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中小开面乌牛早茶做青叶按减重率55%、60%、65%等3种程度杀青,并对不同程度的杀青叶造型乌龙茶进行比较,发现中小开面的乌牛早茶在杀青程度为减重率60%时,造型结果表现为色泽砂绿色,外形圆结紧实,匀净度高,效果最好;每1kg干茶所消耗的鲜叶量最少,综合两者因素,乌牛早加工乌龙茶的适度杀青参数为:温度280℃,杀青程度控制在减重率60%左右。  相似文献   

2.
陈学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94-2095
取各茶树品种的中开面2-3片鲜叶,参照闽南清香型乌龙茶初制技术加工出茶样,并对不同品种茶样进行感观审评和内含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早年从福建引进的毛蟹、梅占和武夷菜茶等群体品种所制清香型乌龙茶的综合品质最优;近年引进的龙井长叶、浙农113等无性系品种所制清香型乌龙茶的综合品质与毛蟹、梅占等品种相近;茅麓群体种、宜兴群体种等当地群体种和福鼎大毫茶品种所制清香型乌龙茶的综合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3.
以福云6号为对照,研究乌牛早、浙农113、迎霜等11个茶树品种在桂北山区三江县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元宵绿、乌牛早、平阳特早发芽期比对照种早6~10d;除铁观音、毛蟹按照乌龙茶标准采摘显著高于对照种,其他品种的鲜叶产量低于对照种;乌牛早、平阳特早制茶品质优异,较全面,迎霜、梅占、浙农117制茶品质优良,除铁观音、毛蟹不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采摘标准和加工工艺对陕西乌龙茶品质的影响,为陕西优质乌龙茶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紫阳群体种茶树鲜叶为试材,按驻芽大(A1)、中(A2)、小(A3)开面3、4叶标准采摘,分别进行轻摇(B1)和重摇(B2)处理;以铁观音品种茶树鲜叶为对照(CK),按驻芽中开面3、4叶标准采摘,进行重摇(B2)处理,分析比较各处理鲜叶和毛茶的内含成分,并对成品茶进行感官审评,对CK和A3B2处理茶样进行香气物质分析。【结果】各采摘标准的茶树鲜叶生化成分含量差异显著,以A3最丰富,A1最差;毛茶各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幅度重摇较轻摇大,感观审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CK(93.625)>A3B2(93.025)>A2B1(91.475)>A3B1(90.000)>A2B2(87.025)>A1B1(84.500)>A1B2(82.100),其中A3B2与CK品质差异不显著;CK和A3B2处理2种茶样中共鉴定出28种乌龙茶香气组分,其中CK茶叶有28种,A3B2处理茶样有24种,在香气总量上二者差异不明显。【结论】鲜叶采摘标准和加工工艺对陕西乌龙茶品质影响显著,其中以小开面采摘、按重做青工艺加工出来的茶样具有典型的乌龙茶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控制不同品种成品茶的农药残留,研究目前部分乌龙茶中超标的4种化学农药在新梢加工过程中的降解。以凤圆春、大叶乌龙、白芽奇兰、毛蟹和黄旦5个乌龙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将4种农药(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优乐得)喷施于茶树,7d后采摘鲜叶,一部分直接烘干固样,另一部分加工成干茶,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分别分析检测农药残留量。联苯菊酯的降解率在10.72%~53.47%,甲氰菊酯的降解率在9.09%~99.45%,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在21.59%~92.23%,优乐得的降解率在16.67%~100%。施用联苯菊酯,较易生产出符合出口标准的乌龙茶;不同乌龙茶品种不同农药在加工过程中的降解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加工工艺下不同品种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旨在进一步了解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紫芽茶叶加工技术提升及香气品质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乌牛早、南山白毛和紫娟3种茶树品种的紫色芽叶制成的4类茶样[直接烘干茶(对照)、绿茶、白茶、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其香气成分,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乌牛早绿茶感官品质综合表现最佳,总分为90.65分。从12个茶样中共检测出40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和醛类在香气成分含量及种类上占据主导地位,酯类、烯烃类、酮类和其他类的种类及含量均较少。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84.37%(乌牛早对照)和13.44%(乌牛早红茶)。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呋喃型)、脱氢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苯甲醛和水杨酸甲酯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β-芳樟醇和氧化芳樟醇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低,脱氢芳樟醇和烯烃类物质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高;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β-芳樟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紫娟>南山白毛,相对含量最高为54.05%(乌牛早对照),最低为19.10%(南山白毛绿茶);氧化芳樟醇(呋喃型)在南山白毛茶样中相对含量较高,其中在南山白毛白茶与南山白毛红茶中相对含量相差较小;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香叶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南山白毛>紫娟,相对含量最高为6.39%(乌牛早红茶),最低为1.76%(紫娟白茶);醛类在紫娟茶样中总含量相对较低。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26种共有香气成分,且共有香气成分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受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的影响,12个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同种香气成分在不同茶类中含量也有所不同。乌牛早紫芽用于制备绿茶具有一定优势,而南山白毛紫芽与紫娟紫芽均适合用于制备白茶。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对乌龙茶消费需求日趋加大,广西乌龙茶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但乌龙茶加工在广西尚属起步,乌龙茶的加工机械不同于绿茶,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乌龙茶机的性能及其使用方法,便于生产者选择机型并正确操作使用,以提高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8.
采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茶样中的酚类物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茶样中的挥发性成分,并以龙井、正山小种和铁观音茶叶作为石榴叶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对照。结果表明,石榴叶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总酚含量分别为156.73、137.44和123.10 mg/g,均高于相应的对照;各茶样鞣花酸含量相差不大,均保持在2.11~2.39 mg/g;石榴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儿茶素含量分别为6.02、1.49和7.01 mg/g,均低于相应对照,其中石榴叶红茶的儿茶素含量最低仅为正山小种的26%;从石榴叶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中分别鉴定出26、33和34种挥发性成分,独有成分分别为3、5和8种。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对石榴叶茶的酚类物质含量及挥发性成分影响显著,与绿茶相比石榴叶红茶及乌龙茶的总酚含量均显著减少,涩味减轻;石榴叶红茶和乌龙茶中挥发性成分种类更多,并具有更丰富的特有成分,从而形成了不同工艺的特有香气类型。  相似文献   

9.
多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是茶叶重要品质成分。本研究将金观音、黄观音、福云6号等7个福建茶树品种春梢鲜叶原料分别加工成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并分析比较了鲜叶原料及其所制茶类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组分的模式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供试茶样(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可将4种茶类及其鲜叶原料划分成3个主要类群:绿茶、白茶和一芽二、三叶鲜叶样;乌龙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鲜叶样;红茶样。鲜叶原料采摘标准是乌龙茶有别于其他茶类的首要影响因素。通过供试茶样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的靶标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可进一步比较白茶与其他茶类化学轮廓的模式差异。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简单儿茶素较酯型儿茶素更易趋于氧化减少,萎凋工序则有助于白茶游离氨基酸(苏氨酸和亮氨酸)的形成或保留。  相似文献   

10.
桂香18号是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从广西凌云白毫茶群体种中采用系统选育法选育的新品种,用其原料与不同茶类国家级对照种进行制作绿茶、乌龙茶、黑茶的适制性对比试验,并与其亲本及国家级对照种进行感官审评对比。结果表明,桂香18号继承了母本适制性广的优良特性,产品品质独特,制作的各种茶类产品品质优,花香突显,其中绿茶、红茶品质均优于母本对照种和国家级标准对照种;乌龙茶品质与国家级乌龙茶标准对照种相当,优于母本对照种;黑茶品质与母本相当,优于广西六堡茶(黑茶)标准对照种。为今后推广该品种适制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乌龙茶、鸡蛋、面粉等为原料制作乌龙茶糕点,通过比较制品的形态、色泽、风味确定配方参数。结果表明,鸡蛋、低筋面粉、牛奶、白砂糖和乌龙茶的比例是影响产品风味的主要因素,乌龙茶糕点最佳配方参数为鸡蛋180 g、面粉150 g、牛奶25 mL、白砂糖40 g以及乌龙茶茶粉2 g,按此配方生产的乌龙茶铜锣烧口感柔软、有弹性,甜味适中,茶味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商洛茶业发展提供参考,以龙井43、安吉白茶、中茶108、乌牛早、陕茶1号茶树为材料,观察各茶树品种的生长特性,对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秦岭泉茗扁平茶的主要理化成分进行测定与感官品质审评,分析不同品种的适制性。结果表明:5个无性系品种在商洛茶区成活率都相对较高,成活率依次为龙井43>陕茶1号>中茶108>乌牛早>安吉白茶;5种不同茶树品种的酚氨比均小于8,均适制绿茶;感官品质总分超过平均值的有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和中茶108,乌牛早汤色最好、滋味最优,龙井43香气最佳。5个茶树品种均适宜在商洛茶区栽植,其中乌牛早和龙井43最适制特级秦岭泉茗扁平茶,可作为商洛茶区当前主推的无性系茶树良种。  相似文献   

13.
不同做青环境对丹桂秋季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丹桂品种制乌龙茶做青调控工艺,以丹桂小至中开面鲜叶为原料,分别在空调和自然环境下,采用轻发酵做青方式制作乌龙茶,并对其香气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丹桂乌龙茶香气的主要成分有橙花叔醇、α-法尼烯、苯甲醛、苯乙醛、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己酸-3-己烯酯、β-异戊酸苯乙酯、3,4-二甲基环己醇、苯乙腈、吲哚等;空调环境下做青的乌龙茶香气种类比自然环境下做青的丰富;自然环境下做青丹桂乌龙茶香气组分是以醇类、醛类、烯类为主,而空调环境做青丹桂乌龙茶香气组分是以醇类、醛类和酯类为主(含量均大于10%)。感官审评表明,空调环境下做青所制毛茶样香气得分高于自然环境做青的,内质也较优。做青过程中采用空调设备控制适当的温、湿度有利于乌龙茶香气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两品种茶园茶蚜和假眼小绿叶蝉天敌优势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施药,合理保护和利用天敌进行茶园害虫的综合防治,开展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主要害虫茶蚜和假眼小绿叶蝉的优势种天敌评定和比较。对两品种茶园间害虫及其天敌的数量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两品种茶园之间春夏季2种害虫和8种天敌差异均不显著,秋冬季草间小黑蛛(3.7160)和茶色新圆蛛(4.3144)差异极显著;乌牛早茶园春夏季与秋冬季之间八点球腹蛛(2.6298)差异显著,白毫早茶园茶色新圆蛛(4.0056)差异极显著,草间小黑蛛(2.8160)和粽管巢蛛(2.1408)差异显著,其余差异均不显著。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生态位分析方法对两品种茶园2种害虫与其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关系进行分析,综合评判出天敌优势种,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春夏季两品种茶园茶蚜前3位优势种天敌均是锥腹肖蛸、三突花蟹蛛和粽管巢蛛,但位次不同;假眼小绿叶蝉前1、2位天敌均是粽管巢蛛和锥腹肖蛸,但第3位天敌不同。秋冬季两品种茶园茶蚜前3位的天敌中均有鳞纹肖蛸和八点球腹蛛,假眼小绿叶蝉前3位天敌中均有草间小黑蛛和粽管巢蛛。春夏季和秋冬季比较,茶蚜前3位天敌乌牛早茶园中只有三突花蟹蛛相同,白毫早茶园只有锥腹肖蛸相同;假眼小绿叶蝉前3位天敌中,乌牛早茶园只有粽管巢蛛相同,而白毫早茶园有锥腹肖蛸和粽管巢蛛2种天敌相同。春夏季茶树品种对茶蚜天敌优势种影响大。茶树品种不同,茶园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条件也不完全相同,从而影响茶树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差异,造成害虫优势种天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茶园中合理地间作其他作物,有利于扶植天敌或抑制害虫。为评价松阳茶区几种常规间作对天敌和害虫个体数的影响效应,遂选乌牛早品种分别与吊瓜、杨梅和柑桔的间作茶园、安吉白茶品种与吊瓜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于2007年9月上旬-2008年12月下旬,每旬1次调查茶丛上、中、下层各类天敌和害虫的个体数。结果表明:(1)茶园天敌总个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和柑橘间作茶园,天敌个数最少的是乌牛早纯茶园,5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2)害虫总个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杨梅、柑橘间作茶园,5者之间差异也达显著水平;(3)茶丛上层总个体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和柑橘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差异达显著水平;(4)茶园总个体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柑橘间作茶园,差异显著;(5)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益害比值最大,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柑橘间作茶园益害比值最小。分析认为:(1)间作拓展了空间,分散了昆虫和蜘蛛对于茶树的注意力,可以增加害虫或天敌的个数;(2)间作作物气味可调节昆虫行为,吊瓜与茶树间作吸引最多的害虫或天敌,柑橘与茶树间作致茶园中总个体数显著减少;(3)间作调节茶园益、害个体数量之比,合理间作可以作为一种调控害虫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姚月明 《农业考古》2003,(4):309-310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发源于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品种前提下,用一种特殊制作加工工艺形成的茶类。鲜叶采摘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杀青时经过酶性氧化,杀青后又经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发酵的茶类。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工艺对杜仲荼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杜仲茶感官品质差异明显,体现了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的基本品质特征.色差分析结果显示,按照杜仲绿茶-杜仲乌龙荼-杜仲红茶顺序,干茶和茶汤的L*值减少.a*值增加.干茶b*值降低,茶汤b*值升高,干茶和茶汤的色相角(Ha*b*)减小.杜仲茶各色泽指标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对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杜仲绿茶-杜仲乌龙茶-杜仲红茶顺序,绿源酸、黄酮、氨基酸、可溶性糖、叶绿素a、总叶绿素、水浸出物等成分的含量减少,且不同工艺问差异显著,而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b和粗纤维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8.
闽侯县为福建省高山乌龙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该文总结了近年在闽侯县示范推广的高山乌龙茶标准化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9.
金萱乌龙茶品种制作黄金龙茶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龙茶是采用金萱乌龙茶品种的优质原料精制而成,其加工工艺是在红茶的传统工艺上结合乌龙茶的加工方法,最终使成品茶的香气达到既具有红茶的糖香又蕴含乌龙茶的兰花香,且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爽鲜甜,故称为黄金龙茶.  相似文献   

20.
探讨克螨特在不同茶类品种上茶叶残留量与半衰期的差异,结果表明:药后15d365~1 460mg.L-1浓度处理的绿茶与乌龙茶降解率分别为94.92%~98.43%和63.73%~87.97%,说明克螨特在绿茶比在乌龙茶茶梢上半衰期更短、降解速率更快、残留量更低;在不同区域乌龙茶中的残留也存在差异,可能与不同茶树品种生长速率不同有关;克螨特的使用安全间隔期,绿茶品种为15d,与国家原定的标准相符,而乌龙茶安全间隔期应大于15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