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殖牙鲆淋巴囊肿病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杰 《河北渔业》2005,(4):39-40
近年来,我国工厂化养殖牙鲆鱼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病害也日趋增多。2004年天津市病害测报中淋巴囊肿病是牙鲆鱼主要病害之一,该病是牙鲆工厂化养殖的高发病,我市测报牙鲆淋巴囊肿病发病面积1246m^3,累计发病率13.76%,经济损失逾百万元。牙鲆淋巴囊肿病可导致工厂化养殖大面积暴发流行,感染率高,损失惨重,因此加强病害综合防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技术检测牙鲆组织内的淋巴囊肿病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和标记链亲和素-生物素(LSAB)免疫组化法对患淋巴囊肿病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肝、脾、肾、胃、幽门、肠、心脏、性腺、鳃、表皮10种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体表有囊肿症状病鱼的胃、肠、鳃和表皮组织内有淋巴囊肿病毒存在;体表未见囊肿症状病鱼的胃、肠和表皮组织内也检测到了病毒,说明这两种免疫技术可以应用于牙鲆淋巴囊肿病的检测与诊断。同时本文还对淋巴囊肿病毒通过消化道感染的可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温俊 《科学养鱼》2007,(5):53-53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属冷温性底栖肉食性经济鱼类,是北方沿海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品种。在牙鲆的育苗、暂养和幼鱼养殖的过程中,纤毛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尤其在鱼体表面有创伤的情况下,其疾病一旦暴发则很难控制。而且该病害传染性强,一旦有鱼感染,很快殃及全池。该纤毛虫除侵害鱼体表皮肤、鳍、肌肉,亦可侵入腹腔、肾脏、胰脏甚至脑而造成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4.
淋巴囊肿病毒结构蛋白及其抗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病鱼为威海水产养殖场感染淋巴囊肿病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收集病鱼的囊肿组织,匀浆破碎,采用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纯化淋巴囊肿病毒粒子.负染后,电镜观察证实获得的病毒纯度高,杂质极少,病毒粒子呈近似于圆形的多角形,结构完整.纯化的淋巴囊肿病毒粒子经SDS-PAGE,硝酸银染色后,电泳图谱清晰显示病毒结构蛋白带共有22条,且分子量主要集中在123~26 kD.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病毒结构蛋白的抗原性,结果显示,分子量分别为123.55 kD、65.292 kD和54.438 kD的3条蛋白带发生了免疫反应,其中分子量为65.292 kD的蛋白带反应强度明显高于其他2条蛋白带.本研究旨为确定淋巴囊肿病毒主要衣壳蛋白提供基础依据.[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15-420]  相似文献   

5.
牙鲆的营养需求及饲养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鲆已成为我国沿海最重要的海水鱼类养殖品种。近年来因爱德华氏菌症、淋巴囊肿病、嗜腐虫症等顽固性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养殖成活率下降,给牙鲆养殖业造成极大损失。为保证牙鲆养殖稳定发展,根据牙鲆对营养的需求,选用安全、稳定的EP饵料,最大限度减少养殖鱼和病原菌的接触,同时使用对应激有抵抗力的优良添加物维生素、强肝剂、免疫赋活剂,提高牙鲆的应激抵抗力,可有效抑制因疾病造成的死亡,提高养殖鱼的存活率。根据多年的养殖实验,参阅国内外研究成果,介绍符合牙鲆营养需求的饵料及饲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牙鲆鱼(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黄、渤海适于发展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目前主要养殖方式为室内水槽养殖,与海上网箱相比,水质容易恶化,管理要求高,易发生各种疾病。一旦发病,蔓延很快,即使投药治疗有疗效。但严重影响了鱼的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又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牙鲆养殖应该加强科学管理,以预防为主。笔者结合自己牙鲆育苗、养殖经验,参考日本成功的管理方法,将牙鲆养殖防病管理技术的关键和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virus)属于虹彩病毒科(I ridoviridae),病毒粒子含DNA正二十面体,直径一般200-250nm,该病毒的感染性在18~20℃水中能保持5d以上,是感染高峰期。淋巴囊肿病是一种慢性皮肤瘤。牙鲆淋巴囊肿主要症状表现在鱼类的皮肤上、鳍上和眼球等处出现小水泡状的肿状物,这些肿状物多呈白色、淡灰色、灰黄色、个别囊肿物因寄生部位充血而略显红色,囊肿大小1~10mm并紧密相连呈桑椹状。淋巴囊肿病全年可见,  相似文献   

8.
纤毛虫病是牙鲆鱼育苗、暂养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相对于成鱼危害则较小,造成纤毛虫危害的沿海各养鱼场基本属同一种,其寄生于鱼的体表、甚至血  相似文献   

9.
正牙鲆隶属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是一种名贵鲆鲽鱼类。该鱼肉质细嫩、口感好、价值高,生长快、易活运,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在养殖生产中牙鲆鱼幼鱼白化已经成为多发病和易发病,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体色牙鲆与白化牙鲆不仅体色不同,生长性能和优势性状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幼苗的底板黑斑病是人工培育的苗种在腹面出现单个或多个黑斑,同时也有的伴有背部白化和个体形态异常,一般认  相似文献   

10.
牙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工厂化养殖牙鲆鱼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找出不同地区、不同养殖环境下引发疾病的主要病原,流行规律,发病因子,从而为制定正确的防治方法、减少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用患淋巴囊肿病牙鲆体表肿瘤纯化的淋巴囊肿病毒对健康牙鲆进行人工感染,应用抗牙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感染之后的牙鲆血清总抗体水平和抗LCDV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感染7d后,牙鲆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和总抗体水平都显著升高。抗LCDV特异性抗体水平在405nm处的OD值从对照的0.129上升至0.238;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抗体水平持续升高(第14天0.247,第21天0.410),在第28天达到最高值0.436,然后开始缓慢降低(第35天0.385,第98天0.357);总抗体水平在405nm处的OD值从对照的0.135上升至0.250;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抗体水平持续升高(第14天0.266,第21天0.561),在第28天达到最高值0.613,然后开始缓慢降低(第35天0.480,第98天0.475)。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在感染第14天以后的牙鲆的肠、胃中检测到病毒。  相似文献   

12.
牙鲆家系4 个选育性状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不同选育性状之间的相关性,2009年建立了38个牙鲆实验家系和1个养殖场对照组。选取其中33个家系和对照组进行鳗弧菌感染实验并对存活个体进行荧光标记后混合养殖在2个水泥池中,其中一个混养池在平均400日龄时暴发了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 Disease,LD),LD发病率为62.4%,包括16个家系和对照组。从这些家系中筛选出4个发病率低于40.0%的抗病家系(F0939,F09104,F0915,F0908)。另外,在4~5月龄时,从每个家系中平均选取100尾鱼进行荧光标记后混合养殖,580日龄时测定这些家系的养殖存活率和体重,平均养殖存活率为32.0%,将7个养殖存活率高于55.0%的家系定义为高养殖存活率家系(F0908,F0975,F0990,F09125,F0927,F09119,F0905)。对牙鲆LD的抗病个体和易感个体的体重和全长进行卡方检验,发现抗病个体的体重和全长均显著高于易感个体(P0.01),同时分析牙鲆各个家系的LD发病率与发病时的体重和全长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牙鲆各个家系LD发病率与发病时体重和全长均呈强负相关(r–0.6)。对牙鲆家系鳗弧菌感染存活率、LD发病率、580日龄的养殖存活率和体重这4个性状两两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LD发病率与580日龄的体重呈强负相关(r=–0.790);鳗弧菌感染存活率与养殖存活率之间为弱正相关(r=0.371);其他性状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0.092≤r≤0.185)。本研究共筛选到了4个牙鲆LD抗病家系和7个高养殖存活率家系,并揭示了4个牙鲆选育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培育速生多抗的牙鲆新品种提供了遗传材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两种养殖条件下牙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池塘和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每种养殖条件下分别选取两种不同体重规格的牙鲆,即池塘小规格牙鲆(PSJF)、池塘大规格牙鲆(PBJF)、室内小规格牙鲆(ISJF)和室内大规格牙鲆(IBJF)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试验鱼5项血液生理指标和13项血清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PSJF和PBJF的红细胞数量(RBC)均显著低于ISJF和IBJF(P<0.05),且前者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脆性(EOF)、白细胞数量(WBC)及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PSJF和PBJF的血清葡萄糖(GLU)、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肌酐(CREA)、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浓度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高于ISJF和IBJF(P<0.05),仅PSJF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低于ISJF和IBJF(P<0.05).血清氯离子(Cl-)、钙离子(Ca2+)浓度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各个试验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差异表明,池塘养殖牙鲆可能在呼吸代谢要求上低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而在免疫水平和营养物质代谢水平上高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病害问题也随之增加,给韩国渔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病毒则是引起鱼虾大批死亡的主要病原。现已从海洋鱼和虾中分离出六种病毒。本文回顾了下面六种病毒性疾病:牙鲆中的病毒性表皮增生(疱疹病毒),牙鲆和乌鲂中的双RNA病毒病,七带石斑鱼中的病毒性神经坏死(野田病毒),几种海水鱼中的淋巴囊肿病(虹彩病毒),红鳍东方鲀中的吻溃疡病和中国对虾中的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与渔业》2012,(2):51-51
牙鲆“鲆优1号”是将抗鳗弧菌感染的中国牙鲆[选育出的抗病选育群体(RS)],与日本引进后选育的牙鲆群体(JS)进行交配。从中筛选出养殖成活率高、生长较快的杂交群体,再以其雌鱼作为母本,与韩国引进选育牙鲆群体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得到的三杂交后代即为牙鲆“鲆优1号”。  相似文献   

16.
牙鲆淋巴囊肿病的病理和病原分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常规显微和亚显微技术观察和分析患淋巴囊肿病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oaceus)的病理学变化,利用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离其病原——淋巴囊肿病毒,并利用牙鲆细组织细胞系FG—9307为感染基质,观察淋巴囊肿病毒引起的细胞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患病牙鲆的囊肿组织是一些淋巴囊肿细胞的集合体,这些囊肿细胞排列紧密,直径为10—100μm,细胞近圆形,细胞质内散布有大量的嗜碱性包涵体,且多数集中在细胞的边缘部分;囊肿细胞内含有大量病毒粒子,其衣壳外形呈六角或五角形,直径为150—230nm,大多数病毒粒子中央有一致密的核,核外周包围着一双层核衣壳,核衣壳的表面可见一圈把手样亚单位。以患病牙鲆囊肿物制备的上清液接种细胞,7d内未见细胞异常,经盲传2—3代后,细胞出现较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  相似文献   

17.
网箱养殖牙鲆的度夏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波 《中国水产》2010,(10):50-51
牙鲆俗称牙鳎鱼、左口、扁口鱼、牙片、比目鱼等。我国养殖的牙鲆品种主要有褐牙鲆、漠斑牙鲆、大西洋牙鲆,但以本土品种褐牙鲆(Temmincket Schlegel)最多。本文提及的牙鲆仅指褐牙鲆。牙鲆属温水性鱼类,在水温2℃仍能存活,水温在33℃成鱼能短时间存活。成鱼生长的适温为8℃~26℃,最适水温为16℃~22℃。海水网箱养殖牙鲆在水温5℃以下、28℃以上不太摄食,水温在13℃~25℃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摄食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伊犁河生态渔业中心漠斑牙鲆循环水养殖系统为实验平台,在生产规模上研究了闭合循环淡水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和个体大小对漠斑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漠斑牙鲆池底覆盖率低于34%时,养殖密度对漠斑牙鲆生长的影响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个体大小的分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加强养殖管理可以降低该影响;漠斑牙鲆全长120mm时,性别分化基本完成,雄鱼规格和生长速度明显低于雌鱼。  相似文献   

19.
<正>牙鲆、大菱鲆是我省海水养殖主要品种,近年来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发生疫病时,使用抗菌类药物往往效果不佳。为摸清上述鱼病是否因病毒引起,今年4-5月,笔者采集了部分人工养殖的牙鲆、大菱鲆样品,进行了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实验室检测,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采样4月中下旬,从我省沿海6个海水鱼养殖单位采集了牙鲆、大菱鲆成鱼样品11个,其中牙鲆样品5个,大菱鲆样品6个,每个样品1.5kg,冷  相似文献   

20.
张水波 《齐鲁渔业》2011,(10):32-33
近几年,牙鲆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疾病发生也越来越多,一旦发病则会迅速蔓延,因此,养殖牙鲆的病害防治应该加强科学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现将牙鲆常见疾病的主要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