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特征,试验采用改良的Pascual双重银染、图像分析法观察老龄贵州小型猪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黏膜中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并对比分析老龄和青年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老龄贵州小型猪除食道外,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胃体分布密度最高,胃幽门次之,结肠最低,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和分布规律与青年猪相似。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椭圆形、锥体形、圆形以及梭形,广泛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或基底部。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与青年猪相比,嗜银细胞分泌颗粒和细胞数量均减少,除回肠外其他部位差异均极显著(P0.01)。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数量少于青年猪,其消化道内分泌功能减退,根据其分布和结构形态可以推测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以上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麻雀(Passer montan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位置及形态,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结果表明:在麻雀消化道中除了食管、肌胃以外的其他部位均发现嗜银细胞,其分布密度在腺胃最多,空肠次之,十二指肠最少,嗜银细胞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基部。麻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不一,以锥体形为主,还有圆形和梭形,根据细胞形态认为麻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禁食对豚鼠(Cavia porcell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及分布密度的影响,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和测定禁食组(禁食5 d)与对照组豚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豚鼠消化道除食管外,其余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嗜银细胞呈棕黑色或棕色;两组豚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上有所不同,禁食组以锥体形和梭形细胞为主,对照组则以圆形和椭圆形细胞为主,两组都观察到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嗜银细胞;禁食组与对照组豚鼠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均位于胃部,分布密度低谷则不同,禁食组位于回肠、盲肠和直肠,对照组位于盲肠、结肠和直肠;两组相比,回肠、结肠和直肠嗜银细胞数量有极显著差异,其中禁食组回肠和直肠嗜银细胞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结肠嗜银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部位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禁食对豚鼠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乌苏里蝮蛇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方法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乌苏里蝮蛇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位于胃体,食管次之,直肠的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梭形、圆形等,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乌苏里蝮蛇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与其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滑鼠蛇(Ptyas mueos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情况及其形态特点,试验通过Grimelius银染法对滑鼠蛇消化道中的食管,胃部,小肠的前段、中段、后段的组织进行染色.结果 表明:滑鼠蛇的胃部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最高,食管部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较高,小肠段分布密度较低而且越往后段嗜银细胞分布密度越低.嗜银细胞具有多种形态,包括椭圆形、锥体形、圆形和梭形.通过对滑鼠蛇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学的观察,认为其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分泌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禁食对东方铃蟾(Bombina orientali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及分布密度的影响,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和测定禁食组(禁食5 d)与对照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禁食组和对照组东方铃蟾消化道从食管至直肠都有嗜银细胞分布,对照组东方铃蟾空肠嗜银细胞数量最多,食管和十二指肠最少;而禁食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密度分布峰值出现于十二指肠和回肠,贲门和胃中最少。禁食组与对照组相比,东方铃蟾消化道各部位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均有差异,除食管和十二指肠的嗜银细胞数量禁食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以外,其余6个部位均是禁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也有差异,对照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大部分为AB型和B型,少部分为A型、NP型;而禁食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则主要以B型和NP型为主,有少量的A型,但未见有AB型。说明禁食对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有一定影响,且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以及细胞形态和位置与东方铃蟾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饥饿对胎生蜥蜴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影响,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方法对正常喂食组和饥饿组胎生蜥蜴消化道内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组嗜银细胞的形态相似,但分布密度不同,正常喂食组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位于幽门,低谷位于食管;饥饿组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最高峰位于幽门和胃体,低谷位于十二指肠。2组相比,除贲门和空肠外,消化道其他部位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在这些有差异的部位中,除了十二指肠以外,其他部位均是饥饿组嗜银细胞高于喂食组嗜银细胞,这可能是胎生蜥蜴对饥饿的一种适应,当食物再次出现时,可动用机能储备,提高机体消化和吸收的速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花(Hemibarbus maculates Bleeker)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及密度,试验采用龙桂开银染色法与Grimelius银染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花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形态主要为椭圆形、圆形、锥形、蝌蚪形、梭形,其分布于消化管各段的黏膜层及固有膜内,食道密度最小,前肠的分布密度最大,中后肠次之,分别为(40.22±10.47)个、(382.96±45.81)个、(316.04±31.59)个、(308.92±38.88)个。根据形态及分布规律分析,花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外两种分泌方式。嗜银细胞类型及分布数量可能与其食性及消化道各部位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爬行动物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类型,本文应用Grimelius嗜银染法对青海沙蜥消化道嗜银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嗜银细胞主要分布于胃肠道,多数分布于粘膜上皮和腺泡上皮之间;其中在胃幽门处分布较多,小肠处较少。形态有梭形、锥体形、椭圆形、圆形、多角形和不规则形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观察贵州小型猪(Sus scrofa domestica var.mino Guizhounensis Yu.)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试验应用改良的Pascual双重银染法显示贵州小型猪消化道黏膜的嗜银细胞。结果表明:除食管外,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嗜银细胞的分布,主要位于固有层腺泡上皮细胞之间,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很少;细胞分布密度以胃体最高,其次为贲门、胃窦,结肠最低;嗜银细胞形态以锥体形最常见,此外还可见圆形、卵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等;细胞的突起可指向腺泡腔、腺泡上皮细胞或固有层的结缔组织。说明贵州小型猪胃肠黏膜内有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的嗜银细胞,可能是贵州小型猪胃肠道强大而复杂的内分泌功能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研究在冬眠期与非冬眠期蛤蚧消化系统(食道、胃体、幽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嗜银细胞的密度、形态及分布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广泛存在于消化道的黏膜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基部及腺部上皮细胞之间;冬眠期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以不规则形、椎体形为主,非冬眠期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同一部位嗜银细胞在冬眠期的分布密度高于非冬眠期分布的密度,二者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2.
感染球虫兔圆小囊淋巴组织内嗜银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硝酸银反应法对15、35和60日龄健康兔及同日龄感染艾美球虫兔圆小囊内的嗜银细胞的分布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随着健康兔日龄 的增大,圆小囊内嗜银细胞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同日龄兔感染球虫后的嗜银细胞数量增多,并成群成片出现于淋巴组织各处。表明嗜银细胞的出现及数量变化除了与兔日龄有关外,还与兔受到抗原刺激密切相关,即圆小囊内嗜银细胞的数量变化与兔肠道黏膜局部免疫有一定关系。提示嗜银细胞可能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DNES)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石鸡盲肠消化生理特点,采用石蜡切片和Grimelius嗜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鉴定石鸡盲肠嗜银细胞及其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结果 表明:石鸡盲肠嗜银细胞呈棕黑色,嗜银细胞多分布于黏膜固有层结缔组织中,也有位于盲肠上皮细胞之间,形态多样,呈近圆形、锥形或长条形.近圆形嗜银细胞有的位于固有层,有的靠近肠腔,分别表现为封闭型和开放型特征.长条形或梭形嗜银细胞两端均有突起,一端伸向深层固有层,另一端伸向游离面肠腔,同时表现为内分泌和外分泌特征.根据形态特征和分布位置,石鸡盲肠嗜银细胞同时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盲肠管壁内的嗜银细胞密度可达6.6个/mm2,提示盲肠可能是石鸡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Fortana—Masson嗜银颗粒染色法研究了貉、蓝狐、银狐的胃及十二指肠内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三种动物胃幽门腺中,嗜根细胞数量最多,呈锥状,嗜银颗粒较粗,密度大、染成深黑色。在胃底及胃贲门腺区、嗜银细胞数量少。在十二指肠部嗜银细胞呈蝌蚪形,嗜银颗粒细,呈黑褐色,密度较小。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在三种动物中具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石鸡是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特种经济动物,人工养殖越来越多,目前石鸡组织学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为了解石鸡十二指肠结构和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通过石蜡组织切片和Grimelius嗜银染色方法,对十二指肠管壁内嗜银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其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十二指肠管壁内嗜银细胞呈棕黑色,主要分布于肠绒毛和小肠腺。十二指肠绒毛中的嗜银细胞位于固有层中,多呈长条形或纺锥形,靠近中央乳糜管;小肠腺嗜银细胞较多,多数位于腺上皮细胞之间或基底部,呈纺锤形、锥形或近圆形,常见细胞突起伸向小肠腺管腔。十二指肠嗜银细胞在小肠腺的分布密度大于绒毛处,且封闭型嗜银细胞数量多于开放型嗜银细胞。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嗜银细胞在黑龙江林蛙胃肠道胚后发育过程中的演变规律,试验采用Grimelius法对黑龙江林蛙胚后发育各时期胃肠道中嗜银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嗜银细胞最早出现在第38期胃黏膜上皮之间,小肠中嗜银细胞最先出现在第42期,随着胃肠道发育的逐渐完善,其分布的位置及形态也有所不同,嗜银细胞的分布位置由初始时的上皮细胞之间到腺泡上皮之间变化,细胞形态也由闭合型细胞到开放型细胞转变。推测嗜银细胞的发生时间与蝌蚪的进食及生长发育的需要有关,其分布位置和形态与嗜银细胞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红嘴相思鸟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红嘴相思鸟生态学研究的初报。作者对红嘴相思鸟在金钟山北坡五种林型中的分布数量作了调查。红嘴相思鸟的繁殖期为3月—10月。每窝产卵3—4枚。卵均重3.1(2.9—3.3)克,大小为22.1(22.3—22.6)×15.7(15.1—16.0)毫米。雏鸟在巢期为10天。筑巢、孵卵、育雏皆由双亲担任。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饥饿对小鼠胃肠道内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影响,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饥饿组小鼠和正常喂食组小鼠胃肠道内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密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小鼠胃肠道内嗜银细胞形态相似,有圆形、椭圆形和锥体形等,正常喂食组小鼠嗜银细胞高峰位于胃和十二指肠,低谷位于回肠至直肠各段;饥饿组小鼠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为胃,低谷位于盲肠与直肠。饥饿组小鼠胃肠道同一部位嗜银细胞数量与正常喂食组小鼠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各部位均是饥饿组小鼠低于正常喂食组小鼠,这可能与小鼠对于不利环境的适应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19.
红嘴相思鸟的笼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嘴相思鸟的笼养技术孙继和(江苏南通市罐头食品厂226005)相思鸟又名红嘴玉、五彩麟、红嘴相思鸟,属雀形目,科,是著名的观赏鸟之一。它虽然只有麻雀大小,但体态个盈,鸣声响亮,羽毛鲜艳,活泼可爱。身体背面呈橄榄绿色,腹部浅黄色,脚绿黄色,两翅有红黄相...  相似文献   

20.
红嘴相思鸟,又名红嘴玉、红嘴绿观音,属雀形目鹅科。它体羽橄榄绿色,翼羽色彩鲜艳,有红黄翼斑,喉至胸部鲜黄色配上红嘴黄脚,颇为美间&。红嘴相思鸟生活在秦岭以南、华南沿海一带,浙江千岛湖山区是它的天然乐园。它性情活泼,常一刻不停地活动,在茂密的山林中大群生活,迁徙时常数千只一群,边活动边鸣叫。雌雄鸟都能鸣叫,音调响亮清脆,但雌鸟音调不及雄鸟多变。雄鸟到繁殖期,鸣声更富有变化,清脆响亮,鸣声似“微归一微归一微归”、“骨里居一骨里居”。巢营在大山的灌木丛间,食物以果实、种子、昆虫等为主。红嘴相思鸟是鸟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