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液态地膜+甲基硫菌灵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桑椹菌核病在早春靠子囊孢子飞出地面侵染桑椹致病的的特点,为构建简便、高效、绿色的防治方法,将液态地膜与甲基硫菌灵混合液喷洒在桑园地面,通过地膜覆盖使子囊孢子难以飞出地面和药剂杀灭的双重作用来增强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春期对果桑品种大10的桑园地面喷洒液态地膜与500倍70%甲基硫菌素混合液,与空白地面向植株喷洒500倍70%甲基硫菌灵相比,桑树枝叶生长量分别增加15.02%和19.33%,单位面积鲜果产量增加17.14%,春叶产量提高11.57%,桑椹菌核病发病率减少49.79%,单果质量提高20.24%~24.84%,显示较显著的抗旱增产防病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春季,德清农联桑果合作社的果桑园爆发菌核病,损失惨重。桑椹菌核病俗称"白果病",是果桑栽培的主要病害,直接影响桑椹的产量和质量,发病严重时可导致桑椹绝收。该病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果桑开花期间,遇适宜条件时,菌核萌发抽生出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孢子随风传播侵染桑花,导致桑椹发病。在实地查看和请教有关专家的基础上,分析桑椹菌核病爆发的原因,提出后期管理的措施和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3.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桑椹的产量和品质,为筛选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桑椹菌核病的药剂,用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进行了防治试验,在桑椹采摘前25 d停止用药。试验结果表明,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最好,校正防效达95.74%;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 0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次之,校正防效为54.47%;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较差,校正防效只有16.01%;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最差,校正防效仅为11.19%。  相似文献   

4.
桑椹小粒性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真菌病害。选择5种常用杀菌剂,采用单一施用或2种药剂交替施用的方法,在前2年发病较严重的桑园于桑树开花期间进行桑椹小粒性菌核病防治的小区试验,单一施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液以及二者交替施用对桑椹小粒性菌核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治效果达到91.48%~99.03%。在桑椹小粒性菌核病的大面积田间防治试验中,采用上述2种药剂交替防治以及药剂防治+地膜覆盖防治的方法,防治效果在80.07%~82.48%,显著优于只用地膜覆盖的防治方法,其中采用药剂防治+地膜覆盖的防治方案,可减少1次施药。试验结果表明:交替施用70%甲基硫菌灵1 000倍稀释液和50%多菌灵800倍稀释液可有效防治桑椹小粒性菌核病,在药剂防治的基础上增加薄膜覆盖可减少总施药量,有利于保证桑果食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以在桑园收集的越冬桑椹菌核为材料,调查其在湿度充足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萌发形成子囊盘的发育历期。探索了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对菌核萌发和子囊盘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椹菌核病菌核在湿度充足的自然气候条件下从萌芽到子囊盘消亡历时38~52 d,平均历时45.0 d;其中萌芽抽生期16~23 d,平均18.7 d;杯盘膨大期6~12 d,平均8.4 d;平盘期8~20 d,平均14.1 d;消亡期1~6 d,平均3.3 d。菌核在10~20℃范围均可萌发形成子囊盘,最佳温度是15℃。土壤湿度对于菌核萌发有显著影响。土壤湿度25%时,菌核不能萌发;土壤湿度50%时,菌核萌发率为23.5%;土壤湿度75%时,菌核萌发率达78.0%;土壤湿度90%时,菌核萌发率达到100%。光照能刺激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并能促进子囊盘的生长发育。菌核在全光照不遮光和黑膜遮光透光率5%的情况下均能萌发,全光照不遮光培养,单粒菌核萌发子囊柄的平均数量为4.1个,并且子囊柄顶端均能形成子囊盘;黑膜遮光透光率5%培养,单粒菌核萌发子囊柄的平均数量为1.2个,只有51.3%的子囊柄顶端能形成子囊盘。研究结果为桑椹菌核病...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去冬今春降水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越冬果桑菌核病菌核的萌发.经西南大学桑树病虫测报点的观察调查,于2017年2月13日在果桑园内发现已萌发的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子实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今春桑椹菌核病防控工作,为此特提出以下防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正桑椹营养丰富,酸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鲜食水果。目前种植的果桑品种,不仅可采摘桑果,还可利用桑叶养蚕,经济效益较好,各地栽种面积不断增加。桑椹菌核病又名白果病,是造成许多地方桑果减产、品质下降的主要病害。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桑果颗粒无收。桑菌核菌的病原菌以菌核越冬,在3月份气温升高、桑花开放时,释放出子囊孢子,随风传播。根据病原菌不同,有肥大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三种。开化县的桑菌核病以肥大性菌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药效试验、田间防效试验、有效药剂的残留期测试等,测试了几种药剂对桑树断枝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室内药效试验中对桑小粒型菌核病病原菌的相对抑制率达到80%以上的药剂是70%戊唑·菌核净水分散颗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田间防效试验中以桑树盛花期喷药防治效果最佳,对桑小粒型菌核病和桑树断枝病的防效达到90%以上的药剂是70%戊唑·菌核净水分散颗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三种药剂对家蚕的残毒期分别为7 d、5 d和5 d;田间施用2%的甲醛溶液,病原子实体第2 d便完全死亡,子囊孢子4 h便畸形破裂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9.
去冬今春重庆市降水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越冬果桑菌核病菌核的萌发。经西南大学桑树病虫测报点的观察调查,于2016年2月11日在果桑园内发现已萌发的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子实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今春桑椹菌核病的防控工作,为此特提出以下防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化学防治试验与农药残留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桑椹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目前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化学防治。将不同药剂及组合对该病进行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腐霉利、菌核净、咪鲜胺5种农药防治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均有较好的效果。桑椹农药残留检测只有多菌灵超标,达到17.2mg/kg,是0.5 mg/kg标准的34.4倍。结合大田防治效果、桑椹农药残留及病原抗药性等因素综合分析,处理III 25%咪鲜胺乳油5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750倍液组合是控制该病适宜的化学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危害桑椹的真菌病害。为了保证果用桑椹的品质和食用安全,探讨利用中草药抑制该病病原菌的效果。采用半固体药基混合法检测36种中草药提取物体内外抑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的活性,结果表明,白癣皮、五倍子、诃子3种中草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0.025 g/mL白藓皮提取液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的体外抑制效果较好,对菌丝的生长抑制率达86.12%,并且田间试验的防治效果显著,桑椹染病率下降至0.80%。家蚕食下分别喷施3种中草药提取液的桑叶后,对生长发育和吐丝营茧亦无不良影响。初步认为,白藓皮提取物可进一步开发为防治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新型植物源农药。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桑枝黑木耳中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mycin ,DNJ)的含量.结果表明 ,用芴甲氧酰氯(FMOC-Cl)为衍生化试剂衍生化DNJ ,选择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 ,流动相为乙腈-0 .1% 醋酸(体积比55︰45) ,流速为1 .0 mL/min ,UV检测波长为254nm时 ,DNJ-FMOC 的峰面积与DNJ浓度呈高度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 .9966 ,该检测方法灵敏、准确、稳定的、快捷 ,适合桑枝黑木耳等桑枝食用菌中 DNJ含量的检测.普通黑木耳不能自我合成DNJ ,但对桑枝中的DNJ有较好的富集能力 ,桑枝黑木耳中DNJ含量高达0 .3854% ,可利用桑枝黑木耳等桑枝食用菌对DNJ的富集能力来提高桑枝食用菌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草甘膦在柑橘园除草中得到大量使用,对农作物生长、果实品质、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如何降低草甘膦对柑橘树的生物可利用性,从而降低其对农作物造成的药害、提高果实品质和食品安全将至关重要。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施用蚯蚓粪,表征蚯蚓粪作用下土壤中残留草甘膦对柑橘幼苗的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效应。结果显示,蚯蚓粪能够显著增强其生物有效性(BCF值显著增大);显著降低草甘膦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到草甘膦单独处理组的55.15%,从而减少草甘膦在柑橘幼苗植株中的积累。同时,蚯蚓粪的施用能促进植物的茁壮生长,使抗氧化酶活力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从而具有更强的抗逆能力。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蚯蚓粪显著减轻了土壤中残留草甘膦对柑橘幼苗的胁迫,使其株高、根长和相应的干重较草甘膦单独施用时增长了26.23%-140.11%,甚至成为对照组的1.03倍和1.13倍。此研究对兼顾化肥有机替代的草甘膦污染土壤的修复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一串红、大10、红果2号3个果桑品种的3年生嫁接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方法,分别在适宜水分、中度干旱胁迫、重度干旱胁迫及复水(土壤水分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45%~50%、25%~30%、75%~80%)条件下测试分析3个果桑品种的光合作用、光响应和CO2响应特征,评价果桑品种的抗旱能力。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3个果桑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瞬时光能利用效率和瞬时羧化效率,增加了胞间CO2浓度;3个果桑品种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对光强度和CO2浓度的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在干旱胁迫下,3个果桑品种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瞬时羧化效率、光呼吸速率等均较适宜水分下降,复水处理后,各项响应值均有所回升。根据3个果桑品种在中度、重度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幅,比较品种的抗旱能力为:红果2号>大10>一串红。红果2号可在干旱缺水、光照较强的地区栽植。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秋季,浙江省淳安县的桑园大面积发生一种罕见的桑叶特大病斑病害。病叶呈现菌核病的典型症状:叶面形成灰褐色轮纹水渍状病斑,病斑随着病情发展以同心圆状向外延伸,颜色由里到外逐渐变深;叶背的灰色圆形病斑可见多个同心圆形绒毛状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病斑与病斑外的部分组织以及病斑同心圆上的绒毛状组织于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菌丝体与分生孢子形态,病斑边缘组织块在PDA培养基上分离培养的病原菌都可观察到菌丝体形成的菌核。依据以上症状和病原真菌分离培养的形态特征,初步诊断该病为桑叶菌核病,病原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Fuck.]。调查16个样点的480株桑树,株发病率为81.25%,叶发病率为37.63%,发病指数18.5。9~10月份气温24.4~18.7℃,多阴雨天,加之连片桑园通风透光能力较弱且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条件,病原菌繁衍迅速,病害呈流行之势。尚未发现有明显抗性的桑树品种。  相似文献   

16.
几种农药对桑椹小粒性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椹菌核病是果用桑树的重要病害,为高效、安全控制该病对桑果生产的危害,进行了大田农药防治筛选试验。结果表明,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硫磺粉剂500倍液和1 000倍液对桑椹小粒性菌核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桑叶和桑椹无明显药害;70%甲基托布津粉剂1 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倍和3 000倍液以及40%嘧霉胺粉剂1 000倍液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寄生桑粉虱的拟青霉菌对家蚕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方容  邱全立 《蚕业科学》1997,23(3):137-141
研究证实,桑粉虱能被粉拟青霉菌(Paecliomycesfarinosus,异名:穗霉菌Spicariafarinosus)寄生而发生真菌病害。该菌与家蚕的灰僵病菌同属同种。用桑粉虱分离的拟青霉菌接种于家蚕,显示很强的致病力。桑粉虱危害桑叶是家蚕流行灰僵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对分离到的桑椹缩小性菌核病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进行病原对抑菌药剂敏感性的室内试验,为有效防控该病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在对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与已知近缘菌株核糖体大亚基rRNA序列的比对,明确该病原菌在分类上属于核盘菌科(Sclrotiniaceae)核地杖菌属(Scleromitrula S.Imai)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该病原菌的主要形态与生物学特性为:子实体单个子囊内的8个子囊孢子在未成熟期排列为2列,随着子囊孢子的生长发育,排列方式逐渐由2列变为不规则的线性排列;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5℃,菌丝及菌核的致死温度为50℃;病原菌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5~8,最适宜生长的pH为7。80%百菌清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为0.012 0 mg/mL,可选择百菌清对桑椹缩小性菌核病进行化学防控试验。  相似文献   

19.
引进9个果桑品种,以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粤桑大10为对照进行试验,从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抗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粤桑大10、四季果桑、台果72C002适宜在桂林作为特色果桑品种适当发展,金墙63不适宜在桂林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多倍体育种对果叶兼用桑树品质性状的改良作用,测定了四倍体果叶兼用桑树新品种嘉陵30号及其二倍体亲本中桑5801桑叶和桑果的部分品质性状成绩。与二倍体亲本比较,四倍体品种嘉陵30号成熟叶片干物中的粗蛋白含量增加2.90个百分点、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34个百分点,桑叶用于家蚕饲养的万蚕产茧量提高6.2%、万蚕茧层量提高4.7%,果用品质中的鲜果榨汁率增加6.3个百分点、糖度增加1.5~2.0个百分点,且桑籽的可育性降低。同时检测6个人工诱导四倍体桑树育种材料桑叶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较二倍体亲本提高。由此表明,染色体加倍后桑树的部分生理代谢活性增强,多倍体果叶兼用桑树品种的桑果和桑叶品质都有不同程度改善,其经济价值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