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明确黑土区坡耕地切沟分级特征,明晰地形条件与耕作垄向对切沟发育的影响,揭示自然条件与人类耕作扰动下切沟侵蚀发育机理,为切沟侵蚀精准防控与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关键科学支撑。【方法 】文章以典型黑土区坡耕地为研究区,基于2018年高分一号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结合野外详查的方法,获取研究区切沟长度、坡度、垄向角、垄作坡长、垄作坡度等指标,结合地貌学水系分级原理划分切沟等级,并分析人为垄作因素与自然因素对切沟发育的影响。【结果 】(1)研究区发育的234条切沟可分为4个等级,其中1级切沟数量最多,沟长随着切沟等级提升而呈增加趋势;(2)斜垄耕作占比最多、横垄(80~100°)次之,1级沟主要分布在横垄耕作(38%),0~300 m垄长(81%)和0~2°垄作坡度范围内(48%);(3)切沟数量随着海拔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海拔210~220 m切沟最多,随着海拔的增加,垄作坡长和垄向角呈增大趋势,而垄作坡度呈现减小趋势;(4)切沟数量在坡度2~4°最多,随着切沟坡度的增加,垄向坡长和垄向角度减小,垄作坡度增大。【结论 】分析黑土区切沟分级特征、空间分布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东北黑土耕作地区拥有大量的坡耕地,但是坡耕地过多连带效应就是东北地区的黑土耕作地区受到坡耕地的危害极其严重。本文从养分流失,侵蚀沟数量以及发育变化,土壤结构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坡耕地给东北黑土耕作区带来的危害,并从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方面阐述了应对坡耕地危害的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3.
《农技服务》2018,(6):44-45
2017年,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专项工程实施,标志着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由面上治理为主转为以侵蚀沟治理为主。经过多年水土流失治理实践,东北黑土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侵蚀沟治理技术和模式。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介绍了工程措施为主植物措施为辅、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和植物措施3种类型的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侵蚀沟是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类型的主要形式。东北黑土区沟道侵蚀强度大、范围广、数量多,若不及时防治,伴随着降雨可能持续发生溯源和下切侵蚀,引发沟岸崩塌,使得侵蚀沟快速发育,造成耕地损毁、土地破碎,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人身安全。在总结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概况、成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侵蚀沟治理的重要意义和措施,以期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沟蚀是导致黑土区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侵蚀沟的发生与发展严重威胁黑土资源。降雨侵蚀力是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动能等降雨侵蚀特征的综合反映,为了揭示侵蚀沟发育规律、高效治理侵蚀沟,应用3S技术获取侵蚀沟数量、面积、长度等信息,收集黑土区20个气象站日降雨数据,分析黑土区省际降雨侵蚀力与侵蚀沟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沟壑密度随着降雨侵蚀力的增加而增加,内蒙古降雨侵蚀力最小,沟壑密度最大。在相同降雨侵蚀力条件下,侵蚀沟数量: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侵蚀沟长度: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侵蚀沟面积: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植被类型单一、土层较薄等因素造成降雨侵蚀力对于内蒙古侵蚀沟发育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合理配置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方法。以牡丹江市三溪一河项目区为例,对该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优化配置,并对所需资金和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其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对带动周边同类型侵蚀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日益加重,研究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交互作用,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内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在横坡垄作方向与顺坡水线方向共布设25个采样点,并计算相应样点的土壤可蚀性K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土壤可蚀性K值的差异性,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结果】横坡垄作方向,土壤可蚀性K值在垄台呈现从坡顶到坡足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坡足比坡顶减小幅度为6.2%;在垄沟呈现从坡肩到坡足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坡足比坡肩减小幅度为5.8%。顺坡水线方向,由于垄台对地表径流的阻挡作用,垄台和垄沟土壤可蚀性K值沿着坡面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横坡垄作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最大,其垄台和垄沟的解释率分别达51%和18%以上;横坡垄作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解释能力,特别是横坡垄作与地形的交互作用尤为明显。【结论】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交互作...  相似文献   

8.
黑土区坡耕地的土壤侵蚀越来越严重,严重制约了该区农业生产.本文对黑土区坡耕地的土壤侵蚀类型作了简要概述,系统总结了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并指出人工植被复合经营模式在未来治理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中的重要地位,为今后该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吴铁华  杨伟伟  凌祖国  高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24-3925,4000
简述了东北黑土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原因(人为侵蚀和自然侵蚀),从面蚀到沟蚀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了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黑土现代发展过程是黑土-黑黄土-破皮黄黑土-黄土.反映了黑土侵蚀演替过程.典型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黑土侵蚀,控制水土流失,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侵蚀沟治理是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环节。以昌图县侵蚀沟项目为例,分析了侵蚀沟项目治理从设计到施工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为以后昌图县侵蚀沟治理提供技术参考,也为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浅沟作为黄土区坡面重要侵蚀形式之一,其侵蚀量占粱峁侵蚀产沙量的46%。浅沟的发生发展在坡面侵蚀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得不到控制和治理,浅沟发育成切沟后,将吞噬更多可利用土地资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野外拍摄的照片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ERDAS软件运用AOI分析法处理照片资料,提出浅沟信息识别问题的解决方案。据此方法,获得识别浅沟信息的规律,即处于浅沟的AOI的RGB三基色构成遵循DNR>DNG的规律,处于峁坡的小斑三基色构成遵循DNR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辽宁省气候、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土壤及社会人文环境,分析了这些环境因素对辽宁省土壤侵蚀与侵蚀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壤侵蚀产生和加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辽西、辽东和辽中等不同区域土壤侵蚀强度与侵蚀沟分布密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正是侵蚀环境不同造成的.在人类活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条件下,某些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明显地凸现出来,侵蚀沟的产生与发展是土壤侵蚀达到严重程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陕北地区谷子双料沟垄组合覆盖增产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 3 a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陕北丘陵沟壑区旱梯田采取双料沟垄组合覆盖 ,可明显改善土壤水、气、热环境状况。通过减少裸露地表的无效蒸发 ,加快植株生育进程 ,缓解土壤温度的巨变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从而提高降水利用率 ,为谷子的增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试验谷子采取双料沟垄组合覆盖措施 ,较对照平均增产 67.9% ,比地膜覆盖增产 1 1 .8%。  相似文献   

14.
交替灌溉方式土壤水分运移及垄体参数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替灌溉作为一种大田作物栽培灌水方式已逐步受到关注。为研究灌水前后水分在垄沟之间的运移及交替灌溉方式适宜的垄高、垄宽等技术参数,试验模拟了交替灌溉不同垄体参数的灌水试验。结果显示,垄背、垄坡、灌水沟和非灌水沟4个观测点同一土壤剖面存在明显的土壤含水量梯度,水分的侧向入渗增强,从而减少了土壤水分发生深层渗漏的几率;交替灌溉方式下,采用15 cm垄高、55 cm垄宽的垄体标准,利于增大地表面积、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同时还可使交替灌溉水得到最优分配,达到高效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15.
秸秆焚烧的原因与秸秆深还技术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秸秆焚烧的原因是产量过大,利用量不足,留在田里覆盖影响翌年种地,浅层翻压和旋耕不仅增加成本,还会引起漏风跑墒。目前解决焚烧的最佳办法是将秸秆深埋于土壤亚表层中,即"秸秆深还"。秸秆深还包括"富集深还"和"翻压深还"2种模式,前者为年年都能深层归还的可持续模式,后者应与免耕覆盖配合使用或作为应急模式使用。富集深还模式将站立或卧倒的整株秸杆粉碎还入开好的深沟内,也可以将玉米收获机械抛撒在地表的秸秆拣拾起来进一步粉碎还入开好的深沟内。开沟深还的优点是土层顺序不变,并可富集秸秆2~3倍,达到连年条带轮耕深还的目的。翻压深还是用大型翻地机具将玉米收获机械抛撒在地表的秸秆,按"开沟倍量隔垄"和"全量垄对垄"方式翻入土壤来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16.
陕北地区谷子双料沟垄组合覆盖增产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3a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陕北丘陵沟壑区旱梯田采取双料沟垄组合覆盖,可明显改善土壤水、气、热环境状况。通过减少裸露地表的无效蒸发,加快植株生育进程,缓解土壤温度的巨变,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降水利用率,为谷子的增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试验谷子采取双料沟垄组合覆盖措施,较对照平均增产67.9%,比地膜覆盖增产11.8%。  相似文献   

17.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黄河中游地区在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其中切沟侵蚀是产沙量最大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严重破坏耕地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中等流域切沟空间分布问题,以陕北岔巴沟流域为例,基于2020年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选取32个小流域,结合野外实测,对切沟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岔巴沟流域中游切沟最多,切沟长度密度主要集中在7~11 km·km2,切沟长度主要在50 m以内,切沟面积主要在500 m2以内;古代沟谷长度密度与切沟长度密度无显著相关性;切沟密度与坡面坡度、流域坡度、流域坡长等呈显著正相关,与正负地形面积比和流域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切沟在阴坡的分布密度略大于阳坡。研究结果可明确黄土高原中等流域尺度切沟形态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为切沟侵蚀治理及耕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79年水土保持统计资料,减少土壤流失对各种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做了概略的估计,从总的减沙效益来看,在剧烈侵蚀区为20%,在极强侵蚀区为29%,全区平均为24%。其中沟道治理起决定性作用,约占总减沙效益的71%。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用等高沟坡结合覆盖作物的斜坡种植经营果园的新技术,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抑制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和土壤理化性质、降低经营成本且便于机械化作业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The black soil area in northeast China is greatly affected by hydraulic erosion. To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gully cutting and the secondary erosion on farmland, different size coal gangues and covering soils with change thicknesses combinations were selected to fill in-situ gully for hydraulic performance experiment. The hydraulic performance indexes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large and small size gangue thicknesses and covering soil thicknesses were analyzed by the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 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large and small size coal gangues and surface soil under different thicknesses was affected by hydraulic and gravity.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hicknesses of coal gangue and covering soil, its effective channel and vertical infiltration process became more and more stable with the increase in drainage time, while the structure of small size coal gangue was the main hydraulic factor in reconstructed soil structure(p=0.016). The overall drainage performance showed a single peak trend,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drainage parameters and structure thickness wa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the drainage time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composite structures were found to have a certain linear relationship; the Pareto optimum of drainage performance was determined. The optimum thickness was 30-40 cm for large-sized gangue, 30-60 cm for small-sized gangue, and 50-70 cm for covering soil, to meet the relatively good drainage performance and to ensure that secondary erosion was reduced,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ntrolling the gu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