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依据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四次调整为蓝本,对我国体育学本科专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以及运动人体科学成为为我国体育本科专业的三大基本专业,专业数量得到进一步控制,专业名称得以科学规范,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内涵与培养目标。但专业建设也还存在发展速度过快,质量不高;规模过大,效益较低;结构失衡,分布不均;自我发展速度与社会需求脱节;固守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机制等问题。建议制定与实施体育学本科专业发展规范,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体育学学科理论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特色体育教育是建立体育优势和特色学校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弱势学校改善办学水平,向优质学校过渡的 重要思路。佛山南海西樵民乐小学原来是一间“待撤并”的农村薄弱学校,创建体育特色,走出了一条以“以体育人”为 主要脉络的特色品牌学校创建之路。基于西樵民乐小学的优秀教育典范,提出体育特色助力农村薄弱学校内涵发展 的实践路径:第一,重视特色体育宣传,重申农村学校“以体育人”价值;第二,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增进农村 学校“以体育人”整体效度;第三,依托本土自然与人文资源,拓展农村学校“以体育人”体验维度;第四,增强特色体育 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学校“以体育人”常态化发展;第五,创新学生评价体系,加强农村学校“以体育人”质量监测; 第六,培育特色师资团队,夯实农村学校“以体育人”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必然性,阐述了高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的内容,提出了高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的保障措施。旨在通过高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促进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于广洲 《农业与技术》2004,24(5):168-170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遵循想做-敢做-会做这一主线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5.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为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通过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论述了在我校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先导;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不可缺少的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实施素质教育更离不开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等观念和理念;阐述了实施素质教育运作方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实现体育强国梦,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和身心健康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和社会体 育接轨融合。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终生发展;增强学生对延伸和拓展科学 锻炼的实际功能的再认识,把科学体育锻炼作为相互融合的载体;建立一种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到家庭、社 区的综合立体保障机制即学区体育模式,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达到资源 共享、职责明确,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相似文献   

8.
大学校园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广州7所大学校园体育社团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认识与明确了校园体育社团的地位与作用。结果表明:校园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扩大学生体育人口,发展学生运动才能;促进学校场馆设施、器材设备建设;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快学校体育的发展。建议有关教育部门重视加强大学校园体育社团建设,促使其持续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287-288
本研究通过对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研究,结合学校体育发展的共性特征以及大庆市学校体育的个性特征,提出了建立城乡统一、向农村倾斜的经费保障机制,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均衡发展评价体系与责任监督机制等五方面"高位平衡"的思路,希望对推动学校体育的均衡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学校体育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仅只有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单一的功能,而且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思想道德、身体素质、智力发展、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体育学院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详细论述了体育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中国,“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政治理念被提出,促使人们对人本主义思想的追根溯源。儒 家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同是以人为本的倡导者,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两种思想在大的理 念相近的基础上,也表现出了诸多微妙的差别。在其影响下的东、西方体育教育更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中国体育教育强调尊重自然、身心和谐、人格完满;西方体育教育则更加注重自我实现、个性发展、竞 技精神与娱乐精神。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高师小教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远远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养要求。课题研究从信息资源与科研能力的内在联系入手,结合本校小教专业5个班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现状调查,重点阐述了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相结合运用信息资源培养小教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给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作者就北京农学院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从北京农学院学生与体育教师基本情况、体育课近6年内教学大纲与开设项目的基本情况、体育理论课开设基本情况、女生上体育课情况、开设选项课实验情况等5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北京农学院体育教学质量和顺利进行下一步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体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素质和体育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因此做好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然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的体育 教学注重讲授体育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体育技能,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参 与积极性不高,进而导致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不明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在于大部分的体育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快乐理念的重要性,忽视了快乐体育教学。为此,本文 将重点研究快乐体育理念在体育教学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快乐体育教学,以期提高我国 体育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现代教育关注的焦点,如何促进辽宁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保证其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说明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论述了辽宁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特点,比如人力资源开发突出了教师主导地位,相对弱化了学生主体地位,竞技性项目比重大,健身项目比重小等。依据辽宁省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资源特点提出了促进其开发的倾向, 为提高辽宁省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质量服务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是了解澳门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智力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必然要求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加强个体自我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格力量,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从而充分体现其鲜明的人文性特征;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其发展维度.  相似文献   

19.
德育课不同于其他智育课,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但要授之以知,而且要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德育不能只是纠缠于知识的获得,而忽视本能直觉、忽视理想信仰、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整体人格。一堂有效的德育课应该是互动的、体验的、思考和行动的。建构高职大学生德育活动课堂与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思路是一致的,对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Historically, land grant universities and their colleges of agriculture have been discipline driven in both their curricula and research agendas. Critics call for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Concomitantly,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A) education is beginning to emerge as a way to address many complex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faculty, staff, and students are developing an undergraduate SA major. To inform this process, a web-based Delphi survey of academics working in fields related to SA was conducted. Faculty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US were surveyed. Participants suggested that students needed knowledge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s relating to the agri-food system. In addition, stakeholders suggested students learn through experiences that link the classroom to field work, engaging a broad range of actors within applied settings. Stakeholders also emphasized the need for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 scholarship. Additionally, they proposed a ran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pproaches, including many practical experiences. Given the diverse suggestions of content knowledge and means of producing knowledge, the survey presented unique challenges and called into question the epistemological and pedagogical norms currently found in land grant colleges of agriculture. This study has implications for land grant universities seeking to develop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appropriate to the field of SA. Damian M. Parr is a doctoral student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His professional interests include organic farm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experiential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 critical pedagogy, and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linking on-campus student initiated sustainable farm and food systems projects to curricula at land grant universities Cary J. Trexler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where he teaches courses in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research methods for practicing teachers.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education, and needs of teachers and informal educator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agri-food system Navina R. Khanna is a graduate student pursuing an MS i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She is committed to facilitating community dialogue and education about sustainability issues. Her work at the university focuses on the process and goal of sustainability i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ampus food system sustainability. Her primary professional interests include democratic participatory process in agri-food system sustainability and urban revitalization Bryce T. Battisti is a doctoral student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models for university education that are founded on student-centered experiential learning. Specifically, he studies models of permaculture education that lead toward accredited degrees and relates these models to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gree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