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以金针菇颜色控制位点纯合白色品种和杂合黄色品种为亲本,选择强生长势单核菌株单-单杂交,利用双重荧光染色法鉴定单核菌株和杂交菌株真实性。从真实性杂交菌株中筛选生理生化特性差异较大及农艺性状优良杂交菌株。结果表明,多数杂交菌株同工酶谱带与亲本不同,少数与亲本相同但迁移率不同。杂交菌株与亲本相似系数在0.80以下时,生育期或产量更易表现超亲遗传。杂交菌株子实体颜色分为白色和浅黄色两类,其中白色杂交菌株产量表现超双亲遗传较多。筛选出商品性状优良且早熟6 d、增产4.7%白色杂交菌株HB17;商品性状良好且增产15.1%白色杂交菌株HB47;商品性状良好且增产14.4%浅黄色杂交菌株HB13。  相似文献   

2.
香菇单双核杂交菌株细胞的两种生化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物化学技术,对香菇单双核杂交菌株进行细胞学分析,以细胞内可溶性蛋白质及酯酶同工酶为指标,对香菇单双核杂交的亲本以及杂交后代进行分析鉴定,认为在所选单双核菌株杂交过程中,单核与双核菌株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单双核杂交技术可作为一种香菇品种改良的方法应用于香菇杂交育种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食用菌育种的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选择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其中杂交育种是食用菌新品种选育中应用最广,成效最显著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是通过单倍体交配实现基因重组,通过双亲性状的优势互补或借助于某一亲本的优点去克服另一亲本的缺点,通过选择适当的亲本进行交配,从杂交后代中筛选出具有双亲优良性状或超亲性状的菌种。此方法适用于异宗结合的食用菌,即2个不同担孢子萌发成的单核菌丝进行配对,实现双核化,形成子实体。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单孢分离。该文总结了金顶侧耳子实体单孢分离的技术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旨在为食用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选用经高温灭活的香菇原养型双核原生质体作供体亲本 ,以带有脯氨酸( Prol)营养缺陷型标记的凤尾菇单核原生质体为受体亲本 ,对其原生质体融合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两亲本原生质体的融合再生率为 0 .1 0 6%,部分融合子菌丝细胞多核 ,无锁状联合。对该融合子再进行原生质体分离、再生 ,得到了具有新的生理特性的菌株材料。表明这种单双核原生质体融合是实现食用菌属间远缘杂交育种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香菇和凤尾菇原生质体融合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经高温灭活的香菇原养型双核原生质体作供体亲本,以带有脯氨酸(Prol)营养缺陷型标记的凤尾菇单核原生质体为受体亲本,对其原生质体融合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两亲本原生质体的融合再生率为0.106%,部分融合子菌丝细胞多核,无锁状联合。对该融合子再进行原生质体分离、再生,得到了具有新的生理特性的菌株材料。表明这种单双核原生质体融合是实现食用菌属间远缘杂交育种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黑木耳不同交配型的单倍体菌株RAPD/BSA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种内杂交子H2J3的子实体上单孢分离培养得到F1代52个单核体菌株,将F1子代及亲本(H2,J3)等所有供试单核体菌株的菌丝体两两配对培养,采用核荧光染色观察核相,和光学显微镜观察锁状联合,鉴别菌丝交配反应是否形成双核体菌丝,同时测定了亲本菌株所有F1子代的交配型。根据交配型表型将F1子代菌株分成两群(F1-A1,F1-A2),将每群内各自菌株的DNA等量混合,构建交配型基因的等基因池,通过64个随机引物的RAPD分析,发现引物S126在2个等基因池间扩增出差异带S1261021,且在属于同一交配型的亲本及F1子代之间扩增结果基本一致,表明S1261021是与交配型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方法]利用不同菌株间产生的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配对杂交形成双核菌丝的原理,用杏鲍菇11号菌株和13号菌株作亲本,进行单孢杂交育种。[结果]选育出杏鲍菇17号杂交新菌株,其子实体呈保龄球形,产量较高,生物效率达121.02%。[结论]杏鲍菇17号各项指标表现稳定,适合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双单杂交育种技术选育长根菇新菌株,并建立双单杂交后代的快速准确鉴定方法,以获得活性成分含量高、抗病性强的长根菇优质菌株.[方法]利用双单杂交技术进行长根菇杂交育种,通过拮抗试验、细胞核染色观察和SNP位点分析对双单杂交后代进行鉴别,以液体深层发酵和比色法测定杂合菌株的小奥德蘑酮产量,并通过对峙培养鉴定杂合菌株的木霉抗性.[结果]通过对长根菇亲本菌株OuE进行单孢分离,获得14株单核菌丝后代,编号依次为OuE01~OuE 14.将获得的单核菌丝后代与亲本双核体菌株OuC进行双单杂交,经拮抗试验和SNP位点分析共筛选获得14株双单杂交后代.经过与两个亲本菌株(OuC和OuE)比较发现,杂交后代OuCE02、OuCE08和OuCE12的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16.00、16.10和15.30 mm/d,均显著高于两个亲本菌株(P<0.05);杂交后代OuCE03、OuCE05、OuCE08和OuCE10的菌丝发酵液小奥德蘑酮含量较亲本菌株OuC分别提高6.07%、47.66%、4.67%和15.42%;杂交后代OuCE01和OuCE08显示出较亲本菌株更强的木霉抗性.其中,杂交后代OuCE08在菌丝生长速度、小奥德蘑酮产量和木霉抗性方面均优于两个亲本菌株.[结论]双单杂交是一种快速有效获得食用菌新菌株的遗传育种方法,通过该方法筛选出一株高产小奥德蘑酮、高抗木霉的长根菇新菌株OuCE08.长根菇双单杂交后代快速、准确的检测鉴定可先采用拮抗试验作为初筛手段,再利用SNP位点分析进行复筛.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在白灵菇菌株提纯复壮中的应用,用退化的白灵菇菌株白10进行原生质体单核化,得到121个原生质体单核菌丝,通过平板对峙试验,选取2个菌落中间有突起的部位转接至新PDA平板,镜检保留有锁状联合的菌株,最后得到1株菌丝洁白、浓密的菌株,命名为自交45×49。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度、生物量、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活性对复壮菌株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自交45×49菌株与白10菌株在液体PDB培养基中培养10 d后的菌丝生物量分别为1.58、0.90 mg/m L;一级种与二级种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未达0.01显著水平;自交45×49菌株的漆酶活性比白10强43.47%。由此证明原生质体单核技术在白灵菇菌株的提纯复壮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大球盖菇是我国近年来广泛栽培的一种食用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了获得大球盖菇原生质体单核体,主要进行了不同品种大球盖菇原生质体制备及单核化试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原生质体总数,挑取再生原生质体的单个菌落,25℃倒置黑暗恒温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菌丝锁状联合情况,筛选获得大球盖菇单核体。结果表明:大球盖菇原生质体再生率均较高,‘土肥’品种再生率最高,达1.37%,‘高邮’品种再生率次之为1.13%,‘大T’品种的再生率最低为0.90%;单核化率‘大T’品种高达85.2%,‘土肥’的单核化率次之为66.0%,‘高邮’的单核化率最低为59.8%。对不同大球盖菇品种的单核体表观形态特性进行观察分析表明:利用大球盖菇原生质体技术选育新品种提供单核体,可丰富食用菌原生质体单核体资源,为研究遗传及育种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来源香菇双-单杂交后代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交配基因型遗传标记的香菇野生株Q与栽培株苏香的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体单核体进行完全亲和双-单杂交,并对杂交后代进行了遗传分析。显性检验表明,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及CMC酶活力均达到极显差异水平。RAPD结果分析表明,6个杂交菌株在DNA水平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来源于原生质体单核体的杂交后代与来源于孢子单核体的杂交后代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酯酶同工酶结果显示,来自孢子单核体的杂交后代比来自的生质体杂交后代的变异程度高,两种不同来源的杂交后代在农艺性状方面具有不同的变异范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用6个平菇品种的多个单孢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单核菌丝,双核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单双核菌丝生长速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菇单,双核菌丝的生长速度在不同品种后代间存在差异。不同品种杂交产生的后代中,单,双核菌丝生长速度的相关规律与亲本亲缘关系的远近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阿魏菇(Pleurotus ferulae)新菌种,为新疆野生阿魏菇新品种的保育及产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原生质体制备技术获得阿魏菇单核菌株并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酶解3.5 h时,PL01、PL163与 PL176等3株野生阿魏菇亲本菌株的原生质体释放量最大,浓度最高达20.6×105个/ mL,通过优化的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最终获得50个单核菌株,亲本菌株PL163、PL01、PL176原生质体单核化率分别为 25.68%、12.8%、10.8%,获得率较低。对其进行了交配型测定,每株亲本菌株得到2种交配型的单核菌株。其中,菌株PL01与PL163、 2种交配型获得比例均为1∶3,而PL1762种交配型获得比例为1∶4。每个亲本菌株与获得的单核菌株在菌丝长速、菌落形态方面均具有差异。以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株PL01-P16、PL01-P49、PL163-7、PL163-24 、PL176-23、PL176-39作为杂交育种材料进行配对,获得12株性状优良的杂交菌株。拮抗反应表明,12株杂交菌株与亲本之间形成明显隆起的拮抗带,与亲本菌株显著不同。【结论】3株阿魏菇野生菌株在原生质体再生单核获得率、长速、形态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获得的杂交菌株为新疆阿魏菇新品种的保护奠定了基础,并为选育优良阿魏菇杂交品种提供了良好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培养基中葡萄糖、蛋白胨、丙氨酸对黑木耳锁状联合菌丝比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平板插片培养方法,以黑木耳H_29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葡萄糖、蛋白胨、丙氨酸对锁状联合菌丝比率促进的最佳浓度。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组合。[结果]适当浓度的葡萄糖、蛋白胨、丙氨酸均能提高H_29锁状联合菌丝比率,其最佳组合为20 mg/m L葡萄糖、6 mg/m L蛋白胨、3.5 mg/m L丙氨酸。[结论]该研究为黑木耳的育种和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交配因子发生重组对食用菌发育的影响,探讨自交能否用于选育无孢/少孢食用菌品种。[方法]选用杨柳田头菇菌株YAASM0711为自交材料,以单核菌株生长速度为指标定向的选择了6种自交组合,对其自交F1代群体的质量性状(颜色、畸形、生长特性)、数量性状(形状、产量、大小、数目)以及交配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交配因子发生重组的单孢菌株自交后,后代群体遗传分化严重,大多数菌株的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与农艺性状降低,从出菇形状上表现型分为正常菇和不正常出菇(形成畸形菇、无孢或少孢、不出菇),其中18%表现为超亲,对于超亲菌株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自交子代群体中的优势菌株加以利用。[结论]控制单孢生长速度快慢的基因与交配因子是连锁的,通过交配型与生长速度相关性筛选出发生交配因子重组的单孢菌株,交配出菇研究得出与孢子缺失或少孢发育相关的基因是隐性的,自交不仅可以得到与食用菌发育缺陷相关的基因材料,还可以选育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无孢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电镜观察与酶解分析确定香菇(Lentinusedodes)菌丝细胞壁组成后,进行了双核菌丝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结果为:①在酶解中,菌丝原生质体一般只从菌丝顶端等新生部位释放出来,合适的渗透剂、菌龄和酶解温度是提高原生质体得率的重要保证;②原生质体再生菌丝是一个间歇性的依赖于原生质体团涌动流向的过程.再生菌丝的形成经历了原生质体形成突起-哑铃状-分枝状等不同形态类型的再生阶段;③培养再生的菌丝体在形态上没有观察到锁状联合,栽培后未能结实,初步判断为单核菌株  相似文献   

17.
香菇单核原生质体杂交菌株JW系列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香菇菌株精选和武香作为亲本制备单核原生质体,将两个亲本的单核原生质体进行一一杂交。对杂交菌株与亲本菌丝长势和长速、产量、子实体形态、氨基酸含量等农艺性状比较,获得了农艺性状较优良的菌株JW1和JW3。  相似文献   

18.
在PDP培养基上,用25个红平菇的单孢分离物在试管中进行全配对,观测菌丝体上的锁状联合和子实体的形成情况,判定红平菇单孢菌株间的亲和性和交配系统;结果锁状联合配对占全部配对的26.70%、假锁状联合配对占全部配对的23.30%、不亲和配对占总配对的5096,表明红平菇是双因子交配系统。随机选取16个杂交新菌株进行出菇试验,得到5个粉红色新菌株,占31%,6个保持红色不变的菌株,占38%,5个灰白色的新菌株,变种比例为31%,其中04×05的形态与供试菌株形态差异最大。菌盖颜色、菌盖形状、菌柄形态、菌褶形态均与供试菌株不同。  相似文献   

19.
该项选育研究应用自然生态标记法和酯酶同工酶为遗传标记,选择种性特殊、与现有栽培品种差异较大的滇As-99和常规栽培品种杨树菇3号为亲本材料,应用田头菇的种间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择具有双亲本杂交优势的原生质体杂合子单核体作为受体亲本,以滇As-99的单核体为供体亲本,进行单孢对称杂交,选育出优良品性稳定和更优于双亲本的杂种第二代(F2) 田头菇新品种"滇A3×s".该菌株酯酶同工酶呈典型的杂合态,菌丝体培养特性与高产亲本杨树菇3号相似, 子实体外观、品质和栽培特点与野生驯化种滇As-99相似.该品种平均单产比亲本提高60 %~80 %,具有较强的抗逆性,适应性广,在10℃仍能结菇,耐储运,商品性好,遗传性状稳定,是一个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以2号菌株(杏韩)和24号菌株(广杏)杂交组合的F1群体为试材,对杏鲍菇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子实体数及单菇重等性状遗传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杂交F1代性状广泛分离,大部分性状平均值低于亲中值,属于数量性状遗传.但后代性状的变异系数有较大差异,均盖径的变异系数(38.86%)和均单菇重的变异系数(30.31%)较大,说明其遗传潜能较大.(2)杂交后代菌丝生长速度与单产无显著相关性,现原基时间与产量成正相关性,菇峰期与生物学效率极显著负相关.(3)F82菌株子实体单产最高(186.0 g)显著高于双亲,其生物转化率达到6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