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以草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半致死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鱼体,然后取病鱼和对照组的肝、脾、肾经Bouin’s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Nikon显微镜观察照相。结果表明:经过感染的鱼体肝、脾、肾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肝脏灰白色,脾脏暗紫色。切片观察发现肝脏实质结构破坏明显,肝血管内血细胞减少,肝细胞肿胀、浑浊,空泡化;肾脏间质比例增大,肾小管和肾小体数量明显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脾脏内大量充血,脾脏淋巴细胞坏死,H.E染色发现大量的棕色"小结"充斥于整个脾脏之中。  相似文献   

2.
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离和鉴定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方法]首先,采集患病草鱼的肝、脾、肾等器官,分别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然后,将各自分离菌种进行镜检、生理生化指标鉴定以及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最后进行人工再感染试验。[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经菌体形态、致病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和16S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同一种菌种,即嗜水气单胞菌。人工再感染的草鱼出现了与自然感染草鱼相同的症状。[结论]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广西永福县某养殖场患溃疡病的黄颡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典型溃疡病的濒死黄颡鱼的心脏、肝脏及病灶等处取样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用API 20NE生化鉴定系统对其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分离获得的4株细菌(YFHS01、YFHS02、YFHS03和YFHS04)对健康黄颡鱼均有很强的致病性,都是黄颡鱼体表溃疡病病原菌,其中YFHS01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YFHS02、YFHS03和YFHS04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4株病原菌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均不敏感;对复达欣、先锋霉素Ⅵ、菌必治、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氟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复方磺胺嘧啶等15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广西永福县某养殖场黄颡鱼体表溃疡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引起,可选用复达欣、先锋霉素Ⅵ、菌必治、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氟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复方磺胺嘧啶等15种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
从患病黄颡鱼上分离出1株柱状黄杆菌(Pf1),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用Pf1感染黄颡鱼和翘嘴鳜,发现Pf1对2种鱼均有致病性。Pf1可导致翘嘴鳜多个组织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严重损伤肝、体肾和鳃。被感染翘嘴鳜肝细胞肿胀、空泡化坏死;肾小管广泛坏死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鳃小片毛细血管充血,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变性,鳃的呼吸功能衰退。鳃部病变导致感染鳜呼吸频率加快、游动缓慢,最后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溶血性腹水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濒死黄颡鱼腹水中分离到一株细菌HS01,对分离株理化特性及DNA序列进行检测,根据理化特性、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分离株HS01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并表现强毒力,对黄颡鱼的半致死剂量为2.51×105 CFU·g-1,且从病灶中分离到与感染菌一致菌株,因此确定嗜水气单胞菌是此次黄颡鱼溶血性腹水病的病原。分离株对头孢唑肟、头孢噻肟、奈替米星及氟苯尼考等10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头孢拉定、链霉素、新霉素及卡那霉素等6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青霉素、妥布霉素及红霉素这4种抗生素耐药。本研究为黄颡鱼溶血性腹水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腹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广西桂林市某水产养殖场患腹水病的黄颡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有效防控黄颡鱼腹水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病濒死黄颡鱼的心脏、肝脏及病灶等处分离出病原菌,然后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氧化酶试验及API 20NE生化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腹水病黄颡鱼的心脏、肝脏和腹水中分离获得3株优势菌株(090421A、090421B和090421C),分离菌株对斑点叉尾鮰、淡水鲨鱼、南方大口鲶和革胡子鲶等4种无鳞鱼也有很强的致病性,经API 20NE生化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先锋噻肟、菌必治、舒普深、盐酸沙拉沙星、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嘧啶、头孢呋肟等1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G、氧哌嗪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青霉素、先锋霉素Ⅴ、先锋霉素Ⅵ、复方新诺明、头孢噻吩、头孢氨苄、阿莫西林、阿洛西林、头孢克洛等12种药物不敏感.[结论]广西桂林市某水产养殖场黄颡鱼的腹水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所引起,可选用先锋噻肟、菌必治、舒普深、盐酸沙拉沙星、磺胺间甲氧嘧啶、头孢呋肟、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2015年江苏淮安地区养殖黄颡鱼暴发出血性肠炎。从濒死鱼肠组织和腹水中分离纯化出2株细菌,通过16S rRNA进化树分析显示,这2株菌与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亲缘关系较近。致病性试验显示,2株菌对健康黄颡鱼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病原菌浓度达到5×10~4CFU/m L时,死亡率在40%~50%,病原菌浓度达到5×10~8CFU/m L时,死亡率在90%~100%。药敏试验显示,分离到的2株菌都对依诺沙星、头孢曲松、舒巴坦、恩诺沙星敏感。确定了淮安地区暴发的黄颡鱼出血性肠炎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对黄颡鱼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鲤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离、鉴定鲤鱼嗜水气单胞菌。[方法]从具有典型细菌性败血症症状的病鱼或濒死鱼中分离到2株优势菌,经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毒力因子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研究分离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致病性。[结果]分离到的2株优势菌的菌落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经鉴定,确认为嗜水气单胞菌。无菌滤液试验表明,鲤鱼细菌性败血症不是由病毒引起的。腹腔注射分离菌菌悬液的鱼在7 d内全部死亡,人工感染试验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且再次感染后又可分离到该菌株。分离提纯的致病菌株产生了β-溶血环,经蛋白酶试验为阳性。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同源性为98%。[结论]嗜水气单胞菌是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离并鉴定鱼嗜水气单胞菌,并构建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从云南某鱼场采集发病鱼的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与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16S rDNA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离培养到1株细菌,命名为Ah1305.经表型鉴定、生化试验及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结论]该研究可为快捷、准确检测鱼嗜水气单胞引起的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帆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774-2776
[目的]为光泽黄颡鱼的养殖结构优化及其运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静水方法研究温度变化对光泽黄颡鱼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探索鱼类呼吸代谢受环境变化影响的生理机制。[结果]不同体重光泽黄颡鱼幼鱼的耗氧率存在差异,体重较小的鱼的平均耗氧率较高,且白天平均耗氧率高于晚上。在11~29℃温度范围内,光泽黄颡鱼幼鱼耗氧率与温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并且呈现曲线上升的趋势,其曲线回归方程为y=0.002 7x2-0.067 4x+0.516 5。光泽黄颡鱼幼鱼窒息点与体重和温度有一定关系。[结论]当温度为23~26℃时,光泽黄颡鱼幼窒息点最低,此时其生理代谢状态最佳,耐氧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乌鲁木齐市红雁水产公司流水养殖的死亡罗非鱼采样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并进一步研究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危害性及对各组织器官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切片制作,H·E染色,显微镜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该病暂定名为罗非鱼"腹水病",病理解剖学观察显示:各组织器官均有病变,其中尤以肝、肾、脾为严重,肝脏肿大,质地极度柔软,大量肝细胞坏死,肝小叶中央带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消失,肾皮质部大面积出血;脾脏生发中心变性坏死、出血。【结论】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证实,经病原分离鉴定,确定其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mromonas hydrophila),该病为嗜水气单胞菌导致的全身败血性变化。研究为罗非鱼相关疾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嗜水气单胞菌ZN1攻击鳗鲡后的组织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2半致死剂量的嗜水气单胞菌ZN1对鳗鲡进行腹腔注射,在第0 d、1 d、3 d、7 d、14 d、21 d采集鳗鲡肝、脾、肾、肠,观察鳗鲡经嗜水气单胞菌活菌攻击后各脏器的组织病理变化及脏器的损伤修复情况。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活菌ZN1攻击后鳗鲡肝、肾、脾、肠等组织细胞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病变,且持续时间长达14 d以上,同时血液中的血栓细胞急剧减少,甚至全部消失。上述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攻击后可引发鳗鲡各脏器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并提示在病原菌攻击引起鳗鲡血栓细胞的减少并恢复缓慢可能是嗜水气单胞菌导致宿主产生败血症状的重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了解草鱼MHC I区基因及其表达特征,利用已知斑马鱼MHC I区基因序列,通过本地Blast得到草鱼MHC I区的部分基因序列。采用RT-PCR技术,检测MHC I区BRD2、KNSL2、RXRB、TAPBP、FABGL、MHC Ia、PSMB9以及TAP2等8个基因在健康草鱼各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除FABGL在肾脏表达量最高外,其他基因都在血液中的表达量最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草鱼在嗜水气单孢菌感染后4、12、24、48及96h,MHC I区免疫相关基因在脾脏和肾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BRD2表达量分别在12h和24h在肾脏和脾脏中达到最高;MHC Ia表达量在脾脏和肾脏中都先上升后下降,并都在24h达最大值;PSMB9表达量在脾脏先上升后下降,在12h达最大值,在肾脏中则先下降后上升,在24h达最大值;TAP2在脾脏和肾脏中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4h都达最大值,并最后都回调至正常范围。BRD2、MHC Ia、PSMB9、TAP2的表达量在攻毒后都有显著性变化,表明这4个基因在草鱼免疫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孔有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284-2285
[目的]比较黄颡鱼不同器官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方法]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钼酸铵比色法,测定黄颡鱼6种组织(心脏、肝脏、鳃、肠、眼、肌肉)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对各器官的酶活性进行比较。[结果]2种测定方法得到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一致性,且黄颡鱼6种组织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心脏、肝脏、鳃、肠、眼、肌肉。[结论]黄颡鱼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存在明显组织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草鱼C-反应蛋白(CRP)的EST序列(CK233056)设计引物,采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SMART-RACE)的方法克隆CRP基因的5′末端,获得1个约520 bp的cDNA片段.将该片段与EST拼接,得到CRP基因全长cDNA,长度为889 bp,含有1个672 bp的开放阅读框,两侧分别有74 bp和143 bp的5′和3′非翻译区域(open reading frame, ORF),CRP基因编码224个氨基酸残基,N端含有15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利用RT-PCR半定量法对健康及被嗜水产气单胞菌人工感染的草鱼的心脏、脑、前肠、肾脏、肝胰脏、肌肉、脾等组织CRP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RP基因在7种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水平差异不明显.在人工感染24 h后,各组织中CRP的mRNA水平平均升高5倍左右,与哺乳动物和一些鱼类在炎症反应中血清CRP水平升高一致,而人工感染48 h后,除心脏和肌肉组织中有显著降低外,其他组织没有明显变化,仍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