量120日龄显著高于150日龄(P<0.05),而亚油酸含量150日龄显著高于120日龄(P<0.05)。【结论】 随着日龄的增加,略阳乌鸡母鸡营养物质含量逐渐增加;120日龄公鸡胸肌营养物质含量最高,120日龄后随着日龄增加营养物质含量逐渐降低。因此,建议母鸡在120~150日龄之间上市,公鸡在120日龄上市。  相似文献   

4.
为给贵妃鸡(♂)与麒麟鸡(♀)杂交F1代的人工饲养繁殖、健康状况检测以及经济开发等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试验对12周龄贵妃鸡与麒麟鸡杂交F1代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血液生理指标:杂交公鸡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在数值上极显著高于母鸡(P〈0.01),白血球计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高于母鸡(P〈0.05);②血液生化指标:杂交公鸡的甘油三酯(TG)、尿酸(UA)指标在数值上显著高于母鸡(P〈0.05),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指标在数值上显著低于母鸡(P〈0.05)。杂交F1代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一结果能为贵妃鸡(♂)与麒麟鸡(♀)杂交F1代疾病诊断、治疗和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笔者选用信宜怀乡鸡商品雏120只,分为公、母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有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进行了0周龄~16周龄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怀乡鸡的生长与肉用性能。结果表明,16周龄公、母鸡体重分别为1744 g和1590 g,差异显著(P0.05);16周龄屠宰性能,总体趋势是公鸡大于母鸡,差异显著(P0.05),而腹脂重、肌间脂肪宽和皮下脂肪厚为母鸡大于公鸡,差异显著(P0.05);16周龄肌肉品质,胸、腿肌的粗蛋白含量均是公鸡显著高于母鸡(P0.05),而粗脂肪含量均是母鸡高于公鸡,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如皋鸡生长发育规律和体尺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对0~12周龄如皋鸡的体重生长规律及12周龄体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1~12周龄公母鸡间体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公鸡的体重整齐度较差;②Gompertz模型能很好地描述鸡体重生长模式(R2>0.996),其生长拐点在6~7周龄,如皋鸡成熟体重和生长高峰体重的遗传力均为0.09,初生重估计值、平均生长速率、生长高峰周龄的遗传力分别为0.21、0.32、0.37;③用全同胞和半同胞2种遗传模型估计的体重方差组分及遗传力结果有明显差异。用全同胞遗传模型计算的公鸡体重遗传力明显高于母鸡(都是高遗传力),体重遗传力总体上随饲养周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随周龄增加母本效应越来越小,并且公鸡受母本效应的影响明显大于母鸡,用半同胞遗传模型计算的公鸡体重遗传力7周龄前小于母鸡,8~9周龄等于母鸡,10~12周龄大于母鸡;④12周龄体尺性状中除胸角性别间差异不显著(P>0.05)、公鸡胫色显著黄于母鸡(P<0.05)外,其他性状均为公鸡极显著大于(红于)母鸡(P<0.01);⑤12周龄胸角与其它体尺性状表型相关都不显著(P>0.05),其余绝大部分性状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⑥活重、体斜长、龙骨长、胫长、胫围、冠长、冠高、冠色、胫色、胸角、胸宽的遗传力分别为0.53、0.11、0.64、0.92、0.42、0.16、0.15、0.52、0.25、0.16、0.40。  相似文献   

7.
兴义矮脚鸡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及LPL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兴义矮脚鸡的屠宰性能、肌肉品质、肌肉氨基酸含量及LPL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屠宰了14周龄同批孵出的兴义矮脚鸡100只(公、母各半)。结果表明:公、母鸡屠宰率分别为87.40%、87.97%,公鸡的活重、半净膛率、全净膛率等均极显著(P<0.01)地高于母鸡;腹脂率极显著(P<0.01)低于母鸡。公鸡肌肉的脂肪含量(1.99%)、干物质含量(26.24%)显著低于母鸡的2.37%、27.31%(P<0.05),公鸡的蛋氨酸、缬氨酸含量显著低于母鸡(P<0.05)。腹脂、皮脂、肌肉的LPL mRNA表达量有性别差异性,而且也存在肝、腹脂、皮脂、肌肉等组织差异性。综上所述,兴义矮脚鸡公鸡产肉性能较好;母鸡的风味和营养价值较高,LPL基因mRNA的表达有组织和性别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通过杂交组合途径提高大骨鸡生长性能,建立大骨鸡近交系。试验比较原种大骨鸡和根据原种大骨鸡近交得到的4个近交家系(青脚体大、青脚高繁、黄脚高繁、黄脚体大)以及多家系混合输精所获商品大骨鸡的0、6、12和20周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结果显示,与原种大骨鸡相比,6、12、20周龄近交系大骨鸡公鸡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降低(P<0.01),6周龄近交系大骨鸡母鸡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P<0.05),12周龄近交系大骨鸡母鸡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降低(P<0.01)。商品大骨鸡公鸡13~20周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原种大骨鸡(P<0.01)。在1日龄及6、12和20周龄,各近交系大骨鸡公鸡和母鸡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通过建立自交系、筛选杂交组合方式可改善大骨鸡增重速度。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升养殖肉禽的经济效益,采取果树下苜蓿地放养加适当补饲试验,结果表明:在放养育肥期,白肉杂公鸡与红肉杂公鸡周增重差异显著(0.01<P<0.05),与白肉杂母鸡、红肉杂母鸡周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红肉杂公鸡与白肉杂母鸡周增重差异显著(0.01<P<0.05),与红肉杂母鸡周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放养期肉杂鸡的成活率都在98%以上,白肉杂与红肉杂鸡苗成活率没有明显差别.这种新的果树下草放养肉禽的方式经济效益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尼西鸡具有耐寒、耐粗饲、觅食力强等优点。为了探究尼西鸡的生理特性,促进其开发利用,笔者以56羽健康、成年尼西鸡(12~24月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尺、体重和主要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尼西鸡公鸡的蹠长、体斜长、体重均极显著大于母鸡(P0.01);尼西鸡公鸡的胸深显著大于母鸡(P0.05);尼西鸡母鸡的心率极显著高于公鸡(P0.01);尼西鸡母鸡的呼吸频率、30 min血沉、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公鸡(P0.05);而尼西鸡母鸡的嗜碱性白细胞百分比显著小于公鸡(P0.05);其他测定生理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静水法测定了不同温度及急性温度突变对菲律宾蛤仔耗氧率的影响,分别在5个恒定温度(15、20、25、30和35℃)以及4个急性温度突变(分别由25℃突变至15、20、30和35℃)条件下测定了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在温度为15~30℃内时,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达到35℃时耗氧率开始下降。方差分析表明,耗氧率在15℃时最低,与20℃组和35℃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30℃时耗氧率最大,与25℃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15℃和20℃组(P<0.05)。温度突变后菲律宾蛤仔耗氧率相比于恒温状态下均出现不同程度提高,说明温度骤变环境下菲律宾蛤仔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相似文献   

12.
以雌雄异株攀援草本植物葎草为材料,依据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地域的平均温度,设置3个温度为变量,通过测定营养生长期和生长积温、叶数量与性状、光合色素含量及生物量分配的变化,分析温度对葎草光合物质基础、光合速率和光合效益的影响,研究雌雄株的营养生长持续期、叶性状、光合参数及生物量分配对温度响应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温度与性别对营养生长持续期和生长积温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3个温度下雄株花芽分化均显著早于雌株(P<0.05);花芽分化主要受温度影响,生长积温主要受性别影响,20 ℃利于花芽分化,营养生长期长短与积温大小无关;温度对叶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受影响顺序为叶片数/株>单叶面积>叶宽>叶长,25 ℃时叶片数/株和单叶面积最大;光合色素含量无性别差异(P>0.05),温度显著影响除叶绿素b外的其他色素含量(P<0.05),顺序为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b>叶绿素a/b>叶绿素a>叶绿素b,20 ℃时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温度。性别对Pn、Gs和Tr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对光合参数有显著影响(P<0.05),影响顺序为Pn>Ci>Tr>Gs,Pn、Ci和Tr主要受温度影响,Gs主要受性别影响;雌株生物量及根分配显著大于雄株(P<0.05),温度对生物量累积及分配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温度下降单株生物量显著下降(P<0.05),温度对生物量分配影响顺序为根>叶>茎,25 ℃时优先向根和茎分配,20 ℃时显著降低了茎分配,15 ℃时显著优先向叶分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HSP70蛋白在意大利蝗卵子发生期的表达定位及33~42℃高温处理对其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卵黄发生前期,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均表达HSP70蛋白,而在卵黄发生期和卵黄发生后期,HSP70蛋白阳性表达位于滤泡细胞;2)在33~42℃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意大利蝗卵子发生期HSP70蛋白相对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36℃处理组HSP70蛋白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27℃对照组(P0.05);42℃处理组HSP70蛋白相对表达量最低,但与27℃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短时高温处理对意大利蝗卵子发生期HSP70蛋白相对表达量有显著影响,推测HSP70蛋白的表达在意大利蝗抵抗短时高温胁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对湿度(RH)对递增性偏热环境下肉鸡体热调节及下丘脑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的影响。选取2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180只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温度20℃,RH 60%。正试期15 d,28日龄开始试验,将3组的RH分别调整到35%、60%和85%,温度仍为20℃;3 d为1周期,共分5个周期,从第2周期开始每周期的第1天将3组的温度均在10:00开始升高3℃并在0.5 h内达到稳定;5个周期的温度分别为20、23、26、29和32℃。结果表明:1)85%RH组肉鸡的呼吸频率极显著高于60%RH和35%RH组(P0.01),60%RH组的呼吸频率极显著高于35%RH组(P0.01);85%RH组肉鸡的体核温度显著高于60%RH组(P0.05);35%RH组肉鸡小腿和脚蹼的皮肤温度极显著高于60%RH和85%RH组(P0.01),35%RH和60%RH组肉鸡鸡冠、耳垂和眼睑的皮肤温度极显著高于85%RH组(P0.01)。2)85%RH组肉鸡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35%RH和60%RH组(P0.05);35%RH和85%RH组肉鸡的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显著高于60%RH组(P0.05)。RH对递增性偏热环境下肉鸡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3)85%RH组肉鸡的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含量显著高于35%RH组(P0.05);35%RH和85%RH组肉鸡的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显著高于60%RH组(P0.05);60%RH和85%RH组肉鸡的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极显著高于35%RH组(P0.01)。4)35%RH组肉鸡下丘脑HSP70含量显著低于60%RH和85%RH组(P0.05)。综上所述,在为期15 d的20~32℃递增性偏热环境下,高湿(85%)和低湿(35%)调节28~42日龄肉鸡体热平衡的途径和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徐生阳  高润  康长清  玉柱 《草地学报》2020,28(3):822-827
本试验旨在探究添加剂及贮藏温度对发酵全混合日粮(Fermented Total Mixed Rations,FTMR)的影响,为FTMR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了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LB)、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果胶酶(Pectinase,PE),共3个添加剂和对照组(CK),4个不同的贮藏温度(10℃、20℃、30℃和40℃),发酵7 d后取样。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各处理的pH值均显著降低,CK、LB和GA处理组的pH值于30℃达到最低,PE处理组于40℃达到最低(P<0.05);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各处理组中乙酸和丙酸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乙酸的含量于30℃时达到最高,丙酸的含量于40℃时达到最高;添加PE后,FTMR的pH值在10℃、30℃和40℃下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综上,贮藏温度为30℃和40℃时FTMR的发酵品质较好,当贮藏温度为10℃、30℃和40℃时添加果胶酶可以提高FTMR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不同温度和PEG处理对中华羊茅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PEG溶液的互作胁迫来模拟中华羊茅种子萌发的水温环境,研究了中华羊茅在不同水热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状况,旨在探究中华羊茅种子萌发的最适水温条件。结果表明,中华羊茅种子在不同水温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萌发特性,3种温度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在25℃时达到最高,而在15℃时发芽率最低,说明高温条件有利于中华羊茅种子的萌发。其中在15和20℃条件下, -0.2 MPa水势条件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浓度水势处理(P<0.05),说明在低温条件下,低浓度的PEG溶液可显著提高中华羊茅种子的活力;而在25℃温度下,其对照处理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显著高于各渗透势处理(P<0.05);表明在较高温度下, PEG对中华羊茅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随着PEG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PEG浓度的增大,各温度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逐渐降低,胚芽长、胚根长和根芽比逐渐减小,幼苗含水量以及种子的萌发抗旱指数和活力抗旱指数也不断降低,表明低浓度PEG溶液对中华羊茅种子具有“引发”作用,高浓度PEG溶液则对其种子活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在3个密闭的房间放置自动控温电热器自动控制温度,分别设3个贮藏温度梯度(25、30和35℃),每梯度设3个重复。模拟真实环境研究不同贮藏温度下苜蓿(Medicago sativa)草捆的霉变规律以及霉变对草捆品质的影响,贮藏时间为16 d,同时隔天(即第1、3、5、7、9、11、13、15 d)采样。结果表明,贮藏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苜蓿草捆中霉菌数量增加越快,就越容易发生霉变;不同贮藏温度苜蓿草捆中粗蛋白含量表现为各试验组每天之间差异显著(P0.05),每天中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也都显著(P0.05),30℃试验组粗蛋白含量最高;各个试验组的霉菌数与粗蛋白的含量呈负相关;贮藏温度对苜蓿草捆中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8.
以东北野猪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4、15、25和32℃不同温度冷应激条件下细胞内HSPT0mRNA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冷应激的低温处理过程中,HSP70mRNA转录量在各温度均为见显著增加;在冷应激的复温培养过程中,HSP70mRNA转录量在4℃和15℃处理后4h后,复温培养的4~8h显著增加(P〈O.05);在25℃和32℃处理后4h后,复温培养未能诱导细胞内HSP70mRNA转录量显著增加(P〉0.05);细胞在4℃和15℃处理2、4、6和8h后,复温培养4h,HSP70mRNA转录量随处理温度的减低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处理4~8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25℃和32℃处理2、4、6和8h后,复温培养未能显著诱导HSP70mRNA的转录(P〉0.05)。结果表明,冷应激诱导东北野猪成纤维细胞内HSP70mRNA转录量的增加,不是发生在低温处理的应激阶段,而是发生在复温后的细胞应激阶段,温和冷应激(25~32℃)未能诱导复温后HSP70mRNA转录量的显著增加,强度冷应激(4~15℃)诱导复温后HSP70mRNA转录量的显著增加,且与冷应激的强度和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19.
在笼养东方白鹤繁殖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能量分配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笼养东方白鹳繁殖期,雌鹳和雄鹳的可代谢能摄入率无显著差异;采食量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差异很大(P〈0.05),多数在繁殖期采食量高且随气温降低而增加。成体与亚成体可代谢能摄入量有显著差异(P〈0.05),且成体的可代谢能摄入高于亚成体,致使两者在行为上表现出很大差异(P〈0.05)。雌雄之间冬季可代谢能量摄入差异不显著,雌雄间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不大且在温度〉-10℃时,要比温度≦-10℃时更活跃。  相似文献   

20.
以雌雄异株攀援草本植物葎草为材料,依据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地域的平均温度,设置3个温度(15, 20, 25 ℃)为变量,通过测定光合指标、代谢指标、抗氧化酶活性指标和细胞膜完整性指标,分析温度对葎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抗逆性影响的生理变化,研究温度对雌雄葎草生理代谢及保护酶系统影响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葎草叶中的叶绿素含量,Pn和单株生物量随温度下降显著减小(P<0.05),♀株的潜在Pn显著大于♂株(P<0.05);♂株的糖代谢和呼吸作用显著高于♀株(P<0.05),氮代谢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温度对可溶性糖(SS)、丙酮酸(PA)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有显著影响(P<0.05),随温度下降SS含量逐步增加(P<0.05),NR活性逐步降低(P<0.05),温度对代谢速率影响远大于性别间的差异。温度对SOD和POD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CAT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随温度降低3种酶活性均不断增加,♀株中SOD和POD含量显著高于♂株(P<0.05),性别间CAT含量无差异。温度对细胞膜完整性物质含量的影响,远大于性别间差异,随温度降低葎草体内H2O2、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均显著增加,♂株中H2O2和SP含量显著高于♀株(P<0.05),♀株中MDA和Pro含量显著大于♂株。温度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抗氧化酶系统及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株比♂株有更强的适应温度胁迫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